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8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① 1984年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② 1984年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的理论创新
(1)正本清源--1992年南巡讲话
(2)科学概括--1992年十四大
•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③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 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①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 占社会统治地位,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了我国社会 的社会主义性质。
②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 一步完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既非劳动者实际付出的个别 劳动,也非社会必要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 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 社会平均劳动。
(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基本要求:
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分配依据是要素所 有权
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 财富
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在华独
资经营企业
1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曲折
公司治理: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
公司治理: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公司治理:基本原理及我国特色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公司治理是一个涉及利益相关者权益、经营监督和风险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课题。
本文将围绕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的特色展开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课题。
一、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1. 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内部管理结构、权力运行、责任履约等规范和机制的总称。
它旨在建立一种能促进公司长期稳健发展、保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有效运行机制。
2. 公司治理的主要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公司治理应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防止权力滥用和利益输送。
(2)透明度原则:公司治理需要保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确保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
(3)责任追究原则: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对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
二、我国特色的公司治理1. 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我国特色的公司治理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所有制结构、股权激励、经营管理等诸多挑战,公司治理机制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改革。
2.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公司治理在我国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加强。
资本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公司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和规范运作。
三、总结及展望通过对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特色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公司治理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文化。
在不同的国情和经济体系下,公司治理的实践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公司治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经济体系下,公司治理的实践也呈现出诸多特色。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国际公司治理经验,借鉴其优秀实践,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断完善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与国企党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与国企党建研究摘要:党发展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揭示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融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站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立场,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问题导向出发,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国有企业党建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有企业;党建;创新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属于指导共产党人正确前进的思想指南。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与政治基础,亦属于党执政的支柱力量,加强国有企业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党的政治基础理论,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创新是国企制定政策的依据中国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在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四个历史性成就,锤炼了精神品格,本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行,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完美结合、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以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以反抗资本主义、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关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国有企业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企业生产面临的各类问题,也是基于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
如国有企业中很多年轻党员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不利于内部思想统一。
而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融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可以发挥支柱作用,加强国企内部政治建设,端正内部人员政治思想。
所以,国有企业应以问题为导向,理解对立统一规律,以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思路的突破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根本观点,把企业战略目标化阶段逐步落实,避免目标与实际脱节,依靠实践,总结经验,实现国有企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效互动。
试论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
试论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为开放的企业运作环境,也让许多国有企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制度和桎梏,实现了全面的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在现代公司的相关治理要求下,也相应地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但在这一改革的进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即一些企业只是改变了一些形式,但依旧是被传统制度所束缚。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重点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国企;改革;公司治理引言:自从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变革之后,国企的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历经数个时期的探索,主要表现为“放权”、“股份化”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公司都摆脱了传统的制度,开始了证券市场的发行,并且建立了内部管理架构。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许多企业的发展变革也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究其核心原因,主要是原有的制度依然对它们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进行了研究。
一、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现状分析(一)三会一层职权界限不清晰,没有明确权责清单指引公司尚未形成规范、明确的权责清单,公司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权责分工仍不够明晰,议事清单不齐全,分级授权体系不健全,影响日常事项决策审批和日常工作开展效率。
在现代公司体制中,公司的董事会起着重要作用,它主要负责公司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总经理的选聘等,但是,在行使其职权时,通常要经过有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或直接由政府部门任命,从而制约了董事行使职权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公司的经理层和董事会之间存在着权力交叉、重叠等问题,导致了我国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人缺失和利益主体的模糊,从而影响了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以笔者所在区属国有独资一级平台公司为例,在执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过程中,虽然党总支会议事清单已发布,但三重一大事项尚未明晰,议事清单中的“其他应由党总支委前置研究讨论的重要事项”指代不清,造成不需要上会的事项也习惯或偏向于上会讨论现象,导致决策和工作效率下降。
试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引言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进行解读。
一、国有企业的特点及其治理问题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所有制形式上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强调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性质;2.全员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经营管理权的集中,强调集中统一决策;3.具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强调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国有企业也面临一些治理问题:1.内部资源配置不优化,导致效率低下;2.利益分配不公平,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作;3.决策机制不灵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其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马克思主义和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典型代表,具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
因此,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原则,推进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和资源优化配置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应当注重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市场调节作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资源在国有企业内部的流动和配置。
3. 马克思主义和公平分配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公平分配原则,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应当坚持公平原则,实现利益的公正分配。
这不仅包括与员工的工资福利关系,还应考虑到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避免利益过度集中而引发社会不公平。
4. 马克思主义和决策机制革新马克思主义不断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探析国企改革的历程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探析国企改革的历程董超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国有企业;实践观;社会历史观;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国企改革概念界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理论方法。
主要有以实践根底的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法等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唯物主义为其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其核心内容。
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是重要的一环。
在我国国企改革40多年的历程中,依次经历了放权阶段、权力别离阶段、现代化阶段、股份制阶段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的布局,做大做优做强国有资本。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国企改革过程的分析以实践为根底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根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客观实际的情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同样也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根据当时的国情以及社会开展状况来采取不同的相适应的改革举措,才能逐步地实现国有企业效率的稳步提高。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开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在不断地开展,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地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地进化和深入。
在国有企业改革40年的历程中,我们对国企改革的认识也在深化,这也对不同时期的国企改革的方向和方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序幕刚拉开时,我们对国有企业的认识主要是应当解决不太灵活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的问题,对改革的本质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外表。
而到了九十年代,承包制的一些缺点开始浮现,且此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与此相适应,我国开始认识到产权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才能触及国企改革的本质。
关于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论述
关于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论述国有企业的完善公司治理对于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完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在市场经济中,优秀的企业治理体系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从而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
同时,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内部腐败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国有企业通过完善公司治理,能够更好地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增加企业利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完善公司治理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要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国有企业能够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抓住机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和挑战。
只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益,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国有企业可以借鉴市场化的管理经验和灵活的经营模式,推动企业从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拓展,实现企业的更大发展。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国有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员工权益的保护,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
关于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论述
关于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1. 国有企业是国家资本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责任。
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 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决策效率,减少人为干预和腐败行为的可能性。
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让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公开、公正,增强市场的信心和投资者的信任。
3. 公司治理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管控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和稳定。
4. 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可以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导向。
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平衡好股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
5. 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国际投资,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总之,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和稳定,增强市场的信心和投资者的信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第一章:引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全面、科学的理论,其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但是该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在企业管理中。
在企业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运用于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提高企业效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对企业管理也有重要作用。
生产力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则是企业维持生产力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在企业管理中,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企业的实际效益。
2.2 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被运用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中。
企业要在充分了解成本的基础上,合理定价,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仅能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还能提高效率。
2.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存在阶级斗争的。
在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被运用到员工之间的关系中。
管理者需要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权益,合理安排工作和薪酬,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福利、推进员工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晋升空间,来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创新3.1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企业管理应当以人为本。
在企业管理中,创新的关键是员工的发展和维护。
企业应当提供培训机会,激发员工的潜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3.2 信息共享现代企业管理不断追求信息化与智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在企业管理中也同样如此。
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开放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的实效。
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
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公司治理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定义、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公司治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公司治理的定义公司治理是指确保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企业目标实现的制度和过程。
它关注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司结构和决策机制,以便管理层能够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保护股东权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旨在推动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包括: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面临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竞争的加剧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改革势在必行。
3.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需求:国有企业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和增值国有资本,必须进行改革。
公司治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公司治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公司治理可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灵活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和独立董事,可以有效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性。
2. 保护股东权益公司治理可以建立健全的股东权益保护制度,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通过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提高股东的参与度和信任度,增加股东的投资意愿。
3. 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公司治理可以引入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通过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激励管理层积极投入、创新经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率水平。
4. 推动国有企业的合规发展公司治理可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推动国有企业的合规发展。
一文读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建议收藏)
一文读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建议收藏)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提升了企业治理能力水平,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个核心,突出权责边界划分这个关键,着力构建定位准确、权责衔接、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加快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公司治理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按照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课题报告中:是指这样的一套工具和机制(比如合同、法定权利和市场),他们可以被股东用以影响管理者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可以被固定收入索取者,如银行和雇员,用以控制股权的代理成本。
从学术角度,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法人治理结构,体现为董事会制度、独立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独立的外部审计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等公司治理制度。
从公司法角度,公司治理则是“三会一层”的权力架构: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选举和任命董事会及其成员、董事会对股东会/股东大会负责;股东会/股东大会选举和任命监事会及其成员、监事会对股东会/股东大会负责;由董事会任命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称为执行层,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执行层。
公司治理主要涉及三种“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资本家。
在实际理解角度,站在这个三种“人”不同的视角,公司治理的内涵各有侧重。
公司治理是企业家/决策层比较陌生但是却比较重要的话题。
特别是对于公司的战略执行,只有解决好股东层面、董事会层面、经理人面的制度和决策机制,监督三者之间各自决策的内容、顺序和权力,企业的战略执行才具有了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公司治理是老板工程,在我们的企业管理咨询实践中,老板的意愿往往从根本层面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执行的顶层建设、企业发展中的效率与风险、以及组织裂变中的授权与分权。
马克思主义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素材
马克思主义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素材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改革过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提供一些与此主题相关的素材。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改革背景包括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通过阶级分析揭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
根据这一分析,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实现阶级和谐与社会稳定。
2. 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企业改革应当以提高生产力为核心。
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实现生产力的提升。
3. 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强调劳动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关系。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实现价值决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国有资产的流转。
4. 社会主义建设理念: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
国有企业改革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公共利益的保护,推动经济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经验1.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非公有制资本,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市场化进程。
2. 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通过发展股权制度,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和股东权益的分散化,提高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
3. 职工持股:通过推行职工持股制度,使企业员工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企业的发展。
4. 员工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注重员工参与,通过开展集体讨论、工会组织、员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增加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马克思企业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
马克思企业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作者:游小备杨益黄晓聪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21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国有企业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受到了限制,尤其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这方面,产权日益集中,所有者约束的问题等出现。
在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之中,很好地阐述了各企业应该具有的产权模式。
本文对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并分析国有企业产权机制,针对相关问题,给出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产权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进行很多产权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多,任务艰巨,在实际中人们大多是以西方产权理论为主导,盲目的进行改革。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没有关于产权的理论,事实上,所有权就是产权的形式。
也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不适用,倾向于西方的制度理论,但是在实际中却遇到很多问题。
一、马克思的产权结构理论概述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交易者,都必须承认对方是商品的所有者,所以马克思所研究的产权理论就是法权关系,具体来说,商品生产者必定是商品所有者,是由法权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这是企业法人产权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的假设1.商品经济制度独立存在假设物物交换是商品经济制度的起点,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之后,却没有建立这种独立的商品经济制度,在独立的商品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就可以更好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2.制度人假设马克思所说的制度人,是指在商品经济制度假设存在的条件下,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是按照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经济行为,而且不违反这种制度。
这种制度人包含了“经济人”的属性,即每个人是在遵守既定制度的前提下,做一些利己而又不损人的经济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结构1.单一型企业产权模式单一型企业是指一个人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简单的说就是那些不存在雇佣关系的个体户。
2.业主制企业产权模式业主制企业也称“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出资经营的企业,出资者就是企业主,掌握企业的全部业务经营权力,独享企业的全部利润和独自承担所有的风险,并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指导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和前景。
一、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始于改革开放,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变迁。
1978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推动国有经济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等多个方面。
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明确了国有企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促进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国有资产监管则严格规范了国有资产的流转和管理,确保国有企业稳健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挑战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改革尚未深入到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效益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也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四、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发展中,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导向、法治保障和改革创新的原则,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国有企业也将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竞争中,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并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其改革与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体制变革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国有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改革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效益。
2. 提高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需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改革可以提高其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
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使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有企业改革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始终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保障国家的根本利益。
2.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国有企业的改革应当以公平原则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以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坚持市场调节机制:国有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实行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应当是效益优先、结构调整、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
具体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2.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决策流程,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实现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
4. 推进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鼓励国有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多元化发展,降低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新时代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实
践路径
郭瑞萍;赵林静
【期刊名称】《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处理好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关系成为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从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互相依存的理论逻辑、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问题的现实逻辑出发,理解二者有机融合的内在逻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我们党多次探索了实现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的路径,直至2019年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之后,才首次指明了二者融合的具体路径。
探究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在人员、组织和职能等方面融合的有效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郭瑞萍;赵林静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7.1
【相关文献】
1.新时代实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内在机理与实践要求
2.浅议新时代党
的领导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政治维度3.内生与融合:新时代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性
营造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培育4.浅析新时代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政治维
度5.新时代绿色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 北京 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 北京 100871) 摘要 : 在社会科学的历史中 , 真正建立科 学的产权理论的应该首推卡尔 马克思。马克思有关产权的理 论可 谓博大精深 , 超越时代 , 自成体系 , 其远见卓识的 思想对现代产 权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具有深刻 的影响。同 时这些理论即使对我们今天企业 产权改革的深化也依然应该 是主要的指 导思想。但受 到当前西 方经济学蓬 勃发展和广泛传播的影 响 , 许多 学者只看到了西方的产权理 论而忽视了 马克思的 产权思想 , 错误 的把科斯 等人的产权理论作为我 们改革的理论依据。我们在这样的背 景下重提马 克思的产 权理论 , 进而从 马克思产 权理论的卓越贡献中发 掘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启迪 , 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 产权 ;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 剩余索取权分 配 中图分类号 : F01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2674 ( 2004) 11- 0013- 04
) , 女 , 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 ,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 师 。 研究方向 : 社 会主义
#
13 #
∃当代经济研究% 2004 年第 11 期 与西方产权学者理论相比较 , 马克思的产权理 论是西方学者无人能够匹敌的。马克思主要是从生 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所有权或产权的内涵, 从而科 学地论述了产权的本质所在。所有权和所有制是两 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范畴, 马克思主要是从所有制 的角度来论述其有关所有权的思想 , 从其所面临的 时代历史性质的产权形态出发, 着重考察历史上所 有制和所有权的演变。马克思认为 , 所有权是所有 制的法律形态,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 所有 制的性质与内容决定了所有权的性质与内容。进一 步地说 , 在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中 , 产权关系本质 上是经济关系, 但这些财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又是以 法律权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说 :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一、概述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所有制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的地位和关系,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
对于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都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国企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企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和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企改革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将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企改革之路。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国企改革实践的研究和总结,不断完善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
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观点构成了理解和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还深入剖析了所有制形式、所有制结构以及所有制演变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明确指出,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关系既涉及人与物的关系,也涵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制实际上是通过人对自然的占有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反映了生产条件的分配,更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利益格局。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强调,所有制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
所有权并非抽象的、永恒的概念,而是根植于具体的经济关系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
作者:赵国英时间:2011-6-21 15:35:00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经历了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治理结构构建以及治理机制建设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产权理论是紧密相连的。
治理改革的成就是不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的结果。
通过梳理和分析国企治理改革和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联性、互动性,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公司治理质量,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所有制;产权;马克思主义
一、引言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并由其作为理论指导,不断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可以更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精髓是密不可分的,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提升公司治理质量。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历程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现代企业制度探索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
国家对当时的国营企业采取的是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企业没有决策权、经营权、收益权、分配权等权利,完全按照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
在这个阶段,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是纯粹的行政性管理。
1798年以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轨,国家逐步下放和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展开了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上,由单一的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政府直接管理和企业适度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
企业的称谓开始由“国营”逐步转变为“国有”。
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同时,可以自主开发
市场,经批准可以投资开办企业。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由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逐步转变为厂长(经理)负责制,并于1987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治理结构构建阶段(1993—200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践表明,虽然这一阶段的公司治理已经实现由观念导人到结构构建的转变,从“形”上已经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初步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公司多数停留在“违规”和“消极合规”的阶段,不能使现代企业制度“形神兼备”,未能实现治理机制的协同互动。
3.治理机制建设阶段(2003年以后)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央政府和省、地(市)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国资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切实加强。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在完善公司治理基本制度方面有颇多建树,证监会于2007年推出的《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拉开了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序幕,进一步改善了公司治理状况。
当前,在公司治理“合规、创新与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意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监督与约束,漠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问题,产生企业社会责任“显性违规”和“隐性违规”并存的局面,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典型。
优化包含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率,实现公司价值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全面提升,从而引发整体治理质量的提高是未来中国公司治理的发展动向。
三、指导国企治理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
1.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股权结构改革
马克思认为,所有制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分层次的。
一般而言,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均可划分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产权制度、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三个不同的层次。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决定了社会性质的不同,社会性质的不同形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治理中特有的“行政干预”所造成的双刃剑效应,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行政型治理”。
股份制改革,不能肢解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权,更不能以任何名义将国有资产分给任何个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产权制度层次属于所有制关系的具体化,它是所有制与资源配置调节机制的中问层次,是处理生产要素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
由于所有制问题在本质上是利益关系问题,它关系到劳动者、企业、地方(部门)和国家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又涉及到责任、权力和利益这三个方面,从而形成极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仅靠所有制归谁所有这一大原则是无法合理界定并求得解决
的,还必须辅之以具体的产权制度,而依靠所有制和产权改革进行治理结构的构建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最后,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这是最具体、最直接也是同经济运行相关度最高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加大调整重组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推进治理结构优化组合。
2003--2007年5年来,共有95家(次)中央企业参与了47次重组,中央企业户数已由196家调整为150家。
一批科研院所进入产业集团,实现了产研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2.马克思的财产权理论与治理中的两权分离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产权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
根据财产权的各种权利可以分离的理论,借鉴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经验,国有企业改革应实行财产所有权同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经营权是一种企业财产权,这种企业财产权和法人制度相结合,便构成企业法人财产权。
同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出资人到位,以改变所有权主体虚置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公司制,实行法人治理。
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是绝对分离,而是相对分离。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方向、企业领导人的任免等保留某些决定权和监督权。
所有制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股份制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私有制经济可以运用股份制这种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也可以运用股份制。
因此,股份制不等于公有制。
股份制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
另一方面,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是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这一层面上,马克思理论和治理理论是相通的。
四、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1.国有持股比例的进一步下降
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强调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两个根本原则:一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
面对国有股的“一股独大”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质量的提升存在制约的问题,我们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主要”地位。
未来一段时间,国有股权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同时,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和持股的增加,势必会给现有的产权理论带来新的课题,如何结合治理改革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国有企业治理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共同面对的挑战。
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它还将而且必将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过程。
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上,从理论到实践,均不是很清晰,仍在摸索之中。
不仅如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公有产权的实现形式也将会出现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公有产权理论当然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以反映现实经济生活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因此,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为指导,不断拓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