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模板(样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代码:501610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88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34学时)

一、授课主题:先秦文学绪论(2课时)

二、授课课次:第一次课

三、授课类型:理论课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先秦文学,掌握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以及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及其发展轨迹,从而理解中国文学特征形成的渊源。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在不同的阶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六、教学方法:讲授式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七、教学手段: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八、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正所谓“虞夏之前,遗文未睹”(《宋书·谢灵运》),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也很难说是其原貌。

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人类在简单而又繁重的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喊声,这就是劳动号子,它孕育着诗歌的胚胎,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是一篇年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又一特点,即带有原始宗教意识。(伊耆氏:①远古部落名,据说就是神农氏,这是一个首先发明农业的氏族的名称。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开始了经营农业的时代的名称。蜡:是古代一种祭礼名称。周代在十二月举行祭百神之礼,称“蜡礼”,蜡礼上所用祭祷辞,即“蜡辞。“土,返回你的原地;水,流回你那沟里;昆虫,不要兴起;草木,长到你那沼

泽里去!”内容:泥土坍塌,洪水泛滥,水土流失,昆虫成灾,野草丛生,威胁着人类的生活,于是这首短歌以明显命令的口吻,责令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宿。虽以祝词的面貌出现,实则咒语的作用,希望用咒语去影响神,充分表现了原始人企图控制自然的愿望。)当时人们相信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和影响,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词大意是:我们伴随着太阳起居,伴随着太阳劳作,自食其力,悠然自得。)、《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现在则被认为是后人伪托的;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是一首原始人类的狩猎之歌,寥寥八字,再现了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这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为主。此外,《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也是较为可信的夏代遗文。(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逐渐脱离了传说时期。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字(甲骨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晚出的早期文字”等,1899年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得,积有1500片。后刘鹗(《老残游记》作者)得到,增至5000片,编成《铁云藏龟》,这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再后来,孙诒让据此编成《契文举例》,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随之,“甲骨四堂”即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于省吾、胡厚宣、陈梦家、唐兰等人也对甲骨文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甲骨文残片已有15万片,单字4500多个,但可以破解的仅有1000字左右。)和青铜器铭文(今文、彝器铭文、钟鼎文,如西周的大盂鼎、大克鼎、史墙盘和毛公鼎等,后者字数多,达到497字)。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文学方面,它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的记载(教材24页);再如《尚书·益稷》篇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教材25页)等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形态。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其实是史学或哲学著作,真正自觉的文学创作要到魏晋时期。当然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二者是联结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上古巫史不分,他们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至周宣王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重人事,轻鬼神”的观念逐渐取代了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等天命观念,巫史也开始分化,史官的地位日益突出。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学术思想进入到一个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就在这一时期,先秦说理散文和叙事散文逐渐成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诗歌则经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样一个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

南方楚地的独特文化背景孕育出了“楚辞”,它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造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流传中师学与后学之说的混杂、增删;由于秦火之后汉人对典籍的重新编订等等,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先秦文学的这种特征,使之存在许多聚讼纷纭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的地方。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