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
教育学与教育法基础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生产与发展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育”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特点①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③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存在一定关系①根据教育形式划分程度分为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②根据教育的正规程度划分为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7 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在日常场景中进行,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没有专门的老师、学生、场所,没有阶级性,没有专门形态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称为庠、序西周以后形成了“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一体”的官学格局,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分科教育的开端斯巴达教育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雅典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印度教育特点宗教教育盛行,婆罗门教育主要内容是《吠陀》封建社会的教育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使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举制度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两种类型的教育①教会学校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②骑士学校目的是培养皇室之外的贵族子弟,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吟诗)为主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
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8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民主性、制度化9 20世纪后教育的心特点: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民主化(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同样的教育,追求教育自由化)、信息化(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研究)、国际化或者全球化、个性化10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1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2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难点汇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说明:精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和重要考点编写而成,一共24 章知识重点,一天背一章内容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4)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5)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7)第五章课程 (9)第六章教学 (11)第七章德育 (15)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8)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 (20)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21)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21)第二章认知过程 (22)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25)第四章个性心理 (26)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动 (29)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30)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30)第三章学习理论 (32)第四章学习心理 (34)第五章教学心理 (38)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39)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40)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42)第六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 (44)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历史性、民族性、阶段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永恒性、生产性。
(快速记忆法:历民阶继长相永生)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2、受教育者3、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四、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2023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及教学法基本知识》总结
2023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及教学
法基本知识》总结
该考试主要测试考生在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以下是对该门科目考点的总结:
教育学
考试重点:
-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性质、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 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格形成和社会化的关系;
- 教育的历史和教育的社会功能;
- 教育制度与教育改革。
备考建议:
-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教育思想的兴衰历程及其
贡献;
- 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及现状,关注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 梳理教育学的各种理论体系,并学会将这些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
教学法
考试重点:
- 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原则;
- 教学法的分类和特点、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 常见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备考建议:
- 掌握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及相关评价方法,了解各种教学法及其特点,能够合理使用不同的教学法;
- 学会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了解案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
- 不断思考如何将教学法引入到实际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考生在备考该科目时应该注重对教育学和教学法基本理论的掌握,并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重难点解析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重难点解析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考生们比较关注的难点之一。
本文将对教育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和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学的重点内容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在教育学中,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首要考察的内容。
考生需了解教育的定义、特点和目的,并熟悉主要的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2. 教育的历史发展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
重点关注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3.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在教育学中,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考生需掌握知识与学习的心理过程,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等。
同时,还要熟悉心理测量与评价、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咨询等相关内容。
4. 教育学的教育原理考生需要熟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要了解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实施,以及有效的教育组织和管理等内容。
二、教育学的难点分析1. 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各个教育理论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要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的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
考生需要能够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3. 教育制度的了解和分析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教育制度是教育学考试的重要考点。
考生要了解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分析其优缺点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同时还要关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4. 教育管理与评价教育管理和评价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但对一些考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组织和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准则和方式,以及如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备考建议1. 提前制定学习计划教育学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门科目,不能临时抱佛脚。
教学计划的知识要点与重难点分析
教学计划的知识要点与重难点分析一、引言教学计划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明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组织和安排。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对知识要点和重难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知识要点与重难点的确定教学计划的知识要点和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一环。
知识要点是教学内容中必须掌握的关键点,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重难点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难以掌握或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1. 知识要点的确定确定知识要点需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科教学要求,选择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合理安排知识的分布和顺序。
此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考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适当增减和调整知识要点。
2. 重难点的确定重难点的确定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的内涵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重点是指教学内容中需要着重强调的部分,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讲解和引导。
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部分,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活动安排与教学计划1. 教学活动安排的原则教学活动安排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有机性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 组织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鼓励和支持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2. 教材的使用与教学计划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支持,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安排。
首先,要对教材的结构和层次进行分析,确定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
教资教育学重难点
教资教育学重难点教资教育学是国家开展教师资格考试的一门科目。
它涵盖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教育实践的知识要点,是考生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备考教资教育学方面,很多考生都会遇到一些重难点。
本文将对教资教育学的重难点进行探讨,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教资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它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的本质、功能、原则和规律等。
在备考教资教育学时,考生需要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在备考教资教育学时,考生要了解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如行为主义强调利用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认知主义注重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等。
考生还需要了解各种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弄清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教育背景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理论。
三、教育学的教学原则教育学的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和规律。
其中最基本的三个原则是:启发性原则、递进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技能。
递进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规律,将知识和技能组织成递进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
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应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研究法等。
在备考教资教育学时,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此外,考生还要了解如何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难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难点总结教育学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门重要科目,是考生们备考的重点之一。
教育学包含了广泛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教育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总结。
本文将以教育学的三大重点难点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学的重点难点教育学的重点难点主要包括学派理论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应用和教育方法学的实际操作。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学派理论学派理论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经典学派和现代学派两个方面。
经典学派主要有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而现代学派则包括社会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派等。
学生需要熟悉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教育原则,了解它们的核心观点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2.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教育与学习的内在规律。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动机,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
3. 教育方法学的实际操作教育方法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和策略。
考生需要熟悉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解决教育学的重点难点的方法针对教育学的重点难点,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备考。
1. 系统学习教育学知识非常广泛,考生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需了解学科的相关发展和前沿研究。
建议考生系统地学习教育学的各个学派理论,了解它们的理论背景和研究对象,掌握它们的核心观点和教育原则。
2. 多维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教学观察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可以参观学校、观察教师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动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难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难点教师资格证是对教师教育能力的一种评价和认证,其中的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现象的科学。
下面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科的重难点内容。
一、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与各个原理相关的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考生需要熟悉并理解这些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育主体与对象教育学还涉及到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
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对象包括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的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学会如何与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关系,并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热点和难点。
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选择和运用的手段和方式,而教学策略则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掌握知识和发展个性特点所采取的特定策略。
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
四、教育评价与诊断教育评价与诊断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而教育诊断则是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制定的过程。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诊断工具,并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五、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身心、认知和情感上的变化,同时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会存在差异。
考生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的影响,能够针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六、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素质要求。
教育伦理是指教育活动应遵循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职业道德则是指教师职业行为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要求。
教育学与教学法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与教学法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教学法是指对教学进行合理、科学地组织和进行的方法、程序和技巧。
教育学与教学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领域,它们对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教育学与教学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教育的定义与特点教育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学识、技能等进行有计划的、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教育具有社会性、主体性、国际性等特点。
2. 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
3. 教育的特殊性教育有其自身特殊的属性,包括自由性、特殊性、先进性等。
4. 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个别差异、全面发展等原则。
5. 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思想、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社会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撑。
6. 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具体情况和社会需求,确立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教育目标应当是科学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对教育之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7. 教育规律的运用教育规律包括普遍规律和历史规律,了解并运用这些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8.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与政策是教育的保障机制,其规范和制定对于教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9.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使命的体现,其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规模的扩大等。
10. 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职业道德,包括爱心、责任心、责任心、专业精神、团队协作等。
二、教学法知识点总结1. 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教学法是指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其特点包括科学性、灵活性、操作性等。
2. 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汇编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古代学校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以后。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统称为学校教育。
1、夏朝:痒、序、校。
2、西周:国学和乡学之分。
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儒、墨。
4、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6、明代:八股文。
二、近代学校教育1、近代教育的开端: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78张焕纶【正蒙书院】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成为我国大学中学小学的三级学制雏形—1898清政府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设中西结合分科课程。
成为我国近代高等大学教育的开端。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2、清末的学校教育1902年,清政府“壬寅学制”但未实行,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1904年,葵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实行的学制。
3、中华民国的学校教育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学制18年,三个阶段,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1949年-1956年:学校教育主要受苏联教学体系影响,全国统一编写教材,改进旧的课程教材。
-1956年—文革前中国教育形成时期,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的统一管理。
改革开放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1982年:【宪法】用法律形式规定,我国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依法执教的时期。
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概述课程概述:学校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某一门学科。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也支持此观点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主要思想: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主要思想: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
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主要思想: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教学知识难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教学知识难点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为了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各国纷纷设立了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旨在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然而,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难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教学知识难点,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备考建议。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知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基础题型。
这部分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学说等。
对于非教育专业的考生来说,这些概念和理论可能会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为了克服难点,考生可以结合实际案例,通过阅读教育经典著作和相关论文,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是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要求考生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但是,这对考生来说可能是个挑战,特别是对于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考生。
为了应对难点,考生可以积极参与教育实习或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三、心理学与学生发展心理学与学生发展是考察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指导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
这包括儿童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问题、学习困难儿童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于考生来说,区分和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因此,考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的教育实践和心理辅导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对学生心理的理解。
四、教育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是考察教师遵守法律法规和教育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规的普遍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对于考生来说,这些法律和规章可能比较抽象,不够具体。
为了克服难点,考生可以通过参加教师培训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法规和规章,与其他教师交流心得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教育学与教学法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规律的学科,而教学法则是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和指导的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方法和规律等。
教育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体能和品德等方面。
同时,教育学也研究了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互动等问题。
而教学法则是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和指导的学科。
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的内容与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教学组织与管理等。
通过研究和实践,教学法探讨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问题。
教育学与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学科,教育学是为了研究教育的原理和规律,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而教学法则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方法。
教师需要在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上进行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和教学水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总之,教育学与教学法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
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汇编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汇编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汇编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从古至今,教育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苏格拉底时代的启发式教学,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再到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以及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学不断演变和完善。
3、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人的认知、情感、道德、心理等多方面能力,教育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4、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反映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不仅能推动社会进步,还能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等功能维护社会稳定。
5、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追求。
教育价值涉及到对知识、能力、道德等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念。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法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取向,教学法可分为认知派、行为派、人本派等不同类型。
各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
3、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基本要素。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4、有效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具有目标明确、内容合适、方法得当、组织有力、评价科学等特征。
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各种智力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这一理论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1、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和目标,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
教师教学计划的知识难点与教学方法选择
教师教学计划的知识难点与教学方法选择第一节:认识教师教学计划教师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份详细的教学安排和计划。
它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首先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难点,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教学计划的知识难点教师教学计划的知识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困难的知识点。
不同学科的知识难点可能会存在差异,但一般来说,知识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抽象概念的理解:某些学科的知识点可能涉及到抽象的概念,如数学中的向量、物理中的电流等。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2. 复杂问题的解决:某些学科可能存在复杂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
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快速计算与应用:在一些学科中,如数学和物理,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这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挑战。
第三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在面对教学计划的知识难点时,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 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2. 易于操作实践:通过操作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分步骤引导: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将解决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面对抽象概念的教学方法选择对于涉及到抽象概念的知识难点,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1. 图像化教学:通过绘制图表、示意图等形象化的方式,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将抽象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他们主动发现和理解抽象概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1)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
(2)了解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4)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
(1)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2)掌握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4.教师与学生。
(1)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2)了解教师劳动特点、教师素质。
(3)掌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阶段及其途径。
(4)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
(5)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6)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7)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5.班主任工作。
(1)了解班主任的定义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掌握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
(3)了解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
理解班集体的特征与发展阶段,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4)掌握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基本方法。
(5)运用所学班集体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课外活动。
(1)了解课外活动的意义、特点、内容、组织形式。
(2)掌握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要求。
7.教育研究。
(1)了解教育研究过程、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学法。
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新课程目标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古代学校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以后。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统称为学校教育。
1、夏朝:痒、序、校。
2、西周:国学和乡学之分。
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儒、墨。
4、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6、明代:八股文。
二、近代学校教育1、近代教育的开端: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78张焕纶【正蒙书院】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成为我国大学中学小学的三级学制雏形—1898清政府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设中西结合分科课程。
成为我国近代高等大学教育的开端。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2、清末的学校教育1902年,清政府“壬寅学制”但未实行,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1904年,葵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实行的学制。
3、中华民国的学校教育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学制18年,三个阶段,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1949年-1956年:学校教育主要受苏联教学体系影响,全国统一编写教材,改进旧的课程教材。
-1956年—文革前中国教育形成时期,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的统一管理。
改革开放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1982年:【宪法】用法律形式规定,我国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依法执教的时期。
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概述课程概述:学校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某一门学科。
课程意义:1、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依据。
3、学生汲取知识的来源。
3、合理课程设置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4、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读,写,算)任务不同来分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学科课程:文化知识为基础分科课程根据属性来分根据内容和组织方式分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必修和选修根据课程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课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完善人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2、心理起源说:美,孟禄3、劳动起源说三、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西方: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和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人才)。
欧洲教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古代教育特点:等级性,刻板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
2、近代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内容更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样化,终身教育。
四、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第二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内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内涵样的变化。
狭义: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教育目标: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和具体价值(二)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应达到的目标。
课程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三)、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不同流派1、个人本位论:主张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
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孟子等、2、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代表: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3、教育的无目的论:教育即生活。
代表:美。
杜威4、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准确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
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健康基础,美育和劳育是德智体的运用和实施。
他们不能代替,但是又相互联系和促进。
第三节教育功能含义: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社会功能: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政治(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文化(教育对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创新功能,融合功能)人口功能、调节人与自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作用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和隐性功能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
身体发展指:生理机能成熟。
心理发内涵:展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个体身心发展基本理论:1、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具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2、外铄论:人的发展靠外在的力量。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环境个体身心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
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第三节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顺序性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这一特点循序渐进。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
2、阶段性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段进行,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不平衡性和教育: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为了有效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4、互补性和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性的,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位学生。
5、个别差异性与教育:人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二、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劳动对象复杂性、劳动任务和内容是复杂的。
2、示范性3、创造性4、长期性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两种理解1、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由专业程度低向专业程度高转化2、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1、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2、发展的5阶段理论: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胜任阶段、业务精干阶段、专家阶段。
第二节学生一、学生本质特点:发展的主动性,可塑性,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的权利: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人身自由。
义务:遵守法律、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学习、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师生关系一、概念: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二、构成: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育关系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三、模式: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本身、学生、家长和社会。
(二)良好师生关系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教育态度分方式、加强自身修养第五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一、概念: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协调,指导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二、原则:全员激励、自主参与、管教结合、协调一致、平行管理、情通理达三、模式:1、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管理模式。
2、平行管理---把对集体和个体的管理结合起来。
(受马卡连柯)3、民主管理—班级所有成员在保证吉特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民主、平等地参与各项事务的管理。
4、目标管理—最早由德鲁克提出的,强调自我、自控管理的重要性,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四、班级文化建设:1、物质文化建设—内外环境布置、师生仪表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五、班级危机管理:1、危机预设2、危机防范3、危机确认4、危机控制5、危机善后第二节班集体与班主任一、班集体的概念与特征:概念—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
特征—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三、班主任概念及其作用概念: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
作用:1、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路人。
2、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了解学生(前提)2、组织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重要手段、重要方法、基本途径)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第三节中小学班队活动一、概念: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基本类型1、主题教育活动2、班队例会3、班队文艺活动4、体育活动5、科技活动6、班队劳动7、班队游戏活动三、组织班队活动大方法和要求:1、主题选择要合适2、形式选择要突出趣味性3、活动目的要突出教育性4、给学生自主权利第六章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含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