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张中丞的传记散文的写作手法;3.分析张中丞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4.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张中丞传中的写作手法;2.张中丞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张中丞传中的人生哲理;2.如何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析法:通过分析张中丞传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表现手法;3.阅读法:通过阅读张中丞传,让学生加深对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材分析鲁迅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集古代文学家散文精华的散文选集,其中包括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和陈亮。
选集中,每位大家的散文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感。
张中丞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堪称中国古代传记散文的典范。
文章以一种平和、客观、真实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张中丞的生平和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张中丞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学习步骤步骤一: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其他材料,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和价值。
步骤二:讲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张中丞传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表现手法和张中丞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描写、叙述和议论等方式。
并请学生根据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步骤三:阅读张中丞传让学生认真阅读张中丞传,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自行撰写文章,表达对张中丞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二、课时安排:2三、教学过程(一)题解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
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引)。
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
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动机见课文的“鉴赏提示”(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尚恨有阙失。
第二部分(第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
(议论为主)第一小层(第2段):辩“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驳斥理由: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3、外无蚍蜉蚁子之援4、贼语以国亡主灭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张中丞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二章:作者和文学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对文学背景的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文本分析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意和内涵。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价值观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美。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文学美和思考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阅读。
5.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问答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问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精神品质。
4、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张中丞传后叙》就为我们展现了几位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抗击叛军,最终城破被俘,英勇就义。
然而,在当时有人对他们的功绩进行了诋毁和污蔑。
韩愈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人辩诬,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颜真卿及其历史地位。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3. 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文中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颜真卿的历史地位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注意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5. 案例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内容、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颜真卿和《张中丞传后叙》的学术论文、评论及相关历史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虚实词。
3、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花大量笔墨许远、南霁云、于嵩等人的原因。
2、理解张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教学设想】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1、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练习卷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2、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课前练习卷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4、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5、利用课前预习、课内交流、课后拓展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授课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自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中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
理解作者对张中丞形象的塑造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驳论手法和对比手法。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文言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文言知识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文本分析分析张中丞的人物形象,包括其英勇、忠诚等品质。
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驳论、对比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张中丞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文言知识、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张中丞的人物评价。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
2、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P99一、作者简介(一)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
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经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者地方官。
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
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
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
”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
”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经“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
仆诚乐之,就求其术。
”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
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
“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
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先后三年,终于落选。
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
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
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
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
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即将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
十年谋官,两月即贬。
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
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教案标题: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目标:1. 了解《张中丞传》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 学习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张中丞传》的故事背景,让学生简要叙述故事梗概。
2. 提问学生对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什么印象,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主体活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并进行讨论。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人物分析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5. 阅读理解: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个人完成一份关于《张中丞传》中某个人物的阅读理解练习,包括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对故事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6. 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人物,撰写一篇关于该人物传后叙的作文。
作文要求包括对人物的情感变化、事业发展以及对其他人物的影响等方面的描述。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结活动:7. 学生作文展示: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点评。
8.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和总结,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10.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共性和差异。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
2. 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和作文质量。
3. 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比如对比《张中丞传》与其他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或者探究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和主题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作自己的历史小说或者对《张中丞传》中的人物进行改编。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教案
张中丞传后序韩愈一、学习要点:1、写作背影2、主题思想3、掌握本文感情统帅的特色和夹叙夹议的手法二、题解与背影《张中丞传》即李翰写的《张巡传》。
后序: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跋:写在书籍、文章后面的短文,多属评介内容的;序:是一种兼议论和叙事的文体)。
这篇后序对张巡、许远、南霁云的故事做了补充。
张巡,邓州南阳人(709---757)唐代安禄史明叛乱时,起兵反抗,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江苏商丘南),招邦御史中丞。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以重兵攻睢阳,张巡应睢阳太守许远请求,率兵援救,重创叛军,后乱不断增兵,城中叛军减少,伤亡增多,处境极艰难,张巡派南霁云去临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贺拥兵自重,不出师南霁云回城后几陷绝境,先吃茶纸,吃马、吃雀、鼠、巡杀俘虏、许杀其奴、后吃妇人、男子志幼、当时贺兰外还有好几处军队有实力,却袖手旁观到了十月,叛军攻入,睢阳陷落,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一同殉难,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后亦遇害。
张许坚守睢阳,蔽障江淮财赋之后,为唐军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睢阳城破三日后,唐援军到,后十日,洛阳即告收复。
张许殉国后,那些为叛军的淫威所震慑的文武官吏,为自己的可耻行经辩护,反而散布流言蜚语,指责张许不该死守,声言与其吃人,不如,张巡的友人李翰当即写了《张巡传》,上呈肃宗,褒扬张巡忠义,还撰有《进张中丞传表》,充分表彰张巡死守睢阳的业绩,指出吃人现象,突出无奈,为受诬的英雄作了有力的申辩。
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又有人议论所谓许远后死问题,连张巡的儿子也伤传,在张许殉国五十年后,许远后死问题,社会上仍有议论,藩镇割据势力,依然想通过对英雄的中伤,制造分裂的舆论。
有成于此,关心国家统一的韩愈写下此文,澄清是非,申派正义。
三、课文讲解:1、文中“后序”是什么意思?2、文中主要刻画了那几个人物?3、文中所说的睢阳保卫战发生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自名:自许,自负。
恨:遗憾。
成功名:建立功勋,保全名节。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约5分钟
交流、展示、思考、讨论
一、明确课程特性,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前,必须了解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清教学处理思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修课程是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形成巩固,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提高。另外,它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区别,但都是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所服务的,在日常教学处理中需注意层次化,也更需要注意关联性,不能把两者割裂。
4)学习方法小结:把握文章文体特色,调动已学知识库中相关联的内容,运用迁移能力进行鉴赏。
约3分钟
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约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后的整理,能让学生清晰阅读思路,并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收获传记体裁的批注要点和鉴赏方法,有利于为以后学习同样体裁的文章打好基础。
资源准备:对学习本文的重难点、鉴赏传记文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归纳。
约10分钟
动笔堂上批注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能掌握学生专题批注的闪光点和缺漏点,前者有利于挑选范例,后者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专题批注中有关文章理解的缺漏点,以在分析环节进行解惑。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的】1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 课时一、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
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
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
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
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
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
“古文运动”二、串讲课文1、相关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正月,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守睢阳,以阻止叛军进一步南下侵掠江淮。
当时朝廷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
至德二年七月间,叛军大兵攻睢阳,屡攻不下,便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
在被围困中,张、许守军内无可食之粮,外无救援之兵,耗伤日大,兵员日少,城中生活极度艰苦,令人不能想象:茶叶、纸张、皮革、马匹、老鼠都被吃光了,甚至发展到张巡杀爱妾、许远杀奴仆以充军粮的地步。
当时,离睢阳不远的几个地方均有唐军驻扎,但都坐视不理。
至德二年十月,叛军从许远领兵所守的据点冲入(许远和张巡商妥分城而守),睢阳陷落。
张巡被俘,不屈而死。
叛军首领欲把许远押送到洛阳,向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邀功,押送途中许远也牺牲了。
在安史之乱中,多数的情况是,叛军所过州县,官吏纷纷逃散。
而张巡、许远坚守危城十个月之久,不惜任何代价,阻止了叛军南下,保卫了江淮数千里财赋之地。
这对于唐王朝的恢复、唐王朝的继续统治,可谓意义重大,所以,唐肃宗分别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对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介绍作者张中丞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1.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1.3.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1.3.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作者张中丞的生平和成就2.1.2 《张中丞传》的成书过程和流传情况2.2 课文逐段解析2.2.1 课文开头部分的含义和作用2.2.2 课文中间部分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句子2.2.3 课文结尾部分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3 课文主题分析2.3.1 张中丞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3.2 课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启示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1.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策略3.2.1 问题驱动: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3.2.2 情境创设:通过背景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体悟情感,理解韩愈“气盛言宜”的写作风格。
2.对比史料,把握并评判本文说理的论证思路,学会互见式阅读。
3.联系现实,讨论形成对爱国主义思想的再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千两百多年前,在中原大地上爆发过一场惨烈的战争,虽然战争的胜负早已尘埃落定,但围绕这场战争的讨论却始终没有平息,那就是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的睢阳保卫战。
针对守将死守睢阳的极端举措,肯定者褒扬其功高盖世,否定者又贬斥其罪恶滔天。
本课我们将透过韩愈的视角,重新来审视这场远去的战争,并审视战争当中的那些远去的人……我们也尝试着去评判这一桩千古公案。
二、背景简介安史乱后,唐王朝仅余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勉强支撑,睢阳(今河南商丘)位于大运河汴河河段中部,为江淮流域之重镇。
睢阳有失,则财政不继,朝廷根基动摇。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十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后遇害。
三、题解1.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雍丘战后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
2.“后叙”也称“跋”,除介绍、说明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四、文本解读1.读《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体验?请举例说明。
——感动;激情澎湃——介绍韩愈“气盛言宜”之文学主张。
“气盛言宜”是韩愈的一项创作主张,指运用充沛的道德力量进行写作。
2.请问本文写作的缘起是什么?——“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3.请问本文是否填补了上述遗憾?——本文一为许远申辩,二则补记了南霁云及张巡遗事。
4.本文就哪些针对许远的非议进行辩解?作者的理由分别是什么?——非议:“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驳斥:①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②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③外无蚍蜉蚁子之援④贼语以国亡主灭总结:“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与作者;2.理解故事情节与主题;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分析剧情的能力;4.提高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故事情节了解历史人物张中丞的传奇故事;2.分析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准备:1.教案、教学讲义;2.电子设备/投影仪;3.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启发(15分钟)1.鼓励学生分享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了解;2.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与“传奇”的概念,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1.呈现《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介绍;2.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Step 3:故事分析与讨论(30分钟)1.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提供关键词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发展;2.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Step 4:情感体验与表达(20分钟)1.播放与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以读者的身份写下对故事的思考和感想,包括对主人公的评价等。
Step 5:写作训练(25分钟)1.根据学生的档案名单,分发每个学生姓名的白纸;2.在白纸上,每个学生用故事中的关键词和描述,写一篇50字以内的描述张中丞的传奇经历。
Step 6:展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交换白纸,互相阅读和评价对方的描述;2.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描述,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巧;3.总结全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更多关于张中丞的故事或相关研究资料;2.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或传奇故事;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背景介绍、故事分析、情感体验和写作训练等环节,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课时和写作题目的难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言知识点(一)(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能:怎么。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卒:副词,最终。
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
译“被武人杀害”。
主题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一)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畏死亦明矣”层次结构(二)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层次结构(三)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艺术特色(一)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
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
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
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
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艺术特色(二)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
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三)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特色(四)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如:•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重难点问题及答案(一)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
(全文第三自然节)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
(第四自然节)重难点问题答案(二)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字词句理解(一)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
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认为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
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
许远眼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
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么做。
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
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
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
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了。
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
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靠着千百名誓死就战的士乓,抗击着百万个一天比一天多的敌军,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弃城逃命的,不能一个两个地数;拥有强大的军队坐而观望的人,环绕睢阳城四周有的是。
不追究评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坚守,也可见他们自己把自己和叛贼并列了,编造夸大失实邪说而帮助叛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里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
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兵。
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喜欢南霁云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留他,准备酒席与歌舞,请(迎接)南霁云入座。
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雎阳的人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咙!”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看。
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昂地为南霁云流下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