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礼“作文评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作文第二次评讲

主题:上课礼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昨天,扬州大学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课堂呈现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记者采访获悉,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倡议师生从开学第一课开始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师生热议。

某报就此开展“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征文活动,请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的姓名,给报社(统一称《复兴时报》)“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解题】材料引述的新闻事件指向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渗透进细小的活动中、不经意的环节上,使之成为春风化雨、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无穷的育人“利器”。

首先,要准确理解“上课礼”这一现象的内涵:“上课礼”承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步,应从课堂到生活都要贯彻文明礼仪。

尊师重教是一个传统美德,恢复“上课礼”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加强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学教育应是做文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一种查漏补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注重行为文明的细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前互相致礼,重拾“上课礼”就是让美好的记忆回归,让大家再次学会敬畏。

其次,从文体上看,参加的报社专栏的讨论,立论也好,驳论也罢,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书信的格式、用语要求,也不能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考查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主要问题】

1、忽视材料。很多考生不注意时评类作文的写法,不从材料的特定话题“上课礼”出发,根本不管材料,或只是对材料一笔带过,然后就另起炉灶,自说自话。

2、偷换概念。没有理解,也没正面写“上课礼“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而是将“上课礼“这一课堂礼仪的概念2扩大化,变成对”礼仪“的论述,谈交往礼仪,家庭礼仪,职场礼仪,外交礼仪等,或者谈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中华文明,或者谈感恩、尊重、品德等。

3、未拟标题。要求“自拟标题”,但很多考生没有写标题,按照高考要求,一般是扣除2分。写书信体作文要不要拟标题?无论题目有无要求,都建议拟个标题,可用表明观点的词句做标题(如:《让仪式承载礼仪》《莫让礼仪流于形式》),也可以是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拟个较有文采的主标题,再以“给……的一封信”为副标题,相得益彰,还可以直接用“给……的一封信”做标题。比如全国卷1要求写书信,并未要求拟题,但还是应在标题位置写上:给小陈(老陈、交警)的一封信。

4、文体不符。题目明确要求“写一封信“,部分考生不符要求,或者书信格式不正确,尤其是称呼和祝福语的格式。且收信人应明确为“李明编辑”,写信人是“尚理”,虽是细节,不可忽略。

【关于书信体】

书信体”作文怎样得到“深刻”分

近几年,书信体作文已成为语文高考以及模拟考试的新宠。与传统型命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相比,书信体作文具有任务指向更为明晰、内容要求更为具体、语言运用更显个性、情感呈现更见真诚的特性。的确,书信体作文更能检测出考生面对具体事件或现象时的逻辑思考能力与语言驾驭能力。

实际写作中,书信体作文普遍性存在着“思维肤浅化”和“语言论文化”的欠缺。“思维肤浅化”主要体现为脱离具体的话语情境,空谈看起来正确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抽象道理;“语言论文化”主要体现为缺乏第二人称“你”的表达意识,习惯于以旁观者身份分析阐释,只关注“晓之以理”,不关注“动之以情”。两方面的缺失,带来的必然是作文缺乏思考深度,可读性不强。

要修正上述病症,写出书信体作文的文采与深度,需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问题。

1、立足人情人性,远离道德强加

书信体写作采用的第二人称表达方式,有利于营造一种面对面交谈的诉说情境。此种特征决定了书信体作文在陈述事理时必须充分考虑收信人的情感体验,语言需得体,谨防道德强加和贴标签。

经典课文《答司马谏议书》堪称书信体写作的典范。王安石和司马光本属势不两立的两大政党的领袖,但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没有任何的人身攻击,而是从两人间的私交引入,先拉近关系,然后才针对司马光的批评而逐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做适度阐释。整封回信语言得体,不卑不亢,既显示出政治立场上的毫不动摇,又彰显出人格修养上的谦诚宽厚。

下面两个片段,分属同一次作文中的两篇文章,均为正文的开头部分。比较两个片段在阅读感受和事理阐释两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信体作文的表达技巧。

片段一:作为你的同龄人,我很理解你的做法。家族聚会总有点束缚人,给人一种不自由的感觉,但你时常借故不参加聚会的做法实在欠妥。

首先,百善孝为先,而孝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但你常常不去聚会,就属于不尊重长辈了,这显然有悖于我国的基本礼法。其次,家族聚会是一个联络情感的方式,让同有血缘关系的一族人相见,是十分难得的机会,理应好好把握,不能一味追求自由而忽视亲情,自动疏远自己和亲人。这不仅是对长辈心意的浪费,还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片段二:和你一样,我也曾有过不想参加家族成员聚会的苦恼,但烦扰之余,我便想:长辈们为什么要召集家族成员聚会?拟定日期,发出邀请,准备聚会所需各种物品,事后还要面对一大堆的清扫任务……如此麻烦,为何还要去做,并且乐此不疲?我想,除了亲情,除了享受亲人们团聚在一起时的融融暖意,别无他解。我甚至能想象到长辈们翻看日历时的场景,以及找到恰当时间时的喜悦。

这就像是《红楼梦》里的贾母,分明只需在重大节日时邀家族同聚,平日里却总爱组织这样或那样的聚会,和她爱的小辈们共话流年。

我并不是在给你戴上道德的高帽,强迫你去参加聚会。事实上,板着张脸去聚会与借故不去同样糟糕。我只是希望,我们都能试着站在长辈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

片段一虽开始处也表达了理解之情,但立刻责备对方“做法实在欠妥”,并在第二段将其行为提升到“不尊重长辈”“有悖于我国的基本礼法”“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的道德高度进行批评。这样的文字,站在道德高位上指手画脚,将原本平等对话的双方扭曲成“法官”和“犯人”的关系,自然不利于下文的进一步交流。

片段二则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先将“我”带入“你”的情境中,表达相同的苦恼;再将“你”引入“我”的思考中,随着“我”一同推想长辈们组织家庭聚会的動因,将关注点导向亲情;然后引《红楼梦》贾母这一典型形象充当论据,证明亲情对于长辈的重要价值;最后提出希望,倡导“我们”(注意: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