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作者:季坚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7年第12期
一、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 朗读形式“走过场”。教学一篇课文时,在学生学过生字词后,教师便指名朗读课文,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让班级里朗读能力较强的几位同学给大家读课文。这几位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教师便满意地开始课文内容的教学。朗读指导也就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秀。本应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一环,也成了匆匆“走过场”而已。
2. 朗读指导“机械化”。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把某个词语的音读重一些,把某个词语读音延长一点,把某个词语的声调读高一些。朗读之所以要抑扬顿挫,是由朗读者根据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而定的。而且,不同的朗读者处理同一段文字时,因为认识体会的差异,会有所区别。
3. 朗读时间“打折扣”。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不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而是教学内容过渡的需要,为读而读,一读了之。有老师曾经对某个地区的64节语文课进行了朗读时间的统计,发现学生每节课用来对文本进行朗读训练的时间平均仅
有6分39秒。朗读时间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1. 准确朗读。准确朗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要预习,生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要求朗读时读音标准,不添字、不丢字、不倒置、不顿读、不重复语句、不读断句。这时候的朗读力求准确,不必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去构建课文的意义,有口无心也无所谓。通过准确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做到朗读课文顺畅,养成预习朗读的习惯,通过训练提升学生正确的朗读能力。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挑选朗读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读课文,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易错字音、易错词句等共性问题,当即进行纠错,教学效率提升明显。
2. 熟练朗读。熟练朗读,是在准确朗读的基准上,对课文内容做到朗读语气通顺连贯、把握节奏、语速适中、停顿恰当、声音响亮,还要通过反复地朗读,使学生们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做到熟练朗读,我指导学生在一周前就开始朗读后面未学习的课文,等教学到该篇课文时,学生已经至少读了3~5遍课文。
3. 情绪朗读。情绪朗读,便是要求学生知晓课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在朗读时读准了词句、把握了音节、了解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才会使学生在朗读时产生情感共鸣,加强学生对课文情境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朗读所带来的乐趣。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第3自然段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
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段话,我用语言为学生渲染情绪:“司马迁受到了奇耻大辱,本想一死了之,可是,他一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学生读)”“好几次,司马迁都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学生读)”“在他的心中,《史记》比他的生命更重要,什么耻辱、悲愤、痛苦都可以埋在心底。所以,他下定决心——(学生
读)”,在我语言的渲染下,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4. 多样朗读。多样朗读,要求学生以多样的情感,表达出课文的内容。长久单一的朗读方法,会使学生对朗读索然无味。为了使学生保持朗读的兴趣,不同的课文内容可以用多种样式的朗读方法。比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散文《望月》,可以采用配乐方式;而对话多的课文,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等等。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更能提升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一次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中第5自然段时,为了体会琴声的变化,我先让学生听音频——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学生则根据所听内容,用高低快慢变化的曲线画出琴声的开始、高潮和结尾部分。在朗读课文内容时,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曲线,边读课文,边用手指在空中表示琴声。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体会出琴声起初的委婉连绵,中间的升腾跌宕,结尾的舒缓起伏,而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5.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就是教师要注重发挥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技巧相对来说还是较为不足的,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却非常强烈。因而,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然,教师只是发挥带头作用,并不需要学生照搬硬套。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特色,读出自己的风格。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第8自然段时,我先给学生范读一遍课文片段。读完之后,我问学生:“你们说说,读这一自然段要注意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要突出“无论都……”这个关联词语;有的学生说,要突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表明这样的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适用;还有的学生说,在读“那你的生活该会有多么愉快呀!”这句话时,应该面带微笑。我说:“那你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一段吧。”学纷纷读了起来。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县陈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