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发热患儿的护理
小儿发热怎么护理

小儿发热怎么护理郑林磊(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白庙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安 638300)发烧是儿童很常见的症状。
正常儿童腋窝表面温度为36℃-37℃(肛门表面比口腔表面高0.3℃左右,口腔表面比腋窝表面高0.4℃左右)。
如果温度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烧。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是机体对侵入性病原体的保护性反应,是机体启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过程。
体温的异常升高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但高烧或长期发热会影响机体的各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儿童的健康。
因此,对于确诊发烧的儿童,要积极查明病因,进行治疗。
儿童的正常体温会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体温、衣服厚度等因素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体温稍微升高不一定有病理意义。
当孩子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体温38℃,表情迟钝的儿童比体温40℃仍然顽皮的儿童更要提高警惕。
而身体抵抗力低的孩子,即使患有严重疾病,也很可能不会发烧。
当孩子出现发烧时正确的护理极其重要。
一、护理方法 1、物理冷却湿敷:将毛巾浸泡在冷水中,轻轻拧干,叠好放在宝宝额头上,每5分钟更换一次。
敷冰:将小冰块放入冰袋中,然后倒入一些冷水。
排出多余空气后,将袋口封好,放在宝宝的额头和脖子上,但要注意不要造成局部冻伤。
2、补水宝宝发烧时,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大量盐分和水分流失,胃肠活动减弱,食欲大大降低。
此时,家长不能强迫宝宝多吃,而应适当减少食物量,及时为他补充水分,促进体内代谢物和毒素的排出,并有助于退烧。
发烧初期,宝宝的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如米汤、蔬菜汁等,发烧后期,可以喂一些半流质食物,如蔬菜粥、面糊等,通常让宝宝多喝水。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喝一些水;喝奶粉的宝宝可以减少牛奶量,并在配制奶粉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水,在两次喝奶之间补充一些水分。
3、温水浴当水蒸发时,会带走很多热量,所以用温水洗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宝宝降温的方法。
水温应保持在37℃-40℃左右,这是最适合冷却和给宝宝降温的温度。
儿科发热患儿的护理概要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潜在并发症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知识缺乏
与感染、机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高热惊厥
与高热持续不退、摄入减少及用退 热药后大量出汗有关 家长缺乏对发热的护理、预防知识
护理目标
1.患儿体温降至正常
2.患儿不发生惊厥 3.患儿不发生体液不足 4.家长能说出发热的一般护理方法,常用的物理降温 措施
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预防惊厥的护理措施
降温措厥 护理
加强巡视, 注意体温 骤升患儿 表现
床边设置 防护床档
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了解患儿发热的原因、识别患儿体温异常的早期
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等症状,
以免发生惊厥。
降温措施
体温达38.5℃左右或以上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常用物理降温方法:
1)头部冷湿敷或枕冰袋
2)温湿大毛巾包裹躯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沟部。
3)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 ,应用清水。 4)冷盐水灌肠 ,适用于降温和需检查大便的患儿。大血管去 放置冰袋并配合冬眠疗法
降温措施
常用药物降温方法:
1.发热病因的评估
发 热
病毒等
组织破坏 或坏死
产热过多 散热过少
体温调节 失常和中暑
2.过程及症状评估
体温上升期
畏寒、皮肤苍白、无汗;可出现寒战,继之体温开
始上升,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两种。
2.过程及症状评估
高热持续期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 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
尿量减少;此期持续数小
功能增强。
弊:①使代谢率增快、耗氧量亦增多。
发热患儿的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ppt课件.
28
护理措施
4、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 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 种后应复测体温。
5、休息及环境护理:应特别重视患儿的休息,提供 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如果发热时间过久,温度 过高,会使患儿体内营养物质及氧的消耗大大增 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应让患儿多卧床休息。室 温维持在18~22℃左右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
用300~500ml,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
ppt课件.
21
退热药
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 酚
阿司匹林
安乃近
柴胡注射液
复方氨基比 林
ppt课件.
22
如何选择退热药?
阿司匹林
是一种古老的退热药,1899年开始使用,其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大, 主要为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其最严重副作用是瑞氏综合征,病死率 为30%。英国明确规定,1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目前该药在国内 儿科也趋于淘汰。
ppt课件.
8
病因
•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 下三大类:
•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 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 等反应。
ppt课件.
23
如何选择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其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但剂量过大会 引起肝毒性。该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 首选退热药。4-6小时服一次。 代表药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
儿科门诊护士对发热就诊患儿的护理干预及家长的健康宣教

儿科门诊护士对发热就诊患儿的护理干预及家长的健康宣教【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门诊护士对发热就诊患儿的护理干预及家长的健康宣教效果。
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儿科门诊发热患儿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30例,健康宣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家长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期间满意度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家长知识掌握程度评分,观察组在症状表现、健康预防、用药管理评分为91.54±1.44、92.54±1.85、92.65±1.87,优于对照组86.75±1.54、87.87±1.54、88.79±1.75;两组护理期间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健康宣教评分为93.66±1.87、92.65±1.87、93.76±1.94,优于对照组89.76±1.65、88.87±1.65、88.71±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科门诊护士对于发热就诊的患儿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干预,强化家长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活动的效果相对较好,有利于强化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在护理期间的满意度,在今后护理过程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门诊;发热就诊;健康宣教发热属于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通常是在内部或外部因素等共同作用下,使得患儿机体内的热量明显增加,导致患儿机体发热情况发生,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容易引发严重的危险,在常规情况下,需要结合患儿的发热程度来进行处理。
发热分为低热、中热、高热以及超高热,如果患儿体温长时间超过正常的水平状态,容易影响机体健康和成长发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实施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会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与护理工作活动的有效性,再加上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认知,容易导致护理依从性相对较差,出现护患矛盾等问题,需全面展开对应的管理[1]。
儿科护理操作物理降温

使用25%-30%的酒精为患儿擦拭四肢及背部,注意避开胸前 区、腹部、后颈部等敏感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冰袋降温法
降温冰袋使用
将降温冰袋置于患儿前额、头顶部或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通过传导作用吸收 人体热量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时需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确保数据准确 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物理 降温方法的效果差异。
问题反馈机制完善
1 2
反馈渠道建立
设立专门的问题反馈渠道,鼓励医护人员、患儿 家长等积极反馈问题。
问题分类整理
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明确问题性质和责 任人。
3
03
操作前准备与评估工作
患儿情况评估及沟通
了解患儿病史、病情及当前体温 状况。
评估患儿意识、配合程度及心理 状况。
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解释物理降温的目的、方法和注
意事项,消除其紧张情绪。
环境准备与设备检查
确保操作环境安静、 整洁,温度适宜。
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消 毒处理,确保安全、 卫生。
儿科护理操作物理降 温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物理降温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见物理降温方法介绍 • 操作前准备与评估工作 • 具体操作步骤演示与讲解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计划
01
物理降温基本概念与原理
物理降温定义及目的
物理降温定义
物理降温是指通过物理方法降低 体温,使高热患者的体温下降至 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
儿科护理病例分析及发热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儿科护理病案与解析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病案一:张小毛,女,1.5天,发现皮肤黄染20小时入院,系第一胎,足月平产,于生后12小时发现患儿皮肤黄染,无发热,无呕吐及抽搐,吃奶尚可,解胎便1次,尿色深。
体检:T37℃(肛),R35次/分,心率120次/分,足月新生儿貌,哭声宏亮,全身皮肤及粘膜中度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巩膜明显黄染,口唇不红,咽部正常,心肺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1.0cm,脾未及,脐干燥,脊柱四肢无畸形。
血常规:Hb 100g/L,WBC 14.0×109/L,N 0.35,L0.45,Pt 350×109/L血生化:肝功能正常,HbsAg(-),血清总胆红素,18mg/dl (307.8umol/L),直接胆红素0.4mg/dl(6.8umol/L)。
问:1. 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2.最可能的病因是什么?3.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4.主要护理措施.是什么?解析:1.该患儿为病理性黄疸。
2.最可能的病因是新生儿溶血病。
3.主要护理诊断为:(1)皮肤黄疸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有关(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4.主要护理措施.:(1)做好光疗和换血治疗的准备工作和护理工作。
(2)遵医嘱给予肝诱导剂、输入血浆或白蛋白等。
(3)严密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
病案二:患儿,男,出生2天。
2天前其母因羊水早破,胎儿脐带打结而自然分娩,系孕1产,孕38周,娩出时无窒息,Apgar评分不详。
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唇周阵发性发绀,偶有喷嚏。
患儿反应尚好,无发热,精神欠佳,吃奶可,胎便已解。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148次/min,呼吸50次/min。
神清,前囟平软,咽充血。
呼吸节律齐,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4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
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原始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5.36×1012/L , PLT 223.0×109/L,WBC 22.3×109/L,L6.5%,N89.8%。
儿科护理常规

富宁县人民医院儿科专科护理标准护理计划一、高热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情,测体温、脉搏、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敷、温水浴、乙醇擦浴等,行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 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
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凉。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小儿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3
4、婴幼儿血液循环受环境温度 影响较成人大,所以外界温度对 他特别敏感。天气热时,他会满 脸通红;天气冷时,他会手脚冰 冷,嘴唇青紫。
精选ppt课件
14
以上四个特点,使得婴幼儿体温 变动幅度比成人剧烈,但是自然 界也有相对的因应保护措施,婴 幼儿可能发烧到40摄氏度还活动 如常,因为他神经系统发育不完 善,体温调定中枢的体温设定点 相对成人来说要高,所以,就是 通常人们所说的小孩比较耐烧。 成人往往到39摄氏度就头痛欲裂, 甚至胡言乱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特点 是高热无汗)
a.物理性如中暑,日射病
b.化学性如安眠药中毒
c.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等颅 内损伤
精选ppt课件
17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类多 为功能性的低热,可持续数月至 数年,热型较规则,波动范围较 小,多在0.5度以内。
病理机制:(略)由于各种原因 导至产热大于散热。
精选ppt课件
18
发热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皮温下降,皮肤 苍白,疲乏无力,畏寒或寒战。此 时量体温不高甚至低于正常范围。 我们的护理措施要注意保暖如多加 衣服,多喝开水。
精选ppt课件
19
2)高热期:达高峰之后就会保 持一定时间,此时的护理措施要 解开衣服加快散热或根据医嘱进 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3-5个月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IgG渐消 失,加之此时分泌型IgA水平不足,因 而,易患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疾病。一 般要到6-7个月小儿自行合成的IgG的 能力才达到成人水平,机体抵抗力才 渐渐提高。
精选ppt课件
6
四,病理反应与年龄有着很大的 关系
也就是说,同样的致病因素因为 年龄不一样而出现不同病症。 例 如,肺炎球菌所到致的肺部感染, 在小婴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 在成年儿和成人则表现为大叶性 肺炎。
小儿发热护理课件版

小儿发热护理课件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儿发热护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来源于《儿科护理学》第四章“小儿常见症状的护理”,具体包括第三节的“发热”部分,详细内容涉及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发热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掌握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方法。
2. 学会针对小儿发热的护理措施,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提高学生的小儿发热健康教育能力,使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发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小儿发热对患者及家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情景:一名2岁儿童因发热来医院就诊,家长十分担忧,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进行护理。
2. 理论讲解: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及病理生理。
小儿发热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病例为例,讲解小儿发热的护理措施。
分析病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模拟病例,让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和制定护理措施。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5. 护理措施讲解:针对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观察病情等。
健康教育,如何指导家长正确护理发热患儿。
拓展延伸,讨论其他常见小儿发热疾病的相关护理。
六、板书设计1. 小儿发热护理2. 内容: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小儿发热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观察病情健康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病例,分析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设计一份小儿发热健康教育宣传单。
2. 答案:结合病例,详细写出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宣传单内容要包括发热的预防、护理要点、就诊指导等。
儿科发热患儿的护理对策分析

儿科发热患儿的护理对策分析摘要:儿童是一个极易发生疾病的群体,据数据调查发现很多儿童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然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则是发热,如果儿童出现发热情况会对身体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儿童的大脑皮质会过于兴奋,从而造成惊吓、烦躁等心理,同时还会加快儿童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跳速率不断加快,严重时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为此在临床当中了解儿童发热的原因极其关键,同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此降低发热对儿童身体造成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童发热的概念以及儿童发热原因,同时对儿童发热患儿的护理给予相应对策,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儿科发热患儿;护理;发热原因;对策分析前言: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头疼发热的情况,这是临床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同时儿童对发热极易敏感,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若长时间没有对儿童进行退烧处理则会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首先持续性发热会加大儿童的心理负担,使儿童的心跳速度每分钟高达十次;其次持续发热会降低儿童的消化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儿童对食物的吸收与消化;最后长时间的发热会影响儿童的食欲以及胃口,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虚弱,使其抵抗力不断下降,严重时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大脑功能,如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具有生命危险。
1.儿童发热的概念人类的体温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定主要是因为在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所实现的,下丘脑视前区就是对体温进行调节的高级中枢,而脊髓、延髓这些部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体温具有一定的整合功能,通常情况下临床上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度称之为发热,正常的儿童腋下温度为36到37摄氏度之间,高温温度为36.5度到37.5摄氏度,如若直肠温度超过38摄度摄氏度时称为体温升高,然而发热与高体温存在一定区别,通常情况下发热的温度是在38摄氏度到41摄氏度,此时儿童的身体会受到微生物感染,从而造成免疫力下降,而高体温是指体温在42摄氏度以上,但在高体温时要想快速对其进行解热是无法使用药治疗的,主要是因为体温升高是被动的,而且超过了体温调定点的水平。
儿科..护理常规

??常见急症患儿护理常规(一)发热患儿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
3.??卧床休息。
给予舒适的卧位。
4.??给予适量脂肪、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和退热效果。
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体温1次,根据体温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方式,降温后30min测6.??7.??1.??2.??3.??4.??5.??6.??7.??8.??9.??(三)过敏性休克患儿护理常规1.??立即终止与可疑致敏物质接触,更换液体及输液插管或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抢救。
2.??取休克卧位,注意保暖。
3.??立即皮下或肌注1/1000肾上腺素0.01~0.02mg/(kg.?次),地塞米松0.5mg/(kg.?次)加入5%~10%葡萄糖静滴。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给氧。
喉头水肿者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
5.??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协助抢救。
6.??口头医嘱复述一遍无误后执行,保留安瓿瓶以便核对。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意识、面色、末梢循环、生命体征、尿量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8.??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和关心,减轻其恐惧感。
9.??病情好转后护送住院治疗。
(四)输液反应患儿护理常规1.输液后不适者立即减慢滴数并通知医生。
2.疑为输液反应者马上停药,更换液体及输液插管。
3.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以便抢救和观察病情。
4.5.6.7.1.2.3.4.5.1.2.34.遵医嘱用药,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按时按量,并观察疗效及副作用;使用利尿剂后应记录24h尿量。
5.控制输液滴数,根据医嘱及病情限制液体量。
6..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和关心,减轻其恐惧感。
7.病情稳定后护送住院治疗。
(七)心跳骤停患儿护理常规1.分秒必争,就地实施心肺复苏术。
2.立即通畅气道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去枕,头后仰,松衣扣,抬高下颌角,避免舌根后坠。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肺炎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高热时多饮水.3、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喂养技术,防止咳呛.4、密切观察病情及用药反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畅通,输氧或使患儿做好输氧护理,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一次.5、输液患儿,注意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以8-10滴为宜,以防肺水肿发生.有心力衰竭的患儿,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操作,避免过多惊扰,保证患儿安静和休息.6、恢复期患儿可适当户外活动,但应避免受凉.婴幼儿腹泄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护理常规.2、严格执行床边隔离,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取头侧卧位3、严格饮食管理,按医嘱禁食或喂少量补盐液,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好的饮食,宜少量多餐,由淡到浓4、详细观察大便及呕吐物次数,量,色和尿量.并注意T,P,R,BP变化,如有脱水症状及时通知医生.5、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臀红及尿路感染.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有呕吐的患儿做好口腔护理6、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无药物外漏.7、有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备齐抢救药物,器械,以利抢救.8、出院时应宣传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急性肾炎护理常规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3、饮食按医嘱.浮肿期进无盐饮食,限制入水量,保证热卡,浮肿消退后给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4、测体重每周一次,浮肿厉害时隔日测一次,按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并观察小便量和色.5、按医嘱测BP并记录.注意精神状态,浮肿程度,如有血压过高伴呕吐,头痛者,及时报告医师.6、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浮肿患儿,操作应轻柔,防止皮肤破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重症患儿输液治疗时,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切忌输液过多过快而加重病情.,7、长期使用激素的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低钾,低钙以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的表现.8、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嘱家长督促患儿避免剧烈活动,一年内不宜参加体育活动.高热护理常规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浅谈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

2 . 1心理 护理 有很 多患 儿家 长 , 一 旦 小儿 发 热 , 惊 慌失 措 , 不 知应 该怎 么办 , 作 为 我们 应 该首 先 取 得
患儿 家长 的信任 , 稳定 患 儿 家长 的情 绪 , 关 心 体 贴 患儿 , 取得 家长 的配合 , 从 而 保证 各 项 治疗 与 护 理 工作 的顺 利进行 。 2 . 2卧床休 息 休 息 可 保 护 大 脑 皮 层 , 减 少 能量 消 耗, 有 利 于健 康恢 复 , 保 持 病 房 内空 气 新 选 , 避 免
中药熏蒸 疗效肯 定 , 无并发 症的发 生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1 8
・
3 6 0・
第 2 6卷
第 4期
工 企 医刊
T HE ME DI C AL J OURN AL OF I ND US T RI AL E NT E RP R I S E
Vo 1 . 2 6 No . 4
2 0 1 3年 8月
J u n. 2 0 1 3
3 讨 论
高热 虽然 是 小儿 科 的常 见病 , 以婴 幼儿 多见 , 主要 是 因为d x J L 大 脑 皮 层 功 能发 育 未 完 全 , 中枢 兴奋 容易扩 散所 致 , 临床 护 理及 时 恰 当 , 直 接 关 系 到患 者病情 的进 展 , 我们 应 以高 度 的责 任 心 , 和 蔼 的态 度 , 精湛及 到位 的护理技术 , 减 少 患 儿 的 痛 苦, 让 患儿 早 日康 复 。
对流 风 。
2 . 4新 生儿 要解 开 包 被 , 有利 于散 热 降 温 , 也 可用 温水擦 浴 , 或者酒 精擦 浴 以物 理 降 温 , 及 时更 换衣 服, 保 持皮 肤清 洁 , 避 免汗腺 堵塞 。 2 . 5严 密 观 察 病 情 变 化 , 发 热 患 儿 每 日测 体 温 4 次, 有 变化 者随 时测 量 , 同 时注 意 患者 神 志 , 脉搏 , 大便 性质及 有 无 出血 倾 向 , 协 助 医 师 正 确 做 出 诊 断。 2 . 6鼓励 患J L , f i l l 漱 口者饭后 漱 口, 能刷 牙者 及 时刷 牙, 较 重者 或婴 幼儿 可用 生 理盐 水 棉球 擦 拭 口腔 , 每 日 3— 4次 , 有霉 菌感 染者 , 用 1 % 双氧 水擦 拭 口 腔, 口唇干 裂着涂 石蜡 油 。 2 . 7保 持 病房 内湿 度 4 5— 5 5 %, 同 时保 持 病 房 内 床铺 整洁 , 干燥 , 无污物 , 密 切 观察 患儿 皮 肤 有 无 发红 及破溃 情况 , 防 止皮肤感 染 。
发热患儿的护理ppt课件

如蒸蛋、瘦肉泥、蔬菜泥等,富 含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助于增强 患儿的抵抗力。
不适宜的食物
油腻食物
如炸鸡、薯条等,易引起消化不 良,加重病情。
辛辣食物
如辣椒、姜、蒜等,可能刺激患 儿的咽喉和消化道,导致不适。
生冷食物
如冰淇淋、冷饮等,可能引起胃 肠不适,影响病情恢复。
饮食建议
少量多餐
让家属了解发热的常见原因和治疗方案,让他们有信心照顾好患 儿。
指导家属与患儿沟通
指导家属如何与患儿进行有效的沟通,缓解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护理
让家属了解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护理工作。
CHAPTER 07
预防发热的措施
提高免疫力
1 2
均衡饮食
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增强 免疫系统的功能。
避免因一次摄入过多食物而引起胃肠负担。
保持充足的水分
发热会使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因此应保证患儿摄 入足够的水分。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以提高儿的食欲,增强其抵抗力。
CHAPTER 06
发热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的心理状态
恐惧
发热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使他们对疾病产生恐 惧感。
不安
发热可能导致患儿情绪不稳定,表现出易怒、哭闹等行为。
心理创伤
持续的发热和疾病困扰可 能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 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问 题。
免疫系统受损
长期发热可能导致免疫系 统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和 疾病复发的风险。
对患儿家属的影响
心理压力
患儿发热时,家属往往会感到焦 虑、紧张,担心孩子的健康状况
。
生活质量下降
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发热患 儿,影响家属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儿科发热护理进展

3、延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模式是指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实现无缝衔接的 护理服务。例如,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转诊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确保儿童在 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之间得到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五、结论
近年来,儿科护理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成果。这些新理念、新技术和 新模式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儿童健康。然而,这些新进展 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验证。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儿科护理领域 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以适应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二、儿科发热护理的重要性
在儿科患者中,发热常常是感染、炎症和其他一些疾病的表现。发热虽然在 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高的体温和持续时间过长都可能对患儿的身 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惊厥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儿科患者,尤其是 那些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小儿,采取科学合理的发热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3、全面护理:全面护理是指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 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为 儿童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
三、儿科护理新技术
1、疼痛管理:疼痛管理是近年来儿科护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 评估儿童的疼痛程度、类型和持续时间,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疼痛管理措施,如 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以减轻儿童的疼痛体验。
参考内容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儿科护理作为一门 重要的医学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儿科护理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 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成果和进展对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儿童健康具有 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近年来儿科护理领域的新进展,并阐述其应用前景。
发热患儿的护理课件

发热患儿的护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儿科护理学》第十章“小儿发热的护理”,详细内容涉及发热的病理生理、护理评估、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教育。
重点解析发热患儿的体温管理、用药护理、营养支持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发热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掌握护理评估的基本方法。
2. 学会针对发热患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3.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发热患儿的病理生理机制、护理措施的个体化制定。
2. 教学重点:体温管理、用药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的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体温计、退热贴、口服液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护理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热患儿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发热患儿的护理需求。
2. 理论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发热的病理生理、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等。
3. 例题讲解:针对发热患儿体温管理、用药护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护理措施,并进行分享。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模拟发热患儿护理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发热患儿的病理生理2. 发热患儿的护理评估3.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4. 健康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针对发热患儿的护理,制定一份完整的护理计划。
2. 答案:包括发热患儿的体温管理、用药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学术文章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发热患儿的护理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发热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2. 体温管理3. 用药护理4. 营养支持5. 并发症的预防一、发热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发热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炎症或其他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
在儿科护理中,要重点关注发热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
发热时,患儿新陈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发热还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影响患儿的食欲和营养摄入。
发热患儿护理体会

发热患儿护理体会发热是机体与病菌进行抗争,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调节性升高的代偿反应。
小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在环境或病理因素影响下,易出现体温水平异常升高情况。
在临床上小儿的发热较成年人更常见,一旦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1.小儿发热的原因了解婴幼儿发热的原因对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小儿发热原因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或其毒素引起。
非感染性发热是因无菌性组织坏死、代谢性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等多种原因引起。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肠胃炎等疾病是引起小儿发热的主要病因。
2.小儿发热的表现小儿发热程度按腋窝温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40℃以上。
发热分期可分为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发热可伴随如:不同程度的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等典型体征。
3.发热患儿护理措施有哪些?3.1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室内空气畅通,早晚通风换气30分钟以上,但应避免患儿吹凉风;维持室内温度约为 22-24℃,湿度50%-60%;提供良好的病室环境,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时间;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保证患儿营养需求;被褥厚薄适宜,选择棉质衣物,利于散热,出汗后及时更换浸湿衣物;鼓励患儿适量饮水,有效补充出汗引起的水分流失,预防虚脱;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后应立即擦干预防着凉;患儿发热过程中,不仅会加快机体水分流失,还会减少唾液分泌,口腔黏膜处于干燥状态,需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减少细菌滋生。
3.2降温护理3.2.1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预防高热惊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准确评估患儿体温变化,若为高热,体温监测时间为 2小时一次;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脉搏、呼吸、尿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体温降至正常后可将监测时间延长为4小时一次。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医学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求,提供适 当的玩具、书籍、音乐等娱乐方 式,以减轻患儿的焦虑和不适感
。
定期为患儿更换尿布、衣物等, 保持清洁卫生。
04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发热患儿的护理
总结词:及时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病 情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的精神状态、 食欲和睡眠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医 学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 • 儿科常见护理措施 •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注
意事项 •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案
例分析
01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异常
总结词
体温异常是儿科常见的护理诊断之一,包括发热和低体温。
详细描述
发热通常由感染引起,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能伴随寒战、出 汗等症状。低体温则多见于早产儿和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婴 儿,表现为体温偏低,可能引发硬肿症等并发症。
谢谢您的观看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儿科护理中不可忽视 的一环,对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和
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需要关注宝宝的心理需求, 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宝
宝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宝宝,家长 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03
儿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注 意事项
遵循医嘱
01
详细描述
常见的潜在并发症包括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加 重患儿病情,影响治疗效果,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定期监测、保持清洁 卫生等。
02
儿科常见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儿科护理中常用的措施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和促进康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聆听!
谢谢各位的聆听
二、护理措施 病因治疗
一般护理
体温过高 护理
降温措施
病情观察
一般护理
环境
饮食
休息
安静、温度适中,空气 流通,通风良好。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清 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质饮食。
卧床,皮肤干净、清洁; 加强口腔护理。
病情观察
定时准确记录体温,定时测T、P、R,频率4h/次; 高热、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危险的患儿,1~2h测量1次; 退热处置后半小时复测体温1次; 观察体温有无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有虚脱表现时应给予保暖、饮温开水,严重者 需静脉补充液体
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按医嘱采取不同治疗,细菌性感染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可给予抗病毒制 剂或中药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预防惊厥的护理措施 降温措施
备好急救药品 及物品
预防惊厥 护理
床边设置 防护床档
加强巡视,注意 体温骤升患儿表
现
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了解患儿发热的原因、识别患儿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头痛、脉率加 快、烦躁不安等症状,以免发生惊厥。
主要内容
1
发热概述
2
护理评估及护理诊断
3
护理措施
一、发热概述
发热:是指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T≥37.5℃(以口温为准)。
临床分级: 低热:37.5~37.9 ℃ 中热:38~38.9 ℃ 高热:39~40.9℃ 超高热:>41 ℃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评 估 内 容
1.发热病因 2.过程 及症状 3.热型 及程度
4.伴随症状
1.发热病因的评估
发热
细菌
病毒等
组织破坏 或坏死
产热过多 散热过少
体温调节 失常和中暑
2.过程及症状评估
体温上升期 畏寒、皮肤苍白、无汗;可出现寒战,继之体温开始上升,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
和渐升两种。
2.过程及症状评估
高热持续期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
脉搏加快、尿量减少;此期持续数小时、 数天甚至数周。
2.过程及症状评估
退热期 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 有骤退和渐退两种,体弱患儿和心血管疾病患儿容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循
环衰竭的症状 ,应严密观察。
3.评估热型及发热的程度
常见的热型: 稽留热(如大叶性肺炎)、弛张热(如风湿热)、不规则发热(如流行性感冒、恶
性肿瘤)等。
程度:低、中、高、超高热?
4.评估伴随症状
发热起病急并伴寒战,多属化脓性细菌感染; 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常伴皮疹;皮下出血或牙龈、鼻腔出血,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或重
症感染; 发热伴有单发或多发关节红、肿、痛,可见风湿热及结核病等; 发热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及肝脾增大,可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感染、机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潜在并发症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高热惊厥
与高热持续不退、摄入减少及用退热药后大量出汗有 关
知识缺乏
家长缺乏对发热的护理、预防知识
护理目标
1.患儿体温降至正常 2.患儿不发生惊厥 3.患儿不发生体液不足 4.家长能说出发热的一般护理方法,常用的物理降温措施
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白细胞内酶活力和肝脏解毒 功能增强。 弊:①使代谢率增快、耗氧量亦增多。
②心搏加快,表皮血管扩张,故心血管负担加大; ③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或抑制,引起烦躁、惊厥或昏睡昏迷; ④消化功能紊乱,常有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 ⑤持续高热反而使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对康复不利。
二、发热护理评估及诊断
降温措施
体温达38.5℃左右或以上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常用物理降温方法: 1)头部冷湿敷或枕冰袋 2)温湿大毛巾包裹躯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沟部。 3)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 ,应用清水。 4)冷盐水灌肠 ,适用于降温和需检查大便的患儿。大血管去放置冰袋并配合冬眠疗法
降温措施
常用药物降温方法: 1)25%安乃近溶液滴鼻,此法简单有效,适用于5个月到1岁左右的婴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 一般1小时内即可降低体温。 2)对乙酰氨基酚有解热镇痛作用 ,对胃肠道刺激作用小、无肝功能损害和抗凝等副作用,因此使 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