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 (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技巧1、抓住外貌描写,五官、体态、穿戴,揭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记忆。
2、品味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
3、留意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灵轨迹。
4、紧扣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5、揣摩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幻觉式(画面)“联想回顾”自言自语“紧迫、紧张时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常见题型】①标题的含义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②标题的作用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③标题的好处、妙处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⑤为啥以此为标题。
【答题思路】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普通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父亲的花儿降了”,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标题假如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别是环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这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如此我们就能够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教材的几篇课文:《羚羊木雕》——贯通全文线索;《顶碗青年》——表明写作对象;《在埃及数骆驼》——关联要紧情节;《生命的舞蹈》——象征或比喻;《秋天的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要紧情节;(6)一语双关。
3.分析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上面两种题型的综合式。
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普通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4.怎么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具合适的标题,别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日子》;(2)用能概括文章要紧内容的一具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漂流记》;(3)用贯通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4)用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特定时刻、地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5)用文章所写的要紧人物、情况、物品、地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少女》《桂林山水》;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主要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全)
记叙文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如:《最后一课》作用:叙事有头有尾,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如:《背影》作用:(1)强调了……(2)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如:《故乡》作用:(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3)交代……背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1)便于直抒胸臆,便于抒发情感和心理描写(2)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第三人称:(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客观的反映生活(2)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五、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1、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作用:(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2)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3)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4)推动情节的发展(5)反映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6)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
答题方式:这是……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了……心理状态、展现了……特点,刻画了××思想性格、揭示了……的内心世界。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2)暗示……社会背景、习俗、思想观念(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烘托……心情(5)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6)暗示人物……的命运(7)推动情节的发展(8)为下文……做铺垫(9)制造悬念(10)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11)揭示、深化主题六、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1)揭示文章主题(2)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七、线索的作用(1)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将文中的人物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结构完整严谨(3)点明中心八、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修辞手法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内容= 表现手法+句子内容+ 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什么描写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问下文做铺垫结构文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照应题目,照应上文结尾:总结上文,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答题方式:运用了……方法,写出了……,表达了……,+内容作用+结构作用九、题目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2)揭示文章主旨(3)充当文章线索(4)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设置悬念,题目新颖,吸引读者,言简义丰发人深省十、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截了当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啥?"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觉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别意义的物品。
A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要紧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XXX线索:中心事件⑤时刻线索作用:是贯通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截了当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讲明、抒情、描写[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讲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别同的感受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截了当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办法(5)环境描写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记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事情。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进展。
③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身边(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情况节的进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工、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 气氛;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④推动……情节的开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比照;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 外表内容(景物特点)+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 心情,……例如: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 "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一一侧面描写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响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完整)(表格)语文中考记叙文高频考点答题格式终结版
2、可以通过句段的特殊性来辅助判断,如环境描写、插叙等。
3、句子含义可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双关、情感句、主旨句等方法完成。
标题的作用
作用:1.作为全文的线索;
例:《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线索。《锦绣未央》《黄色枫叶》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例:《拳拳赤子心,殷殷航空情》——点明主题。《等我回家》《深深爱过你》
3.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关注;
例:《特殊礼物》——引起阅读兴趣。《心理罪》《丑八怪》《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
4.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例:《毛泽东传》——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藤野先生》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在埃及数骆驼》——关联主要内容。《老爸当家》张国立
6.一语双关。
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认真的雪》
中间方面的作用(结构+内容):
内容方面的作用:1、承上启下
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结上文2、引出下文3、照应4、对比5、铺垫
结尾句段的作用(结构+内容)
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词语的含义
由表及里
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题思路: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1、了解词性和词语本义
2、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3、注意区分问法,词语的意思含义稍有差别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中考语文科目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以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为主,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中考记叙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事件的发展来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
记叙文的特点包括:- 真实性:基于真实事件或人物经历。
- 叙述性: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 情感性:通过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可以根据叙述的内容和目的分为以下几类:- 人物记叙文:主要叙述人物的生平、性格、事迹等。
- 事件记叙文:主要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
- 景物记叙文:主要叙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特点和变化。
- 抒情记叙文:在叙述中融入作者的感慨和抒情。
三、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通常具有以下结构:- 开头:引出主题,设置背景。
- 发展:叙述事件或人物经历的详细过程。
- 高潮:事件或情感达到最紧张或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悟或观点。
四、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特点。
-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时空转换:灵活运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增加文章的层次感。
- 视角变换: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五、记叙文的语言表达-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注意语言的音韵美,适当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
六、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写作要求。
-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 立意要新颖,避免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结束语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考中更好地完成作文题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记叙文。
记叙文中考阅读必备知识点
记叙文中考阅读必备知识点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叙述的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四.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1.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我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
2.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不受我个人听觉和视觉的限制。
3.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像在和作者或者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楚明白,使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A、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记叙文基础知识及中考考点.1docx
记叙文基础知识及中考考点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三、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顺叙作用: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五、概括文章内容概括的方法有:1、抓住了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3、对相关性内容进行概述总括。
4、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六、记叙文的线索常见的线索类型。
常见的线索有: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⑥空间线索——游记散文中的空间方位变化。
(7)反复出线---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
七、归纳中心意思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八、品味文章语言1、从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上。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初中语文记叙文基础知识归纳概括
记叙文一中考中记叙文的考点: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2、归纳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提出疑问并有自己的看法。
二记叙文知识体系: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概念)一般来说,记叙文就是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3、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1)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2)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3)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4)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5)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4、记叙的顺序:(1)顺叙(2)倒叙:(3)插叙5、记叙的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一般分为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
6、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7、记叙的详略:与主题有关者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略写。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一、体现方式:记叙、描写、抒情、阐明、议论二、体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立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烘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通过、成果五、记叙次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办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办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背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阐明次序:时间次序、空间次序、逻辑次序十三、阐明办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办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方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辩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构造: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经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认、挖苦、反语二十三、破折号使用方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它:(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氛围(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立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记叙文阅读】
初中语文
记叙文阅读总结:记叙文的考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考查的题型多,考点多,根据中
考的命题趋势,下面的几大考点将成为今后
高中入学考试
的主菜单。
叙事阅读
考点一:叙事线索。
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①人物线索;②物品线索;③感情线
索;④事件线索;⑤时间线索。
检查点2:表情检查。
理解几种表达方式:叙述、讨论、解释、抒情和描述。
考点三:表现手法。
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
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测试点4:意义功能问题类型。
包括:① 了解人的角色,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回答问题;
② 理解段落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作用;③ 具体句子的分析;④ 议论文句
在叙事中的作用;⑤ 抒情性在叙事中的作用。
考点五:结构层次。
包括: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②概括层意的方法,具体为摘句法、概括法和叠加法。
测试点6:内容和中心摘要。
掌握概括方法,观察主题、人物(事物)和事件,并对
其进行综合和总结。
考点七:语言赏析。
了解用词之美;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测试站点8:结构和想法。
注意标题中有限的、具有启发性的信息。
考点九:标题考查。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测试地点10:知识发展问题。
人物事件拓展;主题开发;谈谈你的实践经验。
温馨提示:掌握: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双关义。
中学语文记叙文阅读重点和知识点
中学语文记叙文阅读重点和知识点(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说明、抒情为辅助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二)记叙文表达方式:①叙述:用质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交代事实,包括人物事件梗概以及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来龙去脉。
②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句子往往优美、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等,可以细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全文中心,烘托主题,为下文埋下伏笔。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③议论:对人物、事件、景物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在记叙文当中,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就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先叙后议:给读者提供对所叙人物或事物的深层认识,起到加深文章思想深度的作用。
先议后叙:引导读者进入对将要叙述人物或事物的思考,收到让读者对下文密切关注的作用。
叙中他议:作者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的作用。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考点一:词语/句子的含义一、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根据上下文,理解……(某词)的含义b)赏析加点词。
(福建省常考题型)c)、揣摩下列句子,说说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d)、根据你的理解,体会下面句子的言外之意。
e)、文章的第*段为什么说“……”?2、变式设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板a)本义+语境义(+感情色彩,褒义贬用,贬义褒用,大词小用)b)手法(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手法五种)c)词语描述对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d)思想感情4、答题技巧细读文本,定位到具体文段,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推知具体于语境义,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二: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经典设问:1)开头一段(或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写道:“……”,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在内容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答题技巧1)、开头作用a)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
b)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文章中心(主旨)2)、结尾作用a)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b)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升华主旨。
情节徒生波澜,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意味绵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中间段作用:a)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b)内容上:结合改段具体内容分析。
3)、标题的作用a),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b),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主旨);c),交代文章写作情感;d),点明时间地点,表明写作对象。
e),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f),作为文章的线索。
考点三:分清线索,理清记叙顺序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本文的线索是什么?b).联系全文,揣摩作者“以……为题”的用意。
中考语文《记叙文高频考点 》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 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 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 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 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 它表现了……
❖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 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 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
❖二、文章概括:
❖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 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 (人物性格、作者感情、 人生哲理)。”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 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 清楚、层次清晰。
❖四、记叙顺序及作用?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 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 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 使读者……的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1) 顺叙作用:叙事有头尾,条 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 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 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 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 五、文章中语句的主要作用:(必须从 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总领下文、承接上 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照应 前文、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 、抒发情 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 点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 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 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 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 ;深化 主题;照应开头。
记叙文知识及考点概括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概括一、关于记叙文: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记述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并没有截然的划分。
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多样的文体。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二、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知识点归纳:1、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
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2)倒叙: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就是倒叙。
倒叙有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启发人们思考的艺术效果。
(3)插叙:在叙述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段事,然后再把原叙述继续下去,这就是插叙。
插叙有追忆往事、补足有关情况的作用。
(4)补叙:在叙述结束后,又对前面的有关情节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就是补叙。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就是叙述。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就是描写。
小说中运用描写比较多,一般记叙文则只是在叙述中穿插一些描写。
这些描写,按对象来划分、大体可归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类。
(3)抒情: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文章中直接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喜怒爱憎感情,就是直接抒情。
这种抒情方式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多,一般记叙文不宜多用。
否则令人产生做作、乏味之感。
间接抒情:将感情渗透在写景、叙事、说理之中,边叙述边抒情,边描写边抒情,边议论边抒情,就是间接抒情。
这是记叙文的主要抒情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抒情,可熔情、景、事、理于一炉,使文章更显得丰富多彩、富有情味。
(4)议论:议论是论说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它只是一种穿插在叙述和描写中的辅助手段,一般表现为对文中叙述的事物画龙点睛式地发表议论,即夹叙夹议。
(完整版)初中记叙文重要知识点以及题型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模块记叙文阅读:[记叙文考点]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个要素不 —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2、记叙的顺序 (1)作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作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首尾呼应,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作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如:第(5)(6)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 __________ ;其主要内容是:作用是 ________ .【徐汇区一模23】3、记叙文的人称:(1)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 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 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具有客观性。
(3)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 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为文章拟标题:找4、记叙的线索:线索: (1)核心人物(4)时间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2)核心事物 (3) 核心事件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 线索,中间串写了I ”几件事,组成一种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5)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一)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一)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语文是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语文文体知识的学习是语文的关键,也是中考语文高分的关键。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初中语文常见的文体知识,以及涉及中考中高频考点。
一、记叙文1. 定义:以叙述故事或事件的方式表现人物、事物、环境等情节的文体。
2. 特点:多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叙事顺序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合理有序,描写生动而具体,一般不涉及作者的主观感受。
3. 中考高频考点:记叙文的结构特征,如开头、事件、结尾;叙事顺序的处理;情节合理有序的表现;场景描写与人物塑造等。
二、议论文1. 定义:表达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或看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支持自己的观点,达到说服读者的效果。
2. 特点:通常包括:导入、提出问题、自己的观点、分析和论证、结论和呼吁等部分,可以包括多种叙述方式,情感表达更迫切。
3. 中考高频考点:议论文的特点和要素;论点与论据的搭配、结构与呈现;过渡语;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三、说明文1. 定义:通过科普的方式,向读者解释一个事件或事物,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特点:注重通过文字让读者了解相关事物,多用描写手法,对“什么”、“怎么”、“为什么”作出解释。
3. 中考高频考点:说明文的特点和要素;如何简单、明了地向读者解释;文字的精确性和合理性;图表配合等。
四、文言文1. 定义:指中国古代从汉文化时期起一直流行的文化体裁,是汉字的经典范本,也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特点:文言文的语言是古代汉语,包括音、韵、声、调、形等要素的运用,讲究句式的平仄、韵律和对仗,想象力丰富。
3. 中考高频考点:文言文翻译的考点、常见典故的考查;文言文的修辞特点、句法结构、语言组成等学习。
五、诗歌1. 定义:用简练而富含想象力和感情的语言,通过韵、律、格和形式等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文学体裁。
2. 特点:包括抒情、叙事、赞颂、讽刺等多种类型,采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注重语言的形象化和抒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伏笔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
(正衬/反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统编七上)《春》中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情致,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题规范: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07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把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详见“8.常见的描写方法”)
社会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根据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03线索
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
照应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一次比一次抒发得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抑扬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对偶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的心情。
反问/设问
辨析: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设问是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反问: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设问: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统编八下)鲁迅的《社戏》等,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他”“他们”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环境
描写
自然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作品主题。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等行为的讨厌,而后面她为“我”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象征
(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排比
[统编七下P40]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彻,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强烈)地写出(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夸张
[统编八上P40]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 (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
(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
05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
插叙
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特征;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详细地刻画。
外貌(肖像)描写
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02常见题型
常见类型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
②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09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作用/答题规范
教材举例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