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近代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遭受极大的冷遇。

在此背景下,作为主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适合于中国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体系,成为每一名历史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这一重要论述,是教师应重点做好的工作,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且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现代中国人常常用西方的文化解读中国的文化,用西方的价值观改造中国的价值观,用西方的哲学衡量中国的哲学……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现代的青年学子中不了解中国哲学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比皆是,学生可以将英语背到滚瓜烂熟,却读不懂儒家经典;可以在电脑上打字如飞,却写得一手
无法见人的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尤其被青少年忽视,而病根,就在我们的教育。

步入近代以来,由于教育模式也来自西方,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采用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出现了“精于书本,荒于人文,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电脑,荒于人脑”,以及“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游玩,轻思考”的畸形发展状况。

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的哺育,人文素养很差,思想品德低下,更缺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情怀。

古语云“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有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特性与优良传统,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历史学科是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科目,一名历史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那么,一名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的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呢?
首先,教师要熟悉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身体力行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达已,后达人”,正所谓言传身教。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概念,潜心地学习传统文化的核
心——儒家思想的精髓,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和“礼”的时代局限和现实意义,身体力行地做到“仁者爱人”,熟悉传统文化中其他优秀部分,如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作品等,真正地实现从传统的教书匠向“复合型”教师的转变,做一个多才多艺的多面手。

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渗透。

在正常的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稍加留意,留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的余地,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就会给同学们一些兴趣、一些启发,非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更有利于对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更是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高中历史必修三,是思想史的内容。

第一章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这一章节,无疑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好机会与舞台。

在讲授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适时和必要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孔子的思想主张时,对于孔子的核心学说“仁”和“礼”的评价,教师在讲解完它们的基本含义后,可以开展课堂的讨论或者辩论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或者辩论,从正反两个方面,从当时与现在两个情景,分别予以阐述,使学生在思辨中全面认识和把握,分清精华与糟粕。

而教师可以用点评的方式,以阶级分析的方法,适时地指出“仁”和“礼”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时代和阶
级局限性;以发展的眼光,进一步指出在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国内背景和世界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教师要善于纵横比较,避免全面否定和全面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灾难,正是发端于我们当初在民族存亡之际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当下现实社会中思想道德领域的迷茫错乱,也是发端于我们当初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肯定。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未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湮没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宏大的包容性。

全面否定的连根拔起,只能是“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同样,现行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我们有可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对照。

例如:在学习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将西方的“民主、法治、自由”等重要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宗法”等观念进行对照比较。

明确无论是西方的价值观还是中国的“仁义”观,都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也都具有其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

而且,它们并非是主次关系,更不是替代关系,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相得益彰。

“仁”是一个社会性的人内在的道德要求,“自由”是一个动物性的人内在的自我需求;“礼”是一个社会的整体规则与秩序,而“法治”则是保证这一切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手段和方法。

“民主”是天赋人权的自然属性在政治上的体现,
而“宗法”则是将社会性的人在一定环境下的地位和权利的定位。

三、结语
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的思考,我相信肯定有更加优秀的历史教师,有更加可行的教学方法,有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温家宝同志在一次演讲中提道:“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