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发热患儿护理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
THANKS.
消化的食物。
定时翻身拍背
定时给患儿翻身拍背,以促进 痰液排出和肺部分泌物的吸收
。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指示使用止咳祛痰药 物,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呼吸困难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和口腔分泌物,保持呼 吸道通畅。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儿,严格控制输液速 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给予氧气
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不 良反应和副作用。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
0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
维持呼吸道通畅
发热护理
确保患儿呼吸道畅通,及时清除鼻腔及咽 喉部分泌物。
监测体温变化,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 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等。
饮食护理
心理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食物。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心理疏导、血管选择、PICC导管的型号选
择等。
02
置管时的护理
在置管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协助医生准确地将导管插
入预定的静脉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局部反应
。
03
置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要定期对导管进行维护,包括更换敷料、冲洗导管等,以保持
导管的通畅和预防感染。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局部反应和全身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肠外营养的护理
营养液的配制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按照医生的要求配制营 养液,确保营养液的成分、浓度、渗透压等符合要求。
输注方式的选择
根据患儿的胃肠道状况和医生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输 注方式,如经外周静脉输注或经中心静脉输注。
儿科发热患儿的护理概要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潜在并发症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知识缺乏
与感染、机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高热惊厥
与高热持续不退、摄入减少及用退 热药后大量出汗有关 家长缺乏对发热的护理、预防知识
护理目标
1.患儿体温降至正常
2.患儿不发生惊厥 3.患儿不发生体液不足 4.家长能说出发热的一般护理方法,常用的物理降温 措施
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预防惊厥的护理措施
降温措厥 护理
加强巡视, 注意体温 骤升患儿 表现
床边设置 防护床档
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了解患儿发热的原因、识别患儿体温异常的早期
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等症状,
以免发生惊厥。
降温措施
体温达38.5℃左右或以上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常用物理降温方法:
1)头部冷湿敷或枕冰袋
2)温湿大毛巾包裹躯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沟部。
3)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 ,应用清水。 4)冷盐水灌肠 ,适用于降温和需检查大便的患儿。大血管去 放置冰袋并配合冬眠疗法
降温措施
常用药物降温方法:
1.发热病因的评估
发 热
病毒等
组织破坏 或坏死
产热过多 散热过少
体温调节 失常和中暑
2.过程及症状评估
体温上升期
畏寒、皮肤苍白、无汗;可出现寒战,继之体温开
始上升,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两种。
2.过程及症状评估
高热持续期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 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
尿量减少;此期持续数小
功能增强。
弊:①使代谢率增快、耗氧量亦增多。
儿科护理操作物理降温
使用25%-30%的酒精为患儿擦拭四肢及背部,注意避开胸前 区、腹部、后颈部等敏感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冰袋降温法
降温冰袋使用
将降温冰袋置于患儿前额、头顶部或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通过传导作用吸收 人体热量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时需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确保数据准确 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物理 降温方法的效果差异。
问题反馈机制完善
1 2
反馈渠道建立
设立专门的问题反馈渠道,鼓励医护人员、患儿 家长等积极反馈问题。
问题分类整理
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明确问题性质和责 任人。
3
03
操作前准备与评估工作
患儿情况评估及沟通
了解患儿病史、病情及当前体温 状况。
评估患儿意识、配合程度及心理 状况。
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解释物理降温的目的、方法和注
意事项,消除其紧张情绪。
环境准备与设备检查
确保操作环境安静、 整洁,温度适宜。
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消 毒处理,确保安全、 卫生。
儿科护理操作物理降 温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物理降温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见物理降温方法介绍 • 操作前准备与评估工作 • 具体操作步骤演示与讲解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计划
01
物理降温基本概念与原理
物理降温定义及目的
物理降温定义
物理降温是指通过物理方法降低 体温,使高热患者的体温下降至 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
儿科护理病例分析及发热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儿科护理病案与解析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病案一:张小毛,女,1.5天,发现皮肤黄染20小时入院,系第一胎,足月平产,于生后12小时发现患儿皮肤黄染,无发热,无呕吐及抽搐,吃奶尚可,解胎便1次,尿色深。
体检:T37℃(肛),R35次/分,心率120次/分,足月新生儿貌,哭声宏亮,全身皮肤及粘膜中度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巩膜明显黄染,口唇不红,咽部正常,心肺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1.0cm,脾未及,脐干燥,脊柱四肢无畸形。
血常规:Hb 100g/L,WBC 14.0×109/L,N 0.35,L0.45,Pt 350×109/L血生化:肝功能正常,HbsAg(-),血清总胆红素,18mg/dl (307.8umol/L),直接胆红素0.4mg/dl(6.8umol/L)。
问:1. 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2.最可能的病因是什么?3.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4.主要护理措施.是什么?解析:1.该患儿为病理性黄疸。
2.最可能的病因是新生儿溶血病。
3.主要护理诊断为:(1)皮肤黄疸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有关(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4.主要护理措施.:(1)做好光疗和换血治疗的准备工作和护理工作。
(2)遵医嘱给予肝诱导剂、输入血浆或白蛋白等。
(3)严密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
病案二:患儿,男,出生2天。
2天前其母因羊水早破,胎儿脐带打结而自然分娩,系孕1产,孕38周,娩出时无窒息,Apgar评分不详。
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唇周阵发性发绀,偶有喷嚏。
患儿反应尚好,无发热,精神欠佳,吃奶可,胎便已解。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148次/min,呼吸50次/min。
神清,前囟平软,咽充血。
呼吸节律齐,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4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
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原始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5.36×1012/L , PLT 223.0×109/L,WBC 22.3×109/L,L6.5%,N89.8%。
儿科护理病例分析
儿科护理病例分析病例分析:5岁男童发热、咳嗽、咳痰儿童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既可以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也可以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
本病例为5岁男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和咳痰。
根据病例描述,可能的诊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接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
首先,根据父母提供的信息,孩子的体温超过37.5℃,并伴有咳嗽和咳痰,这提示可能是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往往由病毒引起,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然而,由于孩子的症状还包括咳痰,这可能说明感染已经发展到下呼吸道,如支气管炎或肺炎。
在儿科护理中,关注患儿的呼吸情况很重要。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加重等症状,需要尽快就医。
在护理处理中,首要任务是保持患儿畅通的呼吸道。
保持房间空气流通,注意孩子的体位,保持头部略微高于身体。
同时,观察孩子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如果发现呼吸急促、频率加快或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其次,在发热的情况下,及时给予退热药物。
一般建议使用对儿童安全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要遵循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的规定,避免过量或频繁使用。
此外,还可以用冷敷的方法来帮助降低体温,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但注意不要给孩子直接冲凉或浸泡在凉水中,以免引起寒颤或溺水。
另外,儿童发热时可能食欲不振,但要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可以喝温开水、浓汤或果汁等,但要避免含咖啡因的饮料。
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教育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并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打喷嚏、咳嗽或接触病人后。
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营养平衡,增加抵抗力。
最后,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加重、伴有呼吸困难或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听诊肺部,观察咳嗽的性质、咳痰颜色等,以进一步确定病因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本病例中的5岁男童发热、咳嗽、咳痰可能是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疾病。
儿科护理常规
富宁县人民医院儿科专科护理标准护理计划一、高热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情,测体温、脉搏、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敷、温水浴、乙醇擦浴等,行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 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
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凉。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医院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医院中医儿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发热、咳喘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经常给予翻身,变换体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轻拍背部,促使痰液排除。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体温,呼吸、咳喘、痰喘、腹部胀气、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症患儿的生命体征。
(2)出现面色灰暗、烦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脉细微时。
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体温骤降或超高热,心率超过140次/分或间歇脉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1)中药宜温服或频服,药后可给予热粥、热汤、以助药性,微汗而出。
四、情志护理稳定患儿情绪,避免烦躁,积极配合治疗。
五、辩证施护(一)风寒闭肺(1)中药煎剂要趁热服用,服用后以微汗出为佳。
或用葱、姜汤以助汗。
(2)针刺定喘、丰隆、平喘、肺俞,可控制呼吸急促。
(二)风热闭肺(1)高热时积极采取退热措施,如针刺大椎、风池等穴或点刺放血。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2)煎剂宜稍凉服。
多饮水或清凉饮料,如梨汁、藕汁、萝卜汁以生津止渴。
(三)痰热闭肺(1)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煎炸食品。
(2)针刺尺泽、合谷、肺俞、足三里。
(四)毒热闭肺(1)本证病情重,辩证护理注意病情变化,应特护观察,发现病情加重,采取抢救措施。
(2)中成药可给清开灵注射液。
(五)阴虚肺热(1)干咳者,可用川贝母粉蒸梨,或百部、杏仁、麦冬煎水频服。
(2)盗汗可用五倍子研末醋调贴神阙。
(3)多食牛奶、鸡蛋、瘦肉、鲜鱼及蔬菜。
常食百合粥、梨汁以养阴生津止渴。
(六)肺脾气虚(1)症状护理:自汗者,用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煎水代茶。
(2)饮食宜易消化,定时定量。
可用黄芪、浮小麦煮粥食以增强体质。
六、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加强患儿营养,增强体质,多进行户外活动,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及时治疗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病,教会家长呼吸道感染的处理方法。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阳关充足,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以利于分泌物排泄。
2.休息高热者要休息至体温恢复正常,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轻者或恢复期病儿适当下床活动。
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如出现呼吸困难时,给氧气吸入,对症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3. 饮食高热期间因消化功能低下,食欲减退,年长儿童应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婴幼儿根据病情酌情减少奶量,喂奶间增加喂水次数,以降低体温并保进毒素排泄。
4. 保持口腔清洁根据具体情况,可用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朵贝尔氏液、洗必泰溶液等漱口,每日3-4次,以防止口腔炎。
5. 注意隔离按呼吸道疾病隔离,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如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
6.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液粘稠不易咳出时,除给止咳祛痰药外,必要时给雾化吸入。
7. 呼吸衰竭的患儿慎用镇静剂,如巴比妥和吗啡类药物,以防抑制呼吸加重病情。
8. 收集标本时按正规操作采样,如留取痰液、血液标本时,取样要新鲜,送检要及时,容器应清洁干燥。
9. 随时备好抢救物品,如氧气、吸痰器、简易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及心电监护仪以及各种抢救药品等,做到随时配合抢救。
10. 做好出院指导。
心肺脑复苏及护理常规(一)心肺复苏1. 使患儿仰卧于硬板床上保证按压效果,术者以一手张根按压年长儿胸骨上1/3处,另一手压在手背上,肘关节伸直,依赖身体和肩臂肌肉的力量适度用力,使胸骨下陷3—4cm,按压率60-80次/分;新生儿用双指按压胸骨下1/3处,按压率120次/分;婴儿用双手围绕胸部,用双拇指按压,按压率100次/分;幼儿用单掌按压。
2.迅速接好心电监护仪各导联,在监护下进行复苏,认真填写特护单,记录复苏情况。
(二)建立有效通气1.口对口人工呼吸:将患儿下颌向前上方托起,使气道拉直,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气道通畅,左手捏紧病人鼻腔,术者深吸气,对准病人口部吸气,然后松开鼻孔,右手紧压腹部使膈肌上升建立被动呼吸,并观察胸廓运动情况,儿童、幼儿、婴儿根据年龄吹气:14-16-20次/分。
儿科发热患儿的护理对策分析
儿科发热患儿的护理对策分析摘要:儿童是一个极易发生疾病的群体,据数据调查发现很多儿童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然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则是发热,如果儿童出现发热情况会对身体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儿童的大脑皮质会过于兴奋,从而造成惊吓、烦躁等心理,同时还会加快儿童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跳速率不断加快,严重时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为此在临床当中了解儿童发热的原因极其关键,同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此降低发热对儿童身体造成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童发热的概念以及儿童发热原因,同时对儿童发热患儿的护理给予相应对策,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儿科发热患儿;护理;发热原因;对策分析前言: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头疼发热的情况,这是临床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同时儿童对发热极易敏感,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若长时间没有对儿童进行退烧处理则会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首先持续性发热会加大儿童的心理负担,使儿童的心跳速度每分钟高达十次;其次持续发热会降低儿童的消化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儿童对食物的吸收与消化;最后长时间的发热会影响儿童的食欲以及胃口,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虚弱,使其抵抗力不断下降,严重时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大脑功能,如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具有生命危险。
1.儿童发热的概念人类的体温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定主要是因为在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所实现的,下丘脑视前区就是对体温进行调节的高级中枢,而脊髓、延髓这些部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体温具有一定的整合功能,通常情况下临床上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度称之为发热,正常的儿童腋下温度为36到37摄氏度之间,高温温度为36.5度到37.5摄氏度,如若直肠温度超过38摄度摄氏度时称为体温升高,然而发热与高体温存在一定区别,通常情况下发热的温度是在38摄氏度到41摄氏度,此时儿童的身体会受到微生物感染,从而造成免疫力下降,而高体温是指体温在42摄氏度以上,但在高体温时要想快速对其进行解热是无法使用药治疗的,主要是因为体温升高是被动的,而且超过了体温调定点的水平。
儿科..护理常规
??常见急症患儿护理常规(一)发热患儿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
3.??卧床休息。
给予舒适的卧位。
4.??给予适量脂肪、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和退热效果。
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体温1次,根据体温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方式,降温后30min测6.??7.??1.??2.??3.??4.??5.??6.??7.??8.??9.??(三)过敏性休克患儿护理常规1.??立即终止与可疑致敏物质接触,更换液体及输液插管或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抢救。
2.??取休克卧位,注意保暖。
3.??立即皮下或肌注1/1000肾上腺素0.01~0.02mg/(kg.?次),地塞米松0.5mg/(kg.?次)加入5%~10%葡萄糖静滴。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给氧。
喉头水肿者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
5.??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协助抢救。
6.??口头医嘱复述一遍无误后执行,保留安瓿瓶以便核对。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意识、面色、末梢循环、生命体征、尿量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8.??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和关心,减轻其恐惧感。
9.??病情好转后护送住院治疗。
(四)输液反应患儿护理常规1.输液后不适者立即减慢滴数并通知医生。
2.疑为输液反应者马上停药,更换液体及输液插管。
3.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以便抢救和观察病情。
4.5.6.7.1.2.3.4.5.1.2.34.遵医嘱用药,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按时按量,并观察疗效及副作用;使用利尿剂后应记录24h尿量。
5.控制输液滴数,根据医嘱及病情限制液体量。
6..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和关心,减轻其恐惧感。
7.病情稳定后护送住院治疗。
(七)心跳骤停患儿护理常规1.分秒必争,就地实施心肺复苏术。
2.立即通畅气道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去枕,头后仰,松衣扣,抬高下颌角,避免舌根后坠。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肺炎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高热时多饮水.3、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喂养技术,防止咳呛.4、密切观察病情及用药反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畅通,输氧或使患儿做好输氧护理,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一次.5、输液患儿,注意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以8-10滴为宜,以防肺水肿发生.有心力衰竭的患儿,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操作,避免过多惊扰,保证患儿安静和休息.6、恢复期患儿可适当户外活动,但应避免受凉.婴幼儿腹泄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护理常规.2、严格执行床边隔离,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取头侧卧位3、严格饮食管理,按医嘱禁食或喂少量补盐液,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好的饮食,宜少量多餐,由淡到浓4、详细观察大便及呕吐物次数,量,色和尿量.并注意T,P,R,BP变化,如有脱水症状及时通知医生.5、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臀红及尿路感染.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有呕吐的患儿做好口腔护理6、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无药物外漏.7、有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备齐抢救药物,器械,以利抢救.8、出院时应宣传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急性肾炎护理常规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3、饮食按医嘱.浮肿期进无盐饮食,限制入水量,保证热卡,浮肿消退后给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4、测体重每周一次,浮肿厉害时隔日测一次,按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并观察小便量和色.5、按医嘱测BP并记录.注意精神状态,浮肿程度,如有血压过高伴呕吐,头痛者,及时报告医师.6、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浮肿患儿,操作应轻柔,防止皮肤破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重症患儿输液治疗时,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切忌输液过多过快而加重病情.,7、长期使用激素的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低钾,低钙以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的表现.8、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嘱家长督促患儿避免剧烈活动,一年内不宜参加体育活动.高热护理常规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儿科发热护理进展
3、延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模式是指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实现无缝衔接的 护理服务。例如,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转诊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确保儿童在 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之间得到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五、结论
近年来,儿科护理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成果。这些新理念、新技术和 新模式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儿童健康。然而,这些新进展 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验证。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儿科护理领域 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以适应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二、儿科发热护理的重要性
在儿科患者中,发热常常是感染、炎症和其他一些疾病的表现。发热虽然在 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高的体温和持续时间过长都可能对患儿的身 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惊厥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儿科患者,尤其是 那些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小儿,采取科学合理的发热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3、全面护理:全面护理是指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 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为 儿童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
三、儿科护理新技术
1、疼痛管理:疼痛管理是近年来儿科护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 评估儿童的疼痛程度、类型和持续时间,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疼痛管理措施,如 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以减轻儿童的疼痛体验。
参考内容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儿科护理作为一门 重要的医学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儿科护理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 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成果和进展对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儿童健康具有 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近年来儿科护理领域的新进展,并阐述其应用前景。
儿科护理常规(全)
儿科护理常规(全)护理儿童患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下是常规的护理措施:1.热情接待病儿及家长,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病房环境,安排床位并通知医生,配合治疗及抢救。
2.评估病儿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并制定护理计划。
3.加强饮食管理,根据医嘱、病情及年龄选择适宜的饮食,并核对正确后再执行。
4.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做好晨晚间护理,室内通风2次/天,20分钟/次。
5.保持病儿皮肤、衣服、床单位清洁、整齐。
6.测量病儿体温,发热病儿测量体温4次/天;特级护理、危重病儿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4小时,或根据病情随时测量生命体征。
7.每天记录大便次数,3天无大便者,遵医嘱给予通便处理。
病重者遵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8.每周测体重1次,严重水肿病儿每天测体重。
尿检查阳性者,每周2次尿常规检查。
9.病儿每周更衣2次,必要时随时更换。
每周给病儿剪指甲一次,酌情理发。
10.提供健康宣教,向家长和病儿介绍喂养及饮食知识、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11.提供心理护理,缓解家长和病儿紧张及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提供出院指导,如休息、饮食、活动、药物用法、疾病观察及护理等。
13.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对于危重病儿,以下是护理常规: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还要观察皮肤色泽、末梢循环、肢体温度、尿量等变化。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平卧时头偏向一侧,卧床时头肩抬高25度-30度。
协助患儿排痰,鼓励清醒患儿用力咳痰,对咳痰无力的患儿每2小时翻身1次,并经常轻拍胸背部,边拍背边鼓励患儿咳嗽,使痰易于排出。
护理措施】1、吸痰:对于咳嗽无力、昏迷、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儿,应及时进行吸痰。
在吸痰前,应充分给予氧气,并采取仰卧位的姿势进行吸痰。
2、湿化和雾化吸入:根据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地塞米松等药物,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和气道粘膜水肿。
必要时,应进行湿化和雾化吸入治疗。
3、合理用氧:应采取低流量持续吸氧的方式,以维持PaO2在65-85mmHg(8.67-11.33kpa)之间。
儿科患儿观察的要点及护理
儿科患儿观察的要点及护理
儿科患儿的护理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改善患儿的体质和健康,及时诊断和治疗儿科疾病。
护士需要掌握儿科患儿观察要点、护理技能,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临床护理效果的改善。
本文就儿科
患儿观察和护理的要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儿科患儿的观察
1、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
进行身高、体重、头围等体格指标的测量,并观察患儿的营养、精神、发育、行为及其他方面的变化,以便大量记录和对患儿的发育状况和体重
变化进行定期评估。
2、观察患儿的呼吸
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注意呼吸频率、深浅、呼吸音及吸气时的胸部
变化。
如果患儿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做好相关抢救措施。
3、观察患儿的血压
护士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及病史,用有效的方法测量患儿的血压,并及
时记录血压值,以观察和及时发现患儿可能发生的肝病、肾病等疾病。
4、观察患儿的体温
护士在平时应及时测量患儿的体温,查看是否有发热症状,及时发现
可能发生的肺炎、细菌性伤寒等疾病,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以防止病情
的加重。
二、儿科患儿的护理
1、健康教育。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内应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温18~20℃,湿度60~65%,病室应按病种合理分配。
2、卧床休息。
3、入院后一日测体温三次,发烧时4小时测体温一次。
体温在36℃以下者,酌情给予热水袋保温,38.5℃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按医嘱给予饮食,并记录进食情况,病儿家属送来的食物、水果需经值班护士允许后方可食用。
每日进水量按每公斤体重120~150ml计算给予。
5、每周测体重一次,以公斤计算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6、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
7、冬季每周洗澡一次,夏季每日洗澡一次。
每晚睡前洗脸、洗脚。
饭前、便后需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新入院病儿次晨需留取大小便标本,送常规化验。
病儿每次大便后,记录于大便登记本上,每日下午统计,记录于体温单上。
大便次数增多者,应观察质与量,留标本送检,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9、每周以消洗灵喷洒地面两次,紫外线照射房间,病儿出院后,用2%苏尔溶液擦洗病儿床单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评估:1、病史:询问起病情况和起病前有无受凉、淋雨或接触过上呼吸道感染者,以及病儿体质。
2、身心状况:检查有无鼻、咽、喉部卡他症状,有无鼻、咽部的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和脓性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
有无精神不振、纳差、呕吐、腹泻和脱水等表现。
3、辅助检查:及时了解血常规检查结果。
4、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许多疾病早期均可表现为上呼吸道炎,如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伤寒、脊髓炎等,应密切观察病情,了解当地的流行病学资料,予以排除。
护理诊断/问题: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大汗及摄入减少有关。
3、低效性呼吸形态:与呼吸道炎症有关。
4、恐惧:与治疗有关。
护理措施:1、注意呼吸道隔离,病儿与正常小儿分开,接触者应戴口罩,这既可保护接触者,同时又可保护患儿,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
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过干过热。
3、病人减少活动,注意休息。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医学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求,提供适 当的玩具、书籍、音乐等娱乐方 式,以减轻患儿的焦虑和不适感
。
定期为患儿更换尿布、衣物等, 保持清洁卫生。
04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发热患儿的护理
总结词:及时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病 情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的精神状态、 食欲和睡眠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医 学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 • 儿科常见护理措施 •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注
意事项 •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案
例分析
01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异常
总结词
体温异常是儿科常见的护理诊断之一,包括发热和低体温。
详细描述
发热通常由感染引起,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能伴随寒战、出 汗等症状。低体温则多见于早产儿和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婴 儿,表现为体温偏低,可能引发硬肿症等并发症。
谢谢您的观看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儿科护理中不可忽视 的一环,对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和
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需要关注宝宝的心理需求, 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宝
宝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宝宝,家长 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03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注 意事项
遵循医嘱
01
详细描述
常见的潜在并发症包括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加 重患儿病情,影响治疗效果,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定期监测、保持清洁 卫生等。
02
儿科常见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儿科护理中常用的措施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和促进康复 。
儿科患儿观察的要点及护理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增 强抵抗力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交叉感染
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不随 意更改治疗方案
保持卫生和安全
保持病房清洁,定 期消毒,防止交叉 感染。
接触患儿前要洗手, 避免交叉感染。
患儿的玩具、衣物 等物品要定期清洗 消毒。
注意患儿的饮食卫 生,避免食物中毒 等食品安全问题。
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严格执行给药操作规程,确保用药安全 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关注患儿的个体差异,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如禁食、 流食、半流食等
保证患儿营养摄入,选择易消 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 毒等意外事件
儿科患儿观察 的要点及护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观察要点 02 护理措施 03 注意事项
PART NE
观察要点
生命体征
体温:监测发热或低体温,了解感染情况 脉搏:评估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 呼吸: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 血压:监测血压变化,预防和治疗低血压或高血压
情绪反应:观察患儿的情绪 变化,判断其心理状态
语言沟通:与患儿进行有效的 语言沟通,了解其心理感受
睡眠状况:观察患儿的睡眠状 况,判断其心理压力和情绪状
态
饮食和睡眠
观察患儿的食欲和饮食习惯,判断 是否出现异常
观察患儿的进食和睡眠环境,确保 舒适安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观察患儿的睡眠状况,如睡眠 时间、睡眠质量等
PART THRE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聆听!
3.评估热型及发热的程度
常见的热型: 稽留热(如大叶性肺炎)、弛张热(如风湿
热)、不规则发热(如流行性感冒、恶性肿瘤) 等。 程度:低、中、高、超高热?
4.评估伴随症状
发热起病急并伴寒战,多属化脓性细菌感染; 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常伴皮疹;皮下出血或牙龈、鼻
腔出血,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或重症感染; 发热伴有单发或多发关节红、肿、痛,可见风湿热
二、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病因治疗
体温过高 护理
病情观察
降温措施
一般护理
环境
安静、温度适 中,空气流通,
通风良好。
饮食
保证充足水分 摄入,清淡、 易消化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
休息
卧床,皮肤干 净、清洁;加 强口腔护理。
病情观察
定时准确记录体温,定时测T、P、R,频率4次; 高热、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危险的患儿,1~2h测量1次; 退热处置后半小时复测体温1次; 观察体温有无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有 虚脱表现时应给予保暖、饮温开水,严重者需静脉补 充液体
2.过程及症状评估
高热持续期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
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 加快、尿量减少;此期 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 数周。
2.过程及症状评估
退热期 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 有骤退和渐退两种,体弱患儿和心血管疾病患儿容
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循环衰竭 的症状 ,应严密观察。
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按医嘱采取不同治疗,细菌性感染采用抗 生素、病毒性感染可给予抗病毒制剂或中药治疗,注意观 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预防惊厥的护理措施
降温措施
备好急救
药品及物 品
预防惊厥 护理
床边设置 防护床档
加强巡视,
注意体温
骤升患儿 表现
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了解患儿发热的原因、识别患儿体温异常的早期 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等症状, 以免发生惊厥。
及结核病等; 发热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及肝脾增大,可见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感染、机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潜在并发症 高热惊厥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高热持续不退、摄入减少及用退 热药后大量出汗有关
知识缺乏
家长缺乏对发热的护理、预防知识
护理目标
1.患儿体温降至正常 2.患儿不发生惊厥 3.患儿不发生体液不足 4.家长能说出发热的一般护理方法,常用的物理降 温措施
降温措施
体温达38.5℃左右或以上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常用物理降温方法: 1)头部冷湿敷或枕冰袋 2)温湿大毛巾包裹躯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沟部。 3)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 ,应用清水。 4)冷盐水灌肠 ,适用于降温和需检查大便的患儿。大 血管去放置冰袋并配合冬眠疗法
降温措施
常用药物降温方法: 1)25%安乃近溶液滴鼻,此法简单有效,适用于5个月 到1岁左右的婴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一般1小时 内即可降低体温。 2)对乙酰氨基酚有解热镇痛作用 ,对胃肠道刺激作用 小、无肝功能损害和抗凝等副作用,因此使用较多。二、发Fra bibliotek护理评估及诊断
1.发热病因
评 估
2.过程 及症状
内
容
3.热型 及程度
4.伴随症状
1.发热病因的评估
发热
细菌
病毒等
组织破坏 产热过多 体温调节 或坏死 散热过少 失常和中暑
2.过程及症状评估
体温上升期 畏寒、皮肤苍白、无汗;可出现寒战,继之体
温开始上升,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两 种。
发热患儿的护理
主要内容
1
发热概述
2 护理评估及护理诊断
3
护理措施
一、发热概述
发热:是指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使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T≥37.5℃(以口温为 准)。
临床分级: 低热:37.5~37.9 ℃ 中热:38~38.9 ℃ 高热:39~40.9℃ 超高热:>41 ℃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白细胞内 酶活力和肝脏解毒 功能增强。
弊:①使代谢率增快、耗氧量亦增多。 ②心搏加快,表皮血管扩张,故心血
管负担加大; ③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或抑制,引起烦
躁、惊厥或昏睡昏迷; ④消化功能紊乱,常有食欲减退、腹
胀、便秘等; ⑤持续高热反而使机体防御能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