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诉求:瑞典介入三十年战争的原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权诉求:瑞典介入三十年战争的原因分析

摘要十七世纪的瑞典作为欧洲北方边陲小国,处于帝国统治的边缘地带,随着其在地中海地区势力的发展壮大,急需得到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国际认可和国际地位,1618-1648年之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给其提供了良好时机。本文从瑞典参战的原因出发,探讨其为争取国家认同、确立国家主权而进行的努力。

关键字主权诉求瑞典三十年战争

瑞典在17世纪初,正如其在欧洲地图上的位置一样寄于一隅,并不能引起人们过多关注。作为欧陆北部边陲并不重要国度,辽阔的国土上只有1,300,000人,除stockholm外没有大城镇,几乎没有高素质管理者,没有商业中产阶层和金融投资者,贵族相较其他社会阶层小之又小。除此之外,瑞典也没有以其冠名的任何成就,没有与其他欧陆国家相媲美辉煌历史,没有英雄、作家及与欧陆相比肩高水准学者。将它与欧陆其他国家相比时,17世纪初瑞典明显处于劣等,此时瑞典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要么不被认可,要么就被非常没有尊严描述。如此弹丸小国缘何会在后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中发挥那么大的作用?缘何能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取得那么多利益?我将通过以下分析来揭示瑞典在争取国际认同中不断增长

的主权观念。

一、瑞典剥夺波兰瓦萨支系欲使其外交政策合法化

正如很多从事主权学说史研究学者所说,国家利益对一个国家固

然相当重要,但是要回答利益相关问题,首先得确定自己是谁的问题,也只有知道自己是谁,才能知道到底需要什么。也只有在获得认可之后,主权才能得以实现”。17世纪的瑞典,在国内及国际上都缺乏这种认同。

中世纪时期斯堪第那维亚的丹麦、瑞典和挪威是一个统一的政治体,受同一个统治者管辖。1521年古斯塔夫·瓦萨被选为大臣,并于1523年成为瑞典国王。从此瑞典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直至1587年约翰三世,成功使其继承者西吉斯蒙德成为波兰国王,这样瑞典王室又拥有了对波兰事务影响。这一事件在当时被看成是一个相当成功政治活动,但是却产生了相当严重后果。1592年约翰三世去世之后,西吉斯蒙德理所当然同时成为瑞典和波兰共同统治者。但是西吉斯蒙德天主教信仰等一系列因素都和新教瑞典存在着各种冲突。

1611年古斯塔夫·阿道夫继承瑞典王位。刚刚加冕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在面临来自国内外双重压力,在国内受到来自西吉斯蒙德追随者质疑与威胁;国际上面临来自丹麦人和西吉斯蒙德舆论压力,因为当时不论是西吉斯蒙德本人还是欧洲其他君主都普遍认为他是瑞典唯一合法的统治者。在外国宫廷写的信中称其为“芬兰公爵古斯塔夫·阿道夫”,而不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确切信息,即这些外国君主们并不认同古斯塔夫·阿道夫国王地位。为了改变这一局势,古斯塔夫即位之初,就

在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并对外与丹麦、俄罗斯和波兰等国开战。长时间战争,使得瑞典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始终无法击败波兰,因此,获取国家认同强烈愿望,最终促使古斯塔夫将目光转向德属波美拉尼亚。

二、标榜拥护德意志自由,政治上孤立帝国

三十年战争前十二年,是新教联盟全面失败的一段历史,因此在1630年新教主义者似乎站在最后失败边缘。1629年3月帝国通过的《恢复法令》使得反宗教改革激进行为达到顶峰,法令使得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之后世俗化的所有领地重归天主教会。1627年丹麦战败后,中立的北欧国家瑞典成为寻求庇护首选。根据瑞典战争宣传手册,瑞典是在“战火仅仅在上德意志”时被“很多德意志诸侯”邀请而介入,以便使其“在联合力量的参与下熄灭”。是在他们的合法保护者皇帝不能或不情愿保护他们的情况下,给帝国各诸侯以援助,以保证其免遭来自私掠者的非法侵害,是为了维护德意志自由。

瑞典政府认为,自己作为新教国家,有责任帮助与其有着共同纽带的人们,很多新教诸侯虽然受到来自《恢复法令》威胁,或非常想从帝国军队铁蹄下脱身,然而很少诸侯自愿加入瑞典。麦格隆堡新教领主在1625年支持丹麦时被免职,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季斯拉夫在帝国强压政策下,除了接受瑞典要求外别无选择。由此瑞典通过一系列活动加之皇帝在《恢复法令》上顽固态度,最终使得勃兰

登堡和萨克森非瑞典别无他选。这就使得瑞典国王有机会将舰队开往海上,将军队投入战场,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自己和邻居、朋友及联盟被完全毁灭,从而保证海陆贸易自由和方便交通。因此瑞典同时强调了其参加战争另一动机即真正动机:为了地域安全,尤其是瑞典自身安全。

通过刚柔并济方式,使得本来就在帝国和外来势力之间首鼠两端帝国诸侯,最终放弃了强硬的帝国,投入了瑞典宽大怀抱。虽然加入新教联盟的帝国诸侯都表现出其选择无奈,也不乏态度冷淡者。但是强大的诸侯权威严重地削弱哈布斯堡势力,限制了帝国势力在德意志北部的行动。

三、为争取国家认同而进行战争

关于一个国家为和走向战争,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会给出很多解释。正如我们通常所看到并使用的,从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及其他一些方面来归因,认为上述因素发展,国内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或受到来自外部威胁时就会转向国外以寻求解决之道,而这往往导致战争。由此,有历史学家对瑞典介入战争原因作了归纳,总结起来就是宗教及思想原因、军事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三个方面。既然瑞典有如此多的理由可以参战,为何在1630年前瑞典没有走向战争呢?

其实,时值1629年秋天,瑞典和哈布斯堡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9月波兰瑞典达成长达6年的和解,丹麦和帝国也取得和平;

丹麦作为中间人调节瑞典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冲突,古斯塔夫表示在不违背本国及朋友的公正和福利的前提下愿意解决,并表示将于1630年4月1日在但泽会见帝国代表。1630年初,对于瑞典来说,各种威胁几乎都已消除,4月帝国代表也如约赴但泽以图和平解决双方争端。1630年春,奥地利入侵危险已经不复存在了,并不存在发动战争才能捍卫的安全利益。而瑞典介入三十年战争意欲何为,我们还要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来透析。

一是国王发给国家总理奥克森斯梯那信被拦截。在公开之前被恶意篡改,以增加人们对国王怨恨,使得到处都是可憎的,然后恶意印刷,信使被逮捕并作为罪犯被公开处以刑罚并不按照国家法律。二是,帝国阻止波兰国王和瑞典国王之间和平。本来去公正和平解决是可能的,但帝国在中间唆使波兰继续战争,直到他取得在北部德意志全部统治,并许诺波兰在他征服德意志所有新教诸侯之后,将不遗余力帮助波兰入侵并获得瑞典王位。

三是有辱瑞典尊严的“吕贝克事件”。三十年战争由于丹麦介入,开始由一场国内战争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当然同时将哈布斯堡力量引向了波罗的海和北欧,1625-1628年夏末,哈布斯堡力量在波罗的海地区急剧扩张,并意欲在波罗的海建立帝国海军基地。1627年丹麦一败涂地,1629 年2月与帝国在吕贝克开始和谈,瑞典国王派使团前往,试图以中间人身份使帝国作出让步。但是始料未及的是,帝国代表不仅拒绝瑞典代表参加和谈并且勒令其离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