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主要穴位定位及作用
针灸学重点知识
督脉(28穴)任脉(24)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20穴)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太阴脾经(21穴)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经络大全】47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
【经络大全】47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穴位详细图解1、里内庭穴里内庭穴的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取穴方法】在足底,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即: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俯卧或仰卧、跷足的姿势取之。
里内庭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去除口臭等;2、抑制食欲、缓解治疗泻胃火、胃痉挛、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等;3、缓解治疗小儿惊风、抽搦、癫痫等;4、缓解治疗食物中毒、三叉神经痛、荨麻疹、五趾疼痛等。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里内庭穴在第二和第三脚趾趾缝的位置,躲在趾缝当中,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
【针灸疗法】直刺里内庭穴0.3~0.5寸,可灸。
2、印堂穴印堂穴的准确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像印度妇女点吉祥痣的地方)【印堂穴位的作用功效】1、治疗头痛、头晕、前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眼部疾病等2、治疗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等3、治疗高血压、失眠、精神乏力等【作用功效】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印堂穴位配伍】印堂穴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疗目痛;印堂穴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印堂穴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治鼻渊;印堂穴配太阳穴、风池穴治头痛;印堂穴配攒竹穴治头重;印堂穴配丝竹空穴、头维穴治眩晕;印堂穴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印堂穴配支沟穴、足三里穴治产后血晕。
角弓反张痧:印堂穴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两眉角痛不已:印堂穴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印堂穴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3、俞府穴【俞府穴的准确位置图】【俞府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针灸经外奇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刺灸: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
黄白色透明粘液。
3、外劳宫(落枕穴)
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
定位:手背,第2、3掌骨
主治:落枕,手指麻木。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4、八邪
后方赤白肉际处。
定位:手背1~5指间指蹼
主治:烦热,目痛,毒蛇 咬伤,手背肿痛。 刺灸:斜刺0.5~0.8寸, 或点刺出血。
3、鱼腰
定位:眉毛的中心。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刺灸:平刺0.3~0.5寸,禁灸
4、太阳
后约1寸处凹陷中。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
痛,目眩。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5、耳尖:刺血要穴
方的尖端处。
刺灸: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
8、安眠
定位: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 中点处。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癫狂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9、金津、玉液
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定位:舌系带两侧静脉上,
主治:舌强,舌肿,失语,
口疮,喉闭,呕吐,
消渴。
刺灸:点刺出血。
(二)躯干部穴
1、子宫
定位:中极穴旁开3寸。
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
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斜刺0.5~1寸;可灸。
4、腰眼
定位:腰阳关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5、十七椎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崩 漏,月经不调,遗尿。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人体13个穴位详细介绍及功效(附图)
穴位1、太阳穴【定位】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
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容易破坏人的平衡机能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2、风池穴【定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3、肩井穴【定位】在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两肩峰连线的中点)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肩井穴的主治疾病为: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4、曲池穴【定位】在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
⑥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疼痛。
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症。
5、内关穴【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6、合谷穴【定位】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手太阴肺经、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中医针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中医针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针灸的介绍针灸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是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及八纲理论的综合应用,并可以通过经络和穴位的异常改变确定疾病的部位。
针灸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理论为中心,以针灸为主要方法,使用独特的器具以特定手法刺激身体穴位以治疗疾病。
下面为您介绍针灸在临床的一些常规应用,希望对您了解针灸有所帮助。
中医针灸的原理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什么作用?(1)通过选取足三里、曲池、关元、三阴交、合谷、内关等穴位,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免疫对人体非常重要,能有效抵抗病毒的入侵。
没有免疫力,许多疾病都会发生。
针灸可以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治疗或预防某些疾病,并动员人体免疫系统,减少疾病的发生。
(2)通过选取百会、大椎、身柱等穴位,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我们的整个身体几乎都被经络所覆盖,这维持了我们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经络不起作用,身体气血阻塞,易导致疾病。
中医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3)通过选取内关穴、列缺穴、血海穴等穴位,能够可以平衡阴阳的作用。
如果体内阴阳失衡,会发生许多疾病,但针灸可以平衡体内阴阳,减少疾病的发生。
(4)通过选取三阴交、合谷、曲池、内关、委中、承山、太溪等穴位,能够可以调节肺腑的作用。
如果人体脏腑功能出现问题,将导致严重疾病。
针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使其正常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5)通过选取合谷、足三里、委中、列缺穴等穴位,能够起到减轻镇疼痛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人们的气血在经络间自由运行。
如果气血的流动不畅,就会引起疼痛,这就是所谓的“如果流动不畅就会产生淤堵,一淤堵就会出现疼痛”即“不通则痛”。
针灸可以减轻疼痛,因为它可使经络中雍滞的气血顺畅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通畅意味着没有痛苦”即“通则不痛”。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镇痛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针灸刺激神经组织的粗纤维,引起疼痛、麻木、水肿、体重和其他感觉。
针灸四百余穴位功效用针及定位大全
咽喉肿痛、高血压、瘰疠、饮食难下,胸满气喘、头痛
直刺0.3~0.8寸,避开颈动脉
【定位】颈部喉结旁1.5寸,颈总动脉之后【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动脉三角
水突
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咽喉肿痛、瘰疠,瘿瘤、呃逆
直刺0.3~0.8寸
【定位】人迎与气舍联机的中点【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
【定位】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解剖】同天府
尺泽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掣痛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定位】肘横纹中,肱2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
肺经合穴
孔最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咳血肘臂掣痛、\痔疾
直刺0.5~1寸
气舍
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喘息、瘿气、瘰疠,呃逆
直刺0.3~0.5寸,深部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定位】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骨舌骨肌-颈动脉鞘
缺盆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瘰疠、缺盆中痛
直刺或斜刺0.3~0.5寸,孕妇禁针
【定位】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气管前筋膜-臂丛神经
乳根
乳痈、乳汁少、胸痛、咳嗽、呃逆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定位】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不容
呕吐、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直刺0.5~0.8寸,过饱或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
【定位】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腹直肌-第7肋间结构-腹横肌
针灸四百余穴位功效用针及定位大全(表格)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XXX、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经常使用的取穴体表标记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XXX: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明显崛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壤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纪律上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纪律列表,每条经脉的功用和它的气血阴阳和循行、脏腑等都是亲昵相干联的,这个表能够和详细的穴位功用来对应着比力和影象,如许结果最好。
背面分经脉引见穴位时还会再有所说起。
同时,需求申明的是,这些纪律一样也是笔试的测验内容。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足三里、关元、中极、气海、神阙、中脘、膻中、百会、大椎、命门、膈俞、肾俞、涌泉、血海、三阴交。
足三里足三里为临床常用的第一要穴。
《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均列此穴为诸穴之首,有些古代针灸专家更认为本穴能够通治各种疾病。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
足三里是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当然,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还是以治疗脾胃病即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针刺足三里对消化系统有明显影响。
针刺后多数病例胃肠蠕动波幅度增加,原来蠕动亢进者则可产生抑制,对胃液分泌的影响也相类似,说明本穴对胃肠功能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对实验性胃溃疡,针刺本穴后能促进其修复与愈合。
在患者进行胆囊造影时,观察到针刺本穴对胆囊的收缩作用明显。
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其唾液淀粉酶含量可显著提高。
此外,针灸此穴对循环系统有良好影响,现代研究单刺足三里可出现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向反应,并且可以引起心率减慢。
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出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则可兴奋其循环、呼吸功能,使血压明显升高,对心率、心脏功能也有调整作用。
针灸本穴对血液成分和机体免疫反应也有影响。
对白细胞总数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针刺本穴还可以使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液中胆碱脂酶的活性增加。
在对机体形成的影响方面,针刺家兔足三里等穴可使血中调理素明显增加;使血清抗体滴定度比对照组增加10~32倍。
动物实验还发现,针刺本穴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见到皮质和髓质的分泌活动增强,表明足三里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另外针刺足三里可加速血中乳酸含量的下降,有助于疲劳状态的恢复。
[定位]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
[穴性功能]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第一要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泛。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中医针灸穴位与作用简明手册
中医针灸穴位与作用简明手册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手册旨在向读者介绍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作用,以便读者在阅读后能够下载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头部穴位1. 神阙穴(D23)作用:有助于缓解头痛、眩晕,改善精神状态。
2. 梁门穴(D20)作用:能够治疗眼部疾病,如视力模糊、眼疲劳等。
3. 攒竹穴(E2)作用:可减轻鼻塞、流清涕,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
4. 颊车穴(E4)作用:有助于缓解牙痛、颌面肌痉挛等口腔问题。
第二部分:上肢穴位1. 太渊穴(P6)作用:是治疗恶心、呕吐以及妊娠反应的常用穴位。
2. 曲池穴(LI11)作用:能够缓解上肢肿痛、关节炎等症状。
3. 侠溪穴(P5)作用:可缓解手指麻木、关节炎等问题。
4. 十宣穴(P10)作用:有助于缓解手肘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第三部分:中部穴位1. 气海穴(CV6)作用:能够调节和增强腹部脏器的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等问题。
2. 缺脾穴(SP6)作用: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腹胀和便秘等症状。
3. 关元穴(CV4)作用:可调理生殖系统,改善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4. 腰眼穴(BL23)作用:能够缓解腰痛、肾虚等腰部问题。
第四部分:下肢穴位1. 三阴交穴(SP6)作用:是常用的调经、养血、利尿的穴位。
2. 飞扬穴(BL58)作用:能够缓解下肢肿胀、疼痛以及跟腱炎等症状。
3. 左眉穴(GB14)作用:有利于缓解头痛、眼疲劳,调整情绪。
4. 丰隆穴(ST40)作用:可改善下肢湿气重、肠胃气滞等问题。
通过阅读上述资料,您可以下载并打印下来,供日常练习和参考之用。
中医针灸穴位与作用简明手册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针灸的原理和应用,以便在适当的情况下自行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针灸疗法。
(未满1500字)。
针灸学——肝经各个穴位定位及作用
肝经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 急脉,章门, 期门.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
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少腹肿等证。
下面来介绍几个常用穴位:行间[经穴]【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作用】: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①目赤肿痛,青盲。
②失眠,癫痫。
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
④小便不利,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荥穴太冲[经穴]太冲【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
②郁证,胁痛,腹胀,呃逆。
③下肢痿痹,行路困难。
④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
⑤癫痫,小儿惊风。
中封[经穴]【定位】:在足背侧,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作用】: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①疝气,腹痛。
②遗精。
③小便不利。
蠡沟[经穴]蠡沟【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作用】:疏泄肝胆,调经利湿。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水肿、乳房病、肌肉病肺病、咳嗽、哮喘、胸痛、气喘心脏病、胸痛、失眠、抑郁症心脏病、胸痛、失眠、抑郁症三焦病、头痛、目痛、耳病、喉病大肠病、便秘、腹泻、腹痛、肠痉挛头痛、颈项痛、耳病、目病头痛、牙痛、耳病、喉病、目病本经特点肝病、月经病、阴虚病、脚气病心脏病、胸痛、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肝病、月经病、胸胁痛、腹痛、脚气病肾病、遗尿、尿频、遗精、阳痿、不育三经相同膝痛、下肢痛、足部病、泌尿病、遗尿胃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胆病、黄疸、胸胁痛、目病、头痛膀胱病、尿频、尿急、尿不尽、遗尿、遗精、阳痿、不育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掌握常用针灸穴位是针灸研究的基础,以下是常用的十四个经脉和经外奇穴的穴位。
手太阴肺经包括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手阳明大肠经包括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足阳明胃经包括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足太阴脾经包括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手少阴心经包括通里、神门;手太阳小肠经包括后溪、天宗、听宫;足太阳膀胱经包括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足少阴肾经包括涌泉、太溪、照海;手厥阴心包经包括内关、大陵、中冲;手少阳三焦经包括外关、支沟、翳风;足少阳胆经包括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足厥阴肝经包括行间、太冲、期门;督脉包括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任脉包括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经外奇穴包括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穴位,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取穴体表标志。
例如,第7颈椎棘突是大椎的对应穴位,肩胛冈的内侧端是肺俞的对应穴位,肩胛骨的下角是膈俞的对应穴位,髂嵴是大肠俞和腰阳关的对应穴位,髂后上棘是次髎的对应穴位,胸骨角是膻中的对应穴位。
最后,需要了解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五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王文远9.颈痛穴(BP-UE9)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及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
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
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10.感冒穴(BP-UE10)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局解:布有骨间肌及手臂静脉网,掌背动脉及尺桡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
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轻病人可采用左右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
歌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桡神经手背选。
针灸经外奇穴
整理课件
25
2、胆囊穴
定位:阳陵泉穴下2寸处。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整理课件
26
3、阑尾穴
定位: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
化不良,下肢痿痹。 刺灸:直刺1.5~2寸;可灸。
整理课件
27
4、八风
定位:足背第1~5趾蹼缘后方 赤白内际处。
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 足跗肿痛。
刺灸:斜刺0.5~0.8寸。或点 刺出血;可灸。
整理课件
28
5、独阴
定位:在足第二趾的跖侧远侧 趾间关节的中点。
主治:心绞痛,胸胁痛,呕吐; 胞衣不下、月经不调。
刺灸:直刺0.1~0.2寸;孕妇禁针。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32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 痛,目眩。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整理课件
6
5、耳尖:刺血要穴
定位:当折耳向前,耳廓上
方的尖端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咽
喉肿痛。
刺灸:直刺0.1~0.2寸,或
三棱针点刺放血。
按:清全身之热
整理课件
7
6、球后
定位:眶下缘外1/4与内3/4 交界处。
经外奇穴
The Extraordinary Point
整理课件
1
定义
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 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 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整理课件
2
奇穴之特点
定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肾病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肾病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肾病穴
【功能】安神定志,调理脏腑(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疝气。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如下图
【局部解剖】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
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按语】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为主。
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
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
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整理】好运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前棘外 1 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 6 寸,足三里穴下 3 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 8 寸,条口穴外 1 寸,胫骨前嵴外 2 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 (荥穴) 足背第 2、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11、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 1 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内 2/3 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 7 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 4 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地仓 口角旁约 0.4 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 1 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 额角发际上 0.5 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 2 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3 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 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隐白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 0.1 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 暴泄。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 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
病;肘臂挛痛。 郄门 (郄穴)
腕横纹上 5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劳宫 (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 2、3 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10、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中渚 (输穴) 手背,第 4、5 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 2 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沟 (经穴) 腕背横纹上 3 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翳风
足内翻、足下垂。 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 4 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
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12、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大敦 (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 0.1 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 3 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仑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 (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 0.1 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涌泉 (井穴) 足底前 1/3 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 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太溪 (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
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 痹;阴虚诸证。 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 2 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 (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通里 (络穴) 腕横纹上 1 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阴郄 (郄穴) 腕横纹上 0.5 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痫,善寐。 行间 (荥穴)
足背,当第 1、2 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 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太冲 (输穴,原穴) 足背,第 1、2 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 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期门 (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13、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 疮。 哑门
第 1 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 7 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 1/3 与下 2/3 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14、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中极 (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 4 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关元 (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 3 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气海 (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 1.5 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头痛,项强,பைடு நூலகம்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 病 肺俞
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心俞
第 5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 汗。 肝俞 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脾俞 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肾俞 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大肠俞 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次髎 第 2 骶后孔中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旁开 1.3 寸。 主治:后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 他病证。 商阳 (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 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 (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 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 7 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针灸主要穴位定位及作用
针灸学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