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1
立足社区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浅谈厦门市湖里街道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几点心得
会 管 理 的一个 重点 我们 在厦 门市 率先 推 行 了“ 所 一社 区 ” 即派 出所 、 两 ( 司法 所和 社 区 ) 民联调 机制 . 为减少 社 会 问题 、 警 成 化解 社会 矛盾 的 第一 道有 效 防线 。通 过 2年 多 实践 证 明 . 种机 制注 重 发挥 派 出所 、 这 司法 所 和社 区 的作 用 , 加强 优 势互 补 , 切分 工 密 协作 . 在化 解 矛盾 纠纷 中 . 基本 上实 现 了“ 事 不 出社 区 , 小 大事 不 出街 道 ” 目标 , 仅 的 不 减 轻 了矛盾 纠纷 化解 的成 本 . 且提 高 了调解 的成 功率 , 而 收到 了 明显的 效果 。福建 省公 安厅、 司法厅 、 门市 领导 多次 到街道 调研 “ 所 一社 区 ” 民联调 的 开展情 况 , 厦 两 警 对街 道 创 新 矛盾 纠纷联 调机 制给 予 了充分 的肯定
二 、 慧 调 配 资 源 化 解 矛 盾 智
近年来 . 民调解 工作 正面 临前 所未有 的挑 战 新形 势下 矛盾 纠纷 出现 了多样 性 、 人
复 杂 性 、 发 性 , 何 及 时 有 效 地 调 解 矛 盾 纠 纷 , 努 力 化 解 在 社 区 , 为 街 道 创 新 社 突 如 并 成
社 区并 给予 了高度 评价 。目前 . 康乐 社 区已建 成统 一 的社 区 门户 网站 、 电子 政务 系统 、 社 区全 球 眼 、 区电 子公 告等 管 理信 息 化应 用 及社 区总机 、 安联 防 、 机 通 、 能 图 社 平 翼 智
书馆等 便 民信 息 化应 用 , 面实 现 了社 区管 理 规范 化 、 通平 台 多元 化 及便 民服务 信 全 沟 息化。
“
一
方 有 难 . 方 支 援 ” 八 。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展开讨论。
在背景介绍指出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问题意识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研究意义则指出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的价值。
接着在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需求为相关概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以及国内外案例分析则深入探讨了这种转变带来的具体影响和成功案例。
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探讨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整体来说,本文旨在探讨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及未来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基础、现实需求、影响、案例分析、新时代、路径探讨、推动、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人们对社会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组织者,其职能转变和创新举足轻重。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基础,将影响社会管理方式的更新和改进,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深入研究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系统研究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进步和优化,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慧化。
1.2 问题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政府职能转变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迫在眉睫。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传统的政府职能定位已经无法有效地适应社会管理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试析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及问题
试析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及问题[摘要]社会管理创新是政法系统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检察机关于其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作用。
如何协调好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提升履行检察职能成效的关键问题。
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应当以此为基点强化职能建设,同时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应予以关注。
[关键词]刑事检察;预防犯罪;社会责任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可能需要诸多方面的创新,但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取向的创新离不开刑事工作的支撑。
因为刑事工作所应对的是最为激烈的社会矛盾,由刑事工作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完全有必要的。
社会管理创新对于刑事工作而言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工程,需要刑事领域不断总结出预防犯罪的对策,并上升为系统性的理论,为决策者改进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蓝本。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推进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以刑事检察为基础的职能建设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不一定是单一化的,但主要内容还是集中于刑事检察业务,即通过履行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等职能确保刑事打击和保障人权的落实,实现对犯罪形势的控制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但这些基础职能只能算是对社会管理的保障,真正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还必须触动相关的管理机制。
检察机关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在刑事检察业务中强化法律监督等,推动社会管理的完善。
(一)通过专项监督手段防止以罚代刑遗漏追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刑事诉讼的力度和后果都是最重的,也因此,这一“利器”往往也容易被规避。
尤其是在行政管理体系中,个别部门出于本位主义等因素,多采取以行政处罚代刑事处理的方式。
这种做法虽然直接成本降低,但以罚代刑却也使得犯罪成本随之减少,诱发不法分子继续冒险。
以罚代刑实际上是对犯罪分子的庇护与纵容,既违反了法律规定,也给社会管理埋下隐患。
对此,检察机关近年来开展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完善即为有益的尝试,通过与行政执法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信息共享机制等形式,促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力衔接。
第七章社会管理的条件途径与方法(1)
集中与民主两者有效地结合,政府在确定信息资 源管理方式时,应对组织内部情况加以具体分析,要 考虑到自身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可采用集中和 分散比重相当的方式,即对部分信息资源采用集中式 管理,而另一部分则采用民主式管理。
最后,应当全方位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广大用户 能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
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管 理工作的更快发展。
可以说政府信息资源是最重要的一类资源,完善 对它的管理对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五十五分。
与此同时,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整合资源的 重要途径之一,其建立可按以下原则。
(1)满足应用需求原则。调查和分析政府跨部门应用的 业务流程,梳理政府部门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需求,构建 政府部门间信息交换框架,以满足业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 归宿。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五十五分。
其次,还有利于政府减轻财政压力,促进财政资源 合理配置和合作公共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管理市 场化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可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功效,使政府成为
社会合作力量的发动者和促进者。随着传统工业化社会向
信息化社会的转变,社会的组织结构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不再是惟一的提供者,而更多 地依赖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分工与合 作,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五十五分。
但由于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信 息管理各自为政,沟通不畅,协调不力,导致信息资源 的管理水平很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更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因此,在整合政府管理的 信息资源时,
社会管理创新要依靠法律
的合 法权 益得 到 最大限度 的维护 , 使人人都 享 受和 谐状 态。创 造 和谐 社会 , 应 当在 法律 范 围 内维稳 , 就 以保 障人 权 为基 点 。 四是 社会 管理创 新要 以人 为本 。一方 面 ,社会 管理 要 以人 为
加 强基 本权 利 保障 的途 径
张
以 艳、 素琴在《 唐 河北 法 学)O1 第4 ) l年 2 期撰 文《 国基 本 , 民意为重要 导 向和 工作 重点。要 最大限度地 畅通社情 民 我 意 渠道 。 顺应 民 意 , 障 民权 。 社 会 管理 决 策 真正 符合 人 民 保 使
社会 管理 创新 要 依 靠法 律
韩大 元 21 年1 月7 l 法制 日 》 文《 会 管理 创新 0 1 2 在《 E 报 撰 社
于其权 利 可能被 行政 决策 影响 的公 民 .赋 予其参 与行 政 决策 程序 的权 利 , 维护 其权 利 的有 效 、 至是 唯 一有 效 的途 径 。 是 甚
群 众 的 意 愿 和 需 求 。 另 一 方 面 , 慎 重 辨 别 民 意 。检 验 民意 是 要
本权 利保 障之 发展 反 思 》 为 , 中 国成 立 以后 , 其是 改 革 认 新 尤
开放 之后 。 本权 利保 障 受到普 遍重视 。同 时, l 本权 利 基 我 訇基
保 障在理 论及 实践 层 面还存在 着 诸 多的 问题 ,加 强我 国基 本 权利保 障可 以通过 以 下一些 途径 。一是 以平 等权 : 核 心 完善 勾 - 基本 权利 的 实质保 障体 系。平等权 是现 代 法治社 会 中与公 民
寻 求 合 理 的 平 衡 。要 以 法 治 的 方 式 , 法 、 理 地 维 护 司 法 的 合 合
浅谈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仲伟金①摘 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本文旨在研究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社会管理新模式,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管理路子。
关键词:社会管理;问题;对策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下,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社会安全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但是,由于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和破坏性明显增强,因此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有的还非常突出。
一、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社会管理理念陈旧。
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的前导,是确保社会管理有效性和持续性的思想基础。
但是,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十分陈旧。
主要表现为:(1)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社会管理。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片面认为:“经济上去了,其他一切工作也就上去了”,“政绩只看GDP,经济一俊遮百丑”,因此,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只追求招商引资、上大项目、花大力抓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发展、民生建设和抓社会管理,对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缺少投入的热情和动力。
(2)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视弱势群体权利。
有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强势群体一边,而对于弱势群体则缺少应有的联系、了解和关心。
(3)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
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仍然习惯于运用行政强制和经济处罚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不善于运用平等协商的手段实施管理,更不善于将执法和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途径——南昌市“民情夜访”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南 昌市“民情夜 访 ” 工作 的实践 与启 示
李 志 强
( 中共 江 西省委 党校
公 共 管理 学教 研部 , 西 南 昌 3 0 0 ) 江 3 0 3
[ 摘
要] 近年来 , 南昌市针 对城 市进入 矛盾 多发期 、 群众利益诉 求 日益 多元化的新情 况 , 着力开展“ 民情夜访” 活动 , 即通
及 时 了解 容 易 引发 不 稳 定 或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隐 形 矛 映 问题 的 当 事人 。对 于 因 客 观 情 况 一 时 处 理 不 了
盾纠纷 , 努力把 矛盾 化解 在基层 、 把问题解决在萌 的民情夜访件 , 由相关部 门及时 向当事人解释。 二 、 昌市 “ 南 民情夜访” 工作 的经验 芽状态 。3 理顺心情 。充 分发挥党 的政治工作优 )
过 定时定点、 开接待 群众来访 , 公 倾听 民声 、 了解民情 、 疏导民 怨。“ 民情夜访 ” 工作的开展 不仅解 决 了涉及 群众切 身 而且还 对进 一步推动政府 的科学决 策 , 变干部 的工作 作风都具有十分 重要 转
第 1 第5 4卷 4期
21 0 2年 4月
Jun l f i  ̄ i d iirt nistt o ra o a g m ns a o tu J rx a t i ni e
江 西行 政 学 院学报
/
V 11 N 2 o.4, O.
A r2 p .0 1 2
基 层 社 会 管 理 机 制 创 新 的 途 径
势, “ 把 夜访 ” 过程变成思想教 育 、 宣传政策法规 的
南 昌市认真贯彻 落实党 的十七届 五 中全会 关
做好新形势下群 众工作 ” 的要求 , 紧密结合 创 过程 , 积极 引导群众 理性 合法 地表 达诉 求。4 摸 于“ ) 清社情 。全面 掌握社 情 民意 , 积极 了解基层 群众 先争优活动 , 实开展 “ 扎 万名 干部 下基 层 , 民情 夜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引言近年来,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不断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加强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加强社会管理的必要性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加,如犯罪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不公问题等。
加强社会管理可以更好地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2.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体系包括社会治安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责,确保社会治理的有效进行。
2.2 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协同治理的局面。
2.3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需要提高基层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
2.4 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的融合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要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的融合,提高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治理的需求。
3.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
下面列举几种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途径:3.1 多元参与和协商决策加强社会管理需要摒弃单一的管理模式,促进多元参与和协商决策。
可以通过设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开展社会咨询和协商活动,使社会管理更加民主和公正。
3.2 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发挥有限。
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0-10作者简介:勾学玲(1978-),女,内蒙古扎兰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
创新社会管理研究勾学玲(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哈尔滨150080)“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第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要破除落后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滞后,一直特别注重经济建设而轻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并没有错,不可否认,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但是,仅有经济发展是完全不够的,不能解决诸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说的是就这个道理。
我们还要警惕社会管理就是简单的管制和控制的思想,这种管理理念,一切以稳定为目标和目的,完全没有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压制了社会的活力,使群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不能从源头上,疏通和化解矛盾。
第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社会管理所规范和协调的社会关系、组织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客体。
而对人的管理是不同于对物的管理的,因此,社会管理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价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具有统领的作用,它强调的是一种服务意识,而不是单纯的控制思想。
浅谈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途径
浅谈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途径西南交通大学学年论文浅谈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途径年级电气[国]2013-06班姓名张恒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指导老师杨会丽摘要在当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新环境下,社会治理暴露出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
社会治理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得主要途径,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途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途径主要为推行合作治理,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还要求强调依法治理,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尤其要重视社会治理主体制度、公开制度、社会协商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制度的建构。
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阶段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明确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的任务及方向,开拓出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治理问题、治理创新途径、和谐发展目录第1章中国社会治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1)1.1 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准确 (1)1.2 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 (1)1.3 社会治理方式及机制构建不完备 (2)1.4 社会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2)第2章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任务、途径 (2)2.1 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2)2.2 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 (3)第3章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 (7)参考文献 (8)第1章中国社会治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1.1 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准确社会治理是相对于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而言的,各有其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主客体及其侧重点。
社会需要治理,社会决定治理,社会决定于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对社会的统治、管理甚至为治理而治理本身,而在于谋求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社区教育: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径
浅谈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17作者简介:郑晶(1969— ),女,汉族,福建平潭人。
主要研究方向:科社。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基层的治理,只有将基层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全社会才会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要坚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基层出发,号召基层人民群众努力前进,进而实现基层的顺利运转,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奠基。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还可以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二来,为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提供便利,最终增强基层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性(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一词最早起源于1998年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说明》中强调政府职能在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之后,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六中全会中对社会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和措施都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并在十七大和十七大六中全会中阐述了社会管理与依法治国之间的结合路径,从而为建成小康社会而打好基础。
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进而实现了“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通过对比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第一,社会管理虽然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但是重点突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其中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主体相对单一。
而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形式,但是其主体主要呈现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等。
第二,社会管理过程中,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发自主观愿望来控制社会,使得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必须顺从和适应,体现不出社会发展的民主性。
而社会治理则是给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提供自主治理的机会,进而将维护公共政策,并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关于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途径的研究
成效 。其 次 。社 会 管理 机 制缺 乏 动 态性 ,政府 与 公众 、政 府 与
社会 、政 府 与媒 体 缺 乏动 态 的沟 通 渠道 和 方式 ,在社作 是一 项 系统 性 、长期 性 和
和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实现 在 繁 荣经 济 、提 高 生 活 、长 治 久安 的
基础 上 ,巩 固社会 主义 全面 小康 社会 的建 设成 就。
理 的重 要 价值 ,探 寻 出和 谐 社会 构 建 背景 下 社会 管 理 创 新 的途 径 ,使 社 会 管理 工 作 更加 系统 化 、规 范化 、科 学化 ,符 合 时代
状 况 下 。这 种 缺 乏 动 态 性 的 社会 管 理 容 易 造 成 社 会 矛盾 的 激 化 。最 后 ,社会 管 理缺 乏 应急 机 制 ,当前 社会 矛 盾 的爆 发 具有 突 然 性和 隐 蔽性 ,没 有事 先跟 踪 、 事 中处 事后 弥 补 的应 对 机 制 将 很难 对 社 会 问题 进 行合 理化 解 ,并且 会 形成 社 会 管理 问题 的
的途 径 ,使 社会 管 理 工作 更 加 符 合新 需 要 。在 繁荣 经 济 、提 高
设 、 教育 资 源 、公 共 交通 等 方面 ,政府 对 资源 的调配 还 存 在着
各 种 问题 ,在 局部 领域 和环 节亟需 改进 。
第 二 ,社 会管 理格 局的 创新不 足 。 首 先 ,当前 社会 管 理 的 主体 存在 着过 于单 一 的 问题 ,社会 管 理 的职 能 更 多地 落 在政 府 ,难 于 发 挥 出社会 团体 和人 民群众 的 积 极 性和 热 情 ,产 生社 会 管理 和 公 共服 务 主体 类 型 和数 量 的
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1权利时代 的来 临。所谓权利时代 , . 是相对应 于权力时代而言 , 权力时代的本质是特权时代 , 权利 属于少数人 , 而义务属于绝大多数人 , 对广大的人民 群众来说毫无权利可言 , 更多的是一种义务或服从 。 句话 , 权利时代 的本质是权利始终处于优先 的地
进行 社会 管理创 新 的前提 是正 确分 析 当前面 临 的主要 问题 , 合实 际分 析 , 阶段 进行 社会 管理 创 结 现
新亟须 解决 以下三个 方 面 的问题 。 ( ) 新理 念滞后 问题 一 创
一
方 面 是 因 为 理 念 创 新 是 行 动 创 新 的先 导 ,
点, 那就是及时、 快捷和高效。相对于传统的民意诉 求表 达机制 或 渠道 而 言 , 网络 时 代 给社 会 管理 带 来
的最 大挑 战就 是 除 了现 实 社 会外 , 要 对 虚 拟社 会 还 进行科 学 妥善 的管 理与 规范 。
( ) 三 两个诉 求的 日增
“ 思想有多远 , 我们就能走 多远 ” 另一方 面是 因为 ; 特殊的国情决定 了破除思想 障碍是解决 问题 的关
键 。坚 持 以人 为本 , 重 和保 障 人 的基 本 权 利 是 创 尊
21 02年 7月
哈 尔滨市委 党校 学报
T OUR HE J NAL OF HARBI COMMI EE S N TY CHOOL OF THE CC P
J l. 0 2 uy 2 1
No 4 S f 1 8 . e a. 2 i
第 4期 总第 8 2期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的 路 径 选 择
郭 秫
( 中共成都 市委党校 , 成都 60 1 ) 110
浅谈对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几点看法【精品范文】
浅谈对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几点看法浅谈对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几点看法通过近期对综治工作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发现综治是一个“大综治”,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和综治密切相关,大到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小到家庭、邻里的矛盾等。
我们必须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改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健全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的稳定,社会治安的良好。
我认为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综合而庞大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
一、重民生、强基础是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源泉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又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改善和服务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让群众共享社会管理创新成果。
基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线,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基层安则全局稳。
从源头上减少冲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二、多方参与是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必须坚持多方参与、社会协同,在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激发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只有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严格落实目标管理、单项问责、动态管理、责任追究等责任措施,完善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追究,积极发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导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合力。
三、健全机制是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单靠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运用和优化管理,必须坚持体制立基、依法管理,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理念更新、方法改进、机制创新结合起来,用系统的思维整体谋划、用整合的理念凝聚合力、用综合的手段解决问题。
谈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谈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与方法摘要: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的性质是公益性、社会性,就现阶段来看管理上就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强调统筹管理。
以社会教育管理创新理念为指导,社区教育管理需从理念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创新目的诸方面,厘清和把握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路与要点。
关键词:社区教育管理创新途径方法随着社区教育的逐渐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日趋丰富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不论在数量、能力还是知识结构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已经成为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阻碍,成为社区教育工作深入推进的瓶颈。
为进一步统筹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和社区教育网络,拓展社区教育覆盖面,就必须要加强社区教育管理创新。
1 加强社区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科学规划,内涵发展一是要树立提供服务的理念。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社区居民明白,发展社区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是从居民自身出发,是居民自己的事情。
应鼓励居民自己来管理,而不是只依靠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管控。
二是要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
社区教育管理,要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状况,首先是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即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体,另外,社区教育应以居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确立共同愿景,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三是树立主体性发展的理念。
社区教育原本就是群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事业,“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
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的参与力度,增加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与认同度,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为社区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出社区教育蓬勃发展的宝贵意见或建议,才能使社区教育真正服务于人民,才能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统筹管理、协调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全国各地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社区自主,群众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格局。
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途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多元的格局必然会滋生出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及时而恰当地加以调节,争执和纠纷不仅会时有所见,甚至某种形式的对抗也难以完全避免。
诸如以“医闹”形式表现出来的医患矛盾、以“房闹”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住矛盾,以“钉子户”形式表现出来的拆迁矛盾,以“高危讨薪”形式表现出来的劳资矛盾等等,虽属个别现象,但其中却透现着一种警示:非对抗性的社会矛盾有可能呈现为某种对抗形式,从而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阻止社会矛盾激化为对抗的一个必要途径是,不断完善非暴力地解决社会纠纷的各种机制。
诸如:谈判机制、调解机制、仲裁机制、司法程序等等,这是一条通过加强法制以改善社会管理的途径。
在纠纷业已出现的情况下,这条途径不仅必要也无可替代。
然而,该途径更多带有“事后救济”以至“应急处置”的性质,是对已发生矛盾、纠纷的补救性解决。
那么,能否换一种思路,将矛盾的化解前置,使之消解于萌芽之中?这就需要开拓一些着眼于“事先防范”的途径及其机制。
事前防范与事后处置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对于消除矛盾和纠纷会更有成效。
对于那些着眼于“事先防范”的途径而言,尤为重要的是,如何使社会矛盾在当事各方的“交涉性合意”中加以消解,既不导致长期纠纷,更不导致激烈对抗。
其要点在于:努力拓展合作秩序,在自愿的合作中使多元利益均获得合适的发展空间,以此实现社会和谐。
为此,需探讨社会合作的多种机理以及这些机理得以实现的社会管理条件,进而规划改善社会管理的若干途径。
一、社会合作的三种类型对超出血缘关系的社会合作行为,目前是在三种视角下加以研究的:一是从自利而理性的人性假设出发,通过引入多次重复博弈,并采用适宜触发策略后,可获得合作[1],据此来论证追求自利的行为者也有可能进入合作秩序;二是直接引入利他主义因素,借助于社会教化机制,使利他主义世代相传[2],据此来论证合作秩序的可持续性;三是从改造交往结构出发,通过创设良好的交往条件,在理性论辩中使偏好得以调节,使协商共识得以形成[3],据此来论证共识基础上合作秩序的可扩展性。
浅谈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
浅谈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1. 引言1.1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社区治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个良好的社区治理能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社区治理也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有效传递政策信息,增进政府与民众的互信和互动。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上。
一个良好的社区治理可以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激发社区居民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社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社区治理也有利于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精细化,让城市管理更加贴近基层实际,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和期待。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城市社区治理是指在城市社区内,通过社会主体自主参与、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的活动。
目前,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社区组织建设不够完善,很多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现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比较单一,社区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硬伤,如信息不对称、决策不够民主等问。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区服务机构缺乏服务内容的拓展和创新。
社区便民化改革推进较慢,社区公共设施设备滞后,影响了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在城市社区治理现状中,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动社区便民化改革,以提高城市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1.3 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目前,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加剧,社会群体关系复杂多变,社区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1浅谈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王建波胡锦涛同志在谈到社会管理时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方兴未艾,社会活力蓬勃迸发,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在这种特定的发展阶段,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与经济快速增长协调,开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已经不可回避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回顾这些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理论上,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2到,我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短时期同时展开。
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显现出来,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社会管理的法规亟待完善,社会管理的体系亟待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亟待创新。
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而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才会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所以,中央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政策导向,是人民群众的新福音,是各级干部的新课题,更是中国发展的3新契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调好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这是社会管理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搞好社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4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必须按照法治平衡原则,合理制定社会政策,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不但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
目前,社会管理在体制上的不适应首先体现在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
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重视经济增长,对社会民生管理缺乏热情,对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仍然存在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
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作为目标,把求得人的彻底解放作为人类最终的发5展目标,推进“以人为本”的改革,真正保障“以民为本”。
因此,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社会管理,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抓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灵魂,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
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社会困难群体,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必须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坚持依法行政,发挥政府社会管理主导作用。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主要还是由政府承担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是关键。
只有政府切实承担起社会管理的重任,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6管理,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要加快民主科学立法步伐。
社会管理涉及面广,关系复杂,制度基础薄弱,亟待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无论是承担社会管理主要任务的政府机关,还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各类组织和个人,无论是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还是新的社会管理方式的认可,都离不开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支撑,都需要以制度的方式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民商事方面的立面较为完善,但社会管理方面尤其是民生方面的立法,虽然近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离社会管理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待,特别是离保障民生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必须要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系统保护的现状,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立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只有社会管理的各项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才能形成全覆盖的社会管理网络和体系,也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要严格行政执法。
严格行政执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的紧迫任务。
在已经制定的社会管理法7律法规中,有相当一部分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落实,关键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动力机制,因此必须通过创新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要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规范政府的决策行为,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制度。
要依法建立合理分权的政府间管理体制,规范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和权限,改变自上而下依靠会议、文件、督促检查评比来推动工作的人治行政方式,保证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有其权,各负其责,在法制化轨道上正常运行,实现法治化行政。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思想情绪,及时化解各类矛盾,才能为实现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8基础,是党执政的根基。
它们广泛分布于社会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责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班子、健全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
乡镇、街道工作的重心要转移到社会管理上来,建立综合性服务和矛盾调处平台,充分发挥服务群众需求、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维护和谐稳定的根基在社区,社会管理的重心也应放在社区。
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与驻社区单位和物业管理机构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
彻底改变矛盾发生在块上、权力配置在条上以及有权管的看不见、看得见的没权管的状况,将城市管理重9心下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把能下放的职权下放到街道,使其有职有权,让基层组织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切实加强基础工作,需要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机制,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当前特别要注意抓好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完善人口管理和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企业特别是非公经济组织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建立对各类社会组织分类发展监督机制、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联合管理机制、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网络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体制。
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一旦出现问题基层组织能靠得住、拉得出、化得了、稳得住。
四、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10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不断改革与完善现行的社会管理制度,使之切实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
在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推行电子政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
进一步理顺社会管理各部门的关系,规范它们的职能权限,建立健全各管理部门互相支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社会各项事务管理的综合执法新体制。
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要确立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其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以及公民社会的初步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社会需求、利益关系等都出现错综复杂的倾向,政府越来越难以单独承担社会管理的任务,因而,社会管理的主体应尽快从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主体构成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成员各自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只有科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五、积极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既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