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c01c0e833687e21af45a9f8.png)
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主备人:邝素勤审核人:林树娣授课人: 班别:课题:《<张中丞传>后叙》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2018.3学号: 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课前检测1、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 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 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提倡先秦、 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 、“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2、 标题注解(1) 张中丞,即 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 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 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 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 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1f5a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7.png)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书序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书序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faca98b74028915f814dc260.png)
张中丞传后叙本课话题——责任与正义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张巡、南霁云舍生取义的壮举,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价值,而在于是否能够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秉持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通过锲而不舍的采访和准确权威的报道,推动呼格吉勒图案这一全国关注的重大案件重审,使人民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法治尊严得以彰显,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
勿忘人民、敢说真话、坚持信仰。
这是汤计调研的三大“法宝”,也是他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坚守和操守,诠释了记者职业的精神内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2.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李百药3.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欧阳修4.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韦伯斯特5. 声张正义和扶植自由,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享·乔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蚍蜉..( )( ) 诟. ( ) 饿羸.( ) 霁. ( ) 泗.州( ) 须髯.( ) 帙.( ) 亳.州( ) 【答案】 pí fú ɡòu léi jì sì rán zhì bó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 (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 )【答案】 (1)“藏腑”同“脏腑”,即内脏 (2)“志”同“识”,作标记 (3)“常”同“尝”,曾经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恨⎩⎪⎨⎪⎧然尚恨.有阙者(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魏公子列传》)( )(2)诚⎩⎪⎨⎪⎧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3)比⎩⎪⎨⎪⎧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逍遥游》)(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4)引⎩⎪⎨⎪⎧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刺客列传》)(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答案】 (1)名词,遗憾/动词,感到遗憾 (2)连词,如果,表示假设/名词,真心诚意/副词,的确,确实,实在 (3)动词,并/动词,等到/动词,合/形容词,紧靠的 (4)动词,牵,拉/动词,拿,举/动词,召请,召引/动词,自杀/名词,序文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翰以文章自名.( )________(2)屡道.于两府间( )________(3)引绳而绝.之( )________(4)又降.霁云( )________(5)不乐成人之美.( )________(6)食其所爱.之肉( )________(7)虽食,且不下.咽( )________(8)远见救援..不至( )________(9)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称道(2)名词作动词取道,经过(3)动词使动用法使……断(4)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5)形容词作名词美名(6)形容词作名词爱的人(7)名词作状语向下(8)动词作名词救援的军队(9)动词使动用法使……成就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Word版含答案推荐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Word版含答案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42b72cb6d5bbfd0a795673e2.png)
书序是古代序文中的一类。
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按文章题目看,这是一篇书序,是为书籍出版写的序言,内容是阐明作者写此书此文的动因,书的内容、意义、写作过程等,但本篇序却非如此,它虽是文序,但内容却是一篇史论。
早期的序文,除单篇作品的置于作品之前外,书籍的序文一般都置于全书之后,内容不仅包括此书的创作缘由和经过,还包括内容提要与目录。
比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
在宋代书序三大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中,曾巩以其目录序受到世人推重。
一般书序,大多以究本溯源、考订缺失为主,唯曾巩作序,必对古书的内容或观点阐发自己的见解。
这篇书序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序文有以议论为主和以叙事为主两大类,但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是集叙事、议论为一体,有的序文往往还带有抒情色彩。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所序的书籍或文章。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较自由地表达思想。
因此,有些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对应学生用书P44)走近作者韩愈(见《原毁》)相关背景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率部英勇阻击叛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受封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同守城,同围敌苦战十月,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城破,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壮烈殉国,年48岁。
张巡、许远功勋卓著,而当时一些文官武将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罪责,却百般诋毁他们。
李翰是张巡的好友,曾客居睢阳,亲见战守实况,便撰写《张巡传》上呈肃宗,意在澄清是非。
高中语文第五专题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五专题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f33ce402bceb19e8b9f6ba6a.png)
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专题导航专题解说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
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
书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
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
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做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书序,了解书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注意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
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
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今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及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cf56b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9.png)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精神品质。
4、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张中丞传后叙》就为我们展现了几位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抗击叛军,最终城破被俘,英勇就义。
然而,在当时有人对他们的功绩进行了诋毁和污蔑。
韩愈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人辩诬,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ca06e4d6a5e9856a5712602e.png)
高中语文专题五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张中丞传后叙书序是古代序文中的一类,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
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按文章题目看,这是一篇书序,是为书籍出版写的序言,内容是说明作者写此书此文的动因,书的内容、意义、写作过程等,但本篇序却非如此,它虽是文序,但内容却是一篇史论。
早期的序文,除单篇作品的置于作品之前外,书籍的序文一般都置于全书之后,内容不仅包括此书的创作缘由和经过,还包括内容提要与目录。
比方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
在宋代书序三大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中,曾巩以其目录序受到世人推重。
一般书序,大多以究本溯源、考订缺失为主,唯曾巩作序,必对古书的内容或观点阐发自己的见解。
这篇书序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特点。
序文有以议论为主和以叙事为主两大类,但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是集叙事、议论为一体,有的序文往往还带有抒情色彩。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表达,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较自由地表达思想。
因此,有些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走近作者韩愈(见《原毁》)相关背景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率部英勇阻击叛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受封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同守城,同围敌苦战十月,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城破,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壮烈殉国,年48岁。
张巡、许远功勋卓著,而当时一些文官武将为了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罪责,百般诋毁他们。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doc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d7805d031b765ce04081417.png)
班别: 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no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课题:《V 张中丞传〉后叙》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201 &3主备人:邙素勤 审核人:林树娣 授课人: __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木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2、 过程与方法: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 1、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 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 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 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2、 标题注解(1) 张屮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 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徳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 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5 《张中丞传》后叙_教案
![5 《张中丞传》后叙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81f4e3102de2bd960588c1.png)
5 《张中丞传》后叙一、教学目标:1. 读懂文意,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等文学常识。
2.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
3.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领悟大量笔墨于许远、南霁云、于嵩等人的原因。
2. 分析张巡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五、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1. 导入,了解韩愈有关的背景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2. 写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阻遏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
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做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
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巡传》上呈肃宗,以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
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肃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
3.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自读课文。
4.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解答。
补正强调重点虚实字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张中丞传后叙 导学案
![张中丞传后叙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c2cd2d580216fc700afd5e.png)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疏通文意,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3.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2.学习1-4段一、自主学习(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①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②自传:由自己写的;③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三)解题1.关于张中丞张中丞:即张巡,唐玄宗开元末年的进士,本是真河县令。
“安史之乱”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抗敌。
后来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公元757年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故称张中丞。
史学家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
因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朝廷军队的给养基本上是由淮河、长江顺着汉水进入唐军后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背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了替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妒忌许、张二人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
于是,曾随张巡守城的李翰就写了一篇《张巡传》(又叫《张中丞传》)来记叙张巡的英雄事迹,韩愈又对其加以阐发和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212e20d651e79b89680226a2.png)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0cd99a6dc850ad02de80419a.png)
《张中丞传后叙》一、美文诵读:课前三分钟: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
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
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
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二、预习指导:1、早读自修课20分钟结合《张中丞传后叙》注释通读文章。
2、走进作者。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3、用红笔圈画出导学案中疑难处,小组讨论寻求帮助。
三、专题内涵解说---“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四、学习目标:1、读懂文意,辨识文中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五、背景补充: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5a2f9824a7302768e9939e1.png)
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课题:《<张中丞传>后叙》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邝素勤审核人:林树娣授课人:【教学目标】123【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2、标题注解(1)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配套K12】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配套K12】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8f006f9d284ac850ac024206.png)
《张中丞传后叙》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中丞其人其事2积累课文内地文言知识3学习张巡、南霁云舍身取义地精神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人,字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______同为____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_________文集》三、解题: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四、背景简介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五、文体知识(一)传记的基本特征: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二)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六、梳理课文、了解大意。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写)《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618e47964bcf84b9d57b8e.png)
张中丞传后叙(对应学生用书P44)走近作者韩愈(见《原毁》)相关背景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真源(今河南××县东)令。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率部英勇阻击叛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省××县)、睢阳(今河南省××市)。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受封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同守城,同围敌苦战十月,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城破,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壮烈殉国,年48岁。
张巡、许远功勋卓著,而当时一些文官武将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罪责,却百般诋毁他们。
李翰是张巡的好友,曾客居睢阳,亲见战守实况,便撰写《张巡传》上呈肃宗,意在澄清是非。
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仍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状态,为割据、分裂制造舆论的人还在诽谤张巡、许远。
韩愈对此异常愤慨,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写了这篇文章,对李翰的《张巡传》作了重要补充。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 愈与吴郡 张籍 阅 家中旧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得 李翰所 为《张巡 传》。
翰以文章 自名,为此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传 颇详密, 然 尚 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 不 载雷万春 事 首尾。
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自⎦⎤名:自许,自负。
远虽 材 若 不及巡者, 开 门纳 巡,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 巡 上, 授之 柄 而处其下,无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所疑 忌,竟 与 巡 俱守 死,成 功名;城陷而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虏, 与巡死 先后 异 耳。
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学案
![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a4bae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7.png)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懂文意,能辨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句式特点。
2.认识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课文的结构安排,识别批驳种所用的论据类别以及论证方法。
【作家作品常识】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课前预习】一、解释括号中的通假字。
1. 然尚恨有(阙)者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3.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4.此矢所以(志)也5.嵩(常)在围中二、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
1. 竟.与巡俱守死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5.士卒仅.万人 6.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ll.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15.远诚.畏死 16.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悟.之17. 且将戮,巡起旋.. 18. 阳阳..如平常19.从而尤.之 20.如此卓卓..21.引绳而绝.之 22. 因乱抽他秩.以试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中的古义。
1.然尚恨有阙者2.霁云慷慨..语曰3.不能通知..二父志 4.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5.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6.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7.皆感激..为云泣下 8.颜色..不乱四、翻译下列句子。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2.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文意,能辨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句式特点。
2.认识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课文的结构安排,识别批驳种所用的论据类别以及论证方法。
【作家作品常识】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课前预习】
一、解释括号中的通假字。
1. 然尚恨有(阙)者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4.此矢所以(志)也
5.嵩(常)在围中
二、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
1. 竟.与巡俱守死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
..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士卒仅.万人 6.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ll.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远诚.畏死 16.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悟.之
17. 且将戮,巡起旋
..如平常
.. 18. 阳阳
19.从而尤.之 20.如此卓卓
..
21.引绳而绝.之 22. 因乱抽他秩.以试
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中的古义。
1.然尚恨有阙者
2.霁云慷慨
..语曰
3.不能通知
..二父志 4.虽愚人
..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5.愈尝从事
..说巡、远时事..于汴、徐二府 6.其老人往往
7.皆感激
..不乱
..为云泣下 8.颜色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2.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3.人相食且尽。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4.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6.此矢所以志也。
7.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8.何为久读此?
《张中丞传后叙》日日清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嫉.妒(jì)呜咽.(yě)杀戮.(lù)云霄雨霁.(jì)
B.沮遏
..(sù sòng) 卷帙.浩繁 (zhì)
..(jǔè)须髥.(rán) 诉讼
C.蚍蜉
..(pífú)远遁.(dùn)诟.骂(gòu)流言蜚.语(fēi)
D.羸
..弱(léi)睢.阳(suī)创.伤(chuāng) 潜滋.暗长(z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竟,竟然
B.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恨,怨恨
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擅自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讲,谋划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草创.为就,会遭此祸
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D.强留之,具.食与乐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道.于两府间道,取道,经过 B.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邀请
C.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恩情 D.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记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②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③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④不可为不义屈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7.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不屈,即牵(巡)去。
B.(贼)又降霁云,云未应(贼)。
C.(霁云)不听其语,强留之。
D.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志)以相语。
8. 从课文行文方式看,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A.叙事与议论并重 B.着重叙事 C.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D.着重刻画人物9.下列四项是用细节描写来写南霁云的一项是()
A.记忆超人 B.拔刀断指 C.抽矢射贺兰 D.怒则须髯张
10.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较多,其中作者歌颂的三个主要人物是()
A.张巡、张籍、雷万春 B.李翰、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 D.雷万春、许远、南霁云
11.文中在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时说:“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从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 B.心理刻画 C.表情描写 D.侧面烘托
12.翻译下列句子
(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3)此矢所以志也。
(4)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5)何为久读此?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答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
(1)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2)从这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本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张中丞传后叙》日日清答案:1.A(嫉jí妒)2.D.(A.竟,最终。
B.恨,遗憾 C.擅,掌握,拥有)3.C.示,给……看(A.尚,还;崇尚 B.创,伤;创,写;草创,起草稿 D.具,备办;详细)4.B.表转折,却(A.介词,把;介词,凭借。
C.副词,于是;介词,凭借。
D.介词,向;介词,比。
5.C(义,名词用作状语,在道义上)6.D.(①主谓之间。
②结构助词,的。
③介词,替。
4 介词,表原因,因为。
)7.C(“霁云”应该为“贺兰”)8. A 9.B 10.C 11.D
12.翻译(1)译: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
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
(采分点:乌,虽)(2)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采分点:宁能:怎么。
卒:副词,最终。
)(3)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采分点: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4)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5)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宾语前置句,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
13 (1)、两个细节:拔刀断指,射塔明志。
(2)、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一是对比反衬: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二是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