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

合集下载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用于评估骨髓中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检测
方法,通常用于诊断血液病和其他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
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参数来确定。

一般来说,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髓细胞比例,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各种细胞的比例应该在
一定范围内,比如骨髓中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
细胞的比例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2. 骨髓细胞数量,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各种类型的细胞数量也
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比如每立方毫米骨髓中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数量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3. 细胞形态,除了数量和比例外,骨髓细胞学检验还需要评估
细胞的形态,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核形态等,这些形态特征也
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和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有所不
同,因此在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时,最好参考具体的实验室报告或
专业医生的建议来确定正常值范围。

总的来说,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范围是一个综合的指标,
需要综合考虑细胞比例、数量和形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评估。

如果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

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

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学和数量。

骨髓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组织,它是造血器官的一部分,负责生成血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病和肿瘤中起着关键作用。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常通过穿刺骨髓腔来获取骨髓细胞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数量。

通过分析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了解血液细胞的生成和发育过程,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病理改变。

这对于诊断各种类型的血液病和骨髓疾病非常重要。

在骨髓细胞学检查中,主要关注的是骨髓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学特征。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各种血液细胞呈现一定的分布比例,包括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如果骨髓细胞的数量或形态出现异常,可能提示存在血液病或其他疾病。

骨髓中过多的未成熟细胞可能表明有增生异常,而骨髓中出现异常细胞或异型细胞可能提示存在恶性肿瘤。

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诊断和监测许多常见的血液病和骨髓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

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骨髓细胞学检查也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常规的骨髓细胞学检查,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骨髓检查方法,如流式细胞术、分子遗传学检查和细胞遗传学检查等。

这些新技术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评估骨髓内的细胞学特征和遗传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除了在血液病和骨髓疾病中的应用,骨髓细胞学检查还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肿瘤学中,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用来评估恶性肿瘤的浸润情况和转移风险;在感染科学中,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感染性疾病的病情变化。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医学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评估骨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学和数量,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液病和骨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 髓 细 胞 学 检 查 的 临 床 应 用
6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目的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Acute leukemia
(AL)、Aplastic Anemia(AA)、 Multiple myeloma (MM)、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等。 同时定期检查骨髓对分析疗效,判断疾 病预后亦有帮助。
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
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
9
骨髓穿刺的部位:
常选用的部位有: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胸骨、腰椎棘突 骨髓穿刺的方法:
10
11
骨髓穿刺的禁忌症:
1、血友病等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的疾 病。
2、穿刺部位局部有炎症,畸形及其
他病变时应避开或更换部位。
59
(二)巨核细胞计数与分类
巨核细胞数正常值为每张涂片 (1.5×3.5cm)7-35个 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且伴有成熟障碍:见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数量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60
原幼巨核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急性ITP
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加而产生血小板型减少:见于
47
5.细胞涂片检查时,吸取的骨髓液滴在载玻
片上(要有斜度)应迅速推片,避免凝固。 推片数目应根据检查需要决定。 6.骨髓液涂片时,涂膜应厚薄适宜,细胞分 布均匀,同时应在玻片一端标记患者姓名
及日期,以防差错。
48
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内容
1.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低倍镜下 检查。根据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
63
2.比值减低见于 : (1)红系细胞增多时,如各种增生性贫血 (2)粒系细胞减少时,如粒细胞缺乏症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通过研究骨髓组织中的细胞形态学和功能特征来诊断和分析疾病的方法。

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其中含有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前体细胞。

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骨髓疾病,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大小、核仁、染色质密度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种类和程度。

骨髓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则是通过使用特定抗体对骨髓细胞进行染色和分析,帮助鉴定细胞的来源和类型。

而分子遗传学检查则是通过对骨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寻找异常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预后。

除了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还在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中发挥作用。

通过定期检查骨髓细胞,可以跟踪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对于骨髓疾病患者来说,及时接受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检验检查手段,通过检查骨髓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骨髓液是一种重要的造血器官,其中细胞成分非常复杂,包括造血干细胞、成熟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前体细胞等。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现其异常改变,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骨髓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和骨髓组织学检查两种方法。

骨髓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通过骨髓穿刺或抽吸获取骨髓液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干细胞等。

通过观察这些细胞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特征,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小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10u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或有切迹,核着边,染色质粗糙致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量极少,仅在核的一侧见到少量淡蓝色胞质,有时几乎不见而似裸核,一般无颗粒。
3、淋巴细胞系统 原淋(Lymphoblast) 幼淋(prolymphocyte) 淋巴(lymphocyte) 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um。胞核多分为近似对称的两叶。胞质中充满密集粗大、大小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胞核与上述细胞相似,但轮廓不清,染色质结构模糊。胞质内含数量不多、大小不一但较粗大、分布散乱的紫黑色特异性嗜碱性颗粒,颗粒也可覆盖在细胞核上。
骨髓穿刺的适应证 骨髓穿刺的禁忌证 骨髓穿刺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注意事项
复习内容
禁忌症
严重出血倾向者
适应证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分型、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判断恶性疾病的骨髓转移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注意事项
某些疾病骨髓中的病理变化呈局灶性改变,一次穿刺只能反映穿刺部位的骨髓功能或病理状况,不能反映骨髓的全面状况。
Obvious proliferation
10:1
Leukemia, hyperplastic anemia
Active proliferation
20:1
Normal BM, some anemia
Hypoplasia
50:1
some hypoplastic anemia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疾病。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是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组织形态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的方法和意义。

一、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方法1.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获取骨髓细胞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

医生在骨骼中穿刺抽取骨髓液和组织,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2. 骨髓涂片染色:骨髓涂片染色是将骨髓细胞涂在载玻片上,然后用不同染色剂染色,如Wright染色、Giemsa染色等。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可以分析出异常细胞的数量和性质。

3. 流式细胞术(FCM):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激光散射和荧光标记技术,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以准确地检测骨髓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及其表达水平。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融合基因检测等技术,对骨髓细胞的基因突变、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帮助医生对骨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1. 辅助疾病诊断:通过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辅助医生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诊断,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通过对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和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 指导治疗策略:根据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干细胞移植等,提高治疗效果。

4. 监测疾病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不断监测骨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5. 预测疾病预后:一些骨髓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的特点,通过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导致血液恶性肿瘤的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测

骨髓细胞学检测

出现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1.粒细胞系统
四、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大小 形态 颜色 数量 分布
非特异性颗粒 较中性颗粒粗大
大小不一 形态不一 紫红色
少量或中等量 分布不一、有时覆盖核上
中性颗粒 细小
大小一致 细颗粒状 淡红或淡紫红色
多 均匀
嗜酸性颗粒 粗大
五、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3.临床意义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时活性减低。 (5)其他血液病:一些成熟淋巴细胞的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NAP 活性中度增高。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 增高。
细胞、破骨细胞及一些退化细胞,如Ferrata细胞(退化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五、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一)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1.原理 血细胞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催化试剂中的联苯胺脱氢氧化并使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与试剂中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稳定的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2.结果 (1)胞质中无蓝黑色颗粒者为阴性反应 (2)细小颗粒、分布稀疏者为弱阳性反应 (3)颗粒大而密集者根据程度定为阳性、强阳性反应
圆形
圆形
圆形
椭圆形、一侧 明显凹陷呈肾形、 呈带状、条状、
扁平或略凹陷 半月形等
枝杆状
常无


10~15μm 圆形
分叶(2~5叶) 无
染色质
细颗粒
开始聚集
聚集呈索块状
小块状
粗糙呈块状
粗块状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5000ml;最后纠正pH6.5;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操作1.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2.涂片: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 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3.染色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分析要点(1)骨髓片观察的内容:1)肉眼观察涂片有无骨髓小粒、脂肪滴制片、染色是否良好;2)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主要分为5级,标本有否稀释,并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了解有无特殊异常细胞;3)高倍镜下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被分类的巨核细胞应不少于25个,并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到的可疑细胞;4)油镜下明确在低、高倍镜发现的异常或可疑细胞的性质,并作骨髓细胞分类和全面的细胞形态分析;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较难制定;因为分析骨髓像是以骨髓细胞变化为基础,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像的综合性分析,不能只以单一的比例作为是否正常的标准;另外,个体差异、穿刺是否成功和分类部位等,都会影响细胞分类的结果;2正常骨髓主要指标及其分类原则:1.正常骨髓像主要指标:1 骨髓增生程度呈增生活跃;2 有核细胞量中等,小粒内细胞较丰富;3 涂片无脂肪滴,或在中老年者见少量脂肪滴;4 粒、红细胞比例约2—4:1,粒细胞可占5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高达40%,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一般<3%;5 巨核细胞在1.5×3cm2涂片上可找到20—100只;若小于20只,排除因标本稀释原因外,可结合临床考虑巨核细胞减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应不少于总巨核细胞的1/3,成按血小板易见到;6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1%;7 原始细胞中,原故细胞和原红细胞均小于2%;8 偶尔可见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2.观察骨照片应注意的事项:1 对介于上、下两阶段的同一系细胞,应按划下不划上的原则分类;对分类曲线出现不明原因的畸形分布时,介于上、下阶段的细胞可适当调整其阶段性;2 一般病人的骨髓片中,偶见或为疑似的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小儿除外及原始浆细胞,可不作报告或归于原始粒细胞中,以减少分类出现的混乱;3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不应少于200个,否则分类误差太大,较难反映细胞的其实分布情况;4 书写报告时要对粒、红、巨三系细胞比例、形态变化分别描写,有特殊变化的情况,尤其对临床诊治有价值的细胞应另加说明;骨髓报告的结论应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验加以考虑,对尚不明确的结果只须描写看到的内容,不要任意下结论;5 骨髓片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提示标本全部或部分稀释;无骨髓小粒或有少量骨髓小粒,小粒内细胞丰富,但涂片有核细胞量减①少;②外周血中血小板量正常或增多,但涂片巨核细胞量减少;③成熟阶段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有核细胞量却减少;当怀疑骨髓有转移性肿瘤时,不管涂片是否稀释,应看完所有涂片,尤其要6注意涂片的头尾及两侧部位,是否有成堆排列的肿擅细胞;常见血液病骨髓像诊断要点:1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明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2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像常出现3系减少;3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着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像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4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像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脑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像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3后,按骨髓和外周血像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BBT4型,至于授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良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明显减低;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血像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ANLL可分为M0、M1、M2、M3、M4、 M5、 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ALL分L1、L2、L3 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GL: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着增多;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核仁清晰,数目1—4个;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 M:包括M:.和M2b亚型、 M:包括M3n和M:b亚型3型; M,的骨馈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M2l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一<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仁,数量>30%,原始或早幼阶段细胞也同时增多;M”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该类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可见内、外浆;M3b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细小的非持异性颗粒,形态变化同M30;该类白血病细胞数量>30%NEC, POX或SB染色常强阳性;10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OL:该型的白血病细胞脑浆丰富,着色灰蓝,可有细小、散在颗粒,奥氏小体较细长,核形态不规则,有外折内切现象,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排列成疏松租网状,着色偏淡;核仁较大,数量少;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M5t和M5b型; M50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为未分化型; Msb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但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NEC,为部分分化型;与粒细胞区别的组织化学染色是非特异性脂酶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粒细胞的NSE阴性或弱阳性且不受NaF抑制;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形态正常,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Hb>180 g/L,红细胞量>7×1012/L;皮肤和粘膜呈暗红色,脾肿大;12红白血病M6:骨髓中红系>50%,且伴有形态学的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5%,骨髓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20% NEC;单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显着增多者;13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 该类细胞为原粒或原淋细胞大小,胞浆丰富,常有伪足状突起;此型易与ALL混淆,诊断时要结合电镜组化和免疫标记测定;14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显着减少,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可示“左移”现象;典型发作时,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但各阶段的红、巨两系细胞常无明显改变;临床上常伴有感染、高热等症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或消失;15粒细胞减少症:粒系统增生不良,成熟障碍,部分粒细胞可出现空泡、中毒性颗粒;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在1—1.8×109/L之间;可由感染、化学或物理损伤、造血系统疾病、巨脾、胶原性疾病等所致;16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少数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减少;产血细胞;瘤细胞分布常为弥漫性的,可引起广泛的骨路破坏和骨髓功能抑制,故有核细胞量常偏少;临床上常有骨痛史,X 片示骨质虫蚀样改变;并免疫球蛋白测定异常,成熟红细胞在涂片上呈串钱状排列,血沉明显加快,部分病人尿中可检出本周蛋白;17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ML:此白血病同时含有原始或早幼粒细胞和原始或幼稚单核细胞;根据两系血小板巨核细胞比例减低,病人常出现脾肿大、血小板抗体增高、皮肤有出血点等;1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骨髓中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有少量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表现在血片中成熟淋巴细胞在40一90%之间,其中多数细胞为胞浆增多,并有空泡的异形淋巴细胞,该类细胞易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原始细胞,但其核的变化小于胞浆的变化,结合临床上有发热、脾肿大及以青少年多见等,可作出判断;19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3系均示明显增生,粒系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系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减少,脾脏肿大;20骨髓纤维化:骨髓有核细胞偏少,骨髓和血片中均可见到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时常为干抽,临床上脾明显肿大,贫血,外周血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此病诊断应结合骨髓活检;2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幼红细胞显着减少,常小于5%,但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外周血中单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或略低,网织红细胞明显减低;此病常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22多发性骨髓瘤MM: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或成熟浆细胞明显增多,该类细胞为恶性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的白血病细胞比例不一,又分M4a、M4b、M4c、M4EO4型;m4a是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始单核细胞加幼稚单核细胞>20%NEC; M4b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20%NEC; M4c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系细胞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特征的细胞>30%NEC,此型细胞形态较难识别,要结合免疫标记测定; M4EO除上述特征外,嗜酸性粒细胞占5—30%;23骨髓转移性肿瘤:以成堆出现的肿瘤细胞为特征,该类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核仁,脑浆量多少不一,但胞界常不清;转移到骨髓的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菊花状排列;此类病人的骨韶有核细胞量常明显减少或伴标本稀释,可找到坏死成分,个别病人涂片需找许多张才能发现堆集的肿瘤细胞;临床上常有骨痛、低热和消瘦等病史;24恶性组织细胞病:除可找到较多吞噬细胞、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外,还可见到巨大的恶性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大可达30-40um,胞浆多,着色深蓝,核大,染色质粗、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大;血3系减少,持续高热,脾肿大; NAP积分减低;部分恶性组织细胞要与大恶性淋巴细胞瘤相鉴别;25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骨髓像:常以反应性骨髓像报告之;主要特征有粒细胞成熟障碍,毒性变;网状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少量吞噬型网状细胞和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易见浆细胞、单核细胞;特殊情况下,可找到疟原虫或伤寒特征细胞等;此类病人常为各类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所致,控制病因后,骨髓像可自然好转;个别病人的发热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所致,但可找到淋巴母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其诊断应结合病理活检再确定;。

实验诊断学课件-骨髓的细胞学检查

实验诊断学课件-骨髓的细胞学检查

原始浆细胞 胞体:直径14-18μ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2/3,圆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细致、呈 颗粒状,均匀分散或呈细网状。 核仁:2-5个,淡蓝色,不显著。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为多,深蓝而不透明,近核处着色较浅,无颗粒, 偶可见到空泡。
幼浆细胞:直径12-16μ;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左右,位于细胞 中央或偏于一侧,染色质较原始阶段粗而密,开始有浓集现象。核 仁1-2个,不清晰。胞浆深蓝色或呈多染性,近核部分常有呈半月状 的淡染区,偶尔可见到有空泡。
缺点
1.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已遭破坏,无法 判断红髓、黄髓比例
2.若抽吸过猛,导致血窦血的稀释
3.若遇“干抽”不能分析
1.有核细胞群集,不易区分原、幼细胞的类型 2.难以观察细胞内的微细结构 3.细胞化学染色结果难以量化
3. 骨髓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1)低倍镜检查
1) 观察制片质量(包括取材、制片及染色)好片应符合下列条 件:
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规律要点
胞体: 胞核:
形态 染色质 色 核仁: 胞质: 量 色 颗粒
原始 大 大 圆 疏松细致 淡紫色 可见 少 深蓝 无 非特异性
成熟 小 小
不规则(或消失) 紧密粗糙 深紫色
消失 多
浅蓝或灰(红) 有
特异性
胞体:血细胞随着分化发育其体积逐渐变小
(巨核细胞系除外)
成熟红细胞
早期红细胞
浆细胞:直径8-15μ;核较小,占细胞的1/2以下,多偏于一侧,偶可 见双核;染色质粗密、聚集成堆、常染成紫丁香色、不均匀,在近 核处一边常伸出半月状淡染区;浆中偶见有空泡或有泡沫感。
原始巨核细胞 胞体:15-30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有凹陷,折叠,染色质暗深紫红色,粗大 颗粒,排列紧密 核仁:1-2个 胞浆:量少,深蓝色,无颗粒。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综合临床资料及血、骨髓涂片的见,提出形 态学诊断意见:
(1)确定性诊断: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符合性诊断: 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描述性诊断: 增生性贫血、感染性骨髓象、大致正常骨髓 象。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助诊某些感染性疾病 ●助诊某些代谢性疾病 ●助诊转移癌
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血细胞的生成(见彩图) 2、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 达40%),单核细胞<4%及浆细胞<3%,以成熟 细胞为主,形态无异常。
(6)巨核细胞7~35个/全片,以产血小板型 为 主。
(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 (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血涂片检查
低倍、高倍镜下分类计数和观察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形态。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涂片及染色 (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
:1
5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
:1
1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症、增生性贫 血、ITP
增生活跃
20
:1
3.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正常(2~4:1)。
(3)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 早幼粒<5%,中、晚幼粒各<15%,杆状核多于分 叶核,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无明 显异常。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 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 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骨 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显色、 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显色、 复染等程序染色, 复染等程序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 镜下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的一项检验方法。 的一项检验方法。
增生程度示意图
如何观察巨核细胞? 如何观察巨核细胞?
观察以下方面:数量、成熟程度、 观察以下方面:数量、成熟程度、产血 小板功能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形态) 小板功能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形态) 。
如何观察有无异常细胞? 如何观察有无异常细胞?
由于异常细胞的体积较大、 由于异常细胞的体积较大、形态特 故应观察涂片尾部、边缘、 殊,故应观察涂片尾部、边缘、骨 髓小粒周围。 髓小粒周围。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的 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 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高雪 细胞、尼曼—皮克细胞等 皮克细胞等。 细胞、尼曼 皮克细胞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协和医院检验科
血涂片的观察
骨髓涂片送检时需同时送检外周血涂片 观察以下内容: 。观察以下内容: 白细胞分类计数:需注意白细胞形态。 白细胞分类计数:需注意白细胞形态。 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 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如有 有核红细胞,以与计数100个白细胞所占 有核红细胞,以与计数 个白细胞所占 数值表示。 数值表示。 估计血小板数量及形态有无异常。 估计血小板数量及形态有无异常。 注意有无寄生虫等异常情况。 注意有无寄生虫等异常情况。
常用取材部位
髂后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髂后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髂前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髂前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胸骨(对向心性病变阳性率高, 胸骨(对向心性病变阳性率高, 有一定危险性) 有一定危险性) 胫骨粗隆( 岁以下小儿 岁以下小儿) 胫骨粗隆(2岁以下小儿)

骨髓细胞学检查意见书

骨髓细胞学检查意见书

骨髓细胞学检查意见书
尊敬的医生:
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提供了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意见书。

在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我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结论:
经过对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以下情况:
1. 血管内皮细胞正常;
2. 骨髓中可见大量幼稚细胞,核质比例偏大;
3. 基质基本正常;
4. 骨髓细胞中可见少量病态细胞;
5. 未发现任何明显的异常细胞,如原始细胞、浆细胞或巨核细胞增多。

综上所述,该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幼稚细胞增多,但未观察到原始细胞、浆细胞或巨核细胞异常。

建议:
1. 针对幼稚细胞增多现象,建议进一步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或分子遗传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等异常情况。

2.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以确定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骨髓细胞学检查仅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之一,综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和制定合
理的治疗方案。

望医生参考上述意见,如有需要,请及时与我联系。

谢谢!
此致
敬礼
XXX(您的名字)。

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

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

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背景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骨髓细胞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和诊断多种疾病,特别是涉及造血系统的病变。

本次报告主要针对患者进行的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分析1.血细胞比例:–粒细胞比例:正常人的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在40%至75%之间。

如果粒细胞比例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反应,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功能抑制或骨髓疾病有关。

2.红细胞比例:–红细胞比例正常范围在40%至50%之间。

如果红细胞比例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的存在,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异常增殖性疾病有关。

3.血小板比例:–血小板比例正常范围在150×109/L至45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比例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血小板减少症或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关。

4.骨髓形态及异常情况:–骨髓细胞学检验还包括对骨髓内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以便发现细胞的异常形态和其他可疑的病理改变。

根据细胞形态学的特点,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异常增生、恶性转化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结果根据本次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血细胞比例:–粒细胞比例:患者的粒细胞比例为60%,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2.红细胞比例:–红细胞比例为45%,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3.血小板比例:–血小板比例为180×10^9/L,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4.骨髓形态及异常情况:–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骨髓细胞形态正常,未发现异常细胞形态或其他可疑病理改变。

建议根据本次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目前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然而,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需要综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建议患者继续进行定期的骨髓细胞学检验,以及密切关注身体状况的变化。

如果出现任何新的症状或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建议。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用于诊断血液疾病的检查方法。

它可检测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数量、种类等信息,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包括采集骨髓样本、制作骨髓涂片、染色和镜检等。

通过镜检,医生可以观察到骨髓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多种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它也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然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非万能的诊断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一起使用。

此外,骨髓细胞学检查采集骨髓样本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疼痛和不适,需要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总之,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对于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

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

[试剂]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3.5ml,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

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

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

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

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

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5000ml。

最后纠正pH6.5。

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匀。

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

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

[操作]1.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

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

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

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

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

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

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

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2.涂片: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

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

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

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

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

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 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

立即冲洗即可。

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

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

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

3.染色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

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

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

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

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

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

立即冲洗即可。

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

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

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

[分析要点](1)骨髓片观察的内容:1)肉眼观察涂片有无骨髓小粒、脂肪滴制片、染色是否良好。

2)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主要分为5级),标本有否稀释,并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了解有无特殊异常细胞。

3)高倍镜下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被分类的巨核细胞应不少于25个),并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到的可疑细胞。

4)油镜下明确在低、高倍镜发现的异常或可疑细胞的性质,并作骨髓细胞分类和全面的细胞形态分析。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较难制定。

因为分析骨髓像是以骨髓细胞变化为基础,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像的综合性分析,不能只以单一的比例作为是否正常的标准。

另外,个体差异、穿刺是否成功和分类部位等,都会影响细胞分类的结果。

(2)正常骨髓主要指标及其分类原则:1.正常骨髓像主要指标:(1) 骨髓增生程度呈增生活跃。

(2) 有核细胞量中等,小粒内细胞较丰富。

(3) 涂片无脂肪滴,或在中老年者见少量脂肪滴。

(4) 粒、红细胞比例约2—4:1,粒细胞可占5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高达40%),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一般<3%。

(5) 巨核细胞在1.5×3cm2涂片上可找到20—100只。

若小于20只,排除因标本稀释原因外,可结合临床考虑巨核细胞减少。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应不少于总巨核细胞的1/3,成按血小板易见到。

(6)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

嗜碱性粒细胞<1%。

(7) 原始细胞中,原故细胞和原红细胞均小于2%。

(8) 偶尔可见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

2.观察骨照片应注意的事项:(1) 对介于上、下两阶段的同一系细胞,应按划下不划上的原则分类。

对分类曲线出现不明原因的畸形分布时,介于上、下阶段的细胞可适当调整其阶段性;(2) 一般病人的骨髓片中,偶见或为疑似的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小儿除外)及原始浆细胞,可不作报告或归于原始粒细胞中,以减少分类出现的混乱。

(3)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不应少于200个,否则分类误差太大,较难反映细胞的其实分布情况。

(4) 书写报告时要对粒、红、巨三系细胞比例、形态变化分别描写,有特殊变化的情况,尤其对临床诊治有价值的细胞应另加说明。

骨髓报告的结论应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验加以考虑,对尚不明确的结果只须描写看到的内容,不要任意下结论。

(5) 骨髓片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提示标本全部或部分稀释。

① 无骨髓小粒或有少量骨髓小粒,小粒内细胞丰富,但涂片有核细胞量减少。

② 外周血中血小板量正常或增多,但涂片巨核细胞量减少。

③ 成熟阶段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有核细胞量却减少。

(6) 当怀疑骨髓有转移性肿瘤时,不管涂片是否稀释,应看完所有涂片,尤其要注意涂片的头尾及两侧部位,是否有成堆排列的肿擅细胞。

常见血液病骨髓像诊断要点:1)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明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2)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像常出现3系减少。

3)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像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4)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像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脑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像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3后,按骨髓和外周血像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BBT)4型,至于授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

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

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良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

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

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减低。

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

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

血像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

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

ANLL可分为M0、M1、M2、M3、M4、 M5、 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

ALL分L1、L2、L3 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

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

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

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GL):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著增多。

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

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

核仁清晰,数目1—4个。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 M:(包括M:.和M2b亚型)、 M:(包括M3n和M:b亚型)3型。

M,的骨馈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

M2l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一<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