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2024年统编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3.2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
1.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1.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提出疑问。
2.合作讨论
2024年统编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廉颇,一幅是蔺相如,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两位杰出人物——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2.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七、板书设计
```
《将相和》
廉颇:勇猛、傲慢
蔺相如:智慧、宽容
故事情节:
1.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2.蔺相如的让步与廉颇的反思
3.将相和,国家安
十五、家校沟通
1.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
2.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课程内容,协助孩子在家中复习课文和生字词。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鼓励孩子在学校中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十六、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将相和》的故事讲述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增强记忆和理解。

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

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

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将相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背景。

2.理解和感受《将相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古代将相的形象和才华,引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

2.课文导读通过解读《将相和》的文字和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驻足欣赏文学佳作。

3.背景知识讲解讲解《将相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情感蕴含。

4.韵律训练通过声韵调式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5.诗词欣赏通过诗词的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的情感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6.诗词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以《将相和》为题,进行创作,通过写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7.合作分享学生进行互相分享、合作批评,相互学习提高。

8.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反思1.教学准备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我对于《将相和》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充分,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知识,导致学生理解诗歌时存在困难。

下一次教学时,我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对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2.教学方法选择不当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需要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传达给学生。

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和韵律训练等方法,但可能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一次教学时,我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

3.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表现出对诗词的兴趣不浓厚,主动性较低。

这可能与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氛围设定有关。

下一次教学时,我需要在组织课堂活动和引导学生参与的时候采用更加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

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课时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40分钟内高效紧张地学习。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将相和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思想品质,学习团结一致、以大局为重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意。

学习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且富有深意的课文――《将相和》。

你们知道“将”和“相”分别是什么意思吗?“将”是指的军队中的将军,“相”则是指的国家的宰相。

那么,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和”呢?他们又是怎样从不和到和的呢?这个过程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探寻“将”与“相”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智慧和胸怀,从中感受团结与大局为重的重要性。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三、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3.课文分段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在战国时期,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并且频繁地对其他国家发动进攻。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秦国的强大源于其有效的政治改革和军事策略。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将相和)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②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第7自然段的内容。
③全班表演,奖励优秀者。
④师生共同总结人物特点。(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随机应变、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爱国的人。)
可从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条进行分析概括。
(4)小组内合作学习第8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
(2)通过组词区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
(3)强调易错字音:“臣、辱、擅”是翘舌音,“罪、辞”是平舌音;“怯”读qiè;“诺”读nuò。
3.学生练习朗读课文。要求:
(1)独立朗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小组内交流并理解“和氏璧、召集、商议、强逼、抵御、推辞、无价之宝、完璧归赵、同心协力”等词语,扫清字词句的障碍。
(1)指名读课前导读。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阅读建议?
(2)小结:这一课给我们的阅读建议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4)这篇文章内容比较长,同学们都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生交流:3分钟、5分钟、6分钟等,时间长短不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5篇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接班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蜗牛文摘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如议议: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出现分歧,适时让他们辩一辩,学生还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本课的教学,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全体,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存在对文章没吃透,课堂不发言很被动学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小学语文5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

小学语文5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

6 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板块一速读了解背景,聚焦指导方法1.比赛激趣。

比一比谁一眼看到的内容多。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闪现5秒钟。

课件出示: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出生,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称号: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史。

(2)引导交流:你看到了多少内容?比较《搭石》中学习的速读方法,这次你是怎么做到看这么多内容的?预设:我看到了司马迁写的代表作《史记》等信息。

我的方法是一眼看到更多内容,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

(3)课件出示故事背景,闪现10秒钟。

课件出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当时,秦、楚、齐、赵、燕、魏、韩七个国家比较强,称为“战国七雄”。

其中,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将相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

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

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深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我教授本课在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

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

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根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脍炙人口,大家都耳熟能详。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

怎样做到“长文短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根据学情,根据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特点,每个故事都准确选择重点句段进行训练,再用教师的小结进行串联提升,点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这样教学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

走出了内容分析的套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呈现“板块”式的结构。

以三个小故事为三个板块,三个板块用两条线索(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串联起来,块线相缀相连,相互映衬。

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主次分明,静动相宜,读写结合”的特色。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读书,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受,这是值得提倡的。

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还设计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见面时会说些什么?请运用课文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第1篇】《将相和》一文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特点: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

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与整篇文章也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时,我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的方法。

我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我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了解了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这具有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意义,可以实现读写结合,思维统一,还自然而然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顾大局、讲团结、机智勇敢、知错就改等品质教育。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

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

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第3篇】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6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读文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连词成句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三、教学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四、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中练习“连词成句地读”的阅读方法1.学习《搭石》一课,我们知道了阅读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下面将会分别出示一组词语,词语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

汛期访问隔开懒惰摆搭石一行人家常话2.说一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词语。

你是如何读到屏幕上闪现的内容的?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下面将会分别出示一组词语,词语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

理所当然无价之宝完好无缺同心协力3.说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词语。

你是如何读到屏幕上闪现的内容的?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下面将会分别出示一组句子,句子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句子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3篇【一】《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XXX《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XXX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XXX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XXX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1、揭题设疑。

明代人XXX说:“XXX则XXX,大疑则大进。

”教学本文时我直接板书课题后设疑:看到课题,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呢?学生的思考立刻活跃起来:将是谁?相是谁?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和好了呢?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一个个问题直指主旨。

学生在一声声的质疑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阅读兴趣也进一步被激发。

接下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在班内交流之后,我相机板书,并引导学生将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字牢牢记在心间。

2、列小标题,感受故事内涵。

本文用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的品质,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抓住关键的事物或地点或故事情节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展示。

学生在读中标画,取舍,斟酌,最后大部分孩子归纳为:完璧归赵(重要的事物)、渑池之会(主要地点)、负荆请罪(重要事件)。

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我为他们的高度概括能力点赞。

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孩子们如何把长文读短,那就是抓住主要人物、地点、事件,简单条理叙述,这样也便于复述。

紧接着让他们再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整篇文章的脉络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三个故事呈现的结果也越来越明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越来越走进学生内心,可谓是一石三鸟!3、课本剧再现,感悟汗青名人的精神品格。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Part.01教材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读快,可以达到,但一边读快,一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需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人物特点,也需教师予以点拨。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

教学时,在上一课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基础上,连词成句地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再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

Part.0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1.记下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通过事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4重点难点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资料。

2课时第一课时Part.05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理清文章的脉络。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难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Part.06教学流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图片)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
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

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

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

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
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

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侮辱拒绝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

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

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

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练习:
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三、总结: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

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

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

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
问题,层层展开学习。

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