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提交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文(7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文(____字)第一部分: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坚实汉语基础与深厚文学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需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备出色的汉语文献研究与文学批评能力,并能在汉语教学及传媒领域展现一定的工作能力。
第二部分:培养要求1. 专业基础知识:学生需精通汉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写作规范,能够独立完成文学创作与批评。
同时,需熟悉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脉络,掌握相关研究方法与技巧。
2. 专业选修课程:学生需选修一系列课程,以增强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课程涵盖文学作品阅读与解析、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文学研究方法与技巧等。
3. 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化交流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以深化对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提升创作与批评能力。
4. 海外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海外学习项目,如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5. 汉语教学与传媒工作能力:学生需通过选修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掌握汉语教学与传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升教学与传媒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汉语基础知识:涵盖语音、词汇、语法等。
中国文化与文学史:介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发展。
文学理论与方法:教授文学批评理论与研究方法。
2. 专业课程:文学作品阅读与解析:提升文学理解与鉴赏能力。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培养批评意识与能力。
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介绍代表作品与重要作家。
文学研究方法与技巧:培养研究能力与素养。
文化研究:了解文化与文学关系,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3. 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当代文学、文化批评、影视研究、媒体与传播等课程。
第四部分: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化交流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实践课程、项目与实习进行。
第五部分:评价与考核学业评价包括考试、论文、课堂表现及实践教学成绩。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板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板一、专业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具备高水平的汉语文化传播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1.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文化视野。
2.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熟悉语言规律和语言运用。
3.掌握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具备辨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具备独立开展文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
5.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将汉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三、培养方案1.公共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等。
(2)外语课程: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
(3)数学与计算机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基础等。
2.专业课程(1)语言学基础课程:汉语言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基础等。
(2)文学理论与批评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美学、文学评论、文学批评方法等。
(3)文学创作与写作课程:文学作品创作、文学写作技巧、文学创作指导等。
(4)文学研究与研讨课程:文学研究方法、文学研究进展、文学研讨会等。
(5)文化传播与解读课程:文化传播与传媒、文化解读与叙事、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等。
(6)专业选修课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汉字学、诗学、小说学、戏剧学等。
3.实践环节(1)实习实训:汉语言文学实习、文化传媒实习、出版实习等。
(2)创新实践:文学创作实践、文学评论实践、文化传播实践等。
(3)社会实践:赴大中城市文化机构、媒体机构等进行实践活动。
四、专业特色1.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组织交流学习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拓展视野。
2.双语教学:开设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3.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版(三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版一、培养目标:本科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要阶段。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和广博的人文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如下:1. 具备扎实的汉语基本功:毕业生应熟练掌握标准汉语,具备优秀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独立撰写汉语论文和报告。
2. 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毕业生应具备较深厚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能够进行文化思考和文本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
3. 具有独立、批判性思维:毕业生应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论证。
4. 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毕业生应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对于文学、语言、历史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
5.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古代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选读和古代文学理论的学习。
(2)现代文学: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选读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学习。
(3)古代汉语:教授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经典文献阅读方法。
(4)现代汉语:教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现代汉语应用能力。
(5)文学批评与文化理论: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探讨文化理论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
(6)文学史:介绍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品,培养对文学史的整体把握和分析能力。
(7)学科方法论:介绍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培养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能力。
2. 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古代文学选修、现代文学选修、汉语教学选修、影视文化选修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3. 实践性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学生科研实践、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一、培养目标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扎实的文学与语言分析能力、熟练的文学批评及研究方法和技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和文化管理工作,并具备语言文化研究及传播的跨学科能力。
二、培养要求1. 理论基础:学生应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批评等,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和语言学理论。
2. 文化素养:学生应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注重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3.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解读。
4. 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将汉语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中。
5. 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参与文学创作、编辑、出版和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汉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辞学、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方法、汉语写作、外国文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
2. 专业课程汉语言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全球汉语文学、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汉语研究方法、中国人民传统文化、汉字文化研究、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播与策划、文学创作实践等。
3.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写作实践、翻译实践、影视文化等。
四、实践教学1. 实践课程学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可以参与文学创作、文艺活动策划及组织、编辑出版等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实习实训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机构等单位的实习实训,了解相关行业,提升实践能力。
3. 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接触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和见识。
五、评价体系1. 笔试通过课堂测试、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在该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例(三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例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素养,掌握深厚的汉语言文字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学科研能力,具备较强的跨专业学习、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汉语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和汉字文化传播能力,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掌握相关的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了解汉字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掌握对中文语言及周边语言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胜任基本的汉字文化教育与研究工作以及语言文字学领域研究、教学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1.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需具备广泛的人文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学、语言学、修辞学、辞章学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2. 熟悉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学生需要熟悉汉字文化研究和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文字考证、语言分析、文献阅读和研究论文写作等。
3. 具备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在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4. 掌握汉语语言教学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素材准备、授课技巧等,能够胜任基本的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
5. 熟悉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需要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数理统计等基本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和研究中。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音韵学- 汉字文化概论- 修辞学- 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化遗产与保护- 汉字文化教育与交流- 汉语教学法- 计算机辅助汉语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2. 选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代史- 汉字文化研究方法- 现代修辞学- 语法学- 语义学- 修辞学与写作- 汉字文化创意设计- 汉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汉字文化创意产业开发- 文化管理与市场营销- 数字人文与文化研究四、实践教学环节1. 实习学生将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实习,可以选择参加报纸、杂志、出版社、文化机构等实习,以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文档目的 (4)1.2 文档范围与适用对象 (4)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与定位 (5)2.1 专业背景 (6)2.2 专业特色 (7)2.3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 (8)3. 培养目标 (9)3.1 知识能力结构 (10)3.1.1 专业知识掌握 (11)3.1.2 专业能力提升 (12)3.2 素质教育要求 (13)3.2.1 知识与思维能力 (14)3.2.2 实践与创新能力 (15)3.2.3 人文素养与道德责任感 (16)3.3 专业认证与评估 (17)4.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8)4.1 必修课程 (19)4.1.1 基础课程 (20)4.1.2 专业核心课程 (21)4.2 选修课程 (23)4.2.1 专业方向选修 (23)4.2.2 跨学科选修 (24)4.3 实践教学环节 (25)4.3.1 实验实训 (27)4.3.2 实习实训 (28)4.3.3 毕业设计 (29)4.4 教学手段与方法 (30)5.1 教学团队与师资力量 (32)5.2 教学资源配置 (33)5.3 教学过程管理 (34)5.3.1 课程安排 (35)5.3.2 课堂管理 (36)5.3.3 作业与考试 (37)5.4 质量监控与评估 (38)6. 学生学习指导 (39)6.1 学生自主学习 (40)6.2 学生活动 (41)6.3 学术竞赛 (42)6.4 学术交流 (43)6.5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44)7. 培养方案的实施与调整 (46)7.2 动态调整机制 (48)7.3 专业发展与课程更新 (49)1. 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学生将全面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熟悉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经典作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在教育、出版、研究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周期及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生须修满总学分200学分才能完成学业。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中国古代文学概论: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及经典作品。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论: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作品。
通过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理解能力。
(3)文学批评: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文学创作导论:通过学习文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文学与社会:主要介绍文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2. 专业课程(1)古代文学: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研究和阅读能力。
(2)现当代文学: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和阅读能力。
(3)文学理论:主要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研究和分析能力。
(4)文化研究:主要介绍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5)古代汉语: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培养学生的古代文献阅读能力和古代汉语研究能力。
(6)现代汉语:主要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7)汉字学:主要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汉字研究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
(8)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介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文一、专业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高级文化素质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1. 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作品的鉴赏方法和研究思路;2. 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表达能力强,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3. 具备汉语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汉语教学和教研工作;4. 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进行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5.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文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6. 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保持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二、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以上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1. 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汉语》、《现代文学欣赏》、《写作与修辞》、《古代文学选读》、《现代文学选读》等。
2. 专业必修课程《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国古代散文鉴赏》、《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化与社会》、《汉字学》、《文学研究方法》等。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可以选择以下选修课程:《中国古代戏剧鉴赏》、《中国现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典籍导读》、《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导论》等。
4. 实践课程《汉语写作实践》、《汉语口语实践》、《文学研究实践》、《汉语教学实践》等。
三、实践教学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将开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内容:1. 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加为期一学期的实习,到文化机构、出版社等单位进行实践工作;2. 社会调研:学生需要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了解社会现象和文化变迁;3.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进行文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和报告。
四、质量评价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质量评价主要采用综合评价和学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模板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模板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熟悉汉语语言规律和文学发展脉络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基础,能够运用正确的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2.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及其创作背景,能够理解和评价当代文学作品;3.熟悉汉语语言规律和文学发展脉络,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演变,掌握文学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文学研究和创作;4.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和文学交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开展工作。
三、专业课程设置1.汉语基础课程:汉语语法、汉字书写、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辞学、篇章分析等;2.文学鉴赏课程: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欣赏、外国文学选读、文学理论基础、文学批评方法等;3.文学研究与创作课程:文学研究方法、文学批评理论、文学创作基础、文学评论写作等;4.中国文化与文化交流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1.语言实践: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训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语感;2.实习:学生到社会单位或文化机构实习,了解汉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实际操作;3.学术研究:学生参与导师指导下的学术研究项目,锻炼学术研究的能力;4.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或文化交流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专业发展方向1.教育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师范教育类人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教育研究;2.文化传媒方向:主要培养文化传媒类人才,从事文化传媒工作,参与文化传播和推广;3.文学研究方向:主要培养文学研究类人才,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
六、评价标准1.学业成绩评价:综合考虑平时表现、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等因素;2.实践能力评价:考核学生在实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3.学术研究评价:评估学生学术论文撰写、学术活动参与等方面的能力;4.综合素质评价: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本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汉语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汉语语言文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教育、文化、出版、新闻媒体等领域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内容1. 基础课程(1)人文科学基础: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等。
(2)汉语基础:汉字学、汉语语法、汉字教学法等。
(3)文学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
2. 专业课程(1)语言学与应用:汉语音系学、汉语字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等。
(2)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等。
(3)文学创作:小说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等。
(4)文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写作规范、文本分析等。
(5)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影视研究等。
(6)实践课程:实习、论文写作等。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可选修中国古代文学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世界文学选读、文学创作选修、文学研究选读、文化研究选读、新闻选读等。
三、培养模式1. 课堂教学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教学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
2. 实践教学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验、实训等方式,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习环节将安排到相关的文化、教育、出版、新闻媒体等机构进行实习,提供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
3. 毕业论文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篇较为独立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某一具体文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辅导教师会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完成一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4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方案一、教育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广泛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他们应具备出色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胜任教育、文化媒体、出版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或选择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二、教育要求1. 知识与技能(1) 拥有坚实的汉语基础,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规范汉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2) 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了解中国古今文学、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其相关理论,熟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流利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和学习,具备国际视野;(4) 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研究工作,具备信息素养;(5) 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6) 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适应现代专业工作的需求。
2. 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汉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文学理论、写作、修辞学等;(2) 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小说研究、诗歌研究、戏剧研究、散文研究、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等;(3) 选修课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汉字书法、文化研究、传媒与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创作与理论、古籍阅读等。
3. 实践教学(1) 实习实践:安排学生在教育、文化媒体、出版等相关单位实习,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提升实际工作能力;(2) 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3) 学术论坛: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讨论会、研讨会,提升学术素养和学术交流能力;(4) 写作实践:通过文学创作、文字编辑、翻译等活动,培养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1. 学制:本科学制为4年,5年制学生可获得双学位。
2. 学位:完成规定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经考核合格,授予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样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样本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以培养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包括汉字、汉语语法、修辞学等,能够进行准确的语言分析和研究。
2. 熟悉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评论能力,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3. 具备深入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理解能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4. 具备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运用文献检索和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5. 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演讲和撰写文稿。
6. 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协调合作,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职责。
7. 具备基本的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信息检索和合理利用,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内容1. 语言基础课程:包括汉语语法、修辞学、写作等,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
2. 文学理论与批评:包括文学概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能力。
3.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说等,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特点。
4. 中国现代文学:包括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等,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5. 文化与社会:包括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6. 学术研究与写作:包括学术研究方法、科研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7. 实践与创新:包括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学术研究等多种形式:1. 课堂教学:通过讲授固定课程,传授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提交版
文学院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文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
其前身是1893年学校创办初期设置的“汉文门”。
1918年改称“国文科”,1922年更名为“国文系”,1928 年设立文学院,闻一多先生担任首任院长。
此后,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年,重建文学院;1999年文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建筑学系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8月,学校部分院系重组,再次恢复文学院。
文学院虽历经调整,但由于一代代学人的精心打造,优良的学术传统代代相承,积淀深厚,成就辉煌。
在20世纪初的建院初期,著名学者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先后在文学院任教,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黄侃教授师承章炳麟先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夕又有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在文学院任教,使文学院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20世纪50年代群体优势突出,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
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一大批学者声名远播。
文学院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学科研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南北学术交流的重镇。
著名的珞珈品牌由此形成。
1978年以来,文学院再度振兴。
如今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除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外,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所有二级学科,即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都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另增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点和写作、国学与汉学硕士点。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经典版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经典版一、专业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较为全面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科。
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2. 具备较高的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汉语进行文学批评、研究和创作。
3. 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汉语言文学研究。
4.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在不同岗位和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方案设置1. 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必修):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必修):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方法、经典名著解读、现代文学批评等课程。
(4)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言实用写作、现当代作家研究、诗歌鉴赏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
(5)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社会调查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科研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和自主创新。
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立以下实践教学环节:1. 实习:每位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时长的实习环节,通过在相关单位或机构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2. 社会调查:通过课程设计等方式,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社会调查,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情况,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本一、专业概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基础知识,掌握较高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学科专业。
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创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文学创作、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等领域提供全面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1.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作能力;2.熟练运用汉语表达能力,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备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4.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播素养,能够运用媒体和网络传播汉语文化;5.具备继续深造的能力,能够从事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三、培养计划1.基础课程(1)语言学基础: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掌握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
(2)文学理论基础: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批评能力。
(3)中国古代文学史: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流派。
(4)中国现当代文学: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文学思潮,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的认识。
(5)写作与修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论文写作、小说创作等。
2.专业课程(1)文艺批评:深入理解文艺批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2)文学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和想象力。
(3)文化传播与媒体:介绍文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在媒体和网络上传播汉语文学的能力。
(4)口译与笔译:提升学生的口译和笔译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事翻译工作和跨文化交流。
(5)文化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能力,包括文献搜集、资料整理、学术论文写作等。
3.实践教学(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名家故居、文学馆、文学活动等,加深对文学发展的理解。
(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实践,延伸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简单版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简单版一、专业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文学批评研究能力,能从事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教学和应用工作,并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研究和创作能力。
二、培养总要求1.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扎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3.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汉字文字文化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4.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进行批评分析和学术研究。
5.熟悉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6.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工作。
三、培养内容1.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文学概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2.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文化传播与媒体、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通过选修这些课程,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文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3.实践与实习:包括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等。
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接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4.科研与创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作活动,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创造力。
四、培养要求1.课程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20学分,其中专业课程不低于8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低于30学分。
2.学术论文:在校期间,学生须完成学术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方可毕业。
3.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加规定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其中实习课程不低于4周,社会实践活动不低于2周。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简洁版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简洁版第一学年
- 语文学科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 实践课程:写作与表达、口语与听力、阅读与理解
- 通识教育:思辨与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
- 选修课程:汉字学、修辞学、古代诗词鉴赏
第二学年
- 语文学科基础: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学、修辞学
- 实践课程:写作与文献检索、口语与辩论、阅读与分析
- 通识教育:跨文化交流、创新与创业
- 选修课程:现代诗歌鉴赏、中国戏曲、中国古代散文
第三学年
- 语文学科基础:中国古代戏曲、中国现代戏剧、文化研究、修辞学
- 实践课程:写作与文献研究、口语与演讲、阅读与批评
- 通识教育:领导力与团队合作、社会创新与公益服务
- 选修课程:中国古代散文鉴赏、现代散文鉴赏、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学年
- 语文学科基础:中国现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汉字学、修辞学
- 实践课程:论文写作与研究、口语与演讲、阅读与评论
- 通识教育:全球视野与跨文化理解、社会实践与公共服务领导能力
- 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备注:
- 本专业培养方案注重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规划,在选修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 学生在第四学年需完成一篇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
文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
其前身是1893年学校创办初期设置的“汉文门”。
1918年改称“国文科”,1922年更名为“国文系”,1928 年设立文学院,闻一多先生担任首任院长。
此后,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年,重建文学院;1999年文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建筑学系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8月,学校部分院系重组,再次恢复文学院。
文学院虽历经调整,但由于一代代学人的精心打造,优良的学术传统代代相承,积淀深厚,成就辉煌。
在20世纪初的建院初期,著名学者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先后在文学院任教,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黄侃教授师承章炳麟先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夕又有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在文学院任教,使文学院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20世纪50年代群体优势突出,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
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一大批学者声名远播。
文学院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学科研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南北学术交流的重镇。
著名的珞珈品牌由此形成。
1978年以来,文学院再度振兴。
如今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除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外,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所有二级学科,即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都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另增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点和写作、国学与汉学硕士点。
本科层次,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科学试验班和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4人。
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占教师总数的87.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5%。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一百多人。
另招收访问学者、博士后、留学生、进修生、交流生、成教生等数百人。
文学院下辖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单位,并设有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史哲合办)和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近年来文学院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丰厚,发表在权威刊物上的论文成倍增长,转载率高。
不少研究方向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居于先进水平。
不少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如今的文学院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势头强劲,在全国同类高校院系各类排名中均居前列。
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十强。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50101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二、专业培养目标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品德优良、理论功底坚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并富于创新精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人才,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文化宣传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企业单位的宣传、管理、教学、研究、编辑、文秘、创作等有关工作,也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武汉大学创建最早的专业之一,历史辉煌,积淀厚重,学风优良,实力雄厚。
专业口径宽,应用性强,适应面广,培养层次全,兼具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
本科教育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家规定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的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7个二级学科都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另增设了写作、国学与汉学硕士点和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点。
培养要求:通过本专业的系统教育和基本训练,学生应具备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能阅读一般古典文献,掌握一门外语,富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应修学分:140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型,各类课程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
学科基础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现代语言学、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文艺思潮、比较文学等。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1.“专业论文写作实践”。
要求学生在二、三年级期间,结合专业学习,撰写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于第二学年末和第三学年末各交一篇接受考核。
2. 能力训练。
要求学生平时课外自己进行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第七学期接受学院考核。
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或其他有一定分量的文章;院级以上科研立项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单位或组织认可的调研报告等成果(实习报告除外);其他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或获得的校级及以上的表彰与奖励(学校颁发的普通奖学金除外)。
以上诸项,其中一项达到要求即可。
3.实习。
统一安排在第三学年暑假或第八学期进行。
不少于4周。
4.生产劳动2周,统一安排。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思想品德良好、修满规定学分、毕业论文通过答辩成绩合格、英语等达到学校要求,
准予毕业。
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五、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都可接受全校学生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