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解析

合集下载

张中丞传后叙分段讲解

张中丞传后叙分段讲解

第一段:引言
此段简要介绍写作缘起和意图,引发读者兴趣。

可以重点讲解一下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对张中丞的赞扬。

第二段:张中丞的生平事迹
这一段主要叙述张中丞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可以详细介绍张中丞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政治生涯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使读者对张中丞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三段:对张中丞的评价
这一段主要是对张中丞的评价和赞美。

可以深入分析作者对张中丞的赞美之词,以及这些赞美之词所体现出的张中丞的优秀品质。

同时,也可以讲解一下当时社会对张中丞的评价和认可。

第四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对比
这一段将张中丞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张中丞的伟大。

可以选取一些与张中丞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比较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以此突出张中丞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第五段: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最后一段讲述张中丞的事迹和评价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可以分析张中丞的精神品质、政治智慧等方面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学习和传承张中丞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文章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

第二段是驳斥“小人之诬”,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根据李翰所写的《巡传》,“增其诬”的内容;二是针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诬蔑,驳斥许远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故遭贬谪的谰言。

第三段是驳斥“史官、乌公(祜)之方乱河南北时,以为巡、远挡禄山兵践履不可当”的谎言。

第四段是全篇驳斥的重点,反驳人们怀疑张巡杀人飨士因而为敌所杀的观点,阐明许远死后留下一只靴在城上的事实真相。

本文结构谨严,辩驳有力。

文章围绕“辩诬”二字,一波三折。

在层层辩驳之后,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全文由“疑”到“信”,再到“信”,又到“疑”,再又到“信”,几经反复,而每一次反复都是有力的辩驳。

如第一段先写自己初读《巡传》时对许远怀疑张巡“开门纳叛”的疑惑,这是第一次反复;接着写读《巡传》后细思其事,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怀疑,这是第二次反复;再往下写读《顺宗实录》后深信传闻的记载,这是第三次反复。

作者一路写来,如抽丝剥茧,使读者终于拨开疑云,看清了历史真相。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为“辩”服务,“辩”则紧紧围绕“叙”展开。

例如文章第二段先记述许远被诬为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的情况,然后因事生议,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也是先记述一段史实,然后或驳或辩,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第四段则以记述引出自己论辩的内容、立场。

因此全文虽然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叙”,但都是为辩解某些事实真相服务的,“叙”得有节,“辩”得有理,“议”得有据。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译文|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名作的具体内容吧吧。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唐代: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 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 。

翰以文章自名[4] ,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 ,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8] ,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 。

两家子弟材智下[10] ,不能通知二父志[11]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 。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 ,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 。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 ,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Error!(2)虽Error!(3)卒Error!(4)少Error!(5)于Error!(6)以Error!4.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2)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降服。

(3)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取道。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作者韩愈。

下面,为大家分享《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处或作者: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草创为就,会遭此祸
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D.强留之,具食与乐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二、解词题
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
5.士卒仅万人 6.颜色不乱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11.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C.蚍蜉(pífú) 远遁(dùn) 诟骂(gòu) 流言蜚语(fēi)
D.羸弱(léi) 睢阳(suī)创伤(chuāng) 潜滋暗长(z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竟然 B.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恨,怨恨
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擅自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谋划
[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
[17]羸(léi):瘦弱。
[18]二公二句:谓二公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此指李翰《进张中丞传表》所云:“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九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张中丞传后叙主旨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祉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人物性格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以性格特征。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

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

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

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补充讲义【四】本文为许远辩诬,集中於三点:误解(诬陷之词)辩诬理由一说许远「畏死而辞服於贼」导因:巡死而远就虏辩诬1.远忠贞不畏死,有与城共存亡之决心理由:要降早降矣,何苦死守.(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2.皆守城而死与巡死先后异耳3.子弟误解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4.远之贤(纳贤,又忠贞为主),不会做这等事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批判对象: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二说「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辩诬:(以譬喻方式)1.人死必有先病者.2.引绳必有先绝者.故.【城陷必有先被攻破者】批判对象:议者.1.儿童之见.2.小人,不乐成人之美.三说许远,张巡死守睢阳毫无意义辩诬:死守之因1.待援: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2.避之无义: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3.无法避之: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4.守城有其功: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溢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批判对象:议者,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不追议此(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於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五】本文充满著遗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鲜活:人物名生平事例人物特质张巡1.1长七尺余,须髯若神.1.2巡怒,须髯辄张.2.1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2.2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3.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4.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5.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6.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1.外在形象:高大,威武,美髯2.记性好3.文思敏捷,倚马可待.4.1视死如归,从容就义.4.2有领导能力,服众.5.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6.善於军事.许远1.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3.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4.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宽厚长者,表里如一.2.忠贞不畏死.3.容人雅量,大事为重.4.不善军事.南霁云1.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3.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4.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1.有义气,能患难与共.2.有勇气3.1强壮有力3.2恩怨分明4.1从容就义不畏死4.2有谋略4.3服从领导贺兰进明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2.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1.善嫉,自私.2.爱才.张去疾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有孝心,为父抱屈许岘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无主见,人云亦云.【六】本文采用侧面烘托,侧写法来描绘张巡.(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文章开头一段作了交代,他告诉我们,是读了李翰写的《张巡传》之后,认为内容欠完备,事实还应增补,道理有待进一步阐发,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他的这一篇,是对李翰(曾进士及第,和张巡友好,张巡守睢阳时他也在城里,事后给张巡以及和张巡同时牺牲的姚訚等人写了传,献给当时的皇帝肃宗,以表明他们的忠义,韩愈所读到的就是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后来已失传,但《旧唐书》和《新唐书》里的张巡传都是根据它撰写的,从其中可以看到张巡等人的英雄事迹。)那一篇的补充,内容是由李翰的《张巡传》生发出来,但不是那一篇的读后感,所以叫“后序”。“后序”也可叫作“跋”,是在书或诗文后面加上一段文字的意思,加上的文字可以是对所跋的东西作评介、发议论,也可以在内容上作补充。这篇《张中丞传后叙》就是对李翰原作的补充。又称为“书后”,“大抵书后者,意必抽于前文,事必引于原著。”(清代姚华《论文后编》)韩愈的这一篇,就是在原著基础上,给以阐发和补充,又叙议结合,独立成文。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
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他们两人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他为了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这是为英雄人物谱写的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虎虎有生气,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今天读来尚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5《张中丞传》后叙(2014)解析

5《张中丞传》后叙(2014)解析
• 人在将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先得病 的地方,拉一根绳子而把它拉断,它一定 有一个断裂的地方。观者看到这种情况, 就跟着责备许远,这也是不合乎情理的。
第三段、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人死、绳断 其亦不达于理
小人之好议论, 不乐成人之美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 能知人之卒不救,弃 城而逆遁?苟此不能 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4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虽欲去,必不达。 等到他们没有救 兵而且将要陷入 困境之时
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安庆绪(安禄山 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 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 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 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 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 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 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 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 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 毁。张巡的友人韩愈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 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 文名作。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 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 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提出 “不平则鸣”的论点。
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 句,与孟郊、贾岛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 有《昌黎先生文集》
张中丞 张巡(709---757)南阳人,因 抵抗安禄山后与南霁云等殉难,追 封御使中丞。有李翰为之作传。 本文为韩愈在读了李翰的作传 之后所写的一篇文章,用来突出张 中丞的气节和功绩。
第四段、南霁云
描写、抒情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翻译《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段为引言,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目的。

韩愈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感到不满,认为有阙漏之处,于是作了这篇后叙。

第二段至第四段为驳斥许远畏死的观点。

韩愈首先指出,许远的才能虽然不如张巡,但他开门纳巡,并且在张巡手下担任重要职务,毫无疑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

接着,韩愈驳斥了那些认为许远是因为怕死而投降叛军的观点,认为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他指出,许远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第五段至第七段为驳斥关于城陷的责难。

韩愈认为,张巡、许远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是因为他们有着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以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指出,那些诋毁张巡、许远的人,是出于嫉妒和私心,他们的言论是不可信的。

第八段至第十段为对南霁云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描写,展现了南霁云的英勇和忠诚。

南霁云在面对贺兰进明的威胁和诱惑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张巡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一段至第十三段为对张巡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张巡的描写,展现了张巡的博学多才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张巡在守城时,不仅能够指挥若定,而且还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

他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四段至第十六段为对许远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许远的描写,展现了许远的宽厚长者之风。

许远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张巡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七段至第十九段为对张巡、许远之间关系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张巡、许远之间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他指出,张巡和许远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①愈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②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岁,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妣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③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日:“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孙矢着其上碍半箭,日:“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酒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日:“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④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

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乌干》,谓嵩日:”何为久读此?“嵩日:“未熟也。

”巡日:“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巡就戮时,藜已不乱,阳阳如平常。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B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C.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D.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诚畏死”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诚”字的含义不同。

2019-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助读(含解析)

2019-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助读(含解析)

绝之, 其 绝必有处: 把它拉断,它一定有断裂的地方:
受:忍受、遭
观者
受。绝:断。 哎呀!而像
见其
然,从而 尤 之,其亦 不达于 理矣。
许远种情况,就跟着责怪许远,这也是不合乎情理的。
然:代词,如此、这样。从:跟从。而:表顺承 的连词。尤:责怪、怪罪。达:通晓,明白。
小人之好议论, 小人喜欢议论,
不乐 成人之
外无

而犹
死守,人相

外部没有可等待的援兵但他们还是拼命死守,人相互作为食物
且尽,
虽 愚人 亦能 数日而知
死处矣,
错误 !
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
算着日子,知 远之不畏死亦
明矣! 错误 !
道死期已近。 许远不怕死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取独。明: 乌有城
坏其徒俱死,

明显清楚。 哪有城被敌人攻破后其部下皆死,而他一个人
也甚为详密,然而 我 尚为其有缺失而遗憾:没有为许远立传,
又不载 雷万春事 首尾。 错误 ! 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名:称。恨:遗憾,不满。阙:同 “缺”,缺陷,遗漏。载:记载。
远 虽 材 若不及 巡者,开
门 纳 巡,
许远虽然才干好像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位 本在巡
上,授之柄
而处
其下,
第 5 课 《张中丞传》后叙
大唐烽火,遍地狼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国家遭外敌蹂躏,在乱军中摇摇欲坠;人 民遭王朝倾轧,在黑暗中匍匐前行。在国难当头,哀鸿遍野的时刻,张巡,是你,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你,以百卒抗百万 军师,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

2020初三学生寒假复习:《张中丞传后叙》详解

2020初三学生寒假复习:《张中丞传后叙》详解

2020初三学生寒假复习:《张中丞传后叙》详解《张中丞传后叙》译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

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

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

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

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

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

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

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

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

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

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张中丞传后叙》解析 共72页

《张中丞传后叙》解析 共72页
古文运动:在复古的旗帜下,对骈文从内容 到形式的革新。
主要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12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

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
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

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
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
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
23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 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 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 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 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 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 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 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 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 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 之攻也。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 皇甫湜云:韩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
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 铿春丽,惊耀天下。
16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末进士。安 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 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 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 在书前,便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 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评或反驳,一般放 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 “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名句

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名句

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名句1. 引言《张中丞传后叙》是明代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故事,以张司马为主人公,讲述了他清廉自持、官运亨通的故事。

其中,有许多名句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引用的典故。

本文将围绕任务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这些名句的含义和引发的思考。

2. 名句解析2.1 名句1“这世界上朝廷的官职,怎么一窝蜂都往最底下钻呢!”这句名句出自《张中丞传后叙》,表达了张司马对于朝廷官职的独特看法。

他认为那些追逐官位、攀附权贵的人只注重个人利益,而不关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这句名句引发了我对于现今社会的思考:是否应该追求权力和地位,亦或是更应关注个人的责任与担当?2.2 名句2“官宦无好品,将军多帽缨。

”这句名句中,作者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在品德上的差异。

官员家庭出身高贵,但缺乏高尚的品德;而将军虽然地位低下,却能表现出高尚的品质。

这句名句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个人的价值是否应该仅仅基于其地位和身份,而非其品德和行为?2.3 名句3“贫贱之交,不可忘也。

”这句名句表达了对贫穷和卑微境遇中的真诚友情的珍视。

张司马与孟光等人结下的深厚友谊,跨越了阶级和地位的差异。

这句名句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逐利和功利的压力,是否忽视了真诚友情的重要性?3. 张中丞与现实社会的对比3.1 官场现实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通过描写官场生活,展示了当时官场的险恶。

权力斗争、欺诈与贪婪,无处不在。

这与现实社会的官场现象不谋而合。

然而,张司马的品德和廉洁却在这个权谋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清流,引发了对于官场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3.2 品德与地位张中丞的故事中,作者以张司马与官员相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品德与地位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地位和金钱,而忽略了品德和道德的培养。

张中丞的故事提醒了我们,品德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3.3 友情的价值在张司马的故事中,他与孟光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种贫贱之交,让我想起了现实社会中友情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27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职位本在张巡之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 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 名。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
16
课文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末进士。安 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 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 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 在书前,便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 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评或反驳,一般放 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 “后叙”。 17
25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 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 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 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 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 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 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 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 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 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 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 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 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30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 言为信。 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许远眼看救援 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 真的。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 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 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 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
古代官职简介(六部)
南北朝后,皇朝中央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分职制度。
六部: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
属于尚书台。唐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 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六部的职掌:
各部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部下设司,司
的首长成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 事、主事等。
张 中 丞 传 后 叙
韩 愈
1
1941年9月30日,纳粹德国向莫斯科发起代 号为“台风”的最后攻势,苏联军民浴血奋战, 取 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而公元757年,当张巡、许远二公守卫睢阳的 时候,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他们率 领那些剩下的因受伤而残废的、饥饿的和瘦弱的 士兵,坚守一城,捍卫天下,掩蔽了江淮地区, 阻遏了叛军的攻势。使唐王朝没有灭亡。 守卫睢 阳完全可以同莫斯科保卫战相媲美。今天,我们 一起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1. 驳论,但没有直接摆出敌论(敌论在《张巡传》中)反驳的 理由共有三点:
(1)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2)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3)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课文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部将尹 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 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三十 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张巡, 许远等因之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 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 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 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以正视听。韩愈在阅读 此传后,写下了这篇散文名作。
13
韩愈的艺术风格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
14
散文:敛气蓄势,雄奇奔放, 曲折变化,流畅明快。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韩子长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 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 畏避不敢迫视。
15
诗歌:以文为诗,奇崛险怪。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 皇甫湜云:韩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 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 铿春丽,惊耀天下。
(提出问题,以便后文进行驳斥。)
29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 与贼抗而不降乎?
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 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 呢,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 与主耳,
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 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

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 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里用两个比喻作论据,对敌论进行驳斥。以人 之将死心脏肺腑先病和引绳而绝必有断处为喻,说 明城陷必有一处先破的道理,批驳“城之陷,自远 所分始”,因而把城陷的责任归之于许远的观点。 )
35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 预先逃跑呢?


(对许远在睢阳之战中的表现以及他和张巡的关系的总 评价,即许远的死和张巡的死在性质上是一样的,所 不同的只是死的时间有先后罢了。)
28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 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 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 便认为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
26
文本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 翰所为《张巡传》。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 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 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 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 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2
韩 愈
3
生 平
韩愈( 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 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 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 幼年家贫,由嫂抚养,刻苦读书。 德宗贞元八年( 792 )进士,屡应吏部试无成, 遂任宣武军、宁武军节度使幕僚,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 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得罪权贵,贬阳 山令。 宪宗元和间,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元 和十四年,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 初召还为国子祭酒,再迁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长庆四年卒于长安。 4
24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 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 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 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 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 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 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 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 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 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 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 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 死!‛即不屈。
5
韩 愈
6
焦作孟州市韩愈陵园
7
焦作孟州市韩愈陵园
8
宋代刻本《韩昌黎集》
9
苏轼书《韩文公庙碑》
10
韩愈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 集权。


哲学思想:恢宏儒道,排斥佛老。 文学创作思想:倡导古文,反对骈文。

11
代古文运动

古文:以宗经载道、劝世救俗为旨归,以单 行散句为主要创作形式,行文类于先秦典籍, 与雕绣藻绘的骈体相对立的文体。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 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 地了。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 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旁 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 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34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 何说!

古文运动:在复古的旗帜下,对骈文从内容 到形式的革新。 主要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12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 反 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 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 陈 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 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 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 《昌黎先生文集》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