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合集下载

家庭心理教育常识

家庭心理教育常识

家庭心理教育常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家庭心理教育则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家庭心理教育常识。

一、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的情感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二、注重孩子的自我认知
孩子的自我认知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孩子有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家长也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帮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三、培养孩子的情感管理能力
情感管理能力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能力之一,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培养情感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在孩子遇到情感问题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建议,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四、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五、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选择,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在孩子做出选择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建议,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家庭心理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孩子健康成长。

指导儿童心智的规律

指导儿童心智的规律

指导儿童心智的规律以下七条规律,是由一个著名研究儿童心理学家所举出的。

这些规律可以作为儿童训练的指导,是应当每日都实行的。

第一条:每个小孩应当能尽情自由,发展他的愿望,在玩耍和工作上应当活泼,能表现自己的情感,能卫护自己,能冒险,能处理事情,能寻求,能满足自己所需要的欲望等。

这一切只要有充分的休息,十足的睡眠,便可以得到。

第二条:每个小孩也应当训练如何约束自己的冲动,与别人合作,能服侍人像自己被人服侍一样。

训练儿童约束自身应当用开导的方法,不可无理地压制,不要阻塞他们的精力,而是要使他们的精力有组织有系统地用于正途上。

第三条:每个小孩应当对于他应做的事情专心去做。

要能在短时间内用心学习,不可耗费时光。

时时应当警醒活泼,不应心怀怨恨。

每日都是心思纯洁。

不可为过去或未来的事情忧虑。

第四条:每个小孩应当有一种固定简单的工作;决断应当清楚敏捷,以全副心力去对付,不可自相矛盾或烦恼。

要使工作成为有秩序的日常程序。

第五条:每个小孩应当训练如何应付小的困难问题,意外的不幸、困难、失望,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免不了的。

我们的天性已有许多方法去应付这些困难,问题也是由这些天性的帮助去应付它们。

当一个人需要朋友的时候以及想由烦恼中拔出时,他便会要感受到痛苦、惧怕、忧愁、愤怒,种种情感。

由训练去应付困难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条:每个小孩应当和别的小孩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如工作、玩耍、吃食,甚至争斗,以及成群结队、交朋友、打假仗等,都是与小孩有益处的,因为这些都是社会的背景。

小孩由家庭、学校和玩耍中,而得到吸收和发展的社会训练的机会。

第七条:每个小孩应当知道他是依靠别人的;应当有人去爱他并被他所爱,有人去看管他,保护他,使他对宗教有信仰,能敬畏天地的主宰,这些不专是在礼拜日便教训他,而是整个星期中时常引导的。

以上便是伯哈姆教授(Prof.Burnham)所举的儿童心理健康的规律,他也说去计划这些规律是比实行容易些。

使一个小孩的生活去实行这些规律,便是使他走上一条健康、快乐、正当的途径。

关于家庭教育的六大经典理论

关于家庭教育的六大经典理论

家庭教育的六大经典理论关于家庭教育的六大经典理论天底下没有天生就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方式不对的父母。

教养孩子虽没有太多章法可循,但前人留下的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育儿法则还是值得父母们参考学习的。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家庭教育的六大经典理论,希望有所帮助!一:延迟满足效应适度忍耐能成大事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群幼儿带进房间,每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

孩子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奖励。

最终约2/3的孩子放弃奖励,立即吃掉了糖果。

十几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注意力更集中、人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孩子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

从生长发育中来看,19个月大的幼儿就能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八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一能力。

米歇尔认为,有些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力”。

家长要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比如孩子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父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力。

平时可制定一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二:罗森塔尔效应认可期望带来力量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生,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半年后,他又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生进步很大。

再后来,这18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人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自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会尽力达到对方的积极期望。

有的`家长老觉得孩子难管,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这样的父母不妨先自我反思一下,是否在纠正孩子的言行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口吻,还总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这些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生活中,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寄予厚望和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他们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家庭中,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味地多次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在学校,教师上课超堂,并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凡事不能过量,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只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而忽视了孩子的内部动机。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措施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措施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措施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并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自身情绪管理,做孩子的情绪表达和处理的榜样。

其次,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要肯定孩子的优点和努力,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允许孩子犯错并从中学习,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另外,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的社交能力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鼓励孩子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孩子的交往技巧和沟通能力。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社交环境,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孩子受到欺凌或排斥。

此外,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困扰,比如学习压力、家庭矛盾、自我认同等问题。

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

同时,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措施包括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等。

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个体。

愿每个家庭都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就孩子健康快乐的未来。

7个重要的家庭教育观,父母必看

7个重要的家庭教育观,父母必看

7个重要的家庭教育观,父母必看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7个重要的家庭教育观,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认真阅读并借鉴。

1.爱与关怀爱和关怀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父母应该用心去理解和关心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

不论是赞美、鼓励还是体贴关怀,都是表达爱的方式。

父母的爱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让他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值得信赖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中,应该始终给孩子一个能够信赖的环境。

这意味着父母要讲信用,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这样的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律能力。

3.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日常生活,父母都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同学习和成长。

参与可以表现为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讨论孩子的问题和困惑,并与孩子一同寻找解决的方法。

4.尊重与理解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尊重和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父母应该设定必要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学会合理行为;另一方面,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5.积极引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导师。

父母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的行为和发展,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习惯。

引导的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的正面激励和启示,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生活态度。

6.耐心与宽容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孩子在成长中难免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和包容,用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支持。

7.榜样的力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因此,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

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向孩子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心理学七天定律

心理学七天定律

心理学七天定律心理学七天定律是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七个原则,它们被认为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这些定律的简要介绍:1. 法则一:相识的日子这个定律认为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人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来建立互相认知和信任的关系。

通常,大约需要七天的时间来熟悉一个新的人际关系。

2. 法则二:养成新习惯的时间这个定律指出,要想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或改变一个旧的习惯,一般需要连续坚持七天。

在这七天内,人们需要付出努力来实施和巩固新的行为模式。

3. 法则三:情绪起伏的周期这个定律表明,情绪的起伏是有规律的,通常以约七天为一个周期。

人们的情绪会周期性地出现高潮和低谷,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变化。

4. 法则四:思维特点周期这个定律认为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有类似于情绪的周期性变化。

大约每七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灵感创造力会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保持高效的思维和创意,人们需要注意这种周期性变化并加以利用。

5. 法则五:关系变化的时间这个定律指出,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稳定性通常需要经历约七天的周期性变化。

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亲密都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际关系。

6. 法则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这个定律认为人的注意力通常只能在某个特定任务上持续集中约七天。

在学习或工作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每个任务上分配适当的时间,以保持高效和成果。

7. 法则七:情绪回归基线最后,这个定律指出人们的情绪会倾向于回归到一个基本的、稳定的状态。

无论人们经历了什么情绪波动,最终情绪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线水平。

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化。

这些心理学七天定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遵循这些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思维、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20. 找出孩子的优势———优势效应
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劣势,一个人往往容易在他优势方面取得成功。父母要找出孩子的优势,重点发展这一方面。
21. 学习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自己相关时,能够引起人更大的兴趣,记得也更扎实。父母要教孩子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6.名人的特殊影响———名人效应
父母要为孩子选择值得学习的名人,同时要防止孩子受到某些名人的不良影响。
1.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辨证地看待名人,不能极端化。
2. 父母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使用名人的话语来“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有趣。
2. 乐趣。
3. 志趣。
16. 够得着的目标才有吸引力———篮球架效应
如果孩子不容易实现一个目标,父母可以把这个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实现。
17. 避免拖沓的坏习惯———最后通牒效应
1.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减压”。
2. 父母还要尽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 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
26.舒适的环境带来高效率———环境影响心理
物理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有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的环境。
29.对成就的渴望是宝贵的心理品质———成就动机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让孩子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追求成功。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3.培养孩子自我反省和负责的态度。
4.给予孩子成功的经验。
30.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8、 父母在三种心态间的转换———PAC心理状态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是指根据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结果所总结出的适用于教育场景下的一系列规律。

这些规律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1.知识结构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进行组织和呈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巩固和复习:通过多次巩固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4.情感与认知结合: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相结合。

5.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存在差异,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6.反馈与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激励,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7.潜移默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8.认知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和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9.任务分解: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可行性和学习效果。

10.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11.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3.认知负荷:注意控制学习任务的认知负荷,避免任务过于复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14.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记忆规律:了解记忆规律,采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16.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17.情境化学习: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18.认知发展: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19.专注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使其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1. 墨菲定律。

-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上班迟到,结果一路遇到各种小状况最终真的迟到了。

2. 蝴蝶效应。

-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3. 破窗理论。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4. 帕金森定律。

-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例如一个臃肿的部门,大家都在忙碌但成果寥寥。

5. 晕轮效应。

-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就像看到一个人长得好看,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都优秀。

6. 霍桑效应。

-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比如员工知道老板在观察自己工作时,会表现得更努力。

7. 习得性无助实验。

- 经过训练,狗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

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后也可能产生类似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8.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潜力,这些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9. 马太效应。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在社会中,资源往往会向已经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或群体聚集。

比如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10. 鲶鱼效应。

- 在一群沙丁鱼中放入鲶鱼,沙丁鱼会因为鲶鱼的搅动而保持活力。

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就像放入鲶鱼,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

11. 责任分散效应。

- 当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

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十个心理规律

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十个心理规律

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十个心理规律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对于父母来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十个心理规律:一、注意孩子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兴趣、优点、特长,并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保持家庭的和谐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场所,父母应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家庭冲突和争吵。

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互助和睦相处,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影响。

三、营造稳定的成长环境。

稳定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父母应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提供稳定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避免频繁的搬家和变动。

四、鼓励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

父母应给予孩子一定的决策权,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适当的自主决策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五、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与压力。

适度的挑战与压力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动力,父母应适度给予孩子挑战的机会,并提供支持和帮助,避免过度施压。

六、重视感受与情绪的表达。

孩子的情绪世界丰富多样,父母应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并尊重他们的情绪表达。

家庭中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是培养孩子情商和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培养孩子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父母应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挑战,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八、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父母可以通过赞扬、奖品等方式来表达对孩子努力和进步的认可。

九、建立规则与约束。

父母应制定家庭规则和约束,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但同时要注重灵活性,不要过于死板。

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应主动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关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十个心理规律包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保持家庭的和谐氛围、营造稳定的成长环境、鼓励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与压力、重视感受与情绪的表达、培养孩子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建立规则与约束、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

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

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1.功能性原则:家庭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角色和责任,这些角色和责任相互补充,共同维持和促进家庭的正常运转。

家庭中的成员通常会根据其个人特点和兴趣,承担相应的角色和责任。

例如,父母通常担任家庭主要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子女则负责学习和完成家庭分配的任务。

当家庭系统中的一些成员无法履行其功能时,其他成员通常会弥补这个缺失。

3.等级性原则:家庭系统中的成员通常存在一种等级和权威关系。

通常来说,父母作为家庭的领导者和权威人物,负责制定规则、做出决策以及提供指导和支持。

子女则处于较低的等级位置,接受父母的指导和教育。

等级性的建立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秩序和稳定,同时也有助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过度的等级差异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

4.平衡原则: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之间通常会努力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平衡是指家庭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平衡状态下,家庭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

当一些成员的行为或角色发生改变时,其他成员通常会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角色来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

平衡的破裂可能导致家庭系统的紧张和不稳定。

5.反馈原则: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之间通过反馈来交流信息和调整行为。

反馈可以是肢体的、情感的、或非语言的,它可以帮助家庭成员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正反馈是指增强行为,负反馈是指减弱行为。

反馈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改变家庭系统中的不良模式,促进积极的互动和沟通。

总之,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描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规律。

这些原则有助于理解家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家庭成员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角色,从而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内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内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内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内容如下:1. 沟通的重要性: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了解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感受,耐心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意见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关键。

2. 情绪管理:学会正确表达和处理情绪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情绪,教导他们正确处理和管理情绪的方法,如冷静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3. 管理冲突:家庭中难免会出现冲突,但是如何管理冲突将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

家长要以身作则,教导孩子避免使用暴力、侮辱和攻击性语言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寻求妥协和解决办法。

4. 家庭时间的重要性:共度时间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减轻压力。

家长应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保证家庭成员有共同的活动和互相交流的机会。

5. 提高自尊心:家庭是孩子建立健康自尊心的关键环境。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赞赏,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努力,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6. 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变化和挑战,适应能力是解决问题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技能。

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责任和自主空间,帮助他们逐渐发展适应能力。

7.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对维护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长应当关注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提供健康的饮食和生活环境。

8. 健康网络使用:现代科技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使用,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家长应教育孩子合理使用互联网,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保持现实生活的平衡。

9. 建立支持和信任:家庭应该是一个相互支持和建立信任的安全空间。

家长要积极参与家庭成员的生活,提供支持和鼓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0.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家庭成员出现持续的心理问题,或者无法自行解决家庭关系问题,及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合适的指导和支持,协助家庭恢复健康心理状态。

家庭教育基本规律

家庭教育基本规律

家庭教育基本规律家庭教育基本规律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基本规律,希望有所帮助!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肩负的目标不一样。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包含各个方面的教育。

而学校教育更集中在学科教育、德育、美育等具有学科能力方面的教育。

1、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制约作用。

大家知道,一个孩子在入学前的6年,他们的个性成长,生活习性,待人处事的态度,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完成。

孩子在入学后的表现,最主要的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以及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的表现。

在0~3岁,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将影响孩子在未来面对各种问题的态度,而3~6岁孩子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是否得到保护,兴趣敏感期是否得到满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各个领域学科的兴趣。

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相关性很大的结论,否则孩子总会表现出一些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阶段心理需求的缺失,是形成学龄儿童表现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互补。

众所周知,孩子在家庭中,各成员对于孩子教育持不同的观念和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很多不确定的不良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态度,让孩子无所适从,不容易构建稳定和固定趋势的价值观,行事准则,最终孩子的表现可能会很混乱,没有章法。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出现过大的分歧,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也仍然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可以试想,一个孩子在不同的作用力下,被试图雕琢成不同的作品,最终可能变成一块废料。

现实是,学校教育大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有些细节可能并不能帮助孩子达成目标,这恰好是家庭教育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可以在很多细节上帮助孩子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最终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1、父母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社会角色合格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知识的启蒙者、言行的示范者、知心朋友、心理保健师、称职的指导者。

2、孩子在变,我们也要变——心理定势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父母这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积极适应孩子的新变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3、分数不是一切——晕环效应父母不应把分数作为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而要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孩子。

4、家庭教育不能自相矛盾——手表定理首先,要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

其次,要正确处理家庭内部的关系,形成协调一致的家庭教育合力。

5、教育要接收孩子的反馈——反馈效应父母在向孩子灌输正确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反馈。

互动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A.诊断性反馈。

B.效应性反馈。

C.巩固强化性反馈。

D.延续或补充性反馈。

6、重视孩子的许多“第一次”——首因效应孩子生活中的许多第一次,会给今后的生活打下烙印。

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给他打下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或者对良好的行为进行鼓励。

7、合适的氛围有助于教育——氛围效应父母在教导孩子时,要注意营造符合教育内容的氛围,平时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首先,父母不应该让家庭成为一个充满紧张气氛的“硝烟弥漫”的战场;父母还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还可以开展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使一家人共度温馨愉快的娱乐休闲时光。

8、父母在三种心态间的转换——PAC心理状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在三种心态之间进行转换:父母、成人、孩子。

9、家庭和学校形成的合力——整体性效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两个分支,这两部分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要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为政”所得到的效果。

10、孩子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代偿心理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当成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家庭教育真的是个大话题啊,尤其是心理学的那些规律,更是让人想深挖一番。

想想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就像一场微妙的舞蹈。

你想让孩子学会走好这舞步,得先搞清楚节奏和步伐。

别小看这个,很多时候,家长的一句无心之言,孩子可能会在心里记上好久,就像一颗小种子,慢慢发芽成长。

有时候孩子的反应会让你瞠目结舌,真是应了那句“听话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但要知道,听话可不代表心里没想法。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老师也得学着更新自己的教学法,不然孩子可不一定买账。

说到教育,别忘了心理上的支持。

家庭环境就像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果这土壤不肥沃,孩子怎么可能茁壮成长呢?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就像给花浇水,让它们长得更加茂盛。

可别只用爱来浇灌,理解和尊重也得到位。

你要明白,孩子有时候就是个“小叛逆”,他们的反抗其实是一种探索。

看到这里,许多家长可能会苦恼,心里想“我得好好管管”,但其实放手让他们试试也未尝不可。

就像那句“放虎归山”,别担心,孩子并不是会跑去做坏事,他们更可能是在寻找自我。

再说说情绪管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情绪起伏就像坐过山车,家长得学会如何搭上这辆车。

你得用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他们的感受,别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别急着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先问问他们的感受,听听他们的心声。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理解,而不是被忽视。

听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可是需要练习的。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烙印。

所以,家长们可得小心了,别在孩子面前说一些不合适的话。

你想啊,万一有一天孩子在学校模仿了你,结果被老师请家长,尴尬可就大了。

教育孩子,就像在给他们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候你觉得无所谓的行为,可能在孩子眼中就是金科玉律。

不过,别忘了家庭教育的轻松氛围。

搞得太紧张,孩子可能会觉得教育是个负担。

适当的幽默和玩耍,能让学习变得轻松自在。

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规律

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规律

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规律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还关系到孩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建。

以下是关于家庭教育中孩子成长规律的一些见解:开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有助于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正文:1. 生理成长规律: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生理上会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学龄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理需求和特点,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生理成长规律,提供适宜的营养和锻炼。

2. 心理成长规律:心理成长同样遵循一定的规律,如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认知发展规律:孩子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家长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环境,鼓励孩子探索和学习,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4.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规律:孩子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同样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支持。

家长应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5. 道德与价值观形成规律: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塑造的。

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公正感。

6. 个性发展规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性发展也遵循着各自的规律。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盲目追求与他人相同。

结尾: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智慧和爱心。

通过了解和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创造力的个体。

记住,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

优秀父母必知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优秀父母必知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十大心理学效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情感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基础。

家庭成员可以研究如何倾听、表达情感、解决冲突和建立信任。

2. 健康心态:家庭应积极培养健康的心态,包括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挑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3. 健康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对促进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这包括提供稳定的家庭生活、尊重和支持家庭成员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家庭规矩和价值观。

4. 健康的家庭互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培养积极的亲密关系、分享喜悦和难题、关心他人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可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减轻心理压力。

5. 应对压力:家庭成员需要学会应对生活压力和挫折。

共同制
定适合家庭成员的应对策略,通过提供支持和分享心声来减轻压力
并增强心理韧性。

6. 自我管理能力:家庭成员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家庭可以通过设立目标、制定规
划和培养积极惯来帮助家庭成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7. 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成员可以共同研究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并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的途径。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
意识和行为惯,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和成员的幸福感。

家庭教育之孩子成长的规律

家庭教育之孩子成长的规律

家庭教育之孩子成长的规律1. 生理成长规律: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生理上会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理需求和发展特点。

2. 心理成长规律:心理成长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引导他们。

3. 社会化成长规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和合作。

4. 道德成长规律: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区分对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5. 学习成长规律: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探索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家庭教育的策略1. 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2. 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孩子建立开放、诚实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3. 设定合理的期望: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期望,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4. 提供稳定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爱和关怀中成长。

5. 培养自主能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6. 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结语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

通过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家长可以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家长用爱和智慧去灌溉和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导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测试,A组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这一实验在人身上也有效。

这正是“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
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自省:赏识教育是米妈接触最早的教育理论。

但在孩子上学后,却常忘记这一切,遇到孩子答题慢就忍不住说出“蠢、笨”的字眼,奶奶则经常唠叨孩子“懒散”,天哪!)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 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自省:经常听到奶奶唠叨训斥:“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当孩子自己已经意识到犯错并且很恐惧地看着你时,就不要再批
评了。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其实,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

比如,父母常因为孩子的成绩进行物质奖励,但没有想到,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消减了。

(自省:为了保护视力,我们不让多米长时间看书、画画,但她恰恰利用大人午休时间疯狂做这两件事。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
先来使劲地吹,结果行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开始脱掉大衣,南风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自省:孩子早晨起床洗漱吃饭等等动作很慢,经常听到奶奶厉声道:“快!快给我穿上!把这个给我吃了!”孩子吃饭时也寸步不离,坐旁边盯着,孩子反而吃得很少很慢。

有一次米爸给她做了番茄牛肉面后就离开了,让孩子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餐厅里边听音频边吃,结果孩子竟然吃得干干净净!孩子自发自觉的状态是最好的。


*心理规律五: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们仍然很不满,生产状况很不理想。

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进行了一项试验,用两年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
畅。

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自省:多米幼儿园阶段,不喜欢和妈妈讲幼儿园的事,什么也问不出来。

但上学后却特别喜欢说,经常在上学路上,回家学习的中间,滔滔不绝地说,可以说一睁眼嘴巴就没停过,最喜欢自己编故事给妈妈听,但经常被不胜其烦的妈妈打断,妈妈甚至总让她拿个录音笔去自己说去,孩子很失望。

是不是孩子编的故事里,也隐喻着她的学校生活呢?看来应该更耐心地听完。


*心理规律六: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自省:每次参加活动,米妈都发现孩子的诸多毛病,动手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差、畏难急躁、规则意识差等等,但孩子也有很多优点和进步,例如学会了谦让、学会了自己剪纸和扫地
等等,在小木屋活动中,就可以先重点说缺点,最后结论定在每一次都有提高!)
*心理规律七: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自省: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低于目前阅读水平的书,让她享受阅读的放松。


犹如盖楼,如果地基不扎实,那么就会破坏大楼的稳定性。

地基不扎实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地基用料,另外一个是地基的建设技术。

同样,培养优秀孩子的地基也有两个:一个是孩子自身的条件,另外一个是方法。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自身的条件都是优秀的,但可以假设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那么不足的地方就要用方法来弥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