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3)分析

合集下载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本资料冯海荣张中丞传后叙赏析鉴赏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本资料冯海荣张中丞传后叙赏析鉴赏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三、文本资料冯海荣:《张中丞传后叙》赏析[鉴赏]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张巡、许远起兵讨贼,共守睢阳,被敌围困,苦战十月,终因粮尽援绝,睢阳城陷,二人被俘壮烈牺牲。

但当时朝廷一些文武官员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无耻行径,百般诋毁张、许。

李翰是张巡好友,曾同张巡在睢阳,亲历战守情形,便写了《张巡传》上呈肃宗,澄清是非。

然而,由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仍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混乱状态。

拥兵自重的各地节度使为给自己的分裂叛乱活动制造舆论,还在不断制造关于张、许的流言。

对此,韩愈无比愤慨,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于宪宗元和二年(807)写作此文,给李翰的《张巡传》以重要补充和发挥,热情表彰张、许等忠贞为国的功绩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义正词严地批驳了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诬蔑不实之辞。

这篇文章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前后照应,疏密相间。

前半部分以议论为主,写法上夹叙夹议,对当时流传的谬论,有选择地逐一批驳。

针锋相对,说理透辟,力破种种谬说。

它以当时久围无援的形势与张、许坚定死守的实际情理,推断“畏死”诬辞纯属无稽之谈,而“蒙耻求活”为决不可能。

至此,文章宕开一笔,挥戈直击那些“强兵坐观者”的罪责,又揭露那些对张、许的诽谤实为逆贼张目的实质。

这段议论,纵横开合,曲折多变,说理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强烈的对比,贴切的比喻,以及反诘、设问的运用,使论辩效果更为生动,更为深刻。

下半部分转入叙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为了烘托南霁云的“勇且壮”,只精选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其一,南霁云拒食丰盛筵席,愤然拔刀断指,斥责贺兰;其二,当确知贺兰不肯出兵援救,“即驰去”,出城时抽矢射佛寺浮图,表示其无比愤慨;其三,就义前对张巡一段慷慨激昂的对答。

如此处理,详中有度,略而不疏,颇能见出熔裁的工夫,壮士形象,虎虎有生气。

文章写张巡就义时情状,可谓惜墨如金,仅两句话:“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但英雄视死如归的神态,已跃然纸上,千秋凛然。

张中丞传后序 精解

张中丞传后序  精解

张中丞传后叙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自许,自负),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遗憾)有阙(同“缺”,缺点)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始末)。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使...进入)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权利)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成就功业名声),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儿子)材智下(下等),不能通(完全)知(了解)二父志,以为(认为)巡死而(表并列)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请求降服)于贼。

远诚(果真、如果、假如)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被围困)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国家与君主罢了),而贼语(告诉)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可等待的后援)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将要)尽,虽愚人亦能数(计算)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哪有,何有)城坏其徒(部下)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但是)谓远之贤而(却)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开始)。

以此诟(污蔑)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内脏)必有先受其病(疾病侵害)者;引(拉)绳而绝(断)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跟随)而尤(怪罪,责怪)之,其亦不达(通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喜欢)成人之美,如是哉(就像这种情况啊)!如(像)巡、远之所成就(所成就的功业),如此卓卓(卓越),犹不得免(幸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刚开始)守也,宁(难道)能知人之卒(最终)不救,弃城而逆(事先)遁(逃遁,转移)?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好处)?及其无救而且穷(处境困窘)也,将(率领)其创(受伤)残(残废)饿羸(瘦弱)之余(残兵),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谋划)之精(周密)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接近)尽之卒(濒临死亡的士兵),战百万日(一天天)滋(增加)之师,蔽遮江淮,沮(阻止)遏(遏制)其势(攻势),天下之不亡,其(这)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图谋活下去)者,不可一二数(不能一一列举);擅(拥有)强兵(军队)坐而观者,相环(一个接一个)也。

《张中丞传》后叙yi分析

《张中丞传》后叙yi分析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
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接近
拥有
指示代词:这
编造
叛贼
贪图活命的人
学习第3段:
此段为什么而辩论? “分守”不是睢阳失陷
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
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1、人之将死…… 2、引绳而绝之……
正反对比论证弃兵城坐而而图观存者者,,相不环可也一。二数;擅强
关于张中丞及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本是真河县令。 “安史之乱”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 在雍丘抗敌。后来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 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 壮烈牺牲。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故称 张中丞。
题解:曾随张巡守城的李翰写过一篇 《张巡传》(又叫《张中丞传》),韩愈 这篇文章是对其的阐发和补充,故题为 《<张中丞传>后叙》。
以千百就近之卒,抗百万日滋之师
最能体现守城意义的一句话是
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延伸——
• 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保障给养由 淮河、长江沿汉水进入唐军后方, 意义重大。
历史学界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 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
第四段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於两府
侍奉,任职 状语后置
交代立传缘由
为:写、撰写。 以:凭借 自名:自称。名,名次 做动词,标榜 恨:遗憾。 阙:quē 缺点、过错。 首尾:始末,事迹详情。
最远终虽材若被不俘虏及巡者,授开权门纳巡承,接位 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 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 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 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 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成就功业名望
取道

张中丞传后序分析

张中丞传后序分析
❖ 许远:宽厚谦和 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 南霁云:深明大义 嫉恶如仇 忠贞刚烈。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
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
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 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
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 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 忠肝义胆。
文章分析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一段重点词解: 1恨:遗憾. 2阙:通“缺”,缺少,不足 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 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 调。
三个事实论据:
韩愈像
古文运动及影响 ❖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
折点。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 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 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 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俪文字。在韩愈提倡古文、 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 认为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 ❖ 北宋初期,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 王、苏诸古文大家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创作上的努 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成为新的传统。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赏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赏析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è)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大学语文-张中丞传后序

大学语文-张中丞传后序

学习第3段:
此段为什么而辩论? “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
远的过失。
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1、人之将死…… 2、引绳而绝之……
正反对比论证
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 者,相环也。
最能体现守城意义的一句话是
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延伸——
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保障给养由淮河、长江沿 汉水进入唐军后方,意义重大。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 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 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 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 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 忠肝义胆。
人物形象
张巡: 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 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忠贞不畏死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贺兰进明: 善嫉,自私;爱才。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
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 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 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 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 第三段重点词解: 1.以此诟远。辱骂。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 3.引绳而绝之。拉。 4.从而尤之。从:跟从。而:并且,表递进。 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卒:最终。 6.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 7.战百万日滋之师。每天增长。 8.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拥有。而:表修饰。 9.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制造。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语文新一线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二单元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含解析)

语文新一线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二单元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含解析)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大唐烽火,遍地狼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

国家遭外敌蹂躏,在乱军中摇摇欲坠;人民遭王朝倾轧,在黑暗中匍匐前行。

在国难当头,哀鸿遍野的时刻,张巡,是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你,以百卒抗百万军师,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是的,你做到了,人民感激你,文人感念你,你的名字,流芳百世,熠熠生辉!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资料本文是韩愈散文代表作之一。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

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

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

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气节。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将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勇坚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文体知识“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文白对照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 家中 旧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阅读家中的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

《张中丞传后叙》解析

《张中丞传后叙》解析
24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 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 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 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 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 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 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 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 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 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 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 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 死!‛即不屈。
16
课文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末进士。安 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 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 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 在书前,便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 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评或反驳,一般放 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 “后叙”。 17
1. 驳论,但没有直接摆出敌论(敌论在《张巡传》中)反驳的 理由共有三点:
(1)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2)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3)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课文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部将尹 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 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三十 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张巡, 许远等因之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 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 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 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以正视听。韩愈在阅读 此传后,写下了这篇散文名作。

《张中丞传》后叙ppt解析

《张中丞传》后叙ppt解析

忠国 臣士 不无 二双 二双 忠国 臣士 。;
•双忠祠(张巡、许远)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 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 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 钢。
• 2、杂传。主要指单独成书的类传。如西汉 刘向的《列女传》。
• 3、散传。指一人一传,但不单独成书,以 单篇流行,或散见于各家文集中的个人传 记。
• 4、专传。至一人一传,单独成书。
韩愈(768---824)唐代人,字 退,之唐 代 文学家、。思河想南家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 ,谥号“韩文昌”黎,后人尊称韩文公。
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 徐州,今江苏徐州。
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 道:经过。
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 南霁云:魏州顿丘(今河南省
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 清丰县西南)人,张巡部将。
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乞救:求救。
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 嫉:妒忌。出己上:超过自己。 “云来时, 睢阳之人不食月 具食与乐:准备了筵席(食物) 余 忍 拔 以 激日;所示为矣虽佩贺云。食刀兰泣云,,。下且断一。虽不座欲一下大独指咽惊食,! ,,血皆义 ”淋不 因 感漓,和延义感歌:不激舞忍:邀(感:请音动按。乐。道)义。上说不忍心。
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 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三十余 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唐代河南睢阳 (商丘)是江淮的屏障,也是唐军粮食、物质供给的战略 要地。守一城,可捍天下;失一城,则江河碎。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 含解析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 含解析

◆5 《张中丞传》后叙本色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底色,是品德、行为、知识、能力等方方面面基本因素的积累。

生命有了底色,就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就会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打敢拼的锐气,宁折不弯的正气。

打足底气,生命就可以凸显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

底气足,生命可以气吞山河;底气没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线。

守住底线,则出淤泥而丝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本色既体现共性也展示个性。

对生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是共性的反映;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昨天,是个性的张扬。

改革者的本色是一个“敢”字,耕耘者的本色是一个“勤”字,奉献者的本色是一个“苦”字。

本色体现风格,本色体现品格,本色体现人格。

本色与生命融为一体,珍重生命,珍视本色。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作者视窗一代文宗韩愈他出生丧母,三岁丧父,兄嫂养育,十三岁时不意兄长去世;他聪颖好学,少年发愤,日作千言,从困难磨砺中一路走来;他四考进士,三次殿试,几经周折,终为朝廷所识;他心胸坦荡,耿介直言,多次被贬,险些丢了性命;他爱护百姓,勤政为民,经国济世,可为后人楷模;他高举大旗,端正文风,提携后贤,成为一代文宗……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个书生,却单身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和柳宗元一生知己;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绝险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喜欢韩愈身上这种矛盾的特质,因为这样才算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才是在污浊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人!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 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张扬外露的 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 敛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继承道统 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 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复兴运动时,他的态度 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 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 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在变革文风、推进创作 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和更为合理的内容。
【题解】张中丞,即张巡(709—757), 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 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 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 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 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 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乱平以 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 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 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 (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 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其中燕喜亭和《燕喜亭记》碑作为珍贵历史 文物,一代传一代,被保存了下来。由于它 们的存在,引发和形成了如下几个文化系列: 1、石刻系列 燕喜亭周遭崖壁上,摩崖石刻 十有余处。2、诗文系列 由燕喜亭及《燕喜 亭记》碑引了的历代诗文不可胜数。已入 《连州志· 艺文》及其它书籍的,有下列十九 篇(首)。3、名称系列 燕喜亭所在处, 《燕喜亭记》曾有生动的描写燕喜书院、燕 喜小学都成了历史,燕喜中学也于解放后并 入了连州中学。……可见韩愈于连州的影响, 十分深远。
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 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 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 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愈与古文运动

张中丞传后叙 (3)分析

张中丞传后叙 (3)分析
韩 愈
认识“传记”
一、传记的概念: •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 • “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二、传记的基本特征:
•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 主的个性特征。 •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 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第一段,是引子 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立传缘由
远虽材若不及巡 材:才能。 者, 开门纳巡,位 纳:接纳. 本在巡上,授之柄 位本在巡上:许远为睢阳 而处其下,无所疑 太守,而张巡是真源县令. 忌,竟与巡俱守死, 授之柄:将指挥的权柄交给 张巡。 成功名。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而处其下:自己反而处在 两家子弟材智下, 他的下面。 不能通知二父志, 虏:被俘虏。 “两家子弟”句:两家子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弟,指张巡和许远的后人。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张中丞传>后叙》中“后叙”的含义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 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 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 • “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 巡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 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韩愈(768---824)唐代人,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安庆绪(安禄山 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 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 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 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 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 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 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 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 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 毁。张巡的友人韩愈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 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 文名作。

第十三篇 张中丞传后序

第十三篇  张中丞传后序

第十三篇张中丞传后序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一【题解与背景】(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他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将之与杜甫诗歌相并列,称“杜诗韩笔”。

(二)关于“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张中丞传》即李翰写的《张巡传》。

后序: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跋:写在书籍、文章后面的短文,多属评介内容的;序:是一种兼议论和叙事的文体)。

这篇后序对张巡、许远、南霁云的故事做了补充。

(三)关于本文张巡,邓州南阳人(709---757)唐代安禄史明叛乱时,起兵反抗,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江苏商丘南),招邦御史中丞。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以重兵攻睢阳,张巡应睢阳太守许远请求,率兵援救,重创叛军,后乱不断增兵,城中叛军减少,伤亡增多,处境极艰难,张巡派南霁云去临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贺拥兵自重,不出师南霁云回城后几陷绝境,先吃茶纸,吃马、吃雀、鼠、巡杀俘虏、许杀其奴、后吃妇人、男夫老幼继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驳“畏死论”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
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
一心抗战、忠贞大度
为忠
国 勇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
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尽坦
处境艰难、全力抗战
职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 数日而知死处矣”
抱定必死的决心
第二段,辩其非畏死而降敌。 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 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 中间义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 的反诘, 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 死境,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 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
《<张中丞传>后叙》中“后叙”的含义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 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 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 • “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
巡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 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韩愈(768---824)唐代人,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形容力量极弱的援军。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 来益众,必以其言为 信。 外无待而犹死
益众:益,更加; 益众,更加多了.
守,人相食且尽,虽 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 处矣,远之不畏死亦 明矣。 乌有城坏、
信:真实。 虽:即使。 数(shǔ)日:计算 时期;
其徒俱死,独蒙愧耻 求活,虽至愚者不忍
数,计算 乌有:哪里有。
• 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 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 翻译:将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甘处其下, 没有什么疑心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 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声望;睢阳城被攻陷 陷之后张远被叛军俘虏,与张巡之死只是 时间先后不同罢了。
许远“授之柄”一事
许远谦和让贤、忠诚爱国 张巡才能杰出
为。呜呼!而谓远之 贤而为之耶?
徒:指一同守城 的人。
学习第2段 为许远辩诬。
• 这段主要写谁?许远
•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3、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4、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 得出什么结论?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
本文为韩愈在读了李翰 的作传之后所写的一篇文章,用来 突出张中丞的气节和功绩。
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安庆绪(安
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
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
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
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
三、传记的分类: • 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 自传:由自己写的。 •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 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 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 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 丞。
“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 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 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 变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 备“叙”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 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 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翻译
• 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 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 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 人在将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先得病 的地方,拉一根绳子而把它拉断,它一定 有一个断裂的地方。观者看到这种情况, 就跟着责备许远,这也是不合乎情理的。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 宁能:岂能。
能知人之卒不救,弃 卒:终于。
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
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
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
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
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
毁。张巡的友人韩愈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
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
徐:徐州,今江苏徐州。 道:来往。名词作动词 两府:指汴、徐二州的幕 府。 双庙:祭祀张巡、许远二 人的庙。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魏州顿丘(今河南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 省清丰县西南)人,张巡部将.
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 乞救:求救。
救。爱霁云之勇且壮, 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
不听其语,强留之,具 此人时任河南节度使,当时
不追议此,而责 追议:追究,议论。
二公以死守,亦 此:指上文提到的那些人
见其自比于逆乱,(“弃城而图存者”、
设淫辞而助之攻 “擅强兵坐而观者)。
也。
自比于逆乱:自列于乱臣
贼子之中。
比:并列。
逆乱:乱臣贼子。
淫辞:这里是指歪曲事实
的谬论。
助之攻:帮助逆乱的人来
攻击张巡、许远。
学习第3段:
• 此段为什么“而分辩守论”?不是睢阳失陷的主
2、远诚畏死,何 诚(如果)真的
苦守尺寸之地,食 其所爱之肉,以与
食其所爱之肉:睢阳被围 时,城中粮尽,士卒多饿 死,张巡杀爱妾,许远杀
贼抗而不降乎?当 家奴,给士卒吃。
其围守时,外无蚍 以:凭借 蜉忠蚁者,子之国援与,主所耳欲,食 蚍 蚂蜉 蚁(sì。()p:í此f把ú喻):东很一西小种供的黑给力色人量大吃. .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蚍蜉蚁子之援:此处用以
入。 诟:责骂。 脏腑:人体内部的器官. 引:拉。
有处。观者见其然, 绝:断。
从而尤之,其亦不 处:地方。
达于理矣。
尤:责备,非难。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 成人之美如是哉!如 巡、远之所成就,如 此卓卓,犹不得免, 其他则又何说?
小人: 说坏话之人。 好(hào):喜欢。 卓卓:卓越,突出。
小人喜欢议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 达到了如此的地步呀!
城而逆遁?苟此不能 逆遁:事先逃跑。
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逆:用作动词状语, 4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意思是预先,事先。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穷:困难到极点。
虽欲去,必不达。
将:(jiàng)率领。
创:伤。
羸(léi):瘦弱。
等到他们没有救 兵而且将要陷入
余:残余的士卒。
困境之时
– 读书收获有两种
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 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
之师,蔽遮江淮, 日滋:一天天的增多。
沮遏其势,天下之 蔽遮:掩护。
不亡,其谁之功也? 沮(jǔ)遏(è):阻止。
当是时,弃城而图 存者,不可一二数;
图存:谋求自存。 图:谋求。 擅强兵:拥有强大的军
擅强兵坐而观者, 队。
相环也。
相环:四面环绕。
•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 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 一二数;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然尚恨有缺者,巡功绩气节。
不为许远立传,恨:遗憾
又不载雷万春 许远 (709--758):字令威。安
事首尾。
禄山叛乱时任睢阳太守,与张巡协力守
城,城破后被俘,后被杀。
雷万春: 张巡部将。
第一段,是引子 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立传缘由
远虽材若不及巡 材:才能。
者, 开门纳巡,位 纳:接纳. 本在巡上,授之柄 位本在巡上:许远为睢阳 而处其下,无所疑 太守,而张巡是真源县令.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 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 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提出
“不平则鸣”的论点。
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 句,与孟郊、贾岛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
有《昌黎先生文集》
张中丞
张巡(709---757)南阳人,因 抵抗安禄山后与南霁云等殉难,追 封御使中丞。有李翰为之作传。
• 翻译:他们坚持守卫一座睢阳城,等于是捍卫 了整个天下,他们凭借越来越少的士兵,抗击 一天比一天强大的敌人,作为江淮地区的屏障 ,遏止了叛军长驱南下的势头,唐王朝没有灭 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 守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不能用一二个人来计 算,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 城四周都有
《》
韩愈
认识“传记”
一、传记的概念: •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 • “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二、传记的基本特征:
•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 主的个性特征。
•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 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充分肯定张、许守睢阳城(今河南商丘)的丰 功伟绩及其重要作用,保护江淮,使江淮财力 得以支持平定安史之乱,唐王朝得以立足。
大义凛然痛斥群小
设淫词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 汴、徐二府,屡 道于两府间,亲 从事:唐代对幕僚的通称, 祭于其所谓双庙 此处用为动词,指任职、 者。其老人往往 服务。 说巡、远时事云。汴:汴州,今河南开封。
忌,竟与巡俱守死,授之柄:将指挥的权柄交给 成功名。城陷而虏,张巡。
与巡死先后异耳。 而处其下:自己反而处在 两家子弟材智下, 他的下面。 不能通知二父志, 虏:被俘虏。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两家子弟”句:两家子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弟,指张巡和许远的后人。
通知:完全了解。
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