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 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和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玻璃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实验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题目训练。
3.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数据。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其原因,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重要的烃》 说课稿
《重要的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重要的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重要的烃》是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的重要内容。
烃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学生在学习了无机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烃的学习,建立起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学习烃的衍生物等内容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甲烷、乙烯和苯这三种重要的烃,包括它们的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规律,了解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甲烷、乙醇等。
在必修 1 中,学生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有机化学的理解。
此外,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甲烷、乙烯和苯的结构特点,能够书写它们的结构式和电子式。
(2)掌握甲烷、乙烯和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概念。
(3)了解甲烷、乙烯和苯的用途,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甲烷、乙烯和苯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
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七章讲述有机化合物。
主要内容有:认识有机化合物、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乙醇与乙酸、基本营养物质。
碳在地壳中的含量很低,但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却分布极广。
有机化合物不仅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也是燃料、材料、食品和药物的主要来源。
与无机化合物相比,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并不复杂,但化合物数量众多,性质各异。
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需要在了解碳原子成键规律的基础上,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以及决定其分类与性质的特征基团,进而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实现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合成新的物质。
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以甲烷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了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本课以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
化学说课稿15篇(可编辑)
化学说课稿15篇化学说课稿1(3047字)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
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
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3)、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无机非金属材料》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无机非金属材料》说课稿一、教材解读本章节为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中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单元。
这一单元主要围绕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讲解。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不同类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了解其组成、结构以及性质,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制备方法;–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与金属材料的区别;–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活中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对无机非金属材料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制备方法;•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及安全措施。
四、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教学多媒体设备;•相关实验器材和试剂。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例如:什么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哪些特点?第二步:知识讲解与学习(20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学生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有直观的认识;2.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性,比较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区别;3.讲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人工方法和自然方法;4.强调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如玻璃、陶瓷、水泥等。
第三步: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实验操作技巧。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中的一节课程,主题为《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程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本节课程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和规律,以及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
•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基本信息。
•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预测其一些性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
•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和周期规律的理解。
•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元素的常见符号让学生熟悉,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元素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基本结构•通过简单直观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方式。
•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的原因。
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即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规律性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横向排列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纵向排列的元素具有递增的原子序数。
4. 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运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发现元素周期律对于预测元素性质的作用。
•引导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基本信息和了解元素的一些性质。
5.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化学说课稿高一必修二范文2篇
化学说课稿高一必修二范文2篇化学说课稿高一必修二范文2篇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今天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化学说课稿高一必修二范文2篇》,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说课稿范例(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
《苯》 说课稿
《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苯》是高中化学必修 2 中“有机化合物”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甲烷、乙烯等简单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苯作为一种重要的芳香烃,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芳香烃的衍生物等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苯的结构较为特殊,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学生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
(2)掌握苯的分子结构,能够书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理解苯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取代反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苯分子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苯的化学性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苯的发现和研究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苯的分子结构。
(2)苯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苯的取代反应机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苯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最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目录目录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2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7 《化学键》说课稿《化学键》说课稿......................................................................................................................... 10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12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 17 17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20 《甲烷》说课《甲烷》说课................................................................................................................................. 24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乙烯说课稿乙烯说课稿 ....................................................................... 30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34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40)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离子键说课稿
化学键第一课时授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授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中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育目标建立,教法与学法剖析和详细教育经过五个方面进行授课。
一、对教材的剖析1、教材的地位和功效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见解,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功效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份子和离子三种微粒发生的,但并无涉及离子键的相关见解。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份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进而提示化学反应的本色,也为今后更深品位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剖析教材是经过复习初中学过的单纯的金属钠跟单纯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经过,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尔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见解,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发生经过。
3、本课时的教育内容首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发生经过。
二、学生情况剖析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见解很多,内容抽象。
依据高中高一学生的心理特质,他们虽拥有必然的理性思想本领,但抽象思想本领较弱,仍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育目标简直立依据学生的本色情况和教育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规范:认识化学键的含意,知道离子键的发生。
我判断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掌握离子键的见解。
掌握离子键的发生经过和发生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发生经过。
经过与方式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峙一致规律认识问题;学生能掌握由各别到正常的研究问题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现状到本色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研究化学反应的本色的好奇心;2、经过离子键的发生经过的剖析,学生能够获得思疑、求实、改革的精神。
四、教育重难点剖析依据知识自己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判断了一下教育重难点。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秀5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秀5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一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
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1) 知识与技能① 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② 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① 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2023必修2化学平衡说课稿
2023必修2化学平衡说课稿2023必修2化学平衡说课稿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必修2化学平衡说课稿,欢迎参阅呀!2023必修2化学平衡说课稿【篇1】【学习目标】: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学习过程】:〔引言〕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请完成44页〔问题解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一、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 pC(g)+ 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p(C)·cq(D)/cm(A)·cn(B)阅读45页表2-7,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平衡常数的意义:(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也叫反应的限度 )。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 ;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小。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 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c=Cp(C)·Cq(D)/ Cm(A)·Cn(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cQc=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c 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优质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第五章讲述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主要内容有: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元素在化工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众多的化工原料和产品中,都能见到硫和氮等元素的踪迹。
这些元素具有怎样的性质?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和利用呢?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研究硫和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以深化对物质间转化关系的认识。
工业上利用这些转化关系,通过控制条件等方法,遵循生态文明思想,可以获得相应的化工产品,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
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此标准可以看出,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分析
《硫及其化合物》讲述了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
本课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
《乙醇》说课稿7篇乙醇说课稿必修二
《乙醇》说课稿7篇乙醇说课稿必修二下面是我整理的《乙醇》说课稿7篇乙醇说课稿必修二,供大家阅读。
《乙醇》说课稿1(一)教材认知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第五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课,是继烃类化合物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单糖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且掌握了科学方法,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②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特质和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科学思想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
从而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即乙醇的性质,推导出醇类的化学性质。
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飞跃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反对假冒伪劣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可知,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三个突破点: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多媒体技术展示来确定,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利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②通过试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抓住烃的衍生物中,官能团的教学中心点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说课稿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为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四章《几种重要金属》第四节,本节课共两课时,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原电池》。
准备从如下四大方面展开说课.一、说教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地位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2.过程与方法(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三)、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
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糖类》 说课稿
《糖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糖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糖类”是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的重要内容。
教材首先介绍了糖类的组成和分类,然后分别阐述了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常见糖类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油脂、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糖类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微观探析和证据推理能力。
同时,糖类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糖类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活品质。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有机物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甲烷、乙烯、苯等简单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糖类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构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此外,高中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糖类的组成、分类和常见糖类的结构。
(2)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理解糖类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糖类的组成、分类和常见糖类的结构。
(2)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1)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2)糖类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必修2化学键说课稿优秀9篇
必修2化学键说课稿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
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
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
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
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课前可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
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
《氮的固定》 说课稿
《氮的固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氮的固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氮的固定”是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氮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氮的固定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转化。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含氮化合物的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氮元素的相关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
但是,对于氮的固定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氮的固定的概念,了解氮的固定的主要方式。
(2)掌握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和工艺流程。
(3)能够书写氮的固定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的固定的概念和主要方式。
(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氮的固定的本质。
(2)工业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氮的固定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二.说教法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分析图表、巧得规律。
课本在本节内容中设计了许多图表,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P5的科学探究完全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填表,从而找出信息中隐藏的规律,得出碱金属元素中相似性和差异性,再者P7碱金属的主要性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推知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同时也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①.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增强动手能力.②.加强实验的改进与对比。
如课本介绍钠与氧气时用的是坩埚,可以用石棉网吗?这两种方法都做些一下,比较其中的优劣。
如课本介绍钠与水反应时,用的是烧杯,可用水槽,再用投影,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效果会更佳。
③.科学探究,诱思创新。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规定框框,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又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
如将氧气、水与金属钠和钾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提出假设→讨论→思考→给出事实→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
三.说学法本节课我在探究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
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2)元素周期表。
[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过渡]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张元素周期表。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教师]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
[提问]共多少族?(16)[提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提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教师]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学生看元素周期表][教师]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请大家根据自己绘制的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 H—He 2 12 Li—Ne 8 23 Na—Ar 8 3长周期4 K—Kr 18 45 Rb—Xe 18 56 Cs—Rn 32 6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需作说明的是: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第7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
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
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教师]罗马数字Ⅰ、Ⅱ、Ⅲ等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族序数。
[教师]A、B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学生]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教师]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学生]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教师]观察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并与钠的性质进行比较。
[学生]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ⅠA族,与钠元素处于同一主族,并且,它应该比金属钠更容易失去电子,如果与水反应,应该更剧烈。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产生好奇和疑惑,议论纷纷且探究热情高涨。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步骤]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和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
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学生]有关系。
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且还原性增加[教师]由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总结1.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讨论周期中第一主族(碱金属)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大家应该,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存在必然的联系。
我们可以说结构决定性质,究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从结构能不能推导了元素的性质?我们将在下节卤族元素学习中验证一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只要坚持,我想差距会缩小的。
各位评委、专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