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报告方法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采用的主要指标。
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专用分析指标两大类,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进行细化和完善.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税务机关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算术、加权平均值以及合理变动范围.算术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进行确定。
纳税评估的分析方法1、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对比,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4、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5、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勾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税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6、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累计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7、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五号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评估结果的处理1、对纳税人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2、对纳税人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3、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4、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审核分析纳税资料的重点1、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通用指标及功能(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一、方法:1.实地调研:评估人员可以深入到纳税人的经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观察和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包括生产线的规模、设备的使用情况、员工的数量等。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纳税人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状况,有助于评估其应缴纳的税款。
2.财务数据分析:评估人员可以对纳税人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等。
分析财务数据可以了解纳税人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从而评估其应缴纳的税款。
评估人员可以根据财务数据的变动情况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纳税人的税务情况。
3.参考行业平均水平:评估人员可以参考行业平均水平作为参考指标,从而评估纳税人的税务情况。
例如,可以比较纳税人的销售额、利润率、税负率等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判断纳税人的税务情况。
4.对比分析:评估人员可以将纳税人与类似规模和经营状况的其他纳税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估其税务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纳税人的税务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等。
二、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1.销售额增长率:评估纳税人的销售额增长率可以反映其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能力。
销售额增长率高的纳税人通常意味着其盈利能力强,税务情况良好。
2.利润率:评估纳税人的利润率可以反映其经营效益和利润水平。
利润率较高的纳税人通常意味着其税负较高,应缴纳较多的税款。
3.应纳税额占销售额比例:评估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占销售额的比例可以反映其税负水平。
应纳税额占销售额比例较高的纳税人通常意味着其税负较重,应缴纳较多的税款。
4.纳税申报准确率:评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准确率可以反映其纳税遵从程度。
纳税申报准确率高的纳税人通常意味着其遵守税法,应缴纳的税款较为准确。
通过以上方法和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试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纳税人的税务情况,确保税收征收的公平公正。
同时,也可以促使纳税人加强自身的税务管理,提高纳税合规性,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DOC-国家税务总局
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DOC-国家税务总局附件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计算分析纳税人税负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使用,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和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均可列入疑点范围。
运用全国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纳税评估对象的抵扣联进行检查验证。
根据评估对象报送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和销售额分析指标的分析,对其形成异常申报的原因作出进一步判断。
与预警值对比。
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于预警值的,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
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二)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
其中: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2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
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
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第一部分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一、税负对比分析法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
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
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
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
而税负对比分析法是税务部门对企业税负背离行业税负进行有效监控的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对比,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
模型: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税负对比分析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方面。
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
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
(2)政策性因素。
出口企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
(3)价格因素。
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
(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
二、工业增加值评估(一)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1.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应纳税额增长率弹性系数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 其中:%100⨯-=基期工业增加值基期工业增加值当期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评估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1.征税规模指标:征税规模指标是评估增值税纳税情况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可以通过征税额、纳税户数、纳税人数等指标来衡量。
2.税源稳定性指标:税源稳定性是评估增值税纳税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纳税人的增减情况、税收收入的增长情况等指标来衡量。
3.税负水平指标:税负水平指标是评估增值税纳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纳税人平均税负、税收与GDP的比例等指标来衡量。
4.税收结构指标:税收结构指标是评估增值税纳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增值税在税收中的比重、不同行业的税收结构等指标来衡量。
5.税收管理指标:税收管理指标是评估增值税纳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征税环节中的税收征收效率、纳税人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
二、增值税纳税评估分析方法1.横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是指将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和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2.纵向分析法:纵向分析法是指将同一时间段的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发展趋势和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3.对标分析法:对标分析法是指将增值税纳税情况与同行业、同类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和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4.离差分析法:离差分析法是指根据增值税纳税情况的变动情况,对发展趋势和差距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进行评估。
5.客观指标法:客观指标法是指根据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对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以上是关于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的简要介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采用相应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评估增值税纳税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推动增值税的发展和国家税收收入的增长。
增值税评估分析方法
横向对比
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 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纵向对比
税负差异率=(评估期税收负担率-基期 税收负担率)÷基期税收负担率 ×100%
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1)适用范围很广,对所有行业纳税 人都适用。
(2) 税负对比分析法,主要应用于 纳税评估初始阶段的分析。
能耗测算法运用中 应注意的问题
(1)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 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 计。 (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 公司等单位的联系 。 (3)应考虑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设备、工 人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
工时(工资)耗用法
工时耗用法是指在单位产品耗用生产时间 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在一定时 期耗用工时总量,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 产品产量,结合销售数量或销售额,与申 报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 工资耗用法是生产耗用工时反映在货币上 的金额表现。
税负对比分析法运 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对比分析所参照的行业税负本身可能存 在不可比的问题。 (2)影响行业税负的因素很多,税务机关应当在 全面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客观 地进行评估。 (3)运用税负对比分析法进行纳税评估,发现企 业税负异常时,还需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 角度地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发现疑点问题。
三、销项税额分析
申报表与财务报表信息分析 货物流分析 资金流分析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销售额”项 目与财务报表的对比分析
一般来说,增值税申报表“销售额”大于 当期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增值税确认的销售额范围一般要大于会计确 认收入的范围
具体分析思路
①申报表“销售额”各栏与附表一相应各栏的 “销售额”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相等,用防伪 税控报税系统采集的专用发票销项税额金额、 税款总数与附表一相应各栏数据比对,二者逻 辑关系是否相等;若否,则说明企业申报有问 题。若逻辑关系相等时,还应注意申报表中以 下情况:没有未开具发票的情况反映;适用低 税率货物销售额偏高;免税货物销售额偏高; 说明企业有可能将未开具发票的销售额没有申 报,适用高税率的货物按低税率货物申报,征
税务部门关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分析方法
税务部门关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分析方法税务部门是负责税收征收和管理的机构,其任务是确保纳税人合法合规地履行纳税义务,并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适用于纳税人的评估方法和准则。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我国重要的税种,对于确保税收征收和管理的公平性、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税务部门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分析方法,包括相关指标的计算和评估标准的制定。
首先,对增值税的纳税评估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销售额统计:税务部门可以通过纳税人报送的销售额数据对增值税纳税进行评估。
纳税人报送的销售额数据必须真实准确,税务部门可以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比对,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税负比例计算: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将纳税人的纳税金额与销售额进行比较,计算税负比例来评估纳税人的税负水平。
税负比例可以反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程度,高税负比例可能意味着纳税人的税收成本较高,低税负比例可能意味着纳税人享受了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3.税收申报核对:税务部门可以对纳税人的税收申报进行核对,比对纳税人申报的销售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等数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对于存在问题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可以进行进一步调查和核实。
对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纳税申报核对:税务部门可以对纳税人的所得税申报进行核对,比对纳税人申报的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等数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税务部门可以使用数据比对的方法对纳税人的申报数据进行核实,确保申报数据的真实性。
2.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分析:税务部门可以利用纳税人报送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对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进行评估。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纳税人的营业收入、经营成本、利润总额等关键指标,进而计算出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3.税务调查和核实:对于存在问题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可以进行税务调查和核实,通过查验纳税人的财务会计记录、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了解其真实经营状况,进一步核实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增值税纳税评估是指对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状况进行评估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等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纳税的合规性和风险程度。
本文将介绍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行业纳税评估指标。
一、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方法1.比较法:将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状况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其纳税额、纳税负担比例等指标,来评估其纳税的合理性和风险程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同行业企业纳税情况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2.趋势分析法:通过对纳税人历年的纳税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来评估其纳税状况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评估纳税人的发展动态和风险程度。
3.比例分析法:通过对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额与其产值、销售收入等关联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来评估其纳税的合理性和风险程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纳税评估。
4.财务分析法:通过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包括利润、资产负债表等指标,来评估其纳税状况和风险程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财务信息相对完备和准确的纳税人。
1.纳税额: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和税务合规性的重要指标。
纳税额越大,说明纳税人的税负较重,但也可能意味着纳税人的纳税合规性较高。
2.纳税负担比例:计算纳税额与净销售额(或净收入)的比值,用来衡量纳税负担的重量。
纳税负担比例越高,说明纳税人的纳税负担相对较重。
3.行业平均纳税负担比例:通过对同行业企业纳税负担比例的统计分析,计算得出的行业平均值。
将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比例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其纳税的合理性。
4.稳定性指标:衡量纳税人纳税状况的变化稳定性,例如纳税额的变异系数、纳税负担比例的变异系数等指标。
稳定性越高,说明纳税人的纳税状况相对稳定。
5.纳税申报准确率:衡量纳税申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指标。
准确率越高,说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比较合规,并且遵循税法规定。
综上所述,增值税纳税评估方法包括比较法、趋势分析法、比例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等。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分析方法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分析方法1.税收收入增值税是按照企业增值额和相应税率计算纳税的,因此,税收收入是评估增值税纳税水平的重要指标。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计算其增值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比较不同企业的增值税贡献情况。
2.纳税人数纳税人数是衡量增值税负担的指标。
纳税人数较多,说明企业数量多,税基广泛,税收分布相对均匀;纳税人数较少,说明税基狭窄,纳税主体较为集中。
通过比较纳税人数的变化,可以评估增值税征收政策的效果。
3.累计纳税额增长率累计纳税额增长率是评估增值税税源规模的指标。
通过计算不同年度的累计纳税额增长率,可以评估增值税税源规模的增长速度,判断税务部门的税收征收能力和管理水平。
4.纳税人税收贡献度纳税人税收贡献度是评估企业纳税能力的指标。
可以通过计算不同企业的纳税额占总纳税额的比例,比较不同企业的纳税能力和税收贡献情况。
5.纳税人遵从度纳税人遵从度是评估企业遵守税法纳税的指标。
可以通过计算纳税人的违法行为次数和被罚款金额,反映纳税人的遵从度和税法执行情况。
1.纳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是按照企业利润和相应税率计算纳税的,因此,纳税收入是评估企业所得税纳税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以计算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比较不同企业的所得税贡献情况。
2.纳税人数纳税人数是衡量企业所得税负担的指标。
纳税人数较多,说明企业数量多,税基广泛,税收分布相对均匀;纳税人数较少,说明税基狭窄,纳税主体较为集中。
通过比较纳税人数的变化,可以评估企业所得税征收政策的效果。
3.累计纳税额增长率累计纳税额增长率是评估企业所得税税源规模的指标。
通过计算不同年度的累计纳税额增长率,可以评估企业所得税税源规模的增长速度,判断税务部门的税收征收能力和管理水平。
4.纳税人税收贡献度纳税人税收贡献度是评估企业纳税能力的指标。
可以通过计算不同企业的纳税额占总纳税额的比例,比较不同企业的纳税能力和税收贡献情况。
5.纳税人遵从度纳税人遵从度是评估企业遵守税法纳税的指标。
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介绍纳税评估是指根据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纳税水平。
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税务部门更加准确地评估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从而提高纳税人的纳税合规性和税务管理的效率。
二、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的定义和作用1. 增值税分析指标- 销售额增长率:用于评估企业销售额的增长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 税负率:用于评估企业税负的重量,即企业纳税额与销售额的比例,反映了企业的纳税能力。
- 申报延期率:用于评估企业申报纳税义务的及时性,反映了企业的纳税合规性。
2. 企业所得税分析指标- 营业收入增长率:用于评估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 利润率:用于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企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 税负率:用于评估企业税负的重量,即企业纳税额与利润的比例,反映了企业的纳税能力。
3. 个人所得税分析指标- 平均工资水平:用于评估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判断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 税负率:用于评估纳税人税负的重量,即纳税人纳税额与收入的比例,反映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三、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的使用方法1. 收集数据:税务部门需要收集纳税人的相关数据,如销售额、利润、工资水平等,以便进行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的计算和评估。
2. 计算指标: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税务部门可以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个分税种的特定分析指标。
3. 分析评估:根据计算得到的指标数值,税务部门可以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比如,销售额增长率高的企业可能存在偷税漏税的风险,税负率过高的纳税人可能存在纳税能力不足的问题等。
4. 制定措施: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税务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的纳税人制定相应的税收管理措施,如加强监管力度、提供纳税辅导等,以提高纳税人的纳税合规性和税务管理的效率。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分析方法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分析方法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一、税负率差异幅度分析目的:分析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是否存在异常.计算公式:税负率差异幅度=(某企业税负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100%.企业税负率=本年累计应纳税额/本年累计应税销售额×100%.结果分析:税负率差异幅度低于20%(此数值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的,属于异常.二、销售额变动率分析目的:分析纳税人有无实现销售未计销售收入现象.计算公式:(1)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年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2)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当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100%.结果分析: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或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超过30%(此数值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的,可能存在少计收入,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嫌疑分析目的:以防伪税控报税信息发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嫌疑.(此指标应结合专用发票用量和限额进行筛选)计算公式:(1)评估所属期防伪税控报税信息正数专用发票总开具金额累计数/防伪税控报税信息正数专用发票总份数得出的数值与企业最大开具发票限额相比≥90%(此数值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2)评估所属期防伪税控报税信息正数专用发票购买方企业户数/防伪税控报税信息正数专用发票总份数≥50%(此数值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数据来源:(1)企业最大开具专用发票限额取自金税发行系统最大开票限额审批信息;(2)企业"防伪税控报税信息正数专用发票总开具金额累计数"、"防伪税控报税信息正数专用发票总份数"、"防伪税控报税信息正数专用发票购买方企业户数"均取自防伪税控报税信息.结果分析:同时符合(1)、(2)公式的有虚开专用发票嫌疑.四、进项税额控制额分析目的:分析纳税人纳税申报真实性.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额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农产品13%、海关完税凭证13%或17%、废旧物资10%)+本期运费支出数×7%.结果分析: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五、非防伪税控抵扣凭证异常分析目的:以非防伪税控抵扣凭证进项信息发现虚抵进项税额嫌疑.计算公式:评估所属期申报附表二4栏"税额"/12栏"税额"≥50%(此数值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上述分子可以评估所属期申报附表二5栏"税额"、6栏"税额"、7栏"税额"或8栏"税额"分别代替.结果分析:符合以上条件的可能有非防伪税控抵扣凭证虚抵进项税额嫌疑,注意审核企业没有自营进口或委托代理进口业务而以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没有收购农产品业务而以农产品收购凭证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利废企业生产、销售的配比情况及运费支付情况.六、主营业务成本变动异常分析目的:以主营业务成本变动发现纳税人销售未计收入嫌疑.计算公式: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结果分析: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等问题.其中预警值可以采用本企业历史数据或者同地区、同行业的平均值.要结合其他指标一并使用.七、销售毛利率变动分析目的:以评估所属期申报主表销售额与损益表销售成本进行计算,发现申报异常.计算公式: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毛利率)÷基期毛利率×100%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结果分析:销售毛利率变动20%以上的为异常,但要结合纳税人的销售规模来判断.销售毛利率比上年上升,增值税税负率却比上年下降的为异常,纳税人可能存在瞒报销售或多抵进项的问题.八、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分析目的:分析纳税人应收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计算公式: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结果分析:如应收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问题.九、投入产出评估分析目的: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推算出企业销售收入.计算公式: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当期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耗用量.结果分析: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耗用量是指同地区、同行业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耗用量的平均值.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出企业实际产量.根据测算的实际产量与实际库存进行对比,确定实际销量,从而进一步推算出企业销售收入,如测算的销售收入大于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十、工(商)业增加值指标(一)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目的:对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计算公式: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结果分析: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一般情况下,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为1.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二)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目的: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计算公式: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结果分析:如低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十一、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配比分析目的: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实现销售收入而不计提销项税额或扩大抵扣范围而多抵进项的问题.计算公式:(1)比值=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2)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 /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3)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结果分析:正常情况下两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1)当比值大于1,两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实现销售收入而不计提销项税额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税金的问题;二者都为负时,无问题.(2)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正时,无问题;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问题;(3)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无问题.十二、销售毛利率变动率与税负率变动率配比分析目的:如本期销售毛利率较以前各期或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若低于正常幅度可能存在购进货物(包括应税劳务)已入帐,但在销售货物时只结转销售成本而不计或少计销售额、销售价格偏低、或用于本企业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未作进项税额转出等.计算公式:(1)比值=销售毛利率变动率/税负率变动率.(2)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 /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100%.本期销售毛利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成本)/ 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主营业务成本)/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3)税负率变动率=(本期税负率-上年同期税负率) /上年同期税负率×100%.本期税负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 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上年同期税负率=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结果分析:正常情况下销售毛利率变动率与税负率变动率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1)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额,销售价格偏低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二者都为负时,无问题.(2)当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正时,无问题;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问题;(3)当比值为负时,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无问题.十三、费用推算分析分析目的:按照纳税人生产经营保本这一最基本要求,根据其一定属期内的费用开支状况,倒挤出纳税人当期的最低保本销售收入,并以此来分析、核实其申报信息是否真实.主要适用于实行查帐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计算公式:测算最低销售收入=测算期的费用支出总额/行业毛利率上述计算公式中,最关键的是要摸清纳税人费用开支的真实情况,如确定纳税人的房租支出时,应参照同一地段其他纳税人的房租高低;在确定雇员工资时,不仅要参照当地雇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还应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准确掌握雇工人数;在确定纳税人其他费用开支时,还应了解纳税人的家庭人员构成状况,有无其他收入来源等等.结果分析:以测算的纳税人最低销售收入与其增值税申报表中的应税销售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则可能存在瞒报销售收入的问题.除上述评估指标外,在评估工作中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疑点及生产经营特点,参照总局、省局此前下发的其他纳税评估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分析.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主要指标和分析方法一、财务指标及分析方法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财务报表等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本期实际和上年同期的相关数据,以及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判断纳税人纳税申报是否正常.(一)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计算方法: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本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分析方法: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高于预警值(上限)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是否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有无利用免税企业转移利润;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低于预警值(下限)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是否存在少报或瞒报收入.(二)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计算方法: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本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成本×100%;分析方法: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高于预警值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有无随意变动成本计算方法,多转成本或虚增成本.(三)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计算方法: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分析方法: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低于预警值的,应判断为异常,需查明纳税人有无少报、瞒报收入或者多转成本.(四)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计算方法: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分析方法: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的,应判断为异常,需查明纳税人有无多转成本或虚增成本.(五)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计算方法: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分析方法: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多提、多摊相关费用,有无将资本性支出一次性在当期列支.(六)成本费用率计算方法: 成本费用率=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成本×100%分析方法:成本费用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成本费用率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多提、多摊相关费用,有无将资本性支出一次性在当期列支;成本费用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成本费用率的,也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多转成本或虚增成本.(七)主营业务毛利率计算方法: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分析方法:主营业务毛利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主营业务毛利率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多转成本或虚增成本;主营业务毛利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主营业务毛利率的,也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利用免税企业转移利润.(八)期间费用增长率计算方法:期间费用增长率=(本期期间费用—基期期间费用)÷基期期间费用×100%分析方法:期间费用增长率高于预警值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多提、多摊相关费用,有无将资本性支出一次性在当期列支.可以按此方法分别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进行分析.(九)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率计算方法: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率=本期销售(营业)利润÷本期销售(营业)收入×100%分析方法: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率明显小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平均销售(营业)利润率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少列收入、多列支出;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平均销售(营业)利润率的,也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是否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有无利用免税企业转移利润.(十)销售营业成本利润率计算方法:销售(营业)成本利润率=本期销售(营业)利润÷本期销售营业成本×100%分析方法:本期销售(营业)成本率明显小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利润率的,应判断为异常,需查明纳税人有无少报、瞒报收入或者多转成本.(十一)营业外支出增长率计算方法:营业外支出增长率=(本期营业外支出—基期营业外支出)÷基期营业外支出×100%分析方法:营业外支出增长率大于预警值,应判断为异常,需查明纳税人有无多列营业外支出,有无将行政性罚款、滞纳金、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有赔偿的部分以及与应税收入无关的支出等列入营业外支出.(十二)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计算方法: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本期固定资产折旧÷本期固定资产平均原值×100%分析方法:本期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大于基期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乘(1+20%)的,应判断为异常,需查明纳税人有无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多提折旧.(十三)无形资产综合摊销率计算方法:无形资产综合摊销率=本期无形资产摊销÷本期无形资产平均原值×100%分析方法:本期无形资产综合摊销率大于基期无形资产综合摊销率乘(1+20%)的,应判断为异常,需查明纳税人有无改变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多摊无形资产.(十四)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两项指标应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两者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十五)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两项指标应基本同步增长,且比值接近 1.当比值<1,且两者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少报或瞒报收入以及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负后者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少报或瞒报收入以及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十六)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等问题.此项分析可以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的情况进行.二、申报指标及分析方法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本期和基期纳税申报表中的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判断纳税人申报是否异常;(一)纳税申报资料分析方法: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和十四附表填写不齐全,项目未按规定填写,逻辑关系不符的,应判断为异常.(二)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计算方法: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100%.分析方法:该指标如果发生较大变化,应判断为异常,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 或者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特别要关注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前后,可能存在人为调节利润问题.(三)工资薪金纳税调整额计税工资标准:计算方法:工资薪金纳税调整额=成本费用中列支的工资薪金支出金额—平均职工人数×月计税工资标准×12—工资薪金纳税申报调整额;(工效挂钩企业)工资薪金调整额=应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工资总额—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工资薪金纳税申报调整额分析方法:工资薪金纳税调整额大于零,说明纳税人从成本费用中多提取工资总额,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四)职工福利费纳税调整额计算方法:职工福利费纳税调整额=职工福利费提取额—平均职工人数×月计税工资标准×12×14%—职工福利费纳税申报调整额分析方法:职工福利费纳税调整额大于零,说明纳税人税前多扣除职工福利费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五)职工教育经费纳税调整额计算方法:职工教育经费纳税调整额=职工教育经费提取额—平均职工人数×月计税工资标准×12×%—职工教育经费纳税申报调整额分析方法:职工教育经费纳税调整额大于零,说明纳税人税前多扣除职工教育经费,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六)工会经费纳税调整额计算方法:工会经费纳税调整额=工会经费提取额—平均职工人数×月计税工资标准×12×2%—工会经费纳税调整额分析方法:工会经费纳税调整额大于零,说明纳税人税前多扣除工会经费,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七)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额计算方法: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额=业务招待费支出额—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规定比例—业务招待费纳税申报调整额分析方法: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额大于零,说明纳税人税前超过规定标准多列业务招待费,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八)广告费纳税调整额计算方法:广告费纳税调整额=广告费支出额—销售营业收入额×规定比例—广告费纳税申报调整额分析方法:广告费纳税调整额大于零,说明纳税人税前多扣除广告费,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九)业务宣传费纳税调整额计算方法:业务宣传费费纳税调整额=业务宣传费支出额—销售营业收入×规定比例—业务宣传费纳税申报调整额分析方法:业务宣传费纳税调整额大于零,说明纳税人税前超过规定标准多列业务宣传费,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十)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计算方法: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捐赠支出额—纳税调整后所得×规定比例—捐赠支出纳税申报调整额分析方法: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大于零,说明纳税人税前超过规定标准多扣除捐赠支出,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十一)审批项目分析方法:需要审批的税前扣除项目或者减免税未经审批,或虽经审批但是实际的扣除或减免数额大于审批数额,应判断为异常.三、税收指标及分析方法(一)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税负率)计算方法: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分析方法: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预警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或未按规定纳税调整等问题.(二)主营业务利润所得税负担率计算方法: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所得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分析方法: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果低于预警值,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范围等问题,应作进一步分析.(三)企业所得税税收贡献率计算方法:企业所得税税收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分析方法:与当地同行业同期或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低于预警值视为异常,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转移利润等问题.(四)所得税负担变动率计算方法:所得税负担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分析方法:与企业基期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预警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未按规定纳税调整等问题.此项分析可结合收入变动率、成本变动率、费用变动率等指标进行.(五)所得税贡献变动率计算方法:所得税贡献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分析方法:与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预警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转移利润等问题.此项分析可结合收入变动率、税负变动率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一、资产负债表分析(一)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析1.货币资金:与应交税费对比,分析纳税能力.2.短期投资:如果期末比期初大幅减少,应关注投资收益是否确认.3.应收账款(1)应收账款的增减幅度要结合利润表中收入的增减幅度,防范隐瞒收入.(2)应收账款如发生大幅下降应分析:。
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篇: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附件1 合肥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为适应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便于基层评估人员掌握评估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国税机关评估工作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进评估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现提供增值税纳税评估经常使用的部分指标,供纳税评估管理部门和评估人员参考使用。
1、三个月以上连续零、负申报异常分析(1)三个月以上连续无销售额零申报但有发票购领记录的异常户(剔除出口免抵退税生产企业、出口免退税外贸企业、全部销售免税货物企业)分析目的:分析发现纳税人有开具发票未申报纳税的嫌疑。
计算公式:评估所属期(连续三个月)各月申报主表(1+5)行=0,评估所属期及其前一月有发票购领记录。
结果分析: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为异常。
(2)三个月以上连续有销售额负申报异常分析(剔除出口免抵退税生产企业、出口免退税外贸企业)分析目的:计算并发现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异常。
计算公式:评估所属期(连续三个月)各月申报主表第1行>0,申报主表(11-12-13+14)行≤0。
结果分析: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为异常。
2、税负异常分析(1)一般税负异常分析分析目的:计算并发现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异常。
计算公式:税负=[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合计×17%或13%-(进项税额合计-进项税额转出合计+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应税货物销售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合计)×100%。
结果分析:低于全省(市、县)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的为异常。
(2)剔除存货影响的增值税税负异常分析(仅用于商业企业)分析目的:计算并发现评估所属期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异常。
计算公式:剔除存货影响的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应缴增值税-(期初存货-期末存货)×(1+行业平均销售毛利率)×主要产品适用税率]÷[当期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存货-期末存货)×(1+企业平均销售毛利率)]。
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DOC-国家税务总局
附件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计算分析纳税人税负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使用,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拟,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和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均可列入疑点范围。
运用全国丧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纳税评估对象的抵扣联进行检查验证。
根据评估对象报送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和销售额分析指标的分析,对其形成异常申报的原因作出进一步判断。
与预警值比照。
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于预警值的,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
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二〕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
其中: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
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那么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
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
附件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第一部分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一、税负对比分析法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
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
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
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
而税负对比分析法是税务部门对企业税负背离行业税负进行有效监控的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对比,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
模型: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税负对比分析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方面。
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
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
(2)政策性因素。
出口企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
(3)价格因素。
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
(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
二、工业增加值评估(一)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1.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应纳税额增长率弹性系数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 其中: %100⨯-=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增长率 %100⨯-=基期工业增加值基期工业增加值当期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评估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
一般情况下,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为 1 ,对弹性系数<1的,可根据造纸行业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确定一定区间作为预警值。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报告方法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报告方法增值税是目前我国主要的税收项目之一,对于企业而言,纳税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只有准确评估企业增值税纳税额,才能保证企业在纳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介绍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分析报告方法。
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一)销售额指标销售额是增值税纳税的基础,是企业纳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销售额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纳税额的增加,因此,准确评估企业销售额非常重要。
(二)增值税纳税额指标(三)税率指标税率是影响企业纳税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企业纳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行业的税率有所不同,准确评估企业的税率,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财务预算,减少纳税压力。
(四)税收减免指标税收减免是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也是企业纳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评估企业的税收减免情况,可以帮助企业最大程度地享受优惠政策,减少纳税额。
(一)明确评估目标编制增值税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前,首先要明确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可以是企业的实际纳税情况,也可以是企业的合规纳税情况。
明确评估目标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准确地进行评估分析。
(二)收集企业数据评估分析需要收集和统计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包括销售额、增值税纳税额、税率、税收减免等。
收集到的数据要进行准确性检查,确保评估分析的数据精度。
(三)建立评估模型根据收集到的企业数据,可以建立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可以根据企业的特定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分析评估结果根据建立的评估模型,对企业的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分析。
评估分析可以从总体情况和细节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纳税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的空间。
(五)编制评估报告根据分析的评估结果,编制增值税纳税评估报告。
报告要包括企业纳税情况的总体评述、分析结果的详细说明和建议措施等,帮助企业全面了解纳税情况和进行合理规划。
三、结论增值税纳税评估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评估纳税额,合理规划财务预算,确保企业在纳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附件1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为适应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便于基层评估人员掌握评估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国税机关评估工作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进评估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现提供增值税纳税评估经常使用的部分指标,供纳税评估管理部门和评估人员参考使用。
1、三个月以上连续零、负申报异常分析(1)三个月以上连续无销售额零申报但有发票购领记录的异常户(剔除出口免抵退税生产企业、出口免退税外贸企业、全部销售免税货物企业)分析目的:分析发现纳税人有开具发票未申报纳税的嫌疑。
计算公式:评估所属期(连续三个月)各月申报主表(1+5)行=0,评估所属期及其前一月有发票购领记录。
结果分析: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为异常。
(2)三个月以上连续有销售额负申报异常分析(剔除出口免抵退税生产企业、出口免退税外贸企业)分析目的:计算并发现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异常。
计算公式:评估所属期(连续三个月)各月申报主表第1行>0,申报主表(11-12-13+14)行≤0。
结果分析: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为异常。
2、税负异常分析(1)一般税负异常分析分析目的:计算并发现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异常。
计算公式:税负=[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合计×17%或13%-(进项税额合计-进项税额转出合计+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应税货物销售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合计)×100%。
结果分析:低于全省(市、县)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的为异常。
(2)剔除存货影响的增值税税负异常分析(仅用于商业企业)分析目的:计算并发现评估所属期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异常。
计算公式:剔除存货影响的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应缴增值税-(期初存货-期末存货)×(1+行业平均销售毛利率)×主要产品适用税率]÷[当期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存货-期末存货)×(1+企业平均销售毛利率)]。
结果分析:低于全省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的为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采用的主要指标。
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专用分析指标两大类,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进行细化和完善。
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税务机关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算术、加权平均值以及合理变动范围。
算术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进行确定。
纳税评估的分析方法1、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对比,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4、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5、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勾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税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6、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累计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7、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五号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评估结果的处理1、对纳税人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2、对纳税人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3、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4、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审核分析纳税资料的重点1、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
各类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低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
2、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
3、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
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年度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
4、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
5、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该审核的其他数据。
一、疑点问题分析疑点分析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疑点分析指标筛选出异常地区或行业的具体异常企业名单,制定检查方案,下发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进行纳税评估的过程。
在疑点分析中可选择以下指标,或者根据增值税管理的需要进行扩充或增减,但对于上级国税机关已经确认的应必须选用。
(一)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商业一般纳税人领购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异常问题;(二)一般纳税人(包括工业、商业以及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偏低问题;(三)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增幅高于销项税额增幅10%以上问题;(四)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异常问题;(五)利用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抵扣不实问题;(六)利用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抵扣不实问题;(七)海关完税凭证抵扣不实问题;(八)运费发票抵扣不实问题;(九)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滞留票问题;(十)达到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小规模企业问题;(十一)连续三个月零税申报企业问题;(十二)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异常企业问题:1、税负率小于等于0.5%;2、销售额与上季度比增长幅度大于等于100%;3、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其他抵扣凭证(农产品收购凭证、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海关完税凭证、运输发票)抵扣额占全部进项税额比利大于等于60%。
(十三)留抵税额异常企业问题。
二、纳税评估所需的数据资料及来源(一)上级部门发布的涉税信息;(二)征管信息系统存储的各类增值税纳税人的“一户式”信息资料。
包括纳税人的登记、认定、资格审批、发票领购等基本信息,以及增值税纳税申报资料(主要包括:《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增值税(专用/普通)发票使用明细表》、《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运输发票)抵扣明细表》、《商贸企业增值税进销项税额明细表》)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三)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所采集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四小票”数据;(四)国税机关获取的第三方信息资料;(五)主管国税机关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资料。
三、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及使用方法评估人员可以同时采用以下方法中的任意几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一般不少于两种。
对于通过特定疑点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评估分析方法。
(一)增值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1、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1)用企业存货变动情况测算当期申报销售额工业企业:本期产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 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1+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商业企业:进价核算方式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1-毛利率)售价核算方式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工业企业测算公式中“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计算出的是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乘以(1+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计算出企业当期产品销售收入;商业企业测算公式中“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对于采用售价核算方式的企业计算出的是本期销售收入;对于采用进价核算的企业计算出的是本期商品销售成本,除以(1-毛利率)计算出当期销售收入。
若测算数大于企业实际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问题。
指标提示异常时应注意:①销售货物未做财务处理或虽作处理但未申报。
正常情况下,企业销售货物而发生的费用与当期主营业务成本是配比的。
因此,对此问题应重点审查当期《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和“营业费用”本月数,计算出本月营业费用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同时审查上期《利润表》本月数,计算出上期比率,并进行对比分析,若本月比率突然增高,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②发生视同销售行为而减少的存货未计销项税。
重点审查当期《资负债表》“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对外投资”、“其它业务支出”等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增加额。
若有,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③发生非正常损失未作进项税转出。
企业当期减少的存货也可能存在不需做销售、不需计提销项税,而是发生了非正常损失的情况。
因此,还应审查《资产负债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数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增加额。
若有,则应审查《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转出”栏中有无相应数据。
若无,则说明企业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已基本明确的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进一步落实。
④以货抵债未计销售收入。
企业发生以货抵债业务未按规定作销售处理时,一般通过应付帐款、其它应付款帐户直接冲减库存。
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此问题,应审查当期《资产负债表》“应付帐款”、“其它应付款”栏次期末余额,特别是其它应付款,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异常冲减额。
若有,还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商)品功用、财务核算特点、流动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流资较少,“其它应付款”、“应付帐款”余额长期较大的企业,而本期又有冲减额,存在此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大,要在评析结论中说明,将之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⑤以物易物未计销售收入。
企业发生“以物易物”这种交易行为,一般不涉及货币资金的流动,只是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发生一定的变化,库存总额不变。
从能够掌握企业的资料情况看,只能对商业企业进行分析。
判断有无此行为,应审查《库存商品明细表》,看本期增加的商品中有无超出其经营范围的部分。
(2)用企业资金动态测算销售收入是否异常销售收入测算数=(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和其它应税行为收到的资金-“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贷方发生额+“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借方发生额)÷(1+本期销售综合税率)本期销售综合税率=本期应纳增值税额÷本期不含税收入总额“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贷方发生额反映的是企业前期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应税行为而在本期收到的货款;“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借方发生额反映的是企业本期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应税行为未收到的货款,这两部分货款虽未实际收到,但按政策规定应作销售处理。
此公式反映的是企业本期收到的全部资金减去前期销售货物在本期收到的资金,加上本期销售而未收到货款的部分,即为本期全部含税销售收入。
如果测算数大于企业实际申报数(应税销售额+免税货物销售额+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企业收到销售资金不作销售时,一般通过挂往来帐的手段进行隐蔽。
因此应重点审查《资产负债表》“其它应付款”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本期有无增加额,增加额是否异常。
若有,还应结合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①企业直接销售原辅材料、半成品、下脚料等未计销售收入。
根据平时掌握的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分析,如该企业生产的半成品有无独立的功用,有无发生过直接对外销售半成品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范围有无转售外购原辅助材料业务,或是否曾经发生过转售业务;若为工业企业,还应看是否属产生大量副产品或下脚料的企业等。
若有以上情况,则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将之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②企业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未计销售收入。
按现行政策规定,对销售除啤酒、黄酒外的其他酒类产品而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并入当期销售额征税。
2、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评估指标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将税负率与相应的预警值进行比较,低于预警值的要列入疑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