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教学反思金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摘取关键词,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学习按时间顺序简单叙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圈画法、默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教师引导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植树的奉献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双手和毅力,把荒凉的山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设计意图】从已学课文中的人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1)结合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标注文章的段落序号,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预设

课件出示:

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②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

③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⑤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⑥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提示: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句式来组织语言,概括

故事内容。

预设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让一片荒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

(4)请划分课文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预设第一部分(第1—20段):通过讲述者“我”的一段跨越数十年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芜的高原上种树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1段):总体评价和赞颂牧羊人的精神,收束全文,升华主题。

(5)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叙述的?详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时间顺序。详细写了“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初遇牧羊人,看到他在种树;第二次见到牧羊人,发现树都长大了,他还在种树;最后一次遇见牧羊人,看到种树的地方变成人们的幸福家园。

师小结:文章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叙述“我”与牧羊人之间三次相遇的事件,最后又高度赞美牧羊人的精神,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用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厘清文章思路,学习方法可操作性强,快速高效,为之后的小说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三、再读课文,品析“变”和“不变”

1.表格梳理

文中的“我”在这几十年里三次见到植树的牧羊人,他分别是什么状况?

他给高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

课件出示:

预设

2.表格分析

观察、分析表中内容,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在慢慢发生变化,有些事情却始终未变,到底什么变了?而什么始终没变?

(生讨论交流,师指名回答)

预设“变”: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命气息,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这里。

“不变”: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他的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

3.思考原因

牧羊人为什么要一直种植树木呢?结合文章相关段落来思考。

预设文章的第11段后面半段交代种树的原因,牧羊人的妻子和儿子都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他发现这片荒原缺少树,没有生命气息,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于是就开始种树,朴素的愿望是希望这里有生命,不希望这里就此成为荒地,于是不断地种树,这是他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热爱的体现。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对自然、对世界的爱,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让他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地种树,让荒漠变绿洲,让废弃的村庄变成幸福的家园。

结束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而简洁地叙述故事。先总起议论,总述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难得的好人,然后叙述“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的情形,讲述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原种树、让荒芜的高原变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家园的故事,最后结尾“我”给予牧羊

人以高度的赞美,赞颂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体现了人的力量之伟大。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通过对表格内容的对比分析,发现环境变化之大,而人物所做的事情没变,想要让这片荒原有生命气息的初心未变,在“变”与“不变”中理解文章主题。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这样默默植树造林的人的资料,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

2.探讨文章主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一、交流展示

1.生讲述课外搜集的默默植树造林人的故事。

2.师展示有关默默植树造林的人的材料。

(1)清代诗人萧雄赞颂左宗棠西北植柳:千尺乔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课件出示:

(2)“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感动中国”给杨善洲老人的颁奖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