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深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深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深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已经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首先,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与优化。

应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组织体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权益与义务。

同时,还应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

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是人才,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才能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因此,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基地的投入,提高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

在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更加重要。

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各方共享信息资源,加大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同时,应鼓励产学研三方开展技术交流,加强合作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和目标,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增强公众对产学研一体化的认同和支持。

总之,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要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与优化,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以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只有充分发挥产学研三方的优势和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才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模式、技术创新对产学研结合的推动作用,以及合作机制的建设和案例分析。

探讨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内容,总结了产学研结合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学研三方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技术创新, 合作机制, 案例分析, 研究方法, 重要性, 未来发展, 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结合逐渐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学研间信息流通不畅、资源共享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

有必要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进行研究,以提升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效益。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重要性,解析不同的合作模式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分析合作机制的建设方式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方法的运用,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推动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

通过总结研究成果,探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决策参考和借鉴。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认识,促进产学研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良性发展。

2. 正文2.1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模式下,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培养人才,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产业智能化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有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合作机制不畅等,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创新研究来不断完善和提升这一机制。

本文将对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建议。

一、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实习就业等方式,共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和产业的需求,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联合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了解到市场的最新需求和发展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企业也能通过和高校合作,获得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和人才培养的支持,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虽然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机制不畅。

目前,由于高校和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差异,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晰、合作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实习基地和科研项目合作等传统模式上,缺乏更加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由于合作机制不畅、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研究
Q 塑
盥 Q:
Sci ence nd a Tec hnol I ovaton ogy nn i Her aL d
学 术 论 坛
产学研合作创新 的机 制研 究
杨 威 ( 中南大学商 学院 湖南长沙
4 0 3 1 8) 0
摘 要 : 着知识 经济时代的来临 , 随 合作 、集成的思想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 组织中 , 加之 企业很 难 占 所需的全部智 力资 i 所 以有效地 据 乐, 利 用大学与科研院所科技 资源的 产学研 合作成 为推 动企业科技创新 的重要途径 , 产学研合 作创新应运 而生 。本 文从知 识链和价值链 角 度 系统剖析 了产学研合作 创新的 内涵 分析合作 体的 内 、外 部关 系 、探讨 合作 创新 的机 制 , 对推 动我 国企业 自主创新 实践 具有重要
个 从 知 识 捕 获 到 知 识 识 别 、 应 用 和 创 新 的
者 相 互 协 作 和 促 进 , 能 形 成 同步 发 展 的 创 新 的 内 在 因 素 是 一 致 的 , 两 个 方 面 的 才 与 良性 循 环 , 进 创新 体 系 各 要 素 主 体 的 协 因 素有 关 : 是技 术 创 新 的外 在 动 力 因素 ; 促 一 二是创新者渴求新事物 的内在心理需求 , 同 合 作 , 创新 体 系 的持 续 发 展 。 及 包 括对 物 质 利 益 或 公利 的 追 求 及对 新 事 物 的内在心理需要和创造愿望的满足。 2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运行 机制分析 产 学 研 合 作 存在 一 个 “ 生一 成长 一 出 由于 企 业 发 展 的 最根 本的 职 责 是 为 社 消亡 ”的 过 程 , 不 同 的 阶 段 , 不 同 的 机 会 创 造 物 质财 富 , 此 获 得 自己 的 经 济 利 在 有 以 企 制 引导 合 作 的 健 康运 行 。 产学 研 合 作除 了 益 满 足 。 所 以 从 根 本 上 说 , 业 参 与 合 作 从 合 作 关 系 的 建 立 到 一 个 合 作 项 目的 结 的 最大 动力 在 于 不断 追 求 经 济 利 益 的最 大 束 , 应 包 括 合 作 建 立 的 前 期 阶 段 和 合 作 化 。 当企 业 意 识 到 自己 的科 技 资源 难 以 满 还 结 束 后 的 反 馈 过 程 , 两 个 阶 段 对 合 作项 足 其 目标 的 实 现 , 会 把 视 点 转 向寻 求 合 这 便 作 的 伙 伴 , 此 产 生 了 产 学 研 的 合作 点 。 由 目具 有 非 凡 的 意 义 。 合 作 建 立 的 前 期 阶 段 , 要 工 作 是 寻 而 大学 和 科 研 院 所 参 与产 学 研 合 作 的 内在 主 还 求 合作 伙 伴 , 涉及 到 选 择机 制 ; 作 关 系 建 动 力 除 了想 获 得 经 济 利 益 以 外 , 要 实 现 合 立 阶 段 , 需 明确 合作 各 方 的权 利 和 责 任 , 其 研 究 开 发 活 动 的社 会 价 值 , 高 自己 的 则 提 并 建 立利 益 分 配 机 制 作 为今 后 开 展 合 作 的指 学 术 水 平 和 社 会 地 位 , 使 自 己的 研 究 活 导; 合作 正 式 运行 阶 段 , 益分 配机 制 协调 动 在一 定的 社 会 经 济 条件 下 进 入 良性 循 环 利 管 理 合 作 各 方 的 关 系 则 十 分 关 键 ; 作 结 状 态 。 合 束 后 , 应 当对 合 作 进 行 评 价 , 取 经 验 。 还 吸 由此 可以 看 出 , 产学 研 合作 是 内外 因素

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调研报告

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调研报告
科技中介不足
服务体系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专业水平不高、服务能力薄弱。
知识产权归属不清

公益性与经济性冲突,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冲突。
技术成熟度不高
研发成果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需要提升整体转化率。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思路
政策引导
政府协调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关系,
建立网络信息窗口。 01
尊重企业主导地位
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支持,为
教育提供专业建议。
03
高校带头
高校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培养高层次、 高素质人才。 02
构建高校产学研教育模 式
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为学生全面发 04 展奠定基础。
高校产学研合作创 新机制调研报告
时间:2024.4.02
我国产学研合作现状
产学研合作发展
政策体系完善,高校技术成果输 出增加,合作创新成果涌现。
产学研合作问题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果不佳,促 进地方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不完善
体制壁垒、资源分散、管理模式差异、协调困难。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概念的解析、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创新模式建构以及实践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如何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并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总结与展望,得出结论认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将对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升级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概念解析、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创新模式建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研究成果、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路径。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通过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密切合作与协同,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已经被各国广泛接受和应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研究如何深度融合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必要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1.2 研究意义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策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策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策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而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培养模式和机制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内涵与意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的封闭模式,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实践,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协同创新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者,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最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能够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面临的问题尽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合作主体目标不一致政府追求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高校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则侧重于科研成果的产出。

由于各主体的目标差异,导致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协同创新的效果。

2、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等现象,降低了合作效率。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一、引言二、产学研结合的理念与作用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之间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通过产业实践向学校输送实践性人才。

它的核心理念是“产出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实现创新发展”。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转型;从微观角度来看,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实践性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2. 与时俱进:产学研结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科研成果,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3. 促进就业:产学研结合可以通过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经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4. 提高科研水平:产学研结合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学术界的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

三、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分析尽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环节不足: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较少,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实际工作较少,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2. 产学合作不深入:目前产业界与学术界、科研界之间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双方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3. 缺乏全面培养:目前很多高校只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学术成绩为主,而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以上种种问题都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也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优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可以有效地优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有力和可靠的支持。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三者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产业界的需求、学术界的研究、研究界的技术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产业界的需求是协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研究界的技术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政府的政策支持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联合研发:产业界与学术界或研究界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研发成果。

- 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技术转移: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产业界,实现产业化应用。

-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2.1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

这包括明确各方的职责和角色,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及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2.2 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制定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以及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3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关键。

这包括建立技术交易平台、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实验室等,以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协作和交流。

2.4 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是提高协同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鼓励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以及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和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氛围。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分析其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意义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整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共同创新和发展。

创新型人才则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创造新价值的人才。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创新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能够获取最新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产学研合作促使高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共建实习基地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在实习基地中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运营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

2、项目合作模式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特定的项目开展合作,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实施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和路径选择

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和路径选择

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和路径选择产学研合作(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UR)是推动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而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与路径选择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这个话题。

一、产学研合作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中国高技术产业正经历着增长和转型阶段。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则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的高校正面临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压力,想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竞争并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来加强与产业的联系,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所以,IUR在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推进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有很多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各方共同努力下的建立合作平台。

意义在于企业和高校可以在平台上面共同设定合作目标、寻找合作伙伴、经营产品等核心业务,进一步完善整个产业链。

1.基本途径IUR的基本途径是由企业引领的结对子型合作。

这种途径需要企业选择和高校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而高校在此过程中则可以通过研究生的参与,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

结对子型合作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快速搭建合作桥梁,提高产业竞争力。

2.发展虚拟研究机构虚拟研究机构可以跨越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企业能够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研究,达到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虚拟研究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无限制的共享资源,增强技术经验,基因突变的幅度更大。

3.科技咨询在传统合作模式下,科技咨询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企业可以请高校专家和研究人员为其提供最新的技术咨询和信息反馈等服务。

此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高校之间必须满足学科跨度比较大,否则很难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加快,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产学研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之一。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室、培养学生等形式进行深度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共享,以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目的。

本文将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展开研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

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形式,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技术和人才的共享,促进产学研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效率。

2.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及时传导市场需求给高校和科研机构,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3. 培养创新人才产学研深度融合还能够有效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下进行实践和实习,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1. 企业参与度不高目前存在一些企业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合作机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积极性。

2. 产学研合作模式单一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合作研究项目、共建实验室等形式进行合作。

应该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例如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开展技术人才交流等,以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合作需求。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共3篇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共3篇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共3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1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和机制,促进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并在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产学研合作的模式1. 合资企业模式合资企业模式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等。

合资企业既可以是新成立的企业,也可以是现有企业的扩展。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可以共享资源和技术,降低研发成本。

同时,合资企业也可以为双方提供更持久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 研发委托模式研发委托模式是指企业向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委托研发项目的合作方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专业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对研发成果、研究进程等都有很大的掌控权。

但是,这种合作方式的缺点是研发期限可能比较短,因此研发成果的转化需要更快的步伐。

3. 人才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人才。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企业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快速引进高端人才,缩短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周期。

同时,这种模式也使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能够保持与产业的联系,提高人才流动性。

二、产学研合作的机制1. 研发费用分担机制研发费用分担机制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在研发过程中,按照各自的决策权和合同约定,共享研发费用。

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双方间的互信和合作。

同时,研发费用分担机制也可以为项目的延续提供动力。

2. 知识产权归属机制知识产权归属机制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在合作研发中确定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相关权益分配机制。

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分配需要在合同中进行规定,并在各自的利益面前进行相应的协商和讨论。

3. 知识转移机制知识转移机制是指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将科研成果进行转移并推广落地的过程。

产学研合作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首先,建立合作平台。

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设立合作平台,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这个平台可以是由政府或行
业协会牵头建立的,也可以是由企业和大学等主要参与者共同组建的。


台的建立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益,制定合作的规则和标准。

其次,确定合作项目。

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和
优势,共同确定合作的项目和方向。

这些项目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
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合作项目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资源和能力,
并达成一致意见。

再次,实施合作计划。

在确定了合作项目之后,各方可以制定具体的
合作计划和时间表,并按照计划分工合作。

企业可以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
支持和实际操作的场地,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可以提供研究设施和专业知识。

双方可以通过定期的合作会议和交流活动,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最后,评估和总结合作成果。

在合作项目完成之后,各方可以对合作
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项目的科研价值、经济效益和
社会影响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对合作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进一
步提高合作的效果和价值。

总之,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
建立合作平台、确定合作项目、实施合作计划和评估合作成果等运行机制,可以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
化和应用效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将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的创新模式,对于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的研究,则是深入理解和优化这种创新模式的关键。

产学研协同创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然而,要实现这种协同创新并非易事,需要建立有效的耦合机制,来解决各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

信息共享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处的环境和关注的重点不同,往往导致信息流通不畅。

企业更关注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实际应用,高校侧重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则聚焦于前沿技术的探索。

为了促进信息的有效共享,需要搭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将各方的需求、成果、技术等信息进行整合和发布。

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交流会议、开展调研活动等方式,加强各方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了解。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机制中的核心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各方都投入了资源和精力,因此如何合理分配利益,关系到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要明确各方的贡献和风险承担,根据贡献大小和风险程度来确定利益分配的比例。

其次,可以采用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如现金分配、股权分配、技术入股等,以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

此外,还需要建立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对于在合作中因特殊情况导致利益受损的一方,给予适当的补偿和调整。

动力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的关键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其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

因此,要通过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创新收益。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职称评定、科研经费、学术声誉等是重要的激励因素。

可以通过改革评价体系,将产学研合作成果纳入考核范围,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docx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docx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摘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应对经济危机已是大势所趋。

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成果导入机制和协同机制等角度,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应该从政策、金融、制度等方面为合作机制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1引言。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多次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

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再次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措施之一还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可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2008年开始,随着美国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技术创新才是渡过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国内各界也充分认识到,当前正是我们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的绝好机遇。

变危机为契机,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创新,完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不失为一条从容面对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分析。

2.1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主要包括:①股权激励:企业和学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以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取代缺少的外部技术市场。

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并将合作创新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近年来,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该合作模式通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了创新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合作方式上。

传统的合作模式主要是由企业委托高校从事一项具体科研任务,而合作结果往往仅仅停留在论文发表或专利申请上,难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的合作模式逐渐出现,如产学研结合型的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等。

这些合作方式以项目合作和技术转移为核心,将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充分整合,共同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和需求。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高校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其次,在组织机制上,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传统的合作模式中,高校和企业往往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合作结果往往被限制在特定领域或项目范围内。

然而,在创新的合作模式中,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网络,在项目选择、成果评价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实现了共治共享。

这种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模式中的壁垒,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传统的合作模式主要侧重于培养科研能力,而在创新的合作模式中,高校致力于培养既有科研能力又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同时,高校还开展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然而,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作模式的创新需要高校和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目前在一些高校和企业中,还存在传统的教学和生产模式,缺乏对创新的认识和支持,这给创新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其中产指企业和事业单位,学指高校,研指科研机构。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将从模式和机制两个方面来探讨产学研合作。

首先,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非常重要。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可以分为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两类。

直接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直接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合作。

间接合作模式是指通过第三方机构,比如科技中介组织或孵化器等,为企业和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架起桥梁,促进合作的进行。

不同的合作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式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寻找最佳合作模式,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关键。

其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为了协调各方利益、提高合作效率而建立的各种制度和规则。

研究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考虑到合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益分配等。

合理的合作机制可以帮助各方有效地分工合作、协同创新,提高合作效果。

因此,研究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适应实际需求的机制,对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可以研究直接合作模式和间接合作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分析什么情况下应选择哪种模式。

其次,可以比较不同行业和不同科技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总结出最佳实践经验。

第三,可以研究跨地区或跨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寻找合作的新途径。

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可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探索如何保护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

其次,可以研究利益分配机制,寻找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激励各方参与合作并分享成果。

第三,可以研究合作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机制,提出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和策略,确保合作项目按时、按质量完成。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因素,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机制,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分析影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各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路径。

本文还将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实证检验动力机制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还有助于指导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的紧密合作机制。

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创新理论、协同理论和系统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能够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过程,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构建良好的协同机制,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系统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通过系统思维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界、教育界和科研界的紧密合作,通过将产业需求、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此机制中,产业界提供实际问题和市场需求,教育界提供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撑,科研界提供科学技术和创新成果,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的推广和研究,对于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通过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解决产业界面临的问题,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产学研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有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产学研合作可以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产学研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市场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第三,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也可以获取一定的经费支持。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最后,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有助于促进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地方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产学研合作还可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和创新资源,加强地方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为了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予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产学研结合计划”为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学研联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围绕市场、技术、资源、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

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缺少实质性的深层次战略合作等问题。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具备战略高度
当前,我们已经积聚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利条件,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要问题是要具备战略高度。

具备人才支撑理念。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本。

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调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优势互补。

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链需求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企业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到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加强大学、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具备开放共赢理念。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大科技、大产业、大开放、大协作,引导支持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上,必须树立大开放、大合作观念,扬长补短,互利互惠,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优秀人才或项目,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创新中实现共赢。

具备产业化发展理念。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坚持产业化发展理念,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必须切实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思想,牢固树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理念,按照“自主创新、集聚辐射、开放促进、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抢占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高端和基础产业技术链高端,实现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更好更快发展。

具备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理念。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树立高层次、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结合意识,坚持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自主创新。

我国产学研结合虽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且比较分散,还局限在“点对点”合作,缺乏实质性的战略合作。

因此必须强化学科链切入产业链的意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积极开展资金、管理、市场等多形式合作,实现多元主体之间“零距离”的大联合、大协作和大创新,形成在更高层次上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格局。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具备创造性
实践证明,抓好产学研合作创新,就抓住了自主创新的关键,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快速增长目标。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以实现全民经济快速增长为出发点和归宿。

必须多方面培育和积累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根据我国的区域特色明显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有区域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要立足我国人与资源矛盾尖锐、就业压力大的实际,突出有利于就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特色产业基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

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新型工业化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立足我国实际、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的科学决策。

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新型工业化战略,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普及水平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因此,
我国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大力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建立完善体制
产学研合作创新,重在整合国内外科技要素资源,实现三方的优势互补。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导协调机构。

各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落实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

二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考核办法。

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年度考核,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鼓励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内部评价考核体系。

三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

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变单纯倾向技术导向为技术导向和产业化导向并重;改革科技人员评价制度,建立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面向或进入企业创新、转化成果。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行“高科技人才储备战略”。

建立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和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创业;鼓励企业引进境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
以借用、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体制障碍,要从立法层面确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引进常态化。

二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

加大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力度,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政府的引导投入。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投入,要按市场机制,遵循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和导向作用。

二是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投入。

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体。

三是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金融支持。

建立“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与民间资金并重、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稳步发展”的融资体系,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完善
风险投资政策支持,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的评估体系。

二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产学研三方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

产学研合作创新要进一步建立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合作的法规政策体系,消除合作障碍,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价格评估体系,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完善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和扶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大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切实解决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信息不对称和科技资源共享难等问题。

要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和完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方面职能,有效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