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定位主治
爱爱医资源-针灸四百余穴位功效用针及定位大全(表格)
【定位】阳溪与曲池的联机上,腕横纹上3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展肌腱
络穴
温溜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肩背酸痛、疔疮,肠鸣腹痛、吐舌
直刺0。5~1寸
【定位】阳溪与曲池的联机上,腕横纹上5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
三间
咽喉肿痛、齿痛、身热、腹胀肠鸣
直刺0。3~0.5寸
【定位】微握拳,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指浅、深层肌腱的背侧
输穴
合谷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牙关紧闭,耳鸣耳聋、无汗、多汗、鼻衄、发热恶寒,瘾疹、疟疾、小儿惊风、口眼喎斜、腹痛
斜刺或平刺0。3~0.5寸
【定位】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解剖】皮肤—皮肤组织—提上唇肌—提口角肌
地仓
口眼喎斜、口角润动、齿痛、唇缓不收,流泪
可向颊车方向透刺,刺或平刺0.5~0。8寸
【定位】口角外侧约0。4寸,上直对瞳孔【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笑肌和颊肌—咬肌
大迎
牙关紧闭、齿痛、口喎、颊肿、面肿,面痛、唇吻润动
向外斜刺0.5~0。8寸,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肺脏
【定位】肩胛骨喙突,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窝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胸喙锁筋膜—喙突
天府
气喘、瘿气、鼻衄、上臂内侧痛
直刺0.5~1寸
【定位】腋前纹头下3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骨
侠白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上臂内侧痛
直刺0.5~1寸
气舍
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喘息、瘿气、瘰疠,呃逆
直刺0。3~0.5寸,深部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在针灸治疗中,穴位的选择和准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统一全球针灸治疗的标准,国际针灸学会(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Society)制定了一套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它包括了人体上常用的361个穴位。
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经络上,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治疗效果。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的准确定位是通过解剖学和经络学的研究来确定的,确保了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的命名采用了中医学的术语,每个穴位都有一个独特的名称。
例如,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治疗胃肠道疾病和消化不良的重要穴位。
合谷穴位于手背,是治疗头痛和手指麻木的常用穴位。
这些穴位的名称和位置都经过了严格的研究和验证,确保了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师需要准确地找到相应的穴位,并使用适当的针刺技术进行治疗。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的准确定位为针灸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了针灸治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同时,国际针灸标准穴位也为针灸研究提供了基础,促进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和推广。
除了针灸治疗,国际针灸标准穴位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疗法,如按摩、拔罐和艾灸等。
这些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这些疗法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之,国际针灸标准穴位是一套全球通用的针灸穴位标准,它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确性和可比性。
针灸师可以根据这些标准穴位进行治疗,确保了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国际针灸标准穴位也为针灸研究和其他疗法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全球的共同努力,针灸疗法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第七版针灸学督脉重点穴位的针刺方法与主治
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计28穴。
督脉主一身之阳气,阳气最旺,胜过膀胱经,以命门、至阳、大椎是督脉中阳气最旺的三个穴位。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出于会阴部,向后沿着脊柱之内,上达风府,进入颅内,再上行头顶(百会),沿前额下行鼻柱,到唇系带处。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部的局部病症(如头痛)以及相应内脏的疾病。
《长强》定位:尾骨端下,尾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腰俞】定位: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主治:月经不调,腰骶痛,下肢麻木。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建议不刺;可灸【腰阳关】定位: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腰骶痛。
具有温补肾阴的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命门】→命门是督脉中阳气最旺的穴位。
特点:补肾大穴,此穴是先天元气输入的部位,能够益肾壮阳、具有温补肾阳作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而旁开1.5寸是肾愈穴。
主治:阳痿,肾病,月经不调,男科妇科病,腰脊强痛;操作:随棘突方向向上斜刺75至80度刺入0.5~1寸;可灸。
补肾阳虚艾灸比针刺的效果要好,观神查色:肾气旺,经气则旺,眼睛则发亮。
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阳的功能。
肾阳是“命门之水”,肾阴是“命门之火”之所以称之命门。
命门内寓真火,是全身阳气的根本。
命门真火,通行散步全身,起着“温百骸,养脏腑,育九窍”的作用,是个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
命门真火,就是肾阳。
命门“蔵精”,“系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难经、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男子以蔵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说明命门与男女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明代赵献根据《素门.刺禁论》记载:指出命门在两肾之间。
另有人说《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左为肾,右为命门,不对也。
命门即在两肾之间各一寸五分之间。
【悬俞】定位: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腹痛,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至阳】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双肩胛下缘平行中心处,而旁开1.5寸是膈俞穴。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人体13个穴位详细介绍及功效(附图)
穴位1、太阳穴【定位】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
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容易破坏人的平衡机能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2、风池穴【定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3、肩井穴【定位】在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两肩峰连线的中点)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肩井穴的主治疾病为: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4、曲池穴【定位】在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
⑥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疼痛。
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症。
5、内关穴【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6、合谷穴【定位】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手太阴肺经、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学长整理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
手太阴肺经、穴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中府募穴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肺系实热性病;、吐泻;惊风孔最郄穴腕横纹上7寸处肺系病证(咯血);肘臂挛痛“七孔流血”列缺络穴交会穴(任脉)虎口自交叉,食指尖下肺系病证;头项寻列缺太渊输穴原穴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无脉症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际。
积”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癫狂(指尖多急症)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商合偏娶肩迎香”起大指次指端,,出合谷入肘上肩,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上颈贯颊入下齿中;夹口,交人中,夹鼻孔。
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齿痛、咽喉肿痛疾患;昏迷等热证、急症(指尖)头面五官;外感病热病汗证;妇产科“头面合谷収”合谷原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拇指尖下便是偏历络穴腕横纹上3寸五官疾;胀满;水肿。
偏涨水曲池合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线中点五官热性;上肢病;皮外;高血压;癫狂;“啤酒鸭泄热”肩髃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上肢病证;瘾疹“隐喻”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穴位局部病证;胆道蛔虫症足阳明胃经、穴为(胃)承地下车头两天,梁鼻山上封条解起于鼻,入上齿中夹口环唇上耳前循发际,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下乳内夹脐,入气街入中指内间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承泣瞳孔直下目疾(目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近视);口眼歪斜、面痉地仓口角旁约0.4寸局部病证(流涎、齿痛)颊车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穴位局部病证下关颧弓与下颔切迹凹陷中闭口取穴。
面口病证;耳部疾患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头目病证粱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胃疾天枢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肠胃病证;妇科疾孕妇不灸梁丘郄穴髌骨外上缘上2寸急性胃病;乳疾“鲁丘”犊鼻外膝眼,髌韧带外侧凹陷下肢疾患犊鼻外膝眼,髌韧带外侧凹陷下肢疾患足三里合穴胃下合。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经络腧穴
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可摸到肱二头肌腱,其桡侧凹陷处为穴。
操作:直刺0.5~0.8寸。
或点刺出血。
可灸。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操作:针尖向上斜刺0.3~ 0.5寸。
可灸。
少商: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取法:沿甲底部引水平线与沿指甲桡侧缘引垂线交点处。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可灸。
注意:胸背部的腧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少商治疗实热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穴不宜用直接灸。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取法:将对侧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为穴。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孕妇慎用。
曲池: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刺灸:直刺0·8~1·5寸。
可灸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
取法: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刺灸:斜刺或平刺0·2~0·5寸;可灸(不宜疤痕灸)⏹三、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下颌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体内:属胃,络脾。
入上齿龈。
地仓定位: 口角旁0.4寸,上直瞳孔。
操作: 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寸。
⏹ 2.颊车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针灸秘方及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自学针灸学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腧四厥阴,五心六督七膈腧,九肝十胆脾胃俞,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四大肠,腰五腰眼,腰骶小肠与八髎。
颈椎病:风池、肩井、夹脊、曲池、列缺、颈痛、中诸腰椎病:肾俞、志室、腰眼、夹脊、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丰隆、承扶、殷门、风市肾俞:第二腰椎旁开1.5寸志室:第二腰椎旁开3寸腰眼:感冒辨证分型: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或者不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痰液清稀,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伟恶风寒,发热重,有汗,鼻塞、流浊涕,痰液粘黄,咽喉肿痛,口渴,头痛昏胀,苔薄黄,脉浮数。
夹湿: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畅,头胀如裹,骨节酸痛,胸闷纳呆、口淡或甜等为特征。
夹暑:汗出不畅,心烦口渴为特征。
夹燥:鼻咽干燥,咳嗽无痰,口渴、舌红为特征。
治疗原则:祛风解表,风寒以辛温发汗,风热以辛温解表,针灸以:手太阴肺经,阳明经及督脉为主。
针灸治疗:主穴:列缺、合谷、太阳、风池、大椎风热:尺泽、曲池、鱼际(鱼际:手太阴肺经: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风寒:风门、肺腧(风门:督脉,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腧:督脉,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鼻塞:迎香、印堂体虚:足三里、关元、气海(关元:任脉: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小肠募穴;气海,任脉: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盲之源)。
全身酸痛:身柱(督脉,定位:俯卧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夹湿: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主治健脾祛湿)夹暑: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消暑)。
咽喉肿痛:少商(手太阴肺经,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内科治疗:风寒证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方组:风热:治法,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方组:方歌:连翘30g 银花30g 苦桔梗18g 薄荷18g 竹叶12g 生甘草15g 芥穗12g 淡豆豉15g 牛蒡子18g 芦根6g【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热,竹叶荆牛豆薄荷,甘桔芦根凉解表,发热咽痛服之康[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六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一骨度分寸定位法:简称骨度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
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
要点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
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
要点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的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属于腧穴的:A.远治作用B.近治作用C.特殊作用D.抗御病邪作用E.运行气血作用『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某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具有远治作用的腧穴,主要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所以足三里治疗胃病属于远治作用。
下列穴位的哪个治疗作用为双向性调整作用:A.列缺治疗头痛B.合谷治疗面瘫C.曲池治疗上肢疼痛D.天枢治疗泄泻E.百会治疗失眠『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天枢治疗泄泻又可治疗便秘,属于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A.五脏六腑病证B.表里经脉病证C.五脏病证D.六腑病证E.急性病证络穴主要治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十二经的络穴除可治疗本经脉的病证、本络脉的虚实病证外,还能治疗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
原穴主要治疗:『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原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
用背俞穴治疗耳聋,应首选:A.肺俞B.三焦俞C.肝俞D.肾俞E.脾俞『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肾开窍于耳,故耳疾可选肾俞。
针灸学——肝经各个穴位定位及作用
肝经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 急脉,章门, 期门.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
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少腹肿等证。
下面来介绍几个常用穴位:行间[经穴]【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作用】: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①目赤肿痛,青盲。
②失眠,癫痫。
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
④小便不利,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荥穴太冲[经穴]太冲【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
②郁证,胁痛,腹胀,呃逆。
③下肢痿痹,行路困难。
④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
⑤癫痫,小儿惊风。
中封[经穴]【定位】:在足背侧,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作用】: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①疝气,腹痛。
②遗精。
③小便不利。
蠡沟[经穴]蠡沟【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作用】:疏泄肝胆,调经利湿。
针灸学 穴位总结
针灸学穴位总结B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
②烦热、目痛。
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
③脱肛、阴挺。
C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
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
④肘臂挛痛。
承泣(ST1)交会穴(阳跷、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
②口眼歪斜。
[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BL2)[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
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BL32)[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②遗精、疝气、遗尿。
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①痔疾、便秘。
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 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D地仓(ST4)交会穴(阳跷、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SP8)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①腹痛、泄泻。
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BL19)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大肠俞(BL25)背俞穴[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针灸穴位定位
针灸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尺泽:【定位】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腹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处【主治】①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太渊【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5.少商:【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1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6.商阳【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疾病。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进针。
8.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手太阴肺经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取穴。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定位:在前臂掌面挠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痔疾。
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等肺系热性病;小儿疳积。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肺系实热证;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阳溪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瘾疹。
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胃肠疾患;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病;膝盖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症;乳痈、乳痛等乳疾。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强壮保健穴。
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等局部病症。
4、足太阴脾经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生殖系统病;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腹痛、泄泻等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症。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病症,去湿要穴: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2寸。
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输穴)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心痛、心烦、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等);高血压;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前尺侧,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痛、手痛。
1/3折点处取穴。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7、足太阳膀胱经0.5寸,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外缘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背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阴肾经定位: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原穴)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定位: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主治: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病;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小便频数、癃闭等肾脏病。
9、手厥阴心包经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心动过速或过缓);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等神志病证;眩晕等。
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胁满痛;胃腑病;惊悸、癫狂、痫证等神志病证;肘臂腕关节挛痛。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急症(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
10、手少阳三焦经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11、足少阳胆经肩井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等局部病症;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瘰疬。
环跳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八会穴之髓会)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12、足厥阴肝经行间(荥穴)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太冲(输穴,原穴)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期门(肝之募穴)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13、督脉腰阳关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症;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命门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经闭、不孕等妇科病症;男性肾阳不足病证(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等);腰骶痛,下肢痿痹;小腹冷痛、腹泻。
大椎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百会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气不固摄所致下陷性病证。
神庭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水沟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14、任脉中极(膀胱之募穴)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关元(小肠之募穴)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气海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各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病证;男科病;泌尿病。
强壮穴。
神阙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乳少、乳痈、乳癖乳部疾患15、常用奇穴四神聪定位: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印堂定位: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太阳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定喘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肩背痛。
夹脊定位: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十宣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