张中丞传后叙(公开课)
大学语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韩愈通过赞扬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民族团结 的追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性的光辉
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韩愈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的刻画,展现了他们高尚的 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这些人物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人性光辉,彰显了人 性的伟大与美好,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气势磅礴,表达 了作者对张中丞等忠烈之士的敬仰之 情。
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 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富 有感染力。
03
《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思想
忠义精神与爱国主义
忠义精神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国 家危难时刻坚守忠义、英勇抗敌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与热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道德的力量
韩愈通过描写张巡、许远等人以身许国的壮举,强调了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 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促使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同时 ,道德的力量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启示
对历史的思考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安史之乱的历史进行了反思,探究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这种 对历史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人物关系
作者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物关系的描写,突出了他们之 间的团结、信任和互相支持的精神,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 解了人物性格。
人物心理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张巡的忧国忧民、许 远的忍辱负重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内心世界。
语言风格与文学价值
语言风格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张中丞传后叙公开课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 远所分始,以此垢远。 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雎阳 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 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
(提出问题,以便后文驳斥。)
22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 受其病者;
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快 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
(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1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 巡, 职位本在张巡之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 功名。
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
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
成就了功名。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 罢了。
6
辅助理解
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 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 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 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 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 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 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 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 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 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关 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又因谥“文”,称韩文公。
于 *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 韩 *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 愈 *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轼称赞他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张中丞传》后叙课件(粤教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翻译全文。
2.体会张巡、许远等人的爱国情怀和不畏牺牲的 英雄气势。
3.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 取向。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 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朝廷追封御史中丞,曾随他守 睢阳的李翰曾写过一篇《张中丞传》,韩愈此文是对《张中 丞传》的阐发和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2)细节描写传神。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 得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 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疾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 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 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闻强识与文思敏捷的性情特征。
提示:《张中丞传后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是 作者韩愈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 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同时用了两大段 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 这样既是对原文不足的补充,也比原文更有针对性。《伶官 传序》作者欧阳修,不只是停留在历史的记叙上,而是总结 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 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 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者先从 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众人。可以说这两篇 文章的思想和文学价值都超过了书籍本身。
3.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安史之乱中,张 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当时,有 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 致使平民倒霉。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诽 谤张巡和许远。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便觉意 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蔼 节。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 来突出人物的性情,将张巡和南霁云大方激昂、忠勇坚 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张中丞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二章:作者和文学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对文学背景的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文本分析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意和内涵。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价值观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美。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文学美和思考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阅读。
5.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问答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问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精神品质。
4、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张中丞传后叙》就为我们展现了几位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抗击叛军,最终城破被俘,英勇就义。
然而,在当时有人对他们的功绩进行了诋毁和污蔑。
韩愈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人辩诬,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颜真卿及其历史地位。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3. 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文中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颜真卿的历史地位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注意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5. 案例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内容、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颜真卿和《张中丞传后叙》的学术论文、评论及相关历史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关 于 韩 愈
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又因谥号“文”,后人尊称为韩文公。
*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 *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 *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轼称赞他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将之与杜甫 诗歌相并列,称“杜诗韩笔”。
关 于 张 中 丞
张中丞:即张巡,本是真河县 令。“安史之乱”叛军进入河南后, 张巡领兵在雍丘抗敌。后来睢阳太 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 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 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故称张中 丞。
写作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 结合的散文。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 807),这年 韩愈正四十岁,已召回京师任国子博士。此时距安史之 乱已过四十多年,国家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 面初见成效。韩愈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藩 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张中丞传〉后叙》即表达 了这一思想。
认识“传记”
传记的概念 传记的基本特征 传记的分类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 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 者,为记之属”。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 的生命。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 艺术加工。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3、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4、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得出什么结论?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 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3(a):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
取消句子独立性 此诟(gòu)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 毁谤 见解、见地(动作名) 通“脏”,内脏
《张中丞传》后叙_课件
走进作品 基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3)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紧跟着就。从,跟着;而,连词,表承接。 今义:连词,然后,因 而。 (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任职。 今义:做某事;参与某种事业。 (5)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古义:脸色。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 觉所产生的印象。②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 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 平民遭殃。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 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仍意犹未尽,写下了《<张中丞传> 后叙》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 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6.明句式 (1)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被动句) (2)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动句) (3)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省略句) (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判断句) (5)此矢所以志也(判断句) (6)死,命也(判断句)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介宾短语后置) (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介宾短语后置) (9)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介宾短语后置) (10)屡道于两府间(介宾短语后置) (11)月日后于巡(介宾短语后置) (1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南霁云刚烈无比、 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④以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如:南 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 卑劣的行径作反衬。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 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 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 张中丞的背景和事迹,第二部分对历 史事件进行了评价,第三部分总结全 文,强调了文章的主题。
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人物形象
张中丞被描绘为一个忠诚、勇敢 、正义的将领,他的形象在文章 中被高度赞扬。
情节分析
文章通过张中丞的事迹,展现了 他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抗敌 人的决心,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
04
《张中丞传后叙》的影响和评价
后世对《张中丞传后叙》的评价和接受
高度评价韩愈的文学才华
后世对韩愈的文学才华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文是唐代散文的代表 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接受和传播广泛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中丞传后叙》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和传播,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对后来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引导读者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种反思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避免重蹈覆辙。
现实启示
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忠义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是我们应当追求 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对于我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积极影响。这些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 的挑战和困境。
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文章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表达准确,符合古代汉语的特点 。
艺术特色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张中丞的形象和 事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文章的结构严谨,逻辑 清晰,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3
《张中丞传后叙》的思想内涵
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
忠义精神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旳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旳功绩。 最终: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 公以死守”旳卑鄙行为。
(对比论证)
5、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 反责“二公以死守”旳卑鄙行为。
赏析形象
(四段—1)
愈尝从事于汴、 徐二府,屡道 于两府间,亲 祭于其所谓双 庙者。其老人 往往说巡、远 时事,
尝:曾经 从事:任职,供职 屡:屡次 道:往来 所谓:所说旳 往往:经常
(四段—2)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
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 功绩出己上,不愿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 语,强留之,具食与乐, 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 “云来时, 睢阳之人不食 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 义不忍;虽食,且不下 咽!”因拔所佩刀,断 一 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尽卷:背完一卷书。 帙(zhì):包书旳套子。 他帙:另外一卷书
惊,觉得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 尽然:都是这么。
帙以试, 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 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操:拿起。
嵩从巡久, 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立书:立即就写。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城中 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 而:反而,表转折关系
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比:并列
而助之攻也
设:制造 之:代词,代叛贼
城池失守,守城旳烈士没有责任
层次构造(二)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旳论调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公开课优质课件)
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
于是
背完
碰巧
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 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
于是就
包书的套子 都是这样
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 亦不见巡常
来
随口
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写
拿
打草稿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城中居人户亦且数
近
将近
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
人之美,如是哉!如巡、 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其他:那么其他人,其:那么;他:他人
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
宁:哪会,怎能
说?当二公之初守也, 卒:最终,最后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
苟:如果
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 及其:古代,及:等到;其:他们 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 并且,表递进; 不达。二公之贤,其讲 且:将要。
抽出箭来
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 必灭贺
佛塔
半截射进了它上边的砖中 半箭:半箭深,名词做状语
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
用来 作标记
年间
省略
“之”
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
互相谈论
用
使动
被动
就拉
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
使动
人之将死,其藏 腑必有先受其病
然:这样
者;引绳而绝之, 从而:古:从——跟从;而,并且表承接 其绝必有处。观 的连词 今:一个词,连词
者见其然,从而 尤之,其亦不达
尤:责怪
于理矣。
其:指示代词,那
达:合
比喻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 之见无异”
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羸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 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例文: 在大桥坍塌不久,事故现场指挥部就发布消 息称义昌大桥事故系因恶劣天气造成车辆爆炸引 发桥面垮塌。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战争时想炸毁一座桥,炸药都得放到桥下 关键的位置,不然炸不毁,鞭炮车在桥面爆炸就 能把大桥震塌一半,可见大桥的质量了。以前有 车辆超载,后面又有四辆车违规停放,导致大桥 垮塌的报道。现在居然来一个鞭炮炸桥,估计下 一步就是胖子打哈欠崩坏了桥面,再下一次就是 小孩撒尿尿毁了桥墩。
பைடு நூலகம் (流言)
疑远畏死降敌 诟远率先失守 责二公死守睢阳
揭(真相)
远誓死效忠 远无过失 守一城而捍天下
愿 人 间 浩 气 长 存 还 志 士 英 雄 本 色
斥 (小人) 避重就轻
别有用心
驳斥“畏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授之柄而处其下”(高风亮节) 2)“苦守尺寸之地”(尽忠报国) 3)“数日而知死处矣”(抱定必死的决心)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辨析明确
批驳“城之陷, 自远所分始”的 论调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 受其病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比喻论证)
驳斥“责二公 以死守”的错 误议论 1、张巡许远以寡敌众舍生取义 (天下不亡,二公功不可没) 2、拥兵坐观者见死不救明哲保身 (睢阳失陷,坐观者罪不可赦)
(对比论证)
课后作业: 你平时关注时事了吗?对你所关注的 某一新闻报道或某一社会偏见提出你 的质疑,写成一段驳论性的文字。 要求: 1、摆明要批驳的论调。 2、分析他的不合理之处。 3、明确自己的观点。
我们家乡在5.12地震后,为了炸毁一 座危桥,用了300公斤TNT炸药,都没有炸 毁大桥,呵呵,鞭炮居然比TNT炸药还厉 害。桥断面上有六根钢筋呢,这么结实的 桥让鞭炮炸塌了,鞭炮内是否违规添加了 高纯度浓缩铀,发生核裂变,产生巨大的 威力,才能把这座万年不倒的大桥炸塌, 必须严查! 鞭炮会把大桥炸坏?真是天方夜谭。我 相信是桥坍塌了,才引起爆炸。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辨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 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 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议论部分对错误论调的批 驳,找出批驳中所用论据,说明批驳中 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学习写简单的驳论文。
思考:
1、结合二、三段,说说小人编造了哪些流 言蜚语诽谤张巡、许远? 2、为了戳穿小人的谎言,揭开事实真相, 作者摆出了哪些论据? 3、为了达到批驳的目的,作者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