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师版)

合集下载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

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主备人:邝素勤审核人:林树娣授课人: 班别:课题:《<张中丞传>后叙》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2018.3学号: 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课前检测1、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 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 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提倡先秦、 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 、“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2、 标题注解(1) 张中丞,即 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 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 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 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 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张中丞传后叙 教师版

张中丞传后叙  教师版

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学案( 16 )文言文专题课内材料复习(九)《张中丞传后叙》编写:何素梅审阅:成正全班级姓名学号一、文本梳理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自许,自负),为此传颇.(很)详密。

然尚恨.(遗憾)有阙.(缺失)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使……入)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最终)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完全了解)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如果)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真实的)。

外无待.(依靠、后援)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计算)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哪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诽谤)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拉)绳而绝.(使……断)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怪罪)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最终)不救,弃城而逆.(预先)遁.(逃跑,转移)?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谋划)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率领)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增长)之师,蔽遮江淮,沮遏..(阻止)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拥有)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常常)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备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张中丞传》。

对于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更可以通过后续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的阅读和探讨,学生将:1.了解《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下《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资料,听取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2.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张中丞传》后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小说中的是非善恶观——让学生发现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立场,了解小说该如何定义善恶。

(2)小说中的爱情观——让学生分析两位主角的爱情观,探究他们之间的情感动因。

(3)小说中的家国观——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家庭观和国家观,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3.写作训练根据学生阅读与分析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写作,例如:议论文、读书笔记、书评等等。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表演展示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演绎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模仿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动因,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上课用课件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上课用课件

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三、传记的分类:
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 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 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 “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 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 《昌黎先生文集》。 提出“文从字顺”;“不平则鸣” 。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 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 ,杜牧将之与杜甫诗歌相并列,称“杜 诗韩笔”。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
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 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 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 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 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 张籍》、《山石》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
韩愈像
古文运动及影响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韩愈、柳宗 元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 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 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 阔园地。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俪文字。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 “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认为文章 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 北宋初期,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 苏诸古文大家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 从此韩柳古文成为新的传统。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doc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doc

班别: 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no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课题:《V 张中丞传〉后叙》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201 &3主备人:邙素勤 审核人:林树娣 授课人: __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木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2、 过程与方法: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 1、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 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 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 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2、 标题注解(1) 张屮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 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徳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 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点:认知文中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剪报等
讨论法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张中丞传后叙》
凄凉孤苦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发奋刻苦自修、好学不倦。终于读通了六经及诸子百家之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韩愈考取了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因为生性耿直,不善钻营,直到三十一岁才得到入仕的机会。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被贬官,都是因为上疏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后迁刑部侍郎。又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不久被召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 认知本文叙议结合、关合照应的章法特点。
二、 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等的性格特点,重点把握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 认知文中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
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且推崇管仲、商鞅的事迹。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章议论严正,规模宏大。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重点环节
提示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了解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翻译,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张巡、许远等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张巡、许远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韩愈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提问学生对张中丞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

教师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和文言现象。

3、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

4、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张巡、许远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张巡、许远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5、探究主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意图。

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6、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文言知识、人物形象和主题。

强调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写一篇关于张中丞传后叙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理解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为英雄辩诬的义愤。

4、学习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2)评价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安史之乱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为保卫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

然而,在战乱之后,一些人对这些英雄的功绩产生了质疑和误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看看他是如何为张巡、许远等英雄辩诬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背景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猖獗,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与叛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由于兵力悬殊,睢阳最终沦陷,张巡、许远被俘遇害。

然而,在战后,一些人对张巡、许远的功绩产生了怀疑和指责,认为他们守城不力,甚至有投降的嫌疑。

韩愈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英雄辩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状语后置句 本句写后人受流言蜚语
的惑乱,对许远的误解。
(第二段---3)
远诚畏死,何 苦守尺寸之地,食 其所爱之肉,以与 贼抗而不降乎?当
诚:如果。 食(sì):(把东西供给人)吃。 以:来,用来 围守:被围困
当其围守时:被动句
其围守时,外无蚍 蚍蜉(pífú):一种黑色大蚂蚁。 蜉蚁子之援,所欲 此喻很小的力量.
(三段——4)
悍:捍卫
守一城捍天下,以 以:用,凭借
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 就:将近
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日滋:一天比一天大 蔽遮:保全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也:表反问的句式,
其谁之功也?当是时, 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
那是……呢? 图:图谋,谋求 擅:掌握
二数; 擅强兵坐而观 兵:军队
者,相环也。不追议此,斩追木议为:兵追,究揭、竿议为论旗 兵器,武器
比喻论证
睢阳城的沦陷,许远不当独任其责
(三段——3)
小人之好议论,不 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 此卓卓,犹不得免,其 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 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 不救,弃城而逆遁?苟 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 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 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 余,虽欲去必不达。二 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少:年轻时。依于巡:跟 随着张巡。 起事:指起兵讨伐叛军。 大历:唐代宗年号。 以巡:因为张巡的缘故。 尉:在县里管理治安、缉 捕盗匪的官职。 粗:大略。
须髯(rán)若神:胡须长得
象神仙一样。
(五段—2)
尝见嵩读《汉书》 ,谓嵩
曰:“何为久读此?”嵩曰: “未熟也。”巡曰:“吾于书, 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 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
另一种人对许远的诬陷——由于 他个人的过失导致睢阳城的沦陷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点拨、解惑、调控,对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基于此讲解文章的重难点,而对有缺漏和偏差的进行补充。例如,学生对较为明显的基本事实能够圈画概括,但仍有缺漏,如第四段中虽主要讲述南霁云的事迹,但在“就义“部分是有关张巡的,这部分较多同学忽略了;对此,师生也一并基于此概括张巡的形象特征:英勇无畏。
约5分钟
交流、展示、思考、讨论
一、明确课程特性,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前,必须了解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清教学处理思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修课程是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形成巩固,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提高。另外,它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区别,但都是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所服务的,在日常教学处理中需注意层次化,也更需要注意关联性,不能把两者割裂。
4)学习方法小结:把握文章文体特色,调动已学知识库中相关联的内容,运用迁移能力进行鉴赏。
约3分钟
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约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后的整理,能让学生清晰阅读思路,并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收获传记体裁的批注要点和鉴赏方法,有利于为以后学习同样体裁的文章打好基础。
资源准备:对学习本文的重难点、鉴赏传记文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归纳。
约10分钟
动笔堂上批注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能掌握学生专题批注的闪光点和缺漏点,前者有利于挑选范例,后者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专题批注中有关文章理解的缺漏点,以在分析环节进行解惑。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的】1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 课时一、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

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

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

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

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

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

“古文运动”二、串讲课文1、相关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正月,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守睢阳,以阻止叛军进一步南下侵掠江淮。

当时朝廷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

至德二年七月间,叛军大兵攻睢阳,屡攻不下,便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

在被围困中,张、许守军内无可食之粮,外无救援之兵,耗伤日大,兵员日少,城中生活极度艰苦,令人不能想象:茶叶、纸张、皮革、马匹、老鼠都被吃光了,甚至发展到张巡杀爱妾、许远杀奴仆以充军粮的地步。

当时,离睢阳不远的几个地方均有唐军驻扎,但都坐视不理。

至德二年十月,叛军从许远领兵所守的据点冲入(许远和张巡商妥分城而守),睢阳陷落。

张巡被俘,不屈而死。

叛军首领欲把许远押送到洛阳,向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邀功,押送途中许远也牺牲了。

在安史之乱中,多数的情况是,叛军所过州县,官吏纷纷逃散。

而张巡、许远坚守危城十个月之久,不惜任何代价,阻止了叛军南下,保卫了江淮数千里财赋之地。

这对于唐王朝的恢复、唐王朝的继续统治,可谓意义重大,所以,唐肃宗分别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胡雪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2、标题注解(1)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2、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征。

3、学习本文根据内容需要,将表达、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进程:一、题解1、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

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

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全文感情激荡,褒贬清楚,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方苞语)。

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

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

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书籍本身。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表达,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

因此有一局部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二、讨论、疏通文句。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对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介绍作者张中丞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1.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1.3.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1.3.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作者张中丞的生平和成就2.1.2 《张中丞传》的成书过程和流传情况2.2 课文逐段解析2.2.1 课文开头部分的含义和作用2.2.2 课文中间部分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句子2.2.3 课文结尾部分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3 课文主题分析2.3.1 张中丞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3.2 课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启示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1.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策略3.2.1 问题驱动: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3.2.2 情境创设:通过背景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旳论调“与小朋友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旳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旳功绩。 最终: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 公以死守”旳卑鄙行为。
(对比论证)
5、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 反责“二公以死守”旳卑鄙行为。
赏析形象
(四段—1)
愈尝从事于汴、 徐二府,屡道 于两府间,亲 祭于其所谓双 庙者。其老人 往往说巡、远 时事,
尝:曾经 从事:任职,供职 屡:屡次 道:往来 所谓:所说旳 往往:经常
(四段—2)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
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 功绩出己上,不愿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 语,强留之,具食与乐, 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 “云来时, 睢阳之人不食 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 义不忍;虽食,且不下 咽!”因拔所佩刀,断 一 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尽卷:背完一卷书。 帙(zhì):包书旳套子。 他帙:另外一卷书
惊,觉得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 尽然:都是这么。
帙以试, 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 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操:拿起。
嵩从巡久, 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立书:立即就写。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城中 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 而:反而,表转折关系
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比:并列
而助之攻也
设:制造 之:代词,代叛贼
城池失守,守城旳烈士没有责任
层次构造(二)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旳论调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连雪君审核:许定凯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疏通文意,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3、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早读自读熟读全文,查阅工具书,落实字音;(落实优化方案中的字音部分)
二、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第1-2段的文意,落实下列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翻译下列句子: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翻译: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

2、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翻译: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

三、课堂学习:
(一)知识学习:
1.认识“传记”
(1)、“传记”的概念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
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2.认识“叙”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3.感知作者。

(1)、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2)、张中丞:即张巡,唐玄宗开元末年的进士,本是真河县令。

“安史之乱”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抗敌。

后来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公元757年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故称张中丞。

史学家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

因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朝廷军队的给养基本上是由淮河、长江顺着汉水进入唐军后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背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了替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妒忌许、张二人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

于是,曾随张巡守城的李翰就写了一篇《张巡传》(又叫《张中丞传》)来记叙张巡的英雄事迹,韩愈又对其加以阐发和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答疑解惑,落实知识点。

3、小组探究:
(1)第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2)这段主要写谁?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A.主要写许远。

a. 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b.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c.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d.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B.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四、课堂作业:熟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第3-4段的文意,落实下列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
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
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翻译下列句子:
1、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翻译: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2、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翻译:象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3、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翻译: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4、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翻译: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从道义上说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
二、课堂学习:
1、知识学习:
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
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答疑解惑,落实知识点。

3、小组探讨:
(1)、第四段为什么而辩论?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论证观点:“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

论证方法:A比喻论证:a、人之将死……b、引绳而绝之……
B正反对比论证: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1)第四段中作者选用了哪些事情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体会作者选材的用心。

明确:A.乞救于贺兰,被强留。

B.断指不食。

C.射矢明志。

D.笑而就义。

用心:A.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嫉恶如仇,忠贞刚烈、坚
强无畏、视死如归。

B.“借以烘托巡加倍义烈”
(3)第四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明确:一是对比反衬: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
二是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

三、课堂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中的基础知识归纳部分。

言知识;给加框的字注释,明确划线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张籍曰:
‘未熟也。

’巡曰:‘吾
起,或起或泣。

巡曰: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嵩贞元初死于亳
翻译下列句子:
(1).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翻译: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
(2).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翻译: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二、课堂学习:
1知识学习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答疑解惑,落实知识点。

3、课堂探究:
(1)、这一段文字写于蒿,看似闲笔,但对表现张巡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你认为如何?
明确:而“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划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一面。

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辅相成,既深化了议论,又弥补了人物塑造缺乏立体感的缺憾,可谓一举两得。

(2)简单归纳人物性格
A. 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B.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C.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抒发了自己的崇敬之情,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伸张了正义。

三、课外作业: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祖国危急存亡的关头,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

请结合本文,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