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2)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2)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 ?右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①

A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皐“

初缎消费者—

B.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I

|欢级消费若]—

C. 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 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B

2?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I、U、M、W

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 i、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I和W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 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I——n川一-iv

C. 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输入的能量

D.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解析图中I代表生产者,n、川和v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项错误。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答案C

3. 如图所示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木材l30x

IO10

70%

IO10

30%

刚物KT

A ?“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 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的总能量是285X 1010

D. 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解析图中“能量Q”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从图中信息可知,从生产者到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极低,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应人工补充能量,B错误;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中还有动物流向其的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物质的循环,D正确。

答案D

4. 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 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 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 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解析D项应该是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因为所处的营养级高,因而获得的能量最少,不能满足太多个体所需。

答案D

5. 右图是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在不考虑物质输入和

输人■出输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

B. 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D ?如果

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一定是绿色植物解析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并被生产者固定为化学能;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部分能量固定在植物的有机物中,因此输出量和输入量不相等;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之外还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生物。

答案A

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

分析错误的是()

A ?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 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解析由图示中的箭头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乙、丙是消费者,温室效

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不是

分解者的呼吸增加;物质是循环的,因此图示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

向;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可以来自生物细胞的呼

吸,也可以来自化学燃料的燃烧。

答案A

7. 在“草一-昆虫一-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每增加1 kg有机物体重,

问草至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多少kg(设草吸收的水分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

A. 125

B. 75

C. 7 500

D. 12 500

解析根据食物链中能量传递特点可得,在题中所述的食物链中鹰增加 1 kg 有机

物,至少需要草中有机物的量为 1 kg讯20%)3= 125 (kg)。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

式可得如下关系:6H2O?C6H12O6,可计算出需要出0的质量为

[(6 X 18X 125) 480] #% = 7 500 (kg)。

答案C

8. 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玉米一-人②玉米一-牛一-人

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C. 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 .若种植玉米的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

重金属元素积累少

解析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与营养级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

长期坚持素食,可减少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C正确。重金属元素在食物链中流动时存在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作用越强,所以②中的人体内重金属元素积累相对较多,故D错误。答案C

9.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

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 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 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

D. 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可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分解者呼吸越旺盛,释放的CO2量越多;

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大于③表示的呼吸量;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生物体内。

答案A

10 .某生态系统森林现存量为35 kg/m2,纯生产量是5 460 kJ/ (m2 a),呼吸量占

总生产量的45%,则总生产量是()

2 2

A. 191 100 kJ/ (m a)

B. 5 495 kJ/ ( m a)

2 2

C. 9 927 kJ/ (m2 a)

D. 19 110 kJ/(m2 a)

解析总生产量=纯生产量+呼吸量,年总生产量与生物的现存量之间没有联系。设

总生产量为X,贝y x = 5 460 kJ/ ( m - a) + x 45%。解得X 疋 9 927 kJ/ (m2 a)。

答案C

11. 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呼喘呼咙爲呼嘰口呼吸E|

A. B2 = A X (10% ?20%)

B. A = F+ B1 + C1 + D1+ E1

C. A —(B1+ B3)= C1 + C2 + C3

D. C3= B2X (80%?90%)

解析由于B2= C1+ C2+ C3, C2= B2 X (10%?20%),所以C3

答案D

12. 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产品输岀产皿输岀产品输岀

A .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

B.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C. 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

流入第四营养级

D .每一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

解析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被循环利用的,A项错。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故B项错、D项正确。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分解者,故C 项错。

答案 D

13?下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 (芦蒿、香莲)的新型池塘生 态系

统模式图。图乙中a ?d 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

相对值

(1) 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 ________ 人占有 __________ 营养级。

(2) 从生态学原理上看,利用粪尿种植蘑菇这一实例体现了 __________ 的原理。

(3) 若图乙中 c i = a 2 + b 2 + C 2 + d 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用字母表示)。

解析 图甲中,由于芦蒿和香莲均为挺水植物,生存环境相似,故竞争最激烈;人占

有第2、3、4共3个营养级。图乙分别表示了藻类和鲢鱼的

4条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 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以及未被利用。由于这 4条能量去路之和等于该营

养级同化的能量,且 C i = 82+ b 2+ C 2 + d 2,所以C i 表示由藻类流向鲢鱼的能量,故两者 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C i /(a i + b i + C i + d i )或(82+ b 2 + C 2 + d 2)/(a i + b i + C i + d i )。

答案 ⑴芦蒿 3 ⑵物质循环再生

(3)c i /(a i + b i + C i + d i )或(a 2 + b 2+ C 2 + d 2)/(a i + b i

+ C i + d i ) i4.下面A 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 为生产者,Q i 为初级消费者, Q 2为次

级消费者。B 图是将A 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 图中a 、a i 、a 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 e i 、&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作答。

A 图 E 圈

(i)

如设种群Q i 、Q 2个体数为N i 、N 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 W i 、W 2,

那么,N i 、W i 与N 2、W 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吧晌 吧処能■去南

能It 榔时说

IdL

(2) 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B图中Q i的b i和d i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若P和Q i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分别为480 J/(cm2 a)和72 J/(cm2 a),生物

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200 J/(cm2 a)和24 J/(cm2 a)。那么,能量从P传递至卩Q i的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i)N i W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N2 W2表示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N i W i>N2 W2。(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即图中b+ c+ d + e。⑶Q i同化的总能量即P 中的c,包括四个去向:呼吸消耗(e i)、流入Q2(c i)、被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的能量,b i和d i即表示后两部分能量。(4)能量传递效率指两个营养级总能量的比值,故能量从P传递到Q i的效率为i480 x i00%= i5%。

答案(1)N i W I>N2 W2 (2)P= b+ c+ d+ e ⑶未被Q2利用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4)i5%

i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循环,碳循环是主要的循环形式之一。植物与动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将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放在一封闭系统内,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中所发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就能研究与碳循环有关的问题。请用以下材料和用具完成下列实验以验证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之间碳循环的相互关系。

实验材料: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2只田螺、2枝金鱼藻、50 mL 量筒、去氯的水、pH试纸。

(1) 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结果和结论: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法指导: 重难点: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区别和联系及其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独立完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 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 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3.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技术资料 [项目名称] 系统测试报告 1测试内容及方法 1.1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严格按照《软件系统测试计划》进行,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等内容。 1.2测试方法 正确性测试策略、健壮性测试策略、接口测试策略、错误处理测试策略、安全性测试策略、界面测试策略 1.3测试工作环境 1.3.1硬件环境 服务端 数据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应用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客户端 处理器:Inter(R) Core?2 Quad CPU Q6600 @2.4GHz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2G 硬盘空间:200G 1.3.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7.0 GIS软件:ArcGIS Server 9.3 WEB服务:IIS6.0 2缺陷及处理约定 2.1缺陷及其处理 2.1.1缺陷严重级别分类 严重程度修改紧急 程度 评定准则实例 高必须立即 修改 系统崩溃、不稳定、 重要功能未实现 1、造成系统崩溃、死机并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2、系统不稳定,常规操作造成程序非法退出、死循环、通讯中断或异 常,数据破坏丢失或数据库异常、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3、用户需求中的重要功能未实现,包括:业务流程、主要功能、安全 认证等。 中必须修改系统运行基本正 常,次要功能未实 现 1、操作界面错误(包括数据窗口内列名定义、含义不一致)。 2、数据状态变化时,页面未及时刷新。 3、添加数据后,页面中的内容显示不正确或不完整。 4、修改信息后,数据保存失败。 5、删除信息时,系统未给出提示信息。 6、查询信息出错或未按照查询条件显示相应信息。 7、由于未对非法字符、非法操作做限制,导致系统报错等,如:文本 框输入长度未做限制;查询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未做约束等。 8、兼容性差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如:使用不同浏览器导致系统部分 功能异常;使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异常。 低可延期修 改 界面友好性、易用 性、交互性等不够 良好 1、界面风格不统一。 2、界面上存在文字错误。 3、辅助说明、提示信息等描述不清楚。 4、需要长时间处理的任务,没有及时反馈给用户任务的处理状态。 5、建议类问题。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后反思:本节课利用一首古诗来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整节课教师讲的少,引导参与的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学生的表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本节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反馈评价: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池塘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草的种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虫害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食物链被破坏D.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 4.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5.在某一湖泊中,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藻类生物生长过剩,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 A.大量引进肉食性鱼类B.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捕食浮游生物的鱼D.完全除去捕食浮游动物的鱼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2009-2010学年度济宁市期末复习诊断测试卷 第 5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 说明:1. 考试时间为90 分钟。 2.本试卷分为i卷和n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把I卷各题答案用签字笔按序填写在答题 卡上,把n卷各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 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C .增加木材产量D .改善生态环境 2.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3.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B .化学信息C .行为信息D .声信息 4.在浮游植物T小鱼T海豹T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 A . 1 kg B. 10 kg C . 125 kg D . 1000 kg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6.如图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 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 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i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7.不属于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措施的是() 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有害昆虫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无论是能量流动的角度还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说,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A. 2 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2.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低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阴湿低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B.阴湿低洼草丛中的生物是一个群落 C.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 D.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群落 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A.以营养为纽带形成类群间的结构联系 B.生物间的单方向食物联系 C.生物间的多方向食物联系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则草原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A.生产者B.分解者C.初级消费者D.次级消费者 6.(2011·济南一模)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 ..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8.(2011·日照)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2017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 ?长春模拟)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属于() 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B.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C.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解析】选B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由于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2.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选D。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故A B、C正确,D错误。 3.(2016 ?琼海模拟)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 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需要,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误。 【易错提醒】 (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一定是生产者。 (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 4.(2016 ?昆明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 B.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 .太阳光来自地球之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D.蛔虫为厌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选D。在生态系统中营自养生活的生物是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生物和蓝藻等,A错误;细菌包括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细菌、异养型的腐生细菌和寄生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 错误;太阳光能是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从人体肠道中获取食物,属于消费者,D正确。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 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单元测试报告

单元测试报告 (Unit Test Report) 1 引言 本文档为e乐园项目的单元测试活动给出一个总结报告,该报告用于评估单元测试活动的质量以及决定是否可以结束单元测试阶段。 2测试时间、地点和人员 测试时间:2011年6月3日-2011年6月16日 测试地点:宿舍 测试人员: 3测试环境描述 4测试数据度量 4.1测试用例执行度量 经过“执行测试用例-发现缺陷-修复缺陷-回归测试”步骤,最后测试用例执行度 注:作为测试用例执行的结果,一般使用4种表示:OK表示通过,POK表示部分通过,NG表示没有通过,NT表示没有测试。与系统测试不同,在单元测试阶段,所有的用例必须全部通过。而对于系统测试的某个版本来说,允许其有没有通过用例。 4.2测试进度和工作量度量 1 进度度量

进度度量参考表3。 4.3缺陷数据度量 缺陷数据度量参考表5,详见附录8.3 4.4覆盖率数据度量

覆盖率数据度量如4.4.1-4.4.8小节所示,详见附录8.2。 4.5综合数据分析 计划进度偏差=(实际执行天数-计划执行天数)/计划执行天数×100% =(24-13)/13×100%=84.6% 测试用例执行效率=测试用例执行总数/执行总工作量×100% =A1(个/人时) 测试用例密度=测试用例总数/代码行数×100 =A2(个/百行代码) 缺陷密度=缺陷总数/代码行数×1000 =A3(个/kLOC) 用例质量=缺陷总数/用例总数×100 =A4(个/百用例) 缺陷严重程度分布如图1所示。 缺陷类型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略) 图1 缺陷严重程度分布图 3 4 (图略) 图2 缺陷类型分布图 5测试评估 5.1测试任务评估 本次测试活动,用例执行充分,测试数据记录完整,测试工作量投入饱满、测试回归分析完整。 在测试进度上比计划推迟了84.6%,这是因为发现了设计的缺陷和接口的缺陷,这些缺陷的修改使得测试进度后延了。 评估结论:本次测试执行准备充足,完成了既定目标。 5.2测试对象评估 所有的测试对象都通过了所有的测试用例,且没有遗留问题,缺陷密度符合基线要求。 评估结论:测试对象符合单元测试阶段质量要求,可以进入到集成测试执行阶段。6遗留缺陷分析 单元测试经过“执行测试用例-发现缺陷-修复缺陷-回归测试”步骤后,所有的用例全部通过,没有遗留缺陷。 测试脚本参考附录《单元测试脚本》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版带答案

第23章章末限时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影响兔子生存的生物因素有(C ) A.阳光和青草 B.温度和水源 C.青草和绵羊 D. 土壤和细菌解析:草属于植物,草的多少与好坏影响兔子的生存,绵羊和兔子之间会因争夺食物出现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兔子的影响。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 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B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解析:“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主要意思是清明、端午,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3. 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 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解析:杂草和玉米是竞争关系 , 互相争夺水分、养料和阳光 ,所以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 会降低玉米产量。 4.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D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 .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解析:田鼠增多,毁坏农作物 ,使农作物减产 ;青蛙减少,害虫增多,使农作物减产 ; 杂草和农作物争夺水、肥、光照 等 , 使农作物减产 ,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干旱缺水使农作物减产 , 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5.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C ) A.一个湖泊 B. 一座小山 C. 一株大柳树 D. 一条河流 解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不是仅仅指一种或一个生物,故选C。 6.某市发现了濒危蕨类植物——桫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桫椤属于(A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蕨类植物一一桫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智慧树《生态文明》章节测试题带答案

智慧树2018《生态文明》章节测试及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20世纪后半期,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开始对人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与之相伴的便是相关着作和论述的不断出现,下列哪本着作被称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着作: A. 《寂静的春天》 B. 《增长的极限》 C. 《只有一个地球》 D. 《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2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加,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对于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大会。下列哪项不属于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 A. 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B. 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 C. 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 签署气候变化协定 正确答案:D

3【单选题】(2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我国于何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被确定为国家治理环境保护的方针? A. 1972 B. 1973 C. 1974 D. 1975 正确答案:B 4【单选题】(2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上论述出自党的: A. 十五大报告 B. 十六大报告 C. 十七大报告 D. 十八大报告 正确答案: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单元测试报告模板

软件测试系列 密 级:普通  文件编号:NO.4  文件类别:测试管理体系文件  发 放 号:1004      应用软件  ×××单元测试报告

目录 1.编写目的 (3) 2.软件单元描述 (3) 3.单元结构 (3) 4.单元控制/时序流图 (3) 5.测试过程 (3) 6.测试结果 (3) 6.1代码审查结果 (3) 6.2测试用例统计 (4) 6.3测试单元产品 (4) 7.质量评估 (5) 9.总结 (5)

1.编写目的 编写本单元测试报告的目的在于: (1)对单元测试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形成正式的测试文档; (2)为软件单元的评审验收提供依据; (3)纳入软件产品配置管理库。 2.软件单元描述 简单描述被测试单元或与之相关单元的产品项目名称、所属子系统、单元要完成的功能、需求和设计要求等。 3.单元结构 画出本单元的组织结构,包括本单元包括的属性、方法、输入/输出等。4.单元控制/时序流图 根据本单元的控制结构或操作时序,画出其大概过程。 5.测试过程 简要的描述在本单元的测试过程。 6.测试结果 6.1代码审查结果  在表格中列出代码审查中查出的问题:

代码审查结果表 Bug ID 审查人员审查日期问题描述 6.2测试用例统计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统计表 测试项测试用例号测试特性用例描述测试结论对应bug ID 填表说明: 测试项、测试用例号:描述单元再细分的功能点简单描述,每一个功能点已经在设计中进行了编号,例如:DH-AST-GF-01, 其中DH-AST-GF是项目管理员给出的编号,后面的01是单元测试设计人员对该项目的细分编号,再细分的功能点为测试用例编号,例如,DSH-AST-GF-01-01,DH-AST-GF-01-02等,其它测试特性统一编号,例如性能测试、容错性等。中间统一使用中划线分隔。测试用例号是测试用例的统一而且唯一编号。测试用例号在测试用例源文件中进行注释说明。 测试特性:指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余量测试、容错性等需要对该子功能进行测试的特性分类。 用例描述:是对该测试用例测试该子功能点的简单描述。例如:测试打印预览时向下翻页的功能是否实现。 测试结论:说明测试是否通过,只需填写“通过”或“不通过”。 对应bug ID:在测试不通过时,填写对应的bug清单中指定的ID号。 6.3测试单元产品  对于每个测试单元需要提在PC Linux平台和2个XScale平台(2个PXA25X平台或2种IXP425平台)下的以下文档:    1、提交驱动模块、桩模块和测试用例对应的源代码、注释,要与测试用例中的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非生物环境的是()。 A.土壤 B.水分 C.阳光 D.细菌 2. 看下图可知,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光合作用示意图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3. 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均比其他动物少得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它们的繁殖能力低 B.栖息场所有限 C.被人类大量捕杀 D.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较高 4. 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因某种原因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变化在较长时间内是()。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不变 5.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图所示,则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A.A B.C C.D D.F 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落红化作春泥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部分 7.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下列哪条食物链的加强有利于增加鹰的数量()。 A.草→鼠→鹰 B.草→鼠→蛇→鹰 C.草→蝗虫→青蛙→蛇→鹰 D.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 8. 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9. 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10. 下列生物学观点不正确的是() A.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 B.被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是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C.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不能进行 D.增加物种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12. 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13.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单位:10 2 千焦/(平方米年)〕,该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可表示为()。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乙→丁→甲→丙 D.丙→甲→丁→乙 14. 下图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 A.草 B.鹰 C.蛇 D.兔 15.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例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蜜蜂采蜜,可以帮助植物传粉 C.青蛙捕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D.大量增加羊的数量,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典型实例”的是()。A.矿质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其枯枝落叶腐烂后又还给土壤 B.被轻度污染的水体经过物理和理化作用而得到净化 C.由于大火烧毁的森林通过繁殖作用得到恢复更新 D.过度开垦草原,毁林造田使气候失调,土地沙漠化 17.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 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错误 ..的是( ) 生态瓶编 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A.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要长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 D.甲 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 5.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 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 析错误 ..的是()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 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