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精选临床中药学精心整理新版.第6章清热药第1节精心整理新版.ppt
合集下载
6第六章 清热药1(1)
主要成份
小檗碱 、黄连碱、掌叶防 己碱 精品课件 、药根碱 等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l)抗病原体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1)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2)抗菌强度与炮制、配伍有关
精品课件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黄连及小聚碱能提高机体
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精品课件
黄芩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湿温、暑温,胸闷呕恶, 湿热痞满,泻痢,黄疸,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酮类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有效成份:黄芩素、 黄芩苷元 作用特点:抗菌谱广,
对G+、G-都有效
精品课件
(2)抗炎 有效成份: 黄芩苷元、黄芩素等 作用特点:对急性炎症作用明显,对免疫性
炎症对也有抑制作用,对慢性炎 症作用不明显。 作用机制: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有关
精品课件
(2)抗过敏
有效成份:黄芩甙、黄芩素 作用特点:对I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
精品课件
(4)保肝、利胆 有效成份:黄芩素、总黄酮 作用特点:黄芩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抗
1、体外抗菌试验:
中药粗制剂对结果有较大的非特异性影响。
2、体内抗菌实验
是判定药物有无临床价精值品课的件 最主要指标。
(二)抗病毒试验
1、细胞培养法
2、鸡胚法 3、整体动物实验法
精品课件
(三)抗炎实验
炎症模型 药)
一般性炎症(早中晚三期) 免疫性炎症(见袪风湿
一般性炎症按早、中、晚三期分别有相应的模型
精品课件
早期(血管反应期)
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 腹腔染料渗出法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清热药-PPT课件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1)抗透明质酸酶。 (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透明质酸是结缔组织的基本成分之一、能被透明质酸酶破
坏--导致结缔组织疏松--细菌毒素在结缔组织扩散蔓 延。 多数致病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酶,在血浆和组织中形成血 浆凝固酶,使血浆凝固,并使炎症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 就纤维蛋白,附着于细菌表面,使其不易被呑噬,或在呑 噬细胞中不易被破坏。
2) 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中毒性休克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病死率甚高
解热
(1)扩张血管,促进皮肤散热; (2)减少致热源; (3)抑制发热介质的合成、分泌: (4)改变Na+/Ca2+比值:,体温;,体 温。 与解表药不同之处: 清热药退热一般不伴明显发汗。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体外研究发现
用有效抗生素处理培养基时,在细菌计 数降低的同时,伴有内毒素水平的增高, 有的可达100多倍。
抗过氧化损伤 异病同治
外源性毒素—内毒素 内源性毒素—氧自由基
清热解毒治法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 “解毒”—抗自由基作用,可能是其 异病同治的机制之一。
扶正与祛邪并举
“扶正以祛邪”,“正足邪自去”
细菌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
外类素--革兰氏阳性菌
许多清热药虽然抗菌力不强,但却能有十分理想的 临床疗效,期中一个原因是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与细菌致病力强弱有关的因素
侵袭力 1)粘附和侵入力 2) 繁殖与扩散能力 (1) 透明质酸酶 (2) 链激酶 毒素 1) 外毒素
毒性作用强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五味消毒饮---热毒清注射液(简称热毒
清,原名抗炎6号注射液)。
急性胆系感染、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200
清热药[可修改版ppt]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呈长块状或板块状结晶集合体。白色或类白色,常附 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杂质,半透明,易纵向断裂, 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质软,用指甲 即可刻划成粉。气无,味淡。
知母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性味归经]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谷精草
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 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密蒙花 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树的花蕾
• 多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 规则圆锥状,长1.5~3cm。表面灰黄色
或棕黄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状,
上端略大,长0.3~1cm,直径0.1~ 0.2cm;花萼钟状,先端4齿裂;花冠筒 状,与萼等长或稍长,先4裂,裂片卵形; 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质柔软。气 微香,味微苦辛。
药材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 有分枝,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1凹 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 棕色的残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 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 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栀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药材性状] 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 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 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 有1 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果 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味微酸而苦。
芦根
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 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日本栝楼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 寒;归肺、胃经。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呈长块状或板块状结晶集合体。白色或类白色,常附 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杂质,半透明,易纵向断裂, 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质软,用指甲 即可刻划成粉。气无,味淡。
知母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性味归经]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谷精草
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 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密蒙花 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树的花蕾
• 多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 规则圆锥状,长1.5~3cm。表面灰黄色
或棕黄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状,
上端略大,长0.3~1cm,直径0.1~ 0.2cm;花萼钟状,先端4齿裂;花冠筒 状,与萼等长或稍长,先4裂,裂片卵形; 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质柔软。气 微香,味微苦辛。
药材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 有分枝,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1凹 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 棕色的残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 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 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栀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药材性状] 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 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 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 有1 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果 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味微酸而苦。
芦根
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 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日本栝楼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 寒;归肺、胃经。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ppt课件
三、性能特点
1、药性:皆为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 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 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 药”的意思。
2、药味 3、归经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概述
四、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分热、 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清 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 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 阴凉血除蒸。
滋阴润燥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知母的应用
1 温病气分证 +石膏(相须) 2 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既清肺热,又润肺燥,
清润兼备,配伍川贝桑白皮等,治疗肺热咳嗽; 配伍贝母、麦冬等,治疗阴虚燥咳。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知母的应用
3 胃热口渴,消渴证 清胃火以存津液,滋胃阴 以生津止渴。故对津伤口渴之证,尤为常用。
石膏
【药性】 苦、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 煅后外用:收湿敛疮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石膏
1温热病气分 2肺热喘咳证实热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 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温病气血两燔证 +玄参等 ③暑伤气阴、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 +麦冬 人参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概述
分类:
1、药性:皆为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 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 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 药”的意思。
2、药味 3、归经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概述
四、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分热、 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清 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 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 阴凉血除蒸。
滋阴润燥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知母的应用
1 温病气分证 +石膏(相须) 2 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既清肺热,又润肺燥,
清润兼备,配伍川贝桑白皮等,治疗肺热咳嗽; 配伍贝母、麦冬等,治疗阴虚燥咳。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知母的应用
3 胃热口渴,消渴证 清胃火以存津液,滋胃阴 以生津止渴。故对津伤口渴之证,尤为常用。
石膏
【药性】 苦、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 煅后外用:收湿敛疮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石膏
1温热病气分 2肺热喘咳证实热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 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温病气血两燔证 +玄参等 ③暑伤气阴、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 +麦冬 人参
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1节
概述
分类:
最新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抗菌、抗病毒作 用更为显著。
10
(1)抗菌谱(广谱)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金银花、 蒲公英、鱼腥草、紫草等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11
☆黄连、黄柏对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有 抑制作用 ☆苦参、龙胆草、金银花、连翘、青黛、 鱼腥草等能抗多种皮肤癣菌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穿心莲、秦皮、 板蓝根、贯众、鱼腥草、苦参、紫草等能 抗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白头翁、鸦胆子抗阿米巴原虫;青篙、 鸦胆子抗疟原虫
16
3.抗炎
大多数清热药具有抗急性炎症反应作用 ☆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
、黄连、黄芩、苦参、龙胆草、知母、桅子、 赤芍、丹皮、苦木、鸭跖草、玄参、苦豆子等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 足肿胀等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 能降低组胺等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金银花、知母、黄芩、丹皮、赤芍等对大鼠 佐剂性关节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7
4.解热
❖ 多数清热药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穿心 莲,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苹、苦芩、龙胆草,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清热凉血药赤 芍、丹皮,以及清虚热药地骨皮等,对内毒素 或酵母等引起的实验性动物发热,有程度不同 的解热作用。栀子醇提物和青蒿水提物能使动 物的正常体温降低。
14
清热药与抗生素的差异
★ 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疗效确切 ,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但单味药/有效成分 抗菌作用强度均不及抗生素。 ★ 清热药抗感染是通过多种作用环节产生 的。除抗病原体外,抗细菌毒素、解热、 影响免疫功能等也参与治疗效果。
15
2.抗毒素
10
(1)抗菌谱(广谱)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金银花、 蒲公英、鱼腥草、紫草等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11
☆黄连、黄柏对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有 抑制作用 ☆苦参、龙胆草、金银花、连翘、青黛、 鱼腥草等能抗多种皮肤癣菌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穿心莲、秦皮、 板蓝根、贯众、鱼腥草、苦参、紫草等能 抗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白头翁、鸦胆子抗阿米巴原虫;青篙、 鸦胆子抗疟原虫
16
3.抗炎
大多数清热药具有抗急性炎症反应作用 ☆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
、黄连、黄芩、苦参、龙胆草、知母、桅子、 赤芍、丹皮、苦木、鸭跖草、玄参、苦豆子等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 足肿胀等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 能降低组胺等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金银花、知母、黄芩、丹皮、赤芍等对大鼠 佐剂性关节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7
4.解热
❖ 多数清热药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穿心 莲,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苹、苦芩、龙胆草,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清热凉血药赤 芍、丹皮,以及清虚热药地骨皮等,对内毒素 或酵母等引起的实验性动物发热,有程度不同 的解热作用。栀子醇提物和青蒿水提物能使动 物的正常体温降低。
14
清热药与抗生素的差异
★ 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疗效确切 ,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但单味药/有效成分 抗菌作用强度均不及抗生素。 ★ 清热药抗感染是通过多种作用环节产生 的。除抗病原体外,抗细菌毒素、解热、 影响免疫功能等也参与治疗效果。
15
2.抗毒素
临床中药学范本.第6章清热药第1节范本.ppt
最新.课件
30
栀子 苦寒 心肝胃肺 成熟果实
最新.课件
31
栀子
【药性】苦,寒。 归心、肝、胃、肺。
【功效】泻火除烦 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 清利湿热
最新.课件
32
栀子
【应用】 1温热病气分热盛烦躁不安 2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 3血热出血证 4热毒证 5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最新.课件
33
栀子的应用
最新.课件
23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根
最新.课件
24
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润燥化痰。
最新.课件
25
天花粉
1.温热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胃热口渴,消渴。 3.肺热燥咳。 4.疮疡肿毒。
最新.课件
26
天花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1.温热病气分热盛烦躁不安 本品苦寒清降之性较强, 能清泻气分实热,可用于温热病气分热盛,高热不退。 因其尤长于清解心经之热毒而除烦,故对邪入心胸,心 烦郁闷,燥扰不宁者,尤为多用。
2.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 本品虽能通泻三焦之火,
但尤以清泻心、肝、胃经热邪见长,故常用于心热、肝
热、胃热诸证。
最新.课件
第九章 清热药
最新.课件
1
概述
一、含义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 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功效主治
1、共有功效主治
都具有清泄里热的功效,可主治各种里热证, 症见身热、面红、口渴饮冷、尿赤、舌红、苔黄、 脉数等。 2、主要兼有功效主治。
最新.课件
2
概述
三、性能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温热病气分 2肺热喘咳证实热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精选
10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 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温病气血两燔证 +玄参等 ③暑伤气阴、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 +麦冬 人参
第九章 清热药
精选
1
概述
一、含义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 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功效主治
1、共有功效主治
都具有清泄里热的功效,可主治各种里热证, 症见身热、面红、口渴饮冷、尿赤、舌红、苔黄、 脉数等。 2、主要兼有功效主治。
精选
2
概述
三、性能特点
1、药性:皆为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 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 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2.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 本品虽能通泻三焦之火,
精选
11
石膏的应用
2 肺热喘咳证 清胃经实热 配伍麻黄、杏仁 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煅石膏外用有敛疮
生肌、收湿的作用。疮疡溃而不敛,可配伍升药如九 一散(九一丹);湿疹配伍枯矾;水火烫伤,配伍青 黛,如牡蛎散。
精选
12
石膏
【用法用量】 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内服宜
精选
6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含义:凡以清泄脏腑气分热邪,常用以治疗温热病 气分实热以及各种内科杂证脏腑实热的药物,称为 清热泻火药。
适应证:本类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适用于 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还适用于肺热、胃 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精选
23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根
精选
24
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润燥化痰。
精选
25
天花粉
1.温热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胃热口渴,消渴。 3.肺热燥咳。 4.疮疡肿毒。
精选
26
天花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用,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1.温热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胃热口渴,呕逆。 3.肺热咳嗽痰多,肺痈咳吐脓痰。 4.湿热淋证,湿热水肿。
精选
22
芦根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 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用。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
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 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肺排脓, 略有侧重。
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用。
精选
13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根茎
精选
14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
(清气分实热,清肺 胃实热)
滋阴润燥
精选
15
知母的应用
1 温病气分证 +石膏(相须) 2 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既清肺热,又润肺燥,
清润兼备,配伍川贝桑白皮等,治疗肺热咳嗽; 配伍贝母、麦冬等,治疗阴虚燥咳。
精选
16
知母的应用
3 胃热口渴,消渴证 清胃火以存津液,滋胃阴 以生津止渴。故对津伤口渴之证,尤为常用。
4 肾阴不足 ,虚火亢旺 滋肾阴,又退虚热, 泻相(肾)火,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 盗汗、心烦,配伍黄柏、生地黄等。
2、药味 3、归经
精选
3
概述
四、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 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 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 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收湿 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4.止血 外伤出血
15~60g先煎 煅石膏外用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生知母 清热泻火 盐知母 滋阴降火
精选
19
芦根 甘寒 肺胃 地下茎
精选
20
芦根 甘寒 肺胃 地下茎
【功效】 清热生津, 清胃止呕, 清肺祛痰, 排脓, 利尿。
精选
21
芦根的应用
栀子
【药性】苦,寒。 归心、肝、胃、肺。
【功效】泻火除烦 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 清利湿热
精选
32
栀子
【应用】 1温热病气分热盛烦躁不安 2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 3血热出血证 4热毒证 5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精选
33
栀子的应用
1.温热病气分热盛烦躁不安 本品苦寒清降之性较强, 能清泻气分实热,可用于温热病气分热盛,高热不退。 因其尤长于清解心经之热毒而除烦,故对邪入心胸,心 烦郁闷,燥扰不宁者,尤为多用。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精选
4
概述
五、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证候禁忌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 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 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3、中病即止
精选
5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精选
17
知母的应用
【用法用量】 入煎剂,5-15g。
【使用注意】 虚寒证不宜;因其性寒滋润,脾虚便溏者
尤应忌用。
精选
18
石膏 甘辛大寒
知母 苦甘寒
1.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白虎汤
气血两燔,神昏谵语,发斑 化斑汤
肺热喘咳 麻杏石甘汤
热病燥咳 二母散
2.敛疮生肌 溃疡不敛
生津润燥:骨蒸潮热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以 扶正祛邪。
精选
7
石膏 《本经》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石膏, 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O)。
精选
8
石膏
【药性】 苦、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 煅后外用:收湿敛疮
精选
9
石膏
精选
27
淡竹叶 苦甘淡寒 心小肠肺胃 茎叶
精选
28
淡竹叶
【药性】 苦、甘、淡,寒。 归心、小肠、肺、胃经。
【功效】 清热除烦, 利尿。
精选
29
淡竹叶
1.温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心火亢盛证,心热下移小肠之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5—15g。
精选
30
栀子 苦寒 心肝胃肺 成熟果实
精选
31
精选
10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 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温病气血两燔证 +玄参等 ③暑伤气阴、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 +麦冬 人参
第九章 清热药
精选
1
概述
一、含义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 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功效主治
1、共有功效主治
都具有清泄里热的功效,可主治各种里热证, 症见身热、面红、口渴饮冷、尿赤、舌红、苔黄、 脉数等。 2、主要兼有功效主治。
精选
2
概述
三、性能特点
1、药性:皆为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 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 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2.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 本品虽能通泻三焦之火,
精选
11
石膏的应用
2 肺热喘咳证 清胃经实热 配伍麻黄、杏仁 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煅石膏外用有敛疮
生肌、收湿的作用。疮疡溃而不敛,可配伍升药如九 一散(九一丹);湿疹配伍枯矾;水火烫伤,配伍青 黛,如牡蛎散。
精选
12
石膏
【用法用量】 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内服宜
精选
6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含义:凡以清泄脏腑气分热邪,常用以治疗温热病 气分实热以及各种内科杂证脏腑实热的药物,称为 清热泻火药。
适应证:本类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适用于 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还适用于肺热、胃 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精选
23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根
精选
24
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润燥化痰。
精选
25
天花粉
1.温热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胃热口渴,消渴。 3.肺热燥咳。 4.疮疡肿毒。
精选
26
天花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用,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1.温热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胃热口渴,呕逆。 3.肺热咳嗽痰多,肺痈咳吐脓痰。 4.湿热淋证,湿热水肿。
精选
22
芦根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 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用。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
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 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肺排脓, 略有侧重。
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用。
精选
13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根茎
精选
14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
(清气分实热,清肺 胃实热)
滋阴润燥
精选
15
知母的应用
1 温病气分证 +石膏(相须) 2 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既清肺热,又润肺燥,
清润兼备,配伍川贝桑白皮等,治疗肺热咳嗽; 配伍贝母、麦冬等,治疗阴虚燥咳。
精选
16
知母的应用
3 胃热口渴,消渴证 清胃火以存津液,滋胃阴 以生津止渴。故对津伤口渴之证,尤为常用。
4 肾阴不足 ,虚火亢旺 滋肾阴,又退虚热, 泻相(肾)火,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 盗汗、心烦,配伍黄柏、生地黄等。
2、药味 3、归经
精选
3
概述
四、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 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 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 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收湿 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4.止血 外伤出血
15~60g先煎 煅石膏外用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生知母 清热泻火 盐知母 滋阴降火
精选
19
芦根 甘寒 肺胃 地下茎
精选
20
芦根 甘寒 肺胃 地下茎
【功效】 清热生津, 清胃止呕, 清肺祛痰, 排脓, 利尿。
精选
21
芦根的应用
栀子
【药性】苦,寒。 归心、肝、胃、肺。
【功效】泻火除烦 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 清利湿热
精选
32
栀子
【应用】 1温热病气分热盛烦躁不安 2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 3血热出血证 4热毒证 5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精选
33
栀子的应用
1.温热病气分热盛烦躁不安 本品苦寒清降之性较强, 能清泻气分实热,可用于温热病气分热盛,高热不退。 因其尤长于清解心经之热毒而除烦,故对邪入心胸,心 烦郁闷,燥扰不宁者,尤为多用。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精选
4
概述
五、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证候禁忌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 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 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3、中病即止
精选
5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精选
17
知母的应用
【用法用量】 入煎剂,5-15g。
【使用注意】 虚寒证不宜;因其性寒滋润,脾虚便溏者
尤应忌用。
精选
18
石膏 甘辛大寒
知母 苦甘寒
1.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白虎汤
气血两燔,神昏谵语,发斑 化斑汤
肺热喘咳 麻杏石甘汤
热病燥咳 二母散
2.敛疮生肌 溃疡不敛
生津润燥:骨蒸潮热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以 扶正祛邪。
精选
7
石膏 《本经》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石膏, 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O)。
精选
8
石膏
【药性】 苦、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 煅后外用:收湿敛疮
精选
9
石膏
精选
27
淡竹叶 苦甘淡寒 心小肠肺胃 茎叶
精选
28
淡竹叶
【药性】 苦、甘、淡,寒。 归心、小肠、肺、胃经。
【功效】 清热除烦, 利尿。
精选
29
淡竹叶
1.温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心火亢盛证,心热下移小肠之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5—15g。
精选
30
栀子 苦寒 心肝胃肺 成熟果实
精选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