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下的“专题研讨”之探究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对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因此,如何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的1. 分析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 探讨地方高校在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做法。
3. 构建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与践行的有效路径,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1)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德品质、担当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感。
(2)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包括责任感认知、责任感情感、责任感行为等方面。
2. 地方高校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案例分析(1)地方高校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分析其在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实践案例,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
(2)案例分析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地方高校在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3. 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与践行的有效路径(1)构建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平台等方面,构建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
(2)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HigherEducationResearch 高教研究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47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文/王丰摘要:大学阶段学生所接受到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部门一直在重点攻克的教学任务。
但就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由于学校相关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理解有误,导致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和形式,无法有效发挥其教学价值。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针对大学阶段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实践;高校;教学问题;教学建议对于当前我国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讲,探索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有效发挥大学阶段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促进大学阶段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发展,是其当前排在首位的重点工作重心。
而对于大学阶段的思政教学活动来讲,其在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起着无法忽视的作用。
无论是在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构建上,还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上,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参考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有关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文件,明确并论述了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本质内涵。
在探究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难题。
针对这些实践难题也提出了一些笔者本人的建议,希望能够有效地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教学思路,促进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发展。
1 关于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内涵的探究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本质内涵出发,其是指,通过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大学生接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其具备了正直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逆境以与对策探讨摘要:实践教学能让课堂理论学问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因此,其历来是高校生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
但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领域内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实践资源匮乏,实践经费缺乏,老师阅历不足。
本文意在对学校、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基金、专项经费的设立等进行探究。
打破实践教学面临的逆境,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以老师指导为前提,学生通过课程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分析探究、阅读原著等途径,有安排、有组织的进行学问获得、素养与实力提升,这种综合性教学行为就是高校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涵义。
是高校生思政理论课的主要构成部分,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需绽开实践教学。
二.高校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逆境(一)老师实践阅历不足权威机构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国内高校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老师年龄一般偏低,有超过60%的思政理论课程的老师在40岁以下。
在这些老师中,因为大部分人对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奋斗历程的理解与把握,难以或短暂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
他们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在学校上岗,成为思政理论课老师。
也就是说,为数众多的老师事实上是由学理论变成教理论。
这就必定导致其相应的实践阅历不足。
这一课程的大部分老师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亲身融入校内之外的社会中,没有培训、考察、参观熬炼机会,从而表现为实践技能不足,对教学效果形成影响,进而从本质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内的实践教学难度。
而思政理论课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现实针对性强、变动性快、政治性强,对于任课的老师来说,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与明显的业务实力。
同时,这一领域内,老师同样必需全面把握社会发呈现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新状况要与时了解、驾驭;对学科动态以与全球相关领域内的重大事务、焦点问题等必须要有效把握其涵义与基本观点倾向。
思政课教学实践性(3篇)
第1篇摘要:思政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思政课教学实践性的内涵、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思政课教学实践性的内涵思政课教学实践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1. 实践性教学目标的设定实践性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 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性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包括:(1)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实践教学: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多样化,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1. 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探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探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探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一、引言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综合素质培养,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日益淡薄,劳动精神逐渐减弱。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成为一项关注的课题。
本文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应该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社会调研,并将实践结果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劳动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学会通过劳动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劳动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团结合作、克服困难,并承担相关的责任。
这样的经历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责任感。
四、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做法1. 设置劳动实践环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劳动实践课时。
学生可以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2.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劳动教育的内容。
例如,在探讨职业道德时,可以引入与职业相关的劳动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对职业道德的要求。
思政学科实践教学研讨(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思政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思政学科的教学质量,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对思政学科实践教学进行研讨。
二、思政学科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学科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促进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实践教学有利于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三、思政学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目前,许多高校思政学科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实践基地、师资力量等,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2.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思政学科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校思政学科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四、思政学科实践教学改进措施1. 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实践基地,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2.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教师。
实践课思政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在实践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实践课思政教学是指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实践课思政教学的意义、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践课思政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课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道德观念,增强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课思政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能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课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课思政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实践课思政教学的实施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实践课思政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价值。
2. 创设实践情境创设实践情境是实践课思政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思政教育。
3. 强化实践过程实践课思政教学要注重实践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拓展实践领域实践课思政教学要拓展实践领域,让学生在多个领域接受思政教育。
如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5. 注重实践评价实践课思政教学要注重实践评价。
教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四、实践课思政教学的评价方法1. 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的内涵、意义、策略和实施路径,以期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的内涵1. 内涵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是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体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 特点(1)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创新性: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3)综合性:融合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创新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实现全面育人。
(4)开放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实践教学领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创新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参与实践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四、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的策略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确保实践教学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2)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1)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思政课教师。
(2)聘请企业、社会人士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共3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共3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成为必修课程。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问题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听讲解和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积极性降低,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缺乏实践内容,使得学生很难把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因此,如何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思路1.引入案例分析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并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认识。
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明确问题、寻找证据、归纳总结,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学生们也可以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并通过讨论完成任务,锻炼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政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现实,发现社会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社会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效果评估教育教学是一个反复验证不断完善的过程,针对上述解决思路,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评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问卷调查:在教学结束后,给学生们分发问卷,让他们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知识传授、引导思考等方面,以便教师和教学团队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研究(2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课题,探讨如何将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研究;教学质量一、引言思政课作为我国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课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探讨如何将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4. 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1. 实践教学选题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的课题。
例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选取“红色旅游”作为实践教学课题。
2. 实践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步骤。
(2)实践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调查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
(3)实践总结: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思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政教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在思政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思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1. 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目前,部分思政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未能及时反映新时代我国的发展变化。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部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方法单一1. 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目前,思政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精神。
2. 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部分思政课程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
这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运用所学知识,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三、师资力量不足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思政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与思政教学需求不符,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此外,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思政教育的发展。
2. 教师培训不足部分思政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同时,教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不够,难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学需求。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1. 评价标准单一目前,思政教学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这种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
2. 评价方法不科学部分思政教学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如仅凭一次考试或问卷调查来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
这种评价方法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五、校园文化建设不足1. 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不浓厚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不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活动形式单一部分高校举办的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讨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的内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创新。
各高校纷纷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调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 实践教学资源逐渐丰富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逐渐丰富。
实践教学基地、实践项目、实践教材等不断增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3. 实践教学效果逐步显现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基地、实践项目、实践教材等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3、线上线下融合:SPOC教学模式不仅包括线上的学习资源,还结合了线下 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高职 混合式教学改革
在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分解,每个知识点制作成独 立的短视频或电子书,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 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创新教学方式
在混合式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线视频、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究 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混合式教学 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法 庭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和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 质。
4、完善评价体系
混合式教学需要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在线测试、课堂表现、 小组讨论、论文撰写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同时,要注重评 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需要 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而是要更加注重。教师需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实 践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参考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 学改革的趋势。其中,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模式以其小 规模、个性化、线上线下融合的特点,为高职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旨在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和实效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党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1. 拓展实践教学形式(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2)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现状,关注民生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1)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将思政课中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融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2)关注时事热点: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
(3)加强跨学科融合: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机制(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思想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索
| 艺术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索□梁端兰/文广西红色文化中包含的价值和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深度探究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有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坚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高校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如何弘扬并赓续红色基因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解决灵魂问题、扣好学生人生第一枚扣子的课程。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探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广西红色文化如何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挖掘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激发思政课的活力和魅力,引导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1 广西红色文化概述广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它源于广西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共同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形成并发展壮大的一种有着深厚时空历史内涵的文化,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在物质层面,据自治区旅发委统计,广西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约2000处,共有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0649件(套)。
目前全区共有1家国家5A级红色旅游景区、16家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单体370多处,其中左右江地区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1];全区截至2021年,共有1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这些革命遗址和历史旧居,比如红七军军部旧居、广西党工委旧居等,以及法卡山英雄纪念碑园、广西英烈纪念陵园、靖西英烈纪念陵园等,这些革命斗争旧址不仅是一处处红色胜地,更是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非物质层面,包含革命诗歌、英雄故事、革命史、中国革命精神等,这些精神层面的文化体现了广西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于抗争不畏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以生命为代价,坚守信仰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
128作者简介:甘露(1990— ),女,汉族,新疆昌吉人。
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重要基础性课程之一,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度发展,对思政教育的关注越发提升。
结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际,对于其中实践环节的发展也给予足够的关注。
关于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环节的加入,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际环节加以优化,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一、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反思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走向。
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可以从以下方面做以概括:在教学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于理论部分,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但是实践环节却相对匮乏,零散于其中。
这一状态在理论素质高的高校教育中尤为明显。
相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尽管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增加了实践环节,却缺乏连贯性、针对性,带有缺乏规划的散乱性。
在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本身出身于专业学府,理论知识丰富,专业素养强悍。
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所需要的实践环节的关注、组织规划等都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是适应新课标发展增添于教育工作中的,而高校教师本身与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在实践类的需要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上把握未必准确。
加之长期的教学习惯影响,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尤其是偏学术性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本身的关注却始终不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策略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因此,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实践课教学效率,就要从完善思政实践环节、教师的培训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实践课的增设四个方面入手,抓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注重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思政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进而在教师的实践平台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提高高校思政教学效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实施方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思政实践环节体系。
基于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策略探究
基于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策略探究摘要:大思政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路,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加强班主任与高中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基于“双师型”“同舟共济”思想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有着突出作用。
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与班主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策略,实现共同育人目标。
本文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基于大思政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中的策略。
关键词:大思政背景;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在大思政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应充分发挥高中政治学科的专业优势,注重教育实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路,构建协同育人的模式。
将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以及健全的人格。
此外,高中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讯手段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也要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道德修养。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积极构建良好班集体氛围一、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当前,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协同育人的机制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仍以传统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第二点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有待于高中班主任的加入;第三,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以及互动。
例如:在日常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等行为;也有个别教师因为自身的观念和做法的局限而导致自身对思政教育无法及时融入其中,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第四点是学生对高中学校的教育模式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存在抵触情绪;没有形成良好校风也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二)高中政治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民办高校思修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究
民办高校思修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究摘要:高校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民办高校思修课,因其办学目标和培养层次的不同,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国家针对两课教学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但思修课因理论性、理想性、政策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信服,这已经是很多高校面对的问题。
特别是民办高校思修课,因其办学目标和培养对象的不同,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对象对思修课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1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紧扣时代特点,改革教学内容。
由中宣部、教育部举全国之力集中编写并经中央审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吸收了以往教材的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1新教材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整合、统领了课程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基本要求。
而大学是青年学生集中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许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雏形,并逐渐成熟趋于稳定。
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趋于功利化,实用主义;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渴望独立但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充满迷茫希望得到帮助和吸引。
作为应用型、开放式本科教学单位,要抓住当代学生的特点,紧跟社会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关注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授课方式多样化,增加课堂吸引力。
2.1改革教学语言,采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
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当代学生特点,改变传统的授课教学语言模式,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新型的话语体系进行表述,使得同学们容易接受。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转变思想提高学生道德觉悟为主,要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听得进,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必须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避免一味用严肃的传统的灌输模式,而是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话语系统教学。
高校“课程思政”理论建设与实践研
71“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尝试,是“大思政”教学理念、学科德育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我们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注重在授业中传道,在教书中育人。
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知识为载体来引领价值、创造价值,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书育人效果。
我校同样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进课堂教育当中。
例如: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教师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对其教授的内容通过剖析、组织及梳理并发现挖掘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和民情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当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形势,国家对康复学科政策、康复医院数量、诊疗人次等,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和民情,将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入进课程,潜移默化地坚定了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意识认同和社会情感认同。
二、加强医学人文素养以及医患沟通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是加强医院文化的必要性,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医院的需要。
从医院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来看,医疗人际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也频繁发生,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因此,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强化医院文化内涵变得刻不容缓。
三、树立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康复治疗学是通过涵盖各类康复活动,处理好各种康复疾病情况的一种康复诊疗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人们都在追求高质量生活。
身体康复医学强调通过综合医疗手段对残疾人和技能残疾人进行教育和再教育。
另外,该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整个社会摆脱了歧视。
以《人体运动学》课程为例,在学习人体运动学训练第一章运动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当下社会视觉健康的重视以及对视觉康复训练创新的引入,以青少年视觉训练康复为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及创新,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下的“专题研讨”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最为突出的是引入了实践教学。
这一方面是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都明确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教育教学手段的丰富及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也使传统的纯理论的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毋庸置疑,实践教学开创了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位,组织形式尚处在摸索阶段。
一种比较普遍的片面认识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走出课堂,学生参观考察,进行社会调查,把社会实践等同于实践教学。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很多高校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客观条件上的制约,诸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缺乏、资金的不到位、师资的缺乏、过程的难于监督,使得实践教学难于常态化。
实践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也不紧密,往往是现实条件能提供什么就搞什么,漫无目的,学生很难通过实践教学深化完
善对理论的理解,更不用说实际运用了,收效不能尽如人意。
于是,现实的做法是,很多高校拿出一定课时在课堂上用”专题研讨”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理论上讲这一形式也是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的。
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分于传统的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广义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在思政理论课的课堂之外。
”[1]多数教师认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除了包括社会实践外,也包括课堂教学。
实际上这种形式如果运用的好,在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加强过程监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想就建立在实践教学概念下的”专题研讨”进行探讨。
一、建立在实践教学概念下的”专题研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要符合实践教学的定位和诸多定义。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这是给它的定位。
这一定位形式上决定了基于实践教学下的”专题研讨”的课时不能占有过多
课堂理论教学课时,一般约占六分之一。
内容上必须是深化完善对主干核心理论的理解,结合实际生活或实际情境实现对理论再认识,检验、验证理论,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实践教学下的”专题研讨”除了有本身具体的教学目标外,还必须符合思政实践课总的教学目的,即”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
动的组合。
”[2]就是说这种研讨理论来源于书本,但又不能仅从本本出发,必须结合实际情境,结合自身的体验,不仅要动脑,还要学会动嘴动手,探讨过程要借助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方法,最终能把握对理论的理解并学会运用。
实践教学下的”专题研讨”教学内容必须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教学内容必须在社会,涉及社会现象及问题,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离开了这一点就不能称之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下的”专题研讨”必须保证学生普遍参与,因为”实践的本身就是实践主体的亲身参与,凡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概念下的”专题研讨”实施环节的构成
实践教学概念下的”专题研讨”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因为这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求。
这就要求首先在专题的选取上既要考察理论教学的主体架构,又要直面社会现实,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还要结合环境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
三者合而为一,确定最佳选题。
例如,我院在思政概论课程中安排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与展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两大专题进行研讨。
在思政基础课程中安排了”从钓鱼岛事件看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校园中的公共道德与礼仪”、”大学生恋爱季”、”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等专题进行研讨。
这些选题既考虑了主干理论知识,又直面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并能利用实际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
效果。
要想上好”专题研讨”课,制定详细周密的课程实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主题确定了以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计划着手进行准备。
否则难免会形成教师放羊,学生浑水摸鱼。
课程实施计划应包括划分小组、小组分工安排、材料收集整理、确定研讨形式、研讨过程的最终呈现。
课程实施计划在制定和推进过程中师生需密切联系,及时发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是保证”专题研讨”有效进行、可持续进行的指挥棒,只有学生认可了的评价标准,他们才会认真对待,乐于参与。
”专题研讨”的评价体系要体现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求,大致可从以下这几个维度考察,即:参与情况、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写作表达能力、理论提升情况等。
具体的评价结果不能教师一人说了算,还应结合各小组长的意见。
三、“专题研讨”作为实践教学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一)首先要解决教师对”专题研讨”这一实践教学形式的错误认识
首先,大部分的教师对”专题研讨”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模式,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理解,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需贯彻的理念也是模糊不清的,自然很难实现作为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目的,这可能是目前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这门课程的课程建设,要有正式的课程计划,具体的课程大纲及考核办法,对这门课的要求要
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课堂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充分重视,才会深入研究它的教学过程和理念,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其次,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地位。
大部分教师采取一种完全放手的态度,不参与课程的准备过程,认为既然是学生的实践过程,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就是等着看结果。
这样的后果就是,研讨水平参差不齐,靠天收,大部分时候研讨过程和结果都是差强人意的。
缺乏对学生研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就很难对学生研讨过程和结果进行预判,也就很难及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达不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既是旁观者,也是指导者,还是评判者。
旁观,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为了观察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指导既是为了保证研讨的顺利开展,也是为了保证研讨质量。
指导包括理论知识上的,也包括操作手段上的。
评判是为了帮助学生明是非,给学生衡量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专题研讨”这一课程形式虽然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在理论观点和操作手段上教师如果没有恰当的把控和正确的引导,带来的后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