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语言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陈新勇胡明锋

新闻语言作为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工具,是对社会影响颇大的一种公共语言行为。作为传媒行业的专门用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以及其他行业语言相比,新闻语言呈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和使用规范。但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真实客观地再现新闻事实,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面貌、新事物、新现象,新闻语言也必须不断的进行自我调适与革新,处理好发展变化中所凸显的各种矛盾。具体来讲,新闻语言需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一、创新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在各种有形载体的语言中,新闻语言是最具时新性的。新闻在及时反映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为时,必须使用人们刚刚赋予这一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为的称谓语言来进行报道;同时由于新闻结构上明显的模式化和不可避免的老题材的重复出现,新闻工作者总是要努力通过语言上的创新来吸引读者;另外新闻工作者为了把报道的事实表现得更为准确生动,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和运用新颖的语言来表达。因此,新闻语言努力追求新颖和富有时代特色,是由新闻的本质所决定的。新闻语言的时效性,在社会变革和飞速发展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作为变革求新的急先锋,媒体担当了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主阵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语言的发展;近三十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闻语言时新性的表现在我国新闻史上是空前的,如对网络语言、外来词汇及各种流行语的接纳和吸收,使新闻语言更具贴近性、吸引力;同时,为适应新事物、新现象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创造的新词语、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量,而且增强了语言的适应能力。

新闻语言的创新是社会变革、发展,客观存在发生变化使语言产生变化的真实反映,但任何新的语言现象都是建立在对原有语言的继承、发展的基础之上,不会脱离原有的语言规律凭空产生。生活在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社会,新闻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新闻媒介通过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实际上蕴含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及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由此,新闻语言在追求革新与发展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继承社会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必须从原有的语言形态之中吸取养分,使原有的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蕴藏着肥沃的文化精髓,其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而经久不衰,足以证明其传承延续的价值,离开了对社会优秀文化及现有语言规律的继承,新闻语言的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可见,新闻语言的创新性是其自身发展及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而继承性则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新闻语言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优秀语言现象及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之悖论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的根本属性之一。对于新闻客观性的定义,西方传播学界认为是以一

种公正的、超然的、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即“新闻是单纯的纪事,意见必须与新闻明确地分开”[1]。李普曼曾说过,就是要让新闻报道像一只不断移动的手电筒,“使我们能够看到一片黑暗中的部分情景”[2]。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在1923年制订的《报业法则》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它的第五条写道:“新闻报道不应该掺加意见或任何偏见。”这意味着:新闻报道的应该是客观的事实;不能编造新闻,不能修改事实;越是重大的新闻就越是要及时说出各方的意见。

以上对于新闻客观性及新闻语言客观性的认识都是基于理论基础之上的。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认识论基础及实践操作的双重困境,新闻语言的客观性总是受到多方面的挑战。首先,客观世界,总是动态的、无限的、完整的,而语言则相对是静态的、有限的、抽象的。新闻又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真实客观,因此,新闻语言在客观的背后往往掩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其看似客观的叙事方式,实际上表达着一种“无形的意见”。正如赫伯特·甘斯在《确立新闻的决定因素》中所说:“新闻报道不只是公断现实的事件,还要有价值标准。”这是因为“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和灵魂的机器人,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没有价值观,没有意见,没有倾向……他们有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爱,自己的评价。”[3]其次,由于受到利益集团、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新闻记者的语言表达总是带有一定的偏见与倾向性,这种偏见与倾向总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词语的锤炼、特殊句式的运用、修辞技巧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了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而且主观性总是伴随着客观性而存在。

新闻语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要求新闻工作者辩证对待。一方面,语言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新闻语言的表达总是受到人的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无法达到理论上的完全真实客观之时,在实践操作上尽量保持价值中立,避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客观性并非永恒不变,在我们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理论来替代客观性之前,对于客观性的坚守,并最大程度的付诸实践,是最好的选择。

三、规范性与失范性的矛盾

在一般受众的眼里,新闻语言应该是规范语言,这是受众对传媒信任的基本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媒体肩负着舆论导向和语言导向的双重责任。新闻语言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与包容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语言及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新闻语言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新闻语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运用的规范性上。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尽量遵循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语言运用标准,这就使得新闻语言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并形成其自己的表达规范。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推进,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发展迅速,不断壮大。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社会语言生活空前丰富的同时,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多,它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和损失。这在新闻媒体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外来词、网络词、方言词等新词语、新用法如潮水般奔涌而来。这些新词语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难免有很多不规范的成分,这些未经普及的新词汇无疑会给受众带来阅读、视听或理解障碍。同时,为了抢时效,传媒语言别字连篇、生造词语、用词粗俗、病句错句等现象也同样困扰着广大受众和媒介从业者。

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与失范性的矛盾,并非绝对对立,新闻语言的失范性完全可以避免,这就要依赖于媒介工作者提高传媒语言文字水平,严格遵守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在满足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将失误降到最底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