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局部使用要不得

合集下载

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

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

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为了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依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遵照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具体用药情况,特制定该制度。

各临床科室须遵照执行。

(1)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配伍禁忌,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

(2)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的中成药作为预防用药。

(3)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4)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

(5)尽量避免皮肤、黏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6)联合使用抗生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

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以二联为宜。

(7)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

抗生素的用量、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不得随意增减药量、改变给药时间和方法。

(8)医院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一般对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选非限制性抗生素;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性抗生素敏感时,可选用限制性使用抗生素。

(9)患者需要应用限制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字。

(10)患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处方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签名。

(11)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本人权限的抗生素,但仅限于1 天用量。

常用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临床注意事项(王峰培训)

常用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临床注意事项(王峰培训)
长期应用会引起细菌敏感性降低
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胃肠道反应 腹泻、软便 恶心
01
皮疹
03
神经系统反应 睡眠失常,失眠 头痛 惊厥
02
喹诺酮类常见的不良反应
常见抗生素的副作用及预防
喹诺酮类可能发生的偶见不良反应
骨关节病-动物试验证实,小儿禁用 脚根炎 光敏反应-Sparfloxacin 精神异常 幻觉 QT延长- Sparfloxacin Grepafloxacin (撤销申请) 低血糖症-Temafloxacin (取消上市)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Temafloxacin (仅见此药) (取消上市) -溶血 -肾功能障碍 -肝功能障碍 -凝血紊乱 急性肝坏死-Trovafloxacin (限制适应症)
有的品种如头孢唑啉、头孢美唑、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吡肟单独或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有肾脏毒性,如肌酐升高,尿量减少,偶见蛋白尿、血尿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疼痛、静脉炎等
头孢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头孢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
对准备使用的头孢类过敏者禁用 对-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过敏患者慎用 肾功能受损患者慎用或需调整剂量 连续使用两周以上患者应密切注意是否有菌群失调情况
凡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有过敏性疾患或正处于高敏状态的患者原则上不用
普鲁卡因青霉素禁止静脉给药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禁忌
棒酸单次剂量不超过0.2g, 每日剂量一般不超过0.4g
3
1
2
4
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口服品种使用前应进行皮试
门诊注射青霉素类的患者应就地休息,观察30分钟
对携带口服青霉素品种回家的患者,应明确嘱咐不能给家属或亲友服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四、已确定的病毒性疾病或疑似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

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

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在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实作用和抵抗作用的。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合禁忌及合理给药,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不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作用。

十一、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停药,对于急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药物。

十二、为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试验,氨基糖甙类,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内试验。

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

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

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目前医院对抗生素的应用很严格,在我们小时候可能经常使用消炎药物,一有病就输液。

虽然疾病可以很快消失,但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意识的发展,已经意识到抗生素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生存危险,所以,应该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因为抗生素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破坏。

那么,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是怎样的呢?1、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发热待查(除非病情严重,临床经验高度怀疑细菌感染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3、皮肤及粘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4、青霉素(G):是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肺炎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及脆弱类杆菌的厌氧菌感染等仍属首选药物。

5、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

6、氨基糖甙类:每日一次加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疗效好,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宜用于G-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疗程约7天。

要注意其能引起耳、肾毒性。

7、喹诺酮类:多适用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及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

8、头孢菌素:除第一代、某些第二代及口服制剂外,一般属于非首选药物。

如属于中度及重度医院内感染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医院内重症感染、重症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可考虑用泰能。

9、最好按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要熟悉选用药物的抗菌活性、药效学及药动学。

10、当一种抗菌药物能控制感染时,尽可能不采取联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

11、单一抗菌药物无效时或重度感染病人,可按药敏试验选用两种抗菌药物联用,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12、静滴抗生素比口服抗生素贵,如病情许可应口服抗生素。

13、严重感染的病人初期需要静滴抗生素,待病情稳定后可改用相同口服抗生素。

14、重症感染者如用头孢他定及泰能可考虑经验治疗。

在某些临床情况下也可考虑次强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这样可延长前者的抗菌性。

15、要严格掌握万古霉素适应症,①由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G+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抗生素的使用知识

抗生素的使用知识

抗生素的使用知识1.抗生素的使用原则(1)凡属病情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抗生素。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除外。

(3)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4)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

2.下列情况可预防应用(1)风湿热患者,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他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根据致病菌的敏感性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可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做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或复杂手术前一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3.合理应用抗生素(1)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所选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

不能用青霉素的宜选择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各有特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二代头孢菌素次之;三代头孢菌素较弱;但对阴性杆菌的作用则三代头孢菌素明显超过二代、一代,因此金葡球感染不应首选三代头孢菌素。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性选择抗生素: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根据感染疾病的规律及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宜选择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

医院抗生素的使用规范

医院抗生素的使用规范

眼科医院抗生素的使用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严格的科学依据下,应用适宜的药物,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

使用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各种副作用的发生。

为有效地控制感染而不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控制和减少医院的感染,防止毒副作用发生和耐药的出现,特制定本管理规范,以加强抗生素之合理使用。

一、单纯病毒感染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

二、对发热患者应尽可能确诊后根据病情或细菌学方面的监测结果选用抗生素。

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可以任意使用抗生素。

三、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使用抗生素,因局部使用较多发生过敏及导致耐菌株的早发,特别乳青霉素、头孢类、氨基甙类。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必须有严格的依据,应能达到协同的治疗效果,或以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为目的。

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或诊断明了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脑),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等。

除特殊需要外,应以二联为宜。

不得堆积用药。

五、对一般感染,在抗生素使用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应考虑停药,特殊病种在明确诊断下可适当延长。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抗生素的使用应同药敏实验密切配合,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使抗生素准确有效发挥疗效。

八、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保险性”预防用药。

九、为了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另外,青霉素、头孢类应严格按药品规定要求做皮内过敏实验。

十、对老年人、孕妇、新生儿及肝肾功疾患者有其它特殊病种者应特别注意到其生理、病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准确选药,适当调整剂量。

十一、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应有专人进行疗效、数量及副作、耐药性的统计、用以指导和制定合理应用的有关规定。

对初诊者需要认真询问过敏史,对过敏阳性者,病历须作醒目记载。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口服和注射用的两种方式。

口服抗生素是通过口腔进入消化系统,并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到抑制细菌生长和杀死细菌的作用。

注射用抗生素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入静脉、肌肉或皮下组织中,以便快速达到治疗浓度并发挥药效。

这两种给药方式各有优缺点,但通常不适合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的药物配方和制剂与外用抗生素有所不同。

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在制备过程中需经过特殊的工艺,以确保其在胃酸和胃肠道的消化环境中能够保持活性,并被人体吸收。

而外用抗生素主要是针对局部感染而设计的药物,其配方和制剂经过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皮肤和黏膜的使用环境。

将口服或注射用抗生素直接外用可能会导致药物在外部环境中失去活性或产生不良反应。

外用抗生素的吸收和分布特征与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不同。

口服抗生素在胃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可以通过全身循环到达感染部位。

注射用抗生素则可以更快地达到治疗浓度,并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

而外用抗生素在局部使用后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吸收,只能对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用。

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借助血液循环更全面地抵达感染灶,能够更好地控制全身性感染,并预防感染的扩散。

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往往有一定的规定和指导。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感染种类和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以确保药物能够有效抵达感染部位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而外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则通常由医生根据局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判断,不宜擅自改变或延长使用时间。

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通常不宜外用。

这是因为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在配方、制剂、吸收和分布特征、剂量和疗程等方面与外用抗生素存在差异。

正确使用抗生素能够更好地控制感染、预防感染的扩散,并减少药物滥用和抗药性的发生。

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指导用药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摘要】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适合外用。

这是因为使用错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外用抗生素易导致细菌抗药性,不当使用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主要原因在于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通过口服或注射进入血液循环,而外用抗生素只能作用于局部,不能有效渗透皮肤进入深层组织,容易产生耐药性。

正确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医生开的口服或注射用抗生素应按照医嘱来服用,不要轻易将其用于外用。

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在环境中的扩散,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正确使用抗生素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感染病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个人和社会健康都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口服抗生素、注射抗生素、外用、不良反应、细菌抗药性、治疗效果、正确使用、关键词1. 引言1.1 概述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包括口服和注射用途。

有些人可能会尝试将口服或注射用的抗生素用于外用,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适合外用,因为这样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正确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并减少不良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为什么不适合外用,以及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最终目的是提醒大家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关键,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症状,还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2. 正文2.1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适合外用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并不适合用于外用治疗。

外用抗生素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皮炎等。

长期使用外用抗生素还容易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发展,使得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药物失效。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主要通过消化道或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其浓度和分布都不适合直接用于外用。

如果错误地将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外用,不仅无法快速治疗病症,还可能引起局部药物浓度不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通常含有一些对皮肤有害的添加剂,如果长期外用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等问题。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在临床医学中,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抗生素分为口服和注射用药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抗生素不应用于外用。

本文将探讨这些抗生素在外用方面的不适用性以及其可能引起的后果。

口服抗生素口服抗生素是通过口腔或消化道吸收。

因此,这种药物的使用通常会伴随一些副作用,如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尽管它们在治疗内部感染时非常有效,但这种抗生素不适用物体表面的浅层损伤或细菌感染。

外用口服抗生素不仅无法解决皮肤感染问题,还可能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使用口服抗生素外用时,它们无法渗透到皮肤深层组织,也无法达到杀死致病微生物的治疗剂量。

相反,它们可能抑制表面菌群的生长,导致皮肤微生物群的平衡被破坏,使皮肤受到感染的风险增加。

另外,长期使用口服抗生素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虽然口服抗生素在内部感染的治疗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但长期使用口服抗生素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造成损伤,并增加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注射用抗生素注射用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更为严重的感染。

这种药物是通过注射或静脉输液递送到病人体内的。

此类抗生素通常需要在医院环境中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这些抗生素的用量和剂量非常关键,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注射用抗生素不适用于外用的原因是,这种药物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和突发病变。

除非在严格医疗监督下,不建议以任何方式使用。

同时,使用注射用抗生素时,也需要严格把握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在这方面出现任何偏差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健康。

总之,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都不适用于外用。

这些药物被设计用于内部感染的治疗,因此不适合用于皮肤表面的治疗。

如果存在外部感染问题或微小创伤,应采用针对皮肤表面的局部治疗方案,例如局部抗菌药物或清洁与消毒。

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感染风险,缩短治疗周期,并有助于维护皮肤健康。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督查、指导、考核与评价工作。

二、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或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三、医院应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五、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以及对抗生素的依赖性。

六、已确定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七、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

八、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尤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

九、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一般以二联为宜。

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

十、尽量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一、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二、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十三、药械科应定期统计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四、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1、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碳胺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十五、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停药;对于急性感染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选用其它敏感药物。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在临床上,抗生素可以通过口服和注射等途径进行给药,但是并不适宜用于外用。

本文将针对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进行详细阐述。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适宜外用的原因之一是它们的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大多是经过特殊制剂和配方后的药物,其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多样。

这些药物在体内通过消化道或者血液系统进入机体,然后针对细菌进行作用,因此并不适合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进行外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发挥作用的,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

这些作用机制需要在体内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适合直接用于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适宜外用的原因之二是外用会增加抗生素耐药性和副作用风险。

抗生素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而抗生素的过度或不当使用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如果将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直接用于外用,容易导致皮肤表面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从而增加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率。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果直接用于外用,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过敏、瘙痒、灼烧感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对皮肤和全身健康产生危害。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适宜外用的原因之三是外用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是经过特殊制剂和配方后的药物,其药效主要体现在体内。

如果将其直接用于外用,不能有效渗透皮肤表面进入体内,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由于人体皮肤的屏障作用和角质层的存在,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易穿透皮肤,因此无法有效治疗体表的细菌感染。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适宜外用是由于其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增加抗生素耐药性和副作用风险、外用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等原因所致。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并遵循用药原则,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广大患者也应注意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以维护自身和社会公共卫生的利益。

国家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

国家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

国家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随着人们对于抗生素的需求越来越高,抗生素在医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常用的抗生素使用方式有口服和注射两种。

但是,对于一些患者而言,他们可能不仅仅是想通过这两种方式去使用抗生素,而是考虑是否能够利用已有的药物进行外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种外用抗生素的行为呢?本文将会阐述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为什么不宜外用的原因,并引导人们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作为抗菌药物,其内部成分会对细菌细胞壁、膜等部位产生破坏,从而使得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抗生素的应用方式也十分灵活。

从常用的口服和注射两种方式来看,口服方式能够让药物更好地被人体吸收、传输和代谢,而注射方式更加快速,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快速达到治疗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抗生素进行外用,是否会有一定的效果呢?事实上,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经过了具体的制备过程,它所使用的成分、药剂含量、剂型等都经过了细致的调控,这些关键的参数负责为人体进行恰当的疗效带来保障。

如果在外用的过程中,这些参数没有得到恰到好处的调控,便会对外用患者的疗效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次,抗生素的外用方式会使得药物难以达到指定的药效水平,从而出现治不愈的现象。

这是因为抗生素外用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难以直接进入细菌或者霉菌的细胞内部进行有效的病毒生长和繁殖限制,导致药物作用较小,不足以彻底击败细菌或者霉菌的生长,从而出现治不愈的局面。

最后,抗生素的外用容易引起细菌、霉菌的抗药性,这是因为外用不足以吸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也就是说对病毒细胞有效抑制的药效不能完全发挥,也就是容易引发细菌的抗药性,给以后治疗带来一定的不确定。

针对以上几点原因,我们强烈建议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口服和注射。

如果一定要使用外用抗生素,建议只是用于轻度症状,同时还应坚持按照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外用抗生素。

抗生素局部使用要不得

抗生素局部使用要不得

抗生素局部使用要不得很多人因为局部发炎,比如说脸上长痘痘、毛囊炎或其他部位发生炎症而苦恼。

那么发炎了怎么办呢?嗯,消炎!那怎么消炎呢?嗯,用消炎药!那么消炎药怎么用呢?脸上长了痘痘或其他地方发生了小的炎症,吃几天消炎药值得吗?其实大家现在都说的消炎药就是抗生素,大家也都有所耳闻,常用抗生素不好,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碰它。

所以像长痘痘、毛囊炎这种小的炎症大概没人会选择吃消炎药。

可是痘痘还在,于是有人就想到了好办法:既然吃抗生素治痘痘有点牛刀杀鸡的感觉,那何不干脆把抗生素抹到长痘痘、或发炎的地方呢?这样既不用吃药、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还能把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真是好办法!想法貌似不错,可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抹得不是碘酒一类的消毒剂,而是抗生素!局部使用抗生素的做法就像买彩票,如果你幸运,你会治好你的感染,消除你的炎症。

可相当一部分人会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1.治好痘痘,但体内存在了迁移的耐药菌,使其他部位感染或使日后的感染难于治疗(当你日后感染时你不会怀疑这是你治疗痘痘时导致的,医生也会对你的病比别人的难治产生疑惑)。

2.痘痘不见好转甚至加重,继发其他部位感染,普通抗生素难于治疗。

3.使用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重者窒息、死亡。

轻者发生药疹、呼吸轻度困难等,如果继续使用会一次比一次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中明确指出,除非皮肤严重感染必须局部应用抗生素,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的局部应用,如应用,应在全身用药的前提之下。

临床实验表明,局部应用抗生素易引起过敏反应,并容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局部使用抗生素属于抗生素滥用的范畴,建议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不要和抗生素***!一、那么为什么局部用药(即涂抹等方式)比全身用药(即口服、注射、静脉滴注)更易是细菌产生耐药性呢?一是因为单纯的局部皮肤粘膜应用抗菌药物后,由于抗菌药很少被吸收(皮肤、黏膜对抗生素的吸收效率远不如专门起吸收作用的肠道效率高,和注射就更不用比了),加之炎症区的渗出液的稀释,抗菌药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部分(一)选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因此,除肯定为细菌引起或有细菌继发感染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2.对病情严重的细菌感染者,有条件时应尽早分离出其病原菌并测定药敏,再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和调整抗生素。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尽可能作出病原学诊断,再根据疾病情况考虑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完成后再使用抗生素。

4.除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专科需要外,应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因其易引起过敏反应和产生耐药菌株,有碍于这些抗生素日后的全身应用。

5.严格控制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目的若在于防止某一二种特殊细菌侵入人体或血液循环中而发生感染,可获得相当效果;若其目的在于防止多种细菌的侵入而发生感染,常劳而无功。

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6.选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常用抗生素的主要适应证如下。

(1)青霉素G: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气性坏疽,炭疽杆菌、厌氧球菌感染以及梅毒、淋病等。

耐青霉素的半合成青霉素: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流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属、肠球菌及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2)头孢菌素类:对青霉素G耐药或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则较差。

第二代头孢菌素:除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强活性外,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有所扩大,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一般也可有效。

第三代头孢菌素:比第二代头孢抗菌作用更广、更强,特别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更为广泛,对绿脓杆菌感染更为有效。

(3)氨基糖苷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4)四环素类:立克次氏体病、布氏杆菌病、支原体肺炎、霍乱、回归热、衣原体感染。

抗生素不宜外用

抗生素不宜外用

时不能吃柚子,这是真的吗?
是的,不过能影响他汀药代谢的,主要是西柚
和它的兄弟姐妹们,包括柚子、桔柚、酸橘、酸橙。
甜的桔子和橙子不会影响他汀药的代谢,柠檬虽然
很酸,也不影响他汀药的代谢。
不过,并非所有的他汀类药物都会受到西柚类
的影响,会受到影响的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
洛伐他汀。因为西柚类水果会干扰这 3 种他汀药
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
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
直,最后惊厥,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因青霉素粉末外敷导
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例子时有发生。如果自行居家外
用青霉素,在没有医生和抢救药物的情况下,更容易失去
抢救的机会而导致患者死亡。
由此看来,皮肤小伤口不宜外用抗生素,可局部涂抹
的代谢酶,可加重肌肉毒性的风险。而瑞舒伐他
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则不受西柚类的
影响,吃一些是没关系的。



药Hale Waihona Puke 西柚类水果会影响他汀类药的代谢,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叫 做呋喃香豆素的物质,它会与有

些他汀类药物竞争一个叫做 CYP3A4 的酶。这样,吃西柚类或
●宜 华

喝西柚汁时,他汀药的代谢就被

抗生素一般是用来内服而不适宜外

用。目前,局部应用的抗生素制剂已经 大大减少。除了极少数供局部应用的制 剂,如一些眼膏、软膏外,其他的抗生素

应尽量不要局部应用。 头孢胶囊属于抗菌消炎药物,对细
菌有杀灭作用,但一般不用于局部外敷
伤口,否则容易产生细菌耐药及过敏反
应。如对头孢类药物不过敏,可在医生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不宜外用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其疗效是可靠的。

口服抗生素可以通过胃肠道吸收,达到治疗部位,起到杀菌的作用。

而注射用抗生素则可以直接注入人体组织,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细菌感染进行有效的治疗。

这两种方式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有效途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认可。

尽管口服和注射用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但并不适合用于外用。

高浓度抗生素可能导致局部不良反应。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通常是经过严格的药物研究和剂量控制,在其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

如果将高浓度的抗生素直接外用在皮肤上,可能会导致局部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刺激等。

这是因为皮肤和黏膜组织对于高浓度的抗生素是比较敏感的,容易导致不适的反应。

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可能不适合穿透皮肤。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其表皮层对于外部物质的渗透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一些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分子较大,不能很好地穿透皮肤,导致在外用时疗效不明显。

这样一来,将抗生素直接外用在患处,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外用抗生素可能诱发耐药性。

当一些患者出现轻微的皮肤感染时,可能会选择直接外用口服或注射用的抗生素。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因为对于细菌来说,面对高浓度的抗生素,它们有可能会进化产生抗药性。

这对于细菌感染的治疗将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的耐药菌株甚至可能无法被其他抗生素所控制。

基于以上原因,口服和注射用的抗生素并不适合用于外用。

那么,对于一些轻微的表浅感染,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我们可以选择使用适合皮肤外用的抗生素药物。

对于一些轻微的表浅感染,我们可以选择专门用于外用的抗生素药物,例如盐酸新诺明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这类药物在有效成分和浓度上是专门针对皮肤感染的,更加适合于外用治疗。

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消炎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轻微的表浅感染,我们也可以选择使用消炎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复方酮康唑软膏、丁苯酞软膏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以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查。

(三)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特别是注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局部应用。

(五)尽量避免抗生素联合应用药,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抗生素应用的指征是指在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等,以二联为宜。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禁止无针对性的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应有严格的针对性。

(八)为预防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过敏试验,氨基糖甙类除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做过敏试验。

XX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XX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XX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一、诊断或考虑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以及病原生物感染的诊断证明不能成立时,不得使用抗生素。

二、对于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在有病原学诊断结果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验结果。

三、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做细菌培养实验和药敏试验,根据实验、试验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可以按照临床表现估计疑似的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四、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部位使用抗生素,对于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贰类抗生素应特别注意避免局部使用。

五、应尽量避免抗生素联合应用药,若确须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抗生素使用的指征是指在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等,应以二联为宜。

六、必须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禁止无针对性的用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对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应有严格的针对性。

七、抗生素的使用要特别注意合理用药和配伍禁忌。

八、为预防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抗生素前,必须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过敏试验,氨基糖虱类除有特殊指征,一般在使用前不做过敏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局部使用要不得
很多人因为局部发炎,比如说脸上长痘痘、毛囊炎或其他部位发生炎症而苦恼。

那么发炎了怎么办呢?嗯,消炎!
那怎么消炎呢?嗯,用消炎药!
那么消炎药怎么用呢?脸上长了痘痘或其他地方发生了小的炎症,吃几天消炎药值得吗?其实大家现在都说的消炎药就是抗生素,大家也都有所耳闻,常用抗生素不好,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碰它。

所以像长痘痘、毛囊炎这种小的炎症大概没人会选择吃消炎药。

可是痘痘还在,于是有人就想到了好办法:既然吃抗生素治痘痘有点牛刀杀鸡的感觉,那何不干脆把抗生素抹到长痘痘、或发炎的地方呢?这样既不用吃药、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还能把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真是好办法!
想法貌似不错,可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抹得不是碘酒一类的消毒剂,而是抗生素!
局部使用抗生素的做法就像买彩票,如果你幸运,你会治好你的感染,消除你的炎症。

可相当一部分人会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
1.治好痘痘,但体内存在了迁移的耐药菌,使其他部位感染或使日后的感染难于治疗(当你日后感染时你不会怀疑这是你治疗痘痘时导致的,医生也会对你的病比别人的难治产生疑惑)。

2.痘痘不见好转甚至加重,继发其他部位感染,普通抗生素难于治疗。

3.使用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重者窒息、死亡。

轻者发生药疹、呼吸轻度困难等,如果继续使用会一次比一次重!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中明确指出,除非皮肤严重感染必须局部应用抗生素,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的局部应用,如应用,应在全身用药的前提之下。

临床实验表明,局部应用抗生素易引起过敏反应,并容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
局部使用抗生素属于抗生素滥用的范畴,建议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不要和抗生素***!
一、那么为什么局部用药(即涂抹等方式)比全身用药(即口服、注射、静脉滴注)更易是细菌产生耐药性呢?
一是因为单纯的局部皮肤粘膜应用抗菌药物后,由于抗菌药很少被吸收(皮肤、黏膜对抗生素的吸收效率远不如专门起吸收作用的肠道效率高,和注射就更不用比了),加之炎症区的渗出液的稀释,抗菌药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

人体内寄生着大量细菌,每一个细菌的每一次分裂
都有可能产生变异的耐药菌株,感染区的细菌分裂旺盛,当使用足量抗生素时,可以杀死所有药物适应症内的细菌,包括敏感菌和耐药菌。

相反,抗生素量不足时,首先死亡的一定是敏感菌株,本来就不足的抗生素被消耗,剩下的耐药菌就没有足够的抗生素来对付,失去敏感菌竞争性抑制的耐药菌有了相对丰富的营养与空间,会大量繁殖,造成耐药性产生。

也可能会促进菌群的迁移,引起其它部位的感染。

不过,在全身应用了抗菌药,并且局部浓度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配合以局部用药,增强疗效(譬如,治疗中枢神经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后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那些治好痘痘的人不过是幸运,用药部位没有耐药菌的产生或残留)
二、那么局部应用抗生素为什么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譬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如果是注射或口服,往往临床会关注其致敏性,会做过敏试验,以防止过敏发生。

但是局部外用,往往会忽略过敏试验,那些过敏体质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的患者经皮损或粘膜吸收药物后可产生过敏现象,严重者致死。

不要以为像红霉素、庆大霉素等不太常见过敏反应的药物使用后不会过敏,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而且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过敏,这样局部使用抗生素是很危险的。

中国的滥用抗生素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希望大家能从自身做起,停止滥用,保卫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