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学

合集下载

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

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

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是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质量和居住除尘等系统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生态建设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建设项目,涉及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与城市人居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就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这两个方面,探讨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如何实现 city-life-balance。

一、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城市人居环境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面临了很多问题。

首先,城市居民生活中,环境噪音、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

尤其是一些老的城市,由于建筑密集,交通拥堵,人口多而密集,容易产生噪音和污染物排放,影响居民健康及居住质量。

其次,城市垃圾处理和固废处置问题也十分严重。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垃圾产量也急剧增加,目前中国垃圾处理能力还无法完全满足垃圾产量的需求。

垃圾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此同时,城市生活垃圾转化为能源等利用途径还比较少,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另外,城市管理中,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的一个问题。

公共交通服务不充分,道路狭窄,垃圾箱区域不足以满足居民的需求,这些都导致了城市的交通问题。

一些地区应急救援、消防、环境监测设备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增强。

二、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生态建设是对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一种整体性发展规划,涉及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

无论是针对空气污染治理,还是未来能源爆发和能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探索,都需要生态建设的支持。

目前,生态建设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有很多。

首先,立法和机制不健全,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使得相关工作难以见效。

其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推广缓慢,生态建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和标准。

另外,生态建设和城市人居的平衡关系也需要考虑,在建设生态系统的同时,如何合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依然是一个难题。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希腊oikos(住所)加上logos(学科)组成okologie 衍生而来,意即研究环境中的生物。

现代生态学概括为:研究决定生物分布及其量度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简言之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环境总和。

其与生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在参与编写《乌鲁木齐市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及《乌鲁木齐市南郊绿色长廊生态建设项目》中,将林业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到人居环境中去,得到较好的评价。

因此,特撰写此文,望能给从事林业咨询人员借鉴。

标签:人居环境、生态学前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森林是自然生态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因子。

认真研究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人居环境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 林业工作者关注“人居环境”的必要性人居环境是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起来。

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使人类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建设规模大,动用资金多,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与部门广。

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等等,都已成为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

而在生态建设项目中,往往涉及此领域,因此,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要在实践中迅速掌握人居环境的理论,在生态建设项目中,提高将生态理念与人居环境良好结合的能力。

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动向

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动向

2.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动向当前,各国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特别注重城市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耦合体的等级性、异质性和多样性;注意城市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以及城市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

其中生态资产、生态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是当前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

这些研究正逐渐形成几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生态学分支:一是产业生态学,研究产业及流通、消费活动中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方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正面影响的生态建设方法。

二是人居生态学,研究按生态学原理将城市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包括居室环境、交通环境和社区环境)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的生态学措施;三是城镇生命支持系统生态学,研究城镇发展的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网络关联、景观格局、风水过程、生态秩序、生态基础设施及生态服务功能等。

尽管国际城市生态学的启蒙研究归功于美国的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但国际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却一直在欧洲。

自19世纪末叶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和高的人口密度迫使欧洲人不得不认真研究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生态问题、过程、对策与技术手段。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运动到德国法兰克福的灵敏度模型,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以“增长的极限”为催化剂的环境运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倡导的城市生态研究,为西方国家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强化奠定了科学基础。

进入1990年代以来,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制定21世纪议程的科学基础,各种类型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讨论如火如荼,仅1991年以来在美洲、澳洲、欧洲和非洲就举行了20余次国际生态城市学术讨论会。

1996年6月的土耳其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专门制定了人居环境议程,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那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说、土、气、生、林、能)。

规划方案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

规划方案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

规划方案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规划方案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规划方案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规划中平衡二者的需求。

一、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环境,包括居住区、公共空间、交通、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良好的人居环境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一个舒适、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能够减轻人们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人居环境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整洁、有序的居住区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因此,在规划方案中,人居环境的改善应该是重中之重。

二、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生态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引发了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生态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规划方案中,生态保护应当成为首要任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依赖于健康的生态环境,而生态保护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首先,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依赖于生态保护。

例如,城市绿化、水系保护等都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生态基础。

其次,生态保护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布局生态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四、在规划中平衡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在规划方案中,如何平衡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规划方案应当充分考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

生态系统平衡知识:生态系统平衡与生态人居环境

生态系统平衡知识:生态系统平衡与生态人居环境

生态系统平衡知识:生态系统平衡与生态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物群落、物种和环境之间达成稳定状态的过程。

其中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自然因素,还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的广泛干扰,生态系统平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人居环境方面,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人类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气和污水等排放物。

这些排放物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例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平衡。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采用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型的设计,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稳定性。

其次,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过度的开垦与开采会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的受损,甚至于造成严重的土地退化和生态失衡。

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例如,在耕地利用上,应该支持“节水农业”和“无农药耕种”等环保型的农业模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等环保目标。

再次,生态系统平衡还需要考虑到保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需要保持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间的平衡状态。

其中物种多样性作为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为此,我们要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森林的保护、水源保护等生态工程,以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生态系统平衡还需要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十分深远。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物种分布范围的变化等,都对生态系统平衡带来了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全面掌握和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减少碳排放并开展碳汇工程,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生态学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知识点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生态学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知识点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生态学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知识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第一节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首次提出。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据此,生态学可以简洁地表述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生存环境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一)生物生存环境生物的生存环境由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所构成。

物理环境又包括物质环境和能量环境两部分,它们是生物生存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

地球上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环境,生物圈是生物环境的集中反映。

1.生物的物质环境生物的物质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等组成,它们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为空间性,即提供了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空间场所;其二为营养性,即提供了生物发育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2.生物的能量环境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量环境,生物的能量环境的能量来源为太阳。

太阳光发挥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热能,它给地球送来了热量,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得温暖,推动空气流动,引起了空气和水的循环;另一种功能是光能,它在光合作用中被绿色植物利用,形成了碳水化合物,这些有机物所包含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流动,这就是生物的能量环境。

能量环境的具体组成为光环境和温度环境。

生物的能量环境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惟一性,即能量环境的能量惟一来源是太阳,太阳的功能是不可代替的;其二为区间性,即能量环境所提供的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条件具有时空上的差异。

3.生物圈生物圈(biosphere),也叫生态圈,是地球上活的(生物的)有机体存在和与其他有机体以及非生命(非生物的)环境相互作用的部分,位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处。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含着无数小的生态系统。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面积也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不同城市存在不同问题,需要按照城市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聚居地。

当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垃圾与污水处理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垃圾和污水数量也随之增加。

如果这些垃圾和污水没有妥善处理,就会对城市的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难以解决的城市交通拥堵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还会污染城市的空气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城市噪声污染城市的噪声污染问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问题。

随着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噪声问题也日益严重。

城市噪声污染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除了人居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以下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1. 生态绿化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绿化建设应该得到重视。

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城市绿地,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 森林资源保护问题森林资源是城市的重要生态资源。

随着城市的扩大,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3. 空气质量问题城市的空气质量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力求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城市的空气质量符合标准。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个城市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解决方案。

生态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何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日益紧张的资源之间实现平衡,成为了城市规划者、环保人士以及科学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问题中,生态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生态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首先,生态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地方,与自然环境直接相互作用。

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以及资源利用等相关问题,从而为城市规划者提供科学依据,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

例如,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中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以及土壤肥力等环境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生态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加可持续的城市。

城市规划者可以运用生态学原理,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例如,建设公园和绿地,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

此外,生态学原理还可以指导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垃圾处理等工作。

通过构建湿地和生态池塘,可以对城市的水进行净化和储存,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

同时,合理处理垃圾,实现循环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这些方面,生态学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生态学的概念还可以引导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生态学强调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直接关系到环境的可持续性。

通过普及生态学的概念和知识,可以增强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推动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

例如,在交通出行方面,我们可以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在食品选择方面,我们可以倡导健康饮食,减少肉类消耗,从而降低对资源的需求。

生态学的普及有助于培养人们环保意识,从而推动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总之,生态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它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安全、宜居、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

一、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生态城市中,城市环境不再是“污染制造器”,而是一种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城市中,城市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首先是空气质量的改善。

生态城市中采用了绿化覆盖率高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在道路、广场、公园中心等重点区域增加绿化带和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其次是水资源的保护。

生态城市采用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水资源。

另外,在生态城市中,还采用了清洁能源、生态交通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环境。

清洁能源是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提供城市能源供应。

生态交通则是采用了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了机动车的出行量,有效地降低了城市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

二、人居空间人居空间是城市环境的核心,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建设符合居民需求、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是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生态城市中,人居空间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舒适度高。

生态城市中应采用高品质、环保、人性化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设计出室内温馨、舒适的居住空间。

二是安全性高。

生态城市要注意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问题,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2018年整理]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

[2018年整理]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

《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题目: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 院 电信学院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年 级 2012学 号姓 名 刘昊宁2016年1月10日装订线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城市的原有形态和功能被改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失去平衡、生态环境被破坏,原有的城市面貌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能源、资源、环境的危机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为了使城市能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从生态学视角来保护和重建城市人居环境。

本文旨在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关于生态学理论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人居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 引言近几年,随着气候变化、雾霾频发、水体污染、交通堵塞及社会分异等城市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加剧,环境与人类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热点[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2]。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科技化的迅猛发展,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剧,世界已进入了所谓的“城市世纪”、“城市时代”。

城市作为生产空间的载体和人类生活的聚居地,日益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

作为主要的人类聚落形式,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城市人居环境的过度建设,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空气污染、空间拥挤等影响人类生活的问题[3]。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的重要追求。

人们因为生态环境影响到自己的居住质量甚至健康,从而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为了后代人的权益,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学者已经认识到生态城市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3]。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第一篇: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复习要点第一章:生态学概论(P3)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P3)1、生境(生物的生活环境):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

(P6)2、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P12)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P12)4、种群:在一定是空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P17)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位置。

(P22)7、群落: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P24)8、群落的特征:a)群落中的优势种;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群落的种间关联性;d)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e)群落的稳定性。

(P25-26)9、生态系统:生态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P29)1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1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P42)第二章: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1、生态学的创始人:帕克(P46)2、城市生态学的定义:城市生态学市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包括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

(P46)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1、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P65)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P73-78)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城市生态系统的开发性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性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能量功能、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未来城市的人居环境与绿色生态建设

未来城市的人居环境与绿色生态建设

未来城市的人居环境与绿色生态建设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这也意味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社会等诸多问题日益显现。

作为“人类文明的掌舵者”,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城市的绿色生态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未来城市的建设需要从绿色生态、智能化、安全、便捷四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未来城市要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建设智能绿色、节能环保的城市。

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要进一步提高,建设“森林城市”,植物覆盖率要超过40%。

同时在城市中修建大量人工湖泊、溪流和小型绿地区域,切实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自净功能的城市。

而且新建房屋要注重能源、水资源的节约使用,采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未来城市要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建设。

智能城市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智能化系统,还要建立数字城市平台,实现大数据的智能运作模式,为城市的各项事务打造集智慧、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使城市更加安全便捷。

同时,利用数字科技、信息化工具,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满足城市居民智能化的需求,构建更好的数字城市生态。

再次,城市的安全性也是未来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安全监管体系,防范灾害性事件、犯罪、安全生产等各类安全风险,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实现城市生命线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未来城市要建设便捷交通网络,打造城市的智能交通体系,是城市高效运转的关键。

新时代的城市应该注重建设绿色的、高效的交通网络,扩大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完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使城市道路网络更加完善,人民出行更加方便、安全。

这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减轻交通拥堵,还会促进城市人口、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

总之,未来城市建设的道路一定是建设绿色生态的、智能化的、安全的、便捷的城市,只有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城市的红利,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生态学角度看待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从生态学角度看待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从生态学角度看待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城市环境是城市和人类生存的基础,它的质量和状况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健康,也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破坏和污染,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与城市环境改善和保护密切相关。

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保护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索其机理和路径。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待城市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城市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城市环境是由人造和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城市中的建筑、道路、车辆等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城市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由各个子系统组成,如水生态系统、气候生态系统等。

城市中的人口、产业、行为等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影响。

因此,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在城市环境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城市环境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地污染等。

空气污染是城市环境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工地等物质的排放造成的。

水污染是城市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主要来源是工厂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

噪声污染也是城市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来源包括车辆、工厂、建筑工地等。

土地污染则是城市环境中较为隐蔽的问题,其来源包括化工、工业、农业等行业。

第三,改善城市环境的路径。

城市环境的改善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城市污染源;(二)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三)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减少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减少尾气排放、控制工厂废水等。

其次,要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建立监测体系,及时监测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变化,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

城市环境与生态学:第1篇 原理篇 第02章 城市生态学概论及基本原理

城市环境与生态学:第1篇 原理篇 第02章 城市生态学概论及基本原理
全球层次
✓ 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学。 ✓ 人类面临的挑战: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工业及城市膨胀
2.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
• 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 城市物质代谢功能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 • 城市发展(受限)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 •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建立生态系统模型 • 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的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 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关系(农田、海阳与河流等) • 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合理标准 • 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的原理、内容与方法
•1 •2
2.4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2.4.1 城市生态位原理: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在原因 2.4.2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城市稳定和活力的原因 2.4.3 食物链(网)原理:城市活动的能量、物质利用原理 2.4.4 限制因子原理: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原理 2.4.5 生态环境承载力原理: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原理 2.4.6 共生原理:城市发展的关系原理
2.1 城市生态学概念
2.1.1 城市生态学概念 2.1.2 城市生态学的分支
2.1.1 城市生态学概念
城市生态学由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帕克于 1920年代提出:城市生态学是对人们的空 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 问题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人类生 态学及城市生态学术思想的统称。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通 过社会调查及文献分析方式,以社区和邻里为研究单元, 研究城市的集聚、分散、入侵、分隔及演替过程。
2.3.1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学科基础 2.3.2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层次 2.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质量

城市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质量

城市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质量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了压力,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为了保护人类和自然生态的健康,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质量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主动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我们的城市生态环境。

首先,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城市中由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它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与自然的共生系统。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如水资源、土壤资源等。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许多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生态服务,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蓄水、固碳等。

这些生态服务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城市中的树木和植被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空气污染并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城市的水体和湿地可以起到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保证城市居民有干净的饮用水。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以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

如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首先,我们应该倡导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城市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并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设置绿地和植被覆盖面积,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指标,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居环境的质量。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和植被保护工作,提高城市植物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

在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中,要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使用,减少机动车辆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最后,城市居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生态学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学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学人与环境实习报告一、城市生态环境:脆弱与挑战并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学科,其核心在于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本实习报告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整理与分析,深入探讨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城市生态环境现状1. 绿地系统的布局与功能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北京市为例,城市绿地系统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发展过程。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立,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空气质量。

然而,城市绿地的分布并不均匀,部分区域绿地缺乏,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失衡。

2. 空气质量的波动与成因空气质量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上海市的空气质量在冬季尤为严峻,这与大量燃煤供暖、机动车尾气排放等因素密切相关。

据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在冬季的PM2.5浓度往往高于其他季节,对市民的呼吸系统健康构成威胁。

3. 水环境问题的凸显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广州市的珠江为例,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珠江水质曾一度恶化,影响到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通过实施“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面临一定的污染挑战。

三、人与环境关系案例分析1. 城市扩张与绿地减少城市扩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以深圳市为例,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原有的绿地和湿地面积大幅减少。

例如,南山区原有的一片湿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变成了商业区,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 生活污染与居民健康居民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在成都市,由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生活垃圾分类并未得到充分执行。

这导致垃圾填埋场负荷加重,同时,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也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对地下水和土壤环境构成威胁。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市的环境和人居条件也日益受到关注。

生态城市作为当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成为了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生态城市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两个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探讨。

一、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城市的物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等;生态环境则包括城市的植被、水源、土壤等;社会环境则包括城市的安全、交通、文化等。

这些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实施以下措施:1.积极开展生态环保行动。

生态城市应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开展垃圾分类和利用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等环保行动,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充分利用城市内外的空地进行绿化,减少混凝土、钢铁等高能耗材料的使用,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城市的景观建设,打造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的形象和人气。

3.推广低碳出行。

促进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的发展,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和排放量,降低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性。

4.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规划和管理手段,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分配城市资源,保护城市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达到优化城市环境的目的。

二、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人居环境的好坏对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和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实施以下措施:1.提高住房质量。

生态城市应推广绿色建筑,提高住房的节能、环保和舒适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

2.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生态城市应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3.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

城市环境生态学

城市环境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环境要素: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部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全球变化: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生在地球系统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Gaia假说:英国大气学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势及大气的气体构成等是由生命活动所控制并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得地球环境维持在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状态。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在地球不同环境中生物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城市环境生态学:用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城市的学科城市生态位:在城市群的背景下,城市生命体从其城市群所在区域中所能获得的各种自然资源、生产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综合,包括各种资本或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及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城市生态建设: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城市人口承载力:该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城市是指采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和生态技术手段,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是指生态城市中的绿色空间系统,包括公园、绿地、绿化带、湿地、水体等。

建设城市绿色是保障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效手段。

绿化可以促进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减轻城市环境压力。

绿色空间还可以使城市更加宜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具体的,城市绿化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绿化面积的增加。

要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和人工湿地,提高绿地覆盖率,减少水泥硬化路面。

第二,注重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

要建立城市生态网络,将绿地、森林和水体相互连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同时,要注重植物和动物的保护,使绿化成果可持续。

第三,注重景观的美化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绿化不仅要有绿色环保的功能,还要有美化城市的作用。

绿化可以在城市中形成自然风光,为城市增添美丽的一景。

与此同时,保证景观的功能性,如绿地可以提供娱乐、休闲、运动的场所。

生态城市的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这里,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

人居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人居环境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住房的建设。

住房是人居环境的核心。

要加强住房建设,让城市居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可以发展公共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增加居民的选择和权益。

第二,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完善城市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能力。

与此同时,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第三,注重环境卫生监管。

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监管,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也是环境卫生的重要一环。

第四,注重交通出行的改善。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浅议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摘要:从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引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其内涵及特征,最后为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城市;建议亚里士多德在2000 多年前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追求。

然而,这种追求的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

在新的世纪,一个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自然会被淘汰,一个窒息人的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

因此,许多城市都在为改善各自的人居环境、创造适合现代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内涵人居环境科源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他不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的概念,强调从整体上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问题。

道氏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5个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1]。

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只有 10余年的时间,而后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

我国学者吴良镛在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提出要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①居住系统;②支持系统;③人类系统;④社会系统;⑤自然系统;⑥跨系统研究[2]。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聚居环境状况引起了广泛重视, 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大量涌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学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环境问题的出现,人居环境的生态状况日益成为当代人关注的焦点。

针对大量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人居环境生态化内涵与任务的表述,综述了加快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进程所应秉持的理念及原则,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居环境;生态化;理念;对策人类对于理想聚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自古有之。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类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共生,过着天然纯朴的聚居生活。

然而,近代不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

也加速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当人们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技术、设备、材料等)大规模、大范围地建设现代化聚居环境,为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导致沙漠化等各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而,研究人居环境的生态化问题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城市环境生态化的内涵与任务城市人居环境是由英文HumanSetdements转译而来的一个专业术语。

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围的自然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声音、动物、植物、水体、大地、自然景观等。

人工环境是人工构成的部分,主要包括由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造而产生的建筑、交通、城镇、风景等物体、景观或空间。

社会环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适应群体生活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等。

心理环境是自然、人工及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它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随居民个体主观感觉而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复杂属性,是对各种居民群体及个体主观精神、心理感觉产生影响的外部综合性氛围。

城市人居环境应是人、建筑、环境、自然与社会之间处于可持续性的和谐状态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理想模式。

其应具备以下特点:1.崇尚自然。

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

2.经济高效。

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体现4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

3.乡土特色。

体现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充分利用当地原料、地域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

4.生态安全。

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证。

5.生活方便。

便利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6.环境舒适。

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音、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7.适应发展。

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居环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8.人本关怀。

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

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和趣味。

将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居环境建成理想的生态人居环境,这一追求和建设的过程本文称之为“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

“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任务是通过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生态建设,不断将人居环境改善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安全、健康、舒适、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1]二、人居环境生态化应秉持的理念与原则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坚持“生态位”和“发展位”共提升的原则。

传统发展观以强调经济增长为主,其虽然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繁荣,但由于忽视对环境的生态保护,造成了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文化趋同、区域差距拉大、贫富严重两极分化等问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发展经济都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佳物质环境和精神家园,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不变目标。

基于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近年来得到广泛的认同。

它要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一方面应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2]。

因此,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中,要做到不单纯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也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

而将保护环境与快速发展作为一体化目标,谋求二者的高度统一和互动性的良性循环。

通过区域“生态位”的优化来支持区域“发展位”的升级,通过区域“发展位”的强化来促进区域“生态位”的优化,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

坚持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生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面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种种后果,人们最初的反应是保护环境,防止进一步的破坏,继而加强对污染源和危害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以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希望通过管制、处理和改善,纠正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给自然、人居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

但是,防治仅仅是生态化的基础性活动,是初级层次的生态化。

生态创新则包括生态经济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生态化,以增加生态系统运转化效率,提高生态系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生态创新是环境治理的更高级替代形式[3]。

实现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要求我们突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模式,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延伸,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创新提高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性,实行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建设和生态创新的有机结合。

3.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发。

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人居环境是一个大系统,以各种不同视角来分析,该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

引入生态学的观念,则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符合生态学揭示的所有生态规律。

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这个动态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质、动态代谢功能、物质能量转换等规律,尊重生态学所阐明的各种原则,包括:反作用原则、优势原则、易变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原则、保证多方面安全的原则、边缘效应原则、功能上的一体化原则,等等。

落实到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不同层面,我们要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发。

培育一种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意识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孵化一批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建造一片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快乐、健康、高尚的生态社区,使它们得到共同发展,整体优化。

三、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在从事区域的经济和生态规划时,以着眼范畴和重点策略的不同,人居环境可以有乡镇人居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之别。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如下:1.建设生态社区零点调查公司曾在全国做了一次市场调查,题目是“你最想拥有什么?”,结果超过7096的被访者首先选择了“健康”[4]。

可见社区的功能不应停留在解决住的问题,还应为居民创造健康、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社区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做出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典型范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将社区的生态化建设列为自己首当其冲的任职目标。

生态社区由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所构成,是满足居民方便、舒适、卫生、安全和景观环境优美要求的生态文明社区。

建设生态社区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设计方法,将自然因素融入社区环境中,在经济性的基础上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系统。

创造包括住区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居民活动空间多样性的居住空间环境。

2.发展绿色空间扩大绿色空间不但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区位竞争力、发展力。

近年来,我国上海市下大力气发展绿色空间的有益做法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应。

因此,要改变人们“寸土寸金”的传统思维方式,避免将所有可资利用的空间都用于建设经济用途的人工环境的短视做法;要认识到发展绿色空间直接有利于吸收外来投资和吸引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社会环境。

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它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利用其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和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最为重要的还是它对人居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

[5]发展绿色空间应着重考虑绿化面积及绿化物种。

在确定绿地面积时。

应从碳平衡和氧平衡的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进行总量设计和规划布局。

在规划和开发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应摆脱传统园林绿化观念的局限。

强调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绿色空间的功能进行全面强化,为此需遵守如下原则:(1)营造舒适环境的原则;(2)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原则;(3)选用适生物种的原则;(4)合理的群落组配原则;(5)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原则。

3.人居环境设计采用生态技术人居环境生态设计的目的是使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原理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生态设计是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工程设计与生态学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设计,以满足居民的个体需求和生态保育的要求。

在建设生态人居环境中。

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节约、绿化建设均应尽可能应用先进适宜的生态技术,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住宅产业化技术、建筑用钢技术、化学建材技术、新型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水工业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地基基础与地下空间技术等。

4.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

生态建筑注重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不仅创造了舒适的小环境,也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目前德国已建成了400多座生态建筑,均选用清一色的天然建筑材料,并经过反复检验处理,以确保无毒无害。

为加速生态住宅的发展,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生态住宅设计与建筑人才的高等学府——生态住宅建筑学院,已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建成招生[6]。

5.交通系统生态化加大交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建设发展,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同时道路交通系统的扩展及汽车的普及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空气污染,并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舒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