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方案(参考模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项目促应用、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为主线,以信息化项目开发为基础,以新课程资源开发为重点,充分发挥我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使教育信息化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二、目标任务

1、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支持信息技术普及、有效应用的数字化环境,完善信息网络安全运行的保障和防护体。合理配置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每年设备、教学软件添置不少于2万元。

2、搭建起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资源库以及管理和教学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与课程改革相协调的新课程资源。升级完善校园网工程。

3、加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实验取得一批对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教育科学与技术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包括教育技术论文、优秀多媒体课件。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用好班班通,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改革。

5、优化教学过程,探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优化学习资源,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及各类有效的音像和电子教材,争取各学科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三、具体措施

(一)以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通过培训和学习,100%的教师和学生都能上网、从网上获取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2、以语文学科为试点,研究如何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改变传统的学习目标、方法和手段。探索多模式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3、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为学生开设1次专题讲座,培养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二)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

1、建立一支热心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以点带面,推动全校教育技术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实验的整体水平。

2、织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和Internet的学习和培训,使 100%的教师学会上网浏览,能在网上搜索到与自己学科相关的资料并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4、把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作为对教师考核、职称晋升、奖惩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以科研为先导

1、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主课题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课题组由校长张洪伟任组长,副校长徐家双任副组长、教务主任付之明、教科室主任李增华等为组员。课题组每一个月举行一次例会。

2、每学期举行一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研讨会,总结经验、交流研讨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四)以技术为支撑

1、完善校园网,添置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资料库。使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资源成为我校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第一支撑点,在课题实验和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2、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而不是让他们花大量时间去设计和制作课件。

3、用好“班班通”,完善教育技术设施的使用、维护,使每一件教育技术设备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四、工作重点

(一)以用促建,有序推进信息化环境建设

以用促建设,重视校园网的升级完善,加强“班班通”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

1、校园网的升级完善。校园网是满足学校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必要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做好校园网的升级完善工作,重点要加强校园网安全保障体系、应用服务器、存储设备的建设,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用户均可在校外访问或使用校园网的资源和应用系统,大力提升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使用效益。

2、加强“班班通”建设。实现“班班通”是普及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必要条件。我们将指导教师用好“班班通”,让“班班通”丰富学校的德育教育途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校的管理手段,使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的研究中去,深入扎实地开展教科研活动,真正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从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

3、抓好新型信息化专用教室建设。为配合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实验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结合学校特色,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数字化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等新型信息化专用教室建设,在学生实验实践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二)应用为本,着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 着力开发引进涉及管理、教育和教学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建立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网络化教研、信息交流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平台,为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服务。

1、加强应用软件的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时,要坚决纠正重硬件轻软件的错误观念,没有应用软件系统的支持,再多的硬件投入也将无法发挥最佳效益。因此在今后的信息化投入中,加强资源库、办公管理系统和各种应用平台的购置引进。

2、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1)树立全局观念,破除本位思想,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市级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2)在充分用好市级资源库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收集、整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4、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校园网站要建成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的综合平台。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研究,更新校园网。加强人事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三)学用结合,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应用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是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线。以应用促培训,通过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区域资源共建、课题研究、评比竞赛等途径,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教学的能力与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分批、分层、分级”的教师培训机制,整体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培训方式多元化,紧密地与教师的教育科研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培训实践的主阵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绩效为目标导向,开展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培训,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和教育行为改善。

2、大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一要抓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加强教研,全面提高信息学科教学质量;二要抓好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以竞赛促提高;三要切实抓好学校“绿色网吧”的建设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网络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新场所,成为学校开展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四)普及应用,有效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

以应用促普及,以研究促提高,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设备的效益。

1、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研究推广,提高教学效益。教育信息化应用要走进学科,走进课堂;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做好“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研究推广使用工作,从而节约教师的时间成本,提高应用的广度和效益。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教师要达到100%,信息技术应用的课时覆盖率要达到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