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让真理“独立”地说话,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假如可以给学生自己提高能力与增长知识的机会,为何我们要包办一切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的侧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人生,为何要把学生的头脑塞得满满的?为何不采用激活的方式,使学生自己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非得通过硬塞的手段桎梏其思维的发展呢?

课堂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

——读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在一个有限的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教与学,是我们的文化现状。然而,正是这个局促的空间,才使我们把知识传授看成是一种简单的智力活动,教师只说,学生只听,甚至连基本的思考空间都被这种灌输给挤占了。教师成了某种技术的拥有者,我们往往以真理的掌握者自居,这种自大与傲慢导致了教育中“人”的遗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换言之,没有人的教育是残缺的。日常中,人们受囿于旧格局而得过且过,却不曾想通过实践于真正的共同体而摆脱因“分离”所产生的恐惧与痛苦。要想变革传统的组织,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把这种努力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保持和谐,从而获得教学勇气,使自己从体验职业生涯的快乐中,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

一、教师的责任是让真理“独立”说话。

我们总在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间论争,发展到后来的两者皆为课堂主体的格局,这种认识仍然是不全面的,因为这种主体论将人为地把学生与真理的发现过程隔离。人们会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提法,毕竟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学习真理,却没有想到,当教师越以传道者的角色实施教学任务时,极有可能会采用某种技术,让学生掌握其认为正确的知识。如果学生只是被当成接受的容器,其富有活力的内心世界就会在学习中逐渐枯萎,这是教育不想看到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却是我们的教育现状。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伟大的“第三事物”(即充满魅力的真理)。引导学生直接寻找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能够促使学生持久地对知识产生兴趣,而非通过教师的简单传授。以关注人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用真理作为共同探索的目标,让学生近距离地真切地接近伟大的事物,这能够在课堂上建立起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应该包括学生、教师与真理三者,只有当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个互相对话与联系的网络,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并非不会犯错误,真理必须不断接受考验。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让真理“独立”地说话,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假如可以给学生自己提高能力与增长知识的机会,为何我们要包办一切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的侧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人生,为何要把学生的头脑塞得满满的?为何不采用激活的方式,使学生自己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非得通过硬塞的手段桎梏其思维的发展呢?

我们需要在微观中教学。医学教育与社会学教育案例足以改变我们对待微观教学的看法。医学院的学生接受传统的教学,虽然可学到先进的知识观念,但这样的学生一旦真正接触到病人,就会把其精力放在名利上,而非真正关心病人的健康;反之,如果从学习之初,就让其接触真实的病人,在导师的帮助下,共商对策,不仅没有降低其专业知识的水平,反而增强了他们对待病人的责任感。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高责任意识,获得生存的技能与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二、优质教学需要教师间真诚的对话。

当我们通过微观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外部世界时,往往可以找到掌握伟大事物的广阔道路,有教学艺术的教师总能够引导学生置身于伟大事物中,并保持活跃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会与无形的历史和思想共同体对话和聆听,这可以无止境地扩大一个人的世界,同时亦永远地改变他的生命”,尽管这种对话是静态的,但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思考与想象却从不停止。

为了实现优质教学,帕尔默提出了两个途径,一个是营造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是教师之间营造一个共同体,从他人那里了解我们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教学犯错。越封闭的课堂,意味着其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假如这种工作总是处于公开的状态中,其作假的成分就会大量地减少。我们当然不期待课堂秘密总处于公开的场景中,但我们可以通过同事间的真诚对话与交流,并在自我审视的前提下,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多实际办法。

教学是个性化的东西,然而,这种个性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为那些保守者提供保护。如果这种个性化能够在开放的情况下进行,便可产生积极的效应。

教师间的真诚对话,能够使我们不断超越技术层面而找到改变自己的新主题。“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位潜在的教师,而他就是真理的仲裁者,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在服务于共同体中其他人时,才能听到内心教师的话语”,当听课与评课成为我们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我们便可主动地提供更多的对话机会,不仅与同事沟通,还能与自我对话。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学习,才能消除内心的恐惧,才能让我们永远新生。

三、不再分离意味着变革的开始。

一个教师如果停止了探索,他就无法用真理感化自己,引领学生去接近心中的伟大事物,而知识也就逐渐失去其神圣,陷入庸俗的境地。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结局。

寻求变革,成了勇敢者的天性,但这种变革不是推倒重来,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新事物的全面接受,而是带着理性的持久关注。作者对组织与变革的阐述很明确,前者“代表着秩序和维持的原则,是保存历代来之不易的财富的容器”,后者“代表的是流动与改变,是社会把其能量输送于更新和变迁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两者的斗争中螺旋式前进的。教师必须保持独立的品格,让这种探索的勇气支持强大自我的一切变革,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生活就不再是绝望。

分离的生活让我们体验到琐屑的重复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无奈,为了改变这种处境,我们可以寻找生命中新的绿洲,让自己游离于体制之外,而保持真正的“独立”。不要成为组织的附庸,更不要成为别人的帮闲,而要让自己的内心与外部保持一致。“人必须找到一个能使其站立于制度之外的坚实基础,找到他自身存在的根基,依靠这个根基,他可以更好地抵制组织的价值变成他的内在生命景观时所发生的扭曲”,只要来自自身的认同与不断的完善,才能使自己拥有“完整”的新生活。

外部世界附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总是残酷地折磨着人的心灵成长,教师总是无法摆脱这种压制,于是,便会将这种烦恼传达给学生,如此循环,教育的结果便不容乐观。外部的惩罚一旦转化为教师的心灵惩罚,就注定我们无法超越局限,因为自我惩罚远远比外部的惩戒更能扭曲内心的完整。为此,我们不应该“分离”,应该走进“共同体”,让革新的观念走向“公众”,并找到一种有效的精神激励方法。

教学的勇气,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观照,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保持一致。在改善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慢慢发现,摆脱分离状态的方法有不少,这种“惊喜”将伴随我们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