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哲学基础
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本节从五个方面介绍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一、董仲舒其人及其时代;二、“天人相与之际”的重建;三、天人关系的神秘化;四、“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五、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
一、董仲舒其人及其时代董仲舒是西汉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自幼学习刻苦,博览先秦文献,特别对《春秋公羊传》有着专门的研究,是西汉最为著名的公羊学者。
《春秋公羊传》是战国以来所形成的《春秋》解释系统之一,属今文经学。
东汉王充说:“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
”(《论衡·儒增》)董仲舒生活的时间,是西汉景帝、武帝时期汉景帝时期。
董仲舒曾任博士官,开始受到当权者重视,并在学术界产生影响。
同时,他开展讲学活动,培养了一批学生。
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作为地方推荐的贤良文学,受到征召,三次上殿回答汉武帝的提问,阐发自己的思想君臣之间的这些问对,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汉武帝在策问中,不是就具体的问题和措施征求意见,而是与董仲舒探讨天人关系问题,努力探寻维系大一统封建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正是在与汉武帝的探讨中,董仲舒回答了时代的大问题,提出了重建“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主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的这一建议,旨在通过倡导儒学来确立统一的价值观念,加强西汉王朝的价值认同和意识形态控制,稳固大一统封建国家。
因而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著作,保存至今的有《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
这些著作体现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可作为《春秋繁露》的基本读本。
董仲舒的时代,是西汉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由于汉文帝、汉景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取得“文景之治”的政绩,西汉帝国进入了稳定期和繁荣期。
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对内发展经济,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开拓疆土,抗击匈奴侵扰,造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
略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
略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作者:杨立灵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9期摘要本文探讨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1 “天人合一”的内涵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
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
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
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
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
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2 天人思想的政治实质和内容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汉朝的哲学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汉朝的哲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董仲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汉朝哲学的贡献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但在孔子逝世后,儒家学说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变革。
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论语》等著作被整理成书,儒家思想开始形成体系。
而到了汉朝,董仲舒的出现使儒家思想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初期,他将孔子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
他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要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董仲舒还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二、董仲舒思想的核心观点1. 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和人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天地的影响,人要顺应天地之道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治理对于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要先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才能够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而家庭的和谐则是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
3. 教育的重要性董仲舒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广泛开展教育,提倡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三、董仲舒的影响与地位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汉朝哲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论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成为了当时汉朝的国家思想。
董仲舒的庙号被追尊为汉成帝时代的国学,他的学说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成为了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观点和理论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者和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画像【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中文名:董仲舒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出生日期:公元前179 逝世日期:公元前104 职业:哲学家,经学家信仰:唯心主义主要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代表作品: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目录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董仲舒像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学习目标】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重点:董仲舒的思想的来源、理论基础、主张
难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影响
【知识概述】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主张: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主应实行仁政;③“三纲五常”。
4.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对限制君主势力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一定作用限制。
【知识延伸】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一、“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1.董仲舒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因善治《公羊春秋》而成为经学博士。
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向武帝奉上“天人三策”,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
董仲舒致力于两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获得“汉代孔子”称号。
2.“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1)董仲舒思想的内容①自然观(哲学基础):“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②社会观(理论重心):“天数毕也。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从“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
(3)董仲舒的“天道”观①“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
人只有虔诚待天,才能得到天的赐福。
②构造了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
3.“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从“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的论述中,建立其“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
(1)“为人者天”天既然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当然也不在其外。
董仲舒在讨论论及天人关系认为“为人者天”即“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2)“人副天数”“人副天数”即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既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3)“同类相动”在董子看来,“天”与“人”不仅是“相与”的,而且又是能够相互“感应”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董子又提出一个“同类相动”的理论。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为了了解、窥测“天意”,董仲舒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原则。
1.“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1)“正名”的发展①孔子:最先提出“正名”说,是指一种职位(名)要与相应的职责(实)相连属,并无明显的认识论意义。
②战国中后期:发展为认知学说,表现为经验理性的倾向。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2)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 先秦儒家典籍到汉代原本已经多佚,只是在民间通过 师徒父子口授相传。西汉朝廷为了便于经书流传,下令搜 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 书记录整理,写为定本,这就是“今文经”。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过训诂章句为手段,阐发说明孔 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 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是 三科九旨,包括存三统、张三世、异外内、大一统、大居 正、大复仇、更化改制等。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2.天人感应 (1)天人类同(共鸣共振)
(2)人副天数(人之曾祖父)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 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四时――四肢,360日――360骨节,五行――五脏, 寒暑――喜怒,昼夜――视瞑。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1)天生万物,百神之大君。 (2)阴阳四时,天之意志
喜暖春,怒清秋,乐阳夏,哀阴东。
仁为阳,恶为阴。
德为阳(生),刑为阴(死)。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 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 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 故清溧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 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 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 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 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 谓阴气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 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 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 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论董仲舒思想的法哲学意义
论董仲舒思想的法哲学意义作者:张秀洁刘炜华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2年第01期摘要: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思想家,对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以“天命论”为指导、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德主刑辅”为主要内容、以“经权要义”为法律实施依据的逻辑体系,而在法哲学的框架和视角下,则可以从法之本源、法之功能作用以及法律渊源三个维度对其中的法律思想进行理解,这样他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将会更加显著和清晰。
关键词:董仲舒;法哲学;法律思想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2)01-0034-05一、导言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为汉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学家,一生积极宣扬儒家思想,其思想和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方面面,这些理论之间又相互联系和影响,形成有机整体。
单就其中的法学思想而言,董仲舒通过对先秦儒家思想、经典的阐释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政教礼法体系,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其改造后的新儒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正式形成,在其传世著作中亦蕴含着精深、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如法之本源、法之功能作用以及法律渊源等,对西汉当朝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关于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研究并不罕见,通过资料搜集发现,大多数文献是对董仲舒相关法律理论的梳理。
在比较有影响的文献中,曾加(2003)[1]和周建英(2005)[2]论述了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基本概念;王翠霞(2007)[3]研究了董仲舒的“春秋”法律思想;龙文懋(2005)[4]研究了董仲舒的法学思维方法;王占通和栗劲(1983)[5]较早研究了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思想;王怡(2001)[6]探讨了董仲舒思想中“屈君伸天”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但是从法哲学角度进行分析的却为数不多,仅有庆明(2000)[7]、史广全(2005)[8]和武夫波(2014)[9]等几篇文献,且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董仲舒原初概念的阐述上,尚没有提炼出一个法哲学的框架来对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进行系统阐释。
董仲舒的故事
董仲舒的故事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还是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因此董仲舒被誉为公羊大师、儒家大儒。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董仲舒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仲舒的故事董仲舒在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年少的时候就非常的喜欢读书学习,还常常学习起来忘记吃饭和睡觉。
而他的父亲董太公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作息,他决定要在宅子后面建造一个花园,这样孩子在空余时间可以来花园溜达溜达,休息一下。
在第一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则一边派人去南方学习如何建造花园,另一边则着手准备砖瓦等修建花园的材料。
初建成时花园里阳光明媚,他的姐姐曾多次叫他来花园玩,他依然手拿书籍,专心看书。
在第二年的时候,花园里建造了假山,旁边的孩子纷纷爬上假山上玩。
唯独他头也不动的书写文章。
在第三年的时候,花园完工,好友前来观看,可他依旧埋头于书本中。
有一次,董仲舒正在讲课,有一位客人前来拜访,董仲舒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个普通人。
客人说:“快要下雨了。
”谁知董仲舒跟他开玩笑说:“住在巢里的知道外面在刮风,住在洞里的知道在下雨。
您如果不是狐狸,那就是鼷鼠。
”于是客人就变成了一只老狐狸。
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君权神授说是一种神化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政治理论,但是汉代的董仲舒君权神授说与最初的君权神授说稍微有些不同。
董仲舒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提出的君权神授,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天人理论。
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继而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
这个理论就是认为天和人间是相通的,天主宰了一切。
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就应该按照天的意愿来行动。
从这个理论出发,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说法。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就是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他是奉了天命来统治世人的。
因此人民要绝对地服从君主,只要是君主喜欢的事,人民就应该无条件的去做。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重点就是强调君权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约前179年—前104年),字子鲁,汉代著名儒学家,被誉为新儒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儒学的影响深远。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性命论、政治哲学等内容,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人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对后世的儒学和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董仲舒的性命论对儒家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认为人的性命是天地之气凝聚而成的,具有天赋的道德和智慧。
他强调人的性命是与天地相通的,因而人应当尊重天地,顺应天地之道,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
这一思想为后世儒学的道德伦理和人性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也是新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提出了“贵贱有序,上下相亲”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间应当相亲相爱,上下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还强调了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待民,以求得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这一政治理念对后世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涉及了天人合一、性命论、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道德伦理和政治理念,为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西汉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新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对于汉朝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为主题,探讨其思想特点、理论学说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董仲舒的思想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认为,人应该从个人修养开始,通过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凡事要先以身作则,才能感化身边的人。
只有人人以身作则,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2. 天人合一: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顺应自然法则,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从而得到吉祥和幸福。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天命观:董仲舒的思想中体现了强烈的天命观。
他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地位,个人只有经过努力修行,才能达到与天命相合的境地。
这种观念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相契合,也为统治者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二、董仲舒的理论学说1. “纲纪”学说:董仲舒提出了“纲纪”学说,指导了他的治国理政思想。
他认为,纲纪是统治国家的基本法则,君主应该遵循纲纪,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2. “发扬大成”学说:董仲舒主张发扬儒家学说的精华,使之成为一种具备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发扬儒家学说的大成,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新学汉朝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新学汉朝儒家学派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一支思想流派,主要思想为延续、发展了儒家传统。
新学汉朝儒家学派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相较于先秦儒家学派,新学汉朝儒家学派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他们主张儒家学说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一点使得新学汉朝儒家学派更加接地气,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这个贴子最后由攀尧在2006/01/12 11:58am 第2 次编辑]董仲舒的思想体系1.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说。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说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天命论,又吸取了阴阳家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栖内有五脏,与五行相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为一”。
既然“天人相副”“天人同类”,天和人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感应,这就是他“天人感应”神学理论的基础。
在宇宙观上,董仲舒提出“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天按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人。
他认为人的形体都是按造天的形体构造的。
例如,天有日月,人有眼睛;天有山川河流,人有骨骼血管之类。
人的道德品行,喜怒哀乐,国家的庆、赏、刑、罚,无不同天有密切的关系。
董仲舒说:“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意思上说:人的德行使由天理变化而来的,人的好恶是由天的温暖、冷清气候变化而来的,人的喜怒感情是由天的寒暑变化而来的。
他说天有暖、暑、清、寒四种气候,与之相对应,人间有庆、赏、刑、罚四种政令。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
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可以容服。
”(《春秋繁露•服制象》)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并不存在目的关系。
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加给自然界的。
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
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认为君权是神授的。
他说:“德侔(相等)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又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9董仲舒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9董仲舒编辑张书林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死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或说景县)人。
他少年时代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毋生。
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与胡毋生一起立为博士。
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
因为他治学认真,所以在学术上造诣很高。
《史记·儒林列传》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其传公羊氏也。
”《汉书·五行志》也说:“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在司马迁看来,自汉初到汉武帝,传《春秋》公羊学的学者中,水平最高的是董仲舒。
班固则认为,董仲舒是西汉儒者的一代宗师。
汉武帝即位之后,举贤良文学之士,于是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上书汉武帝。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是以《春秋》公羊学为理论基础,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才孝廉”。
汉武帝对董仲舒所上“天人三策”十分满意,于是用他为江都(今扬州)相,辅佐易王刘非。
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向来骄横,喜好武勇。
而董仲舒能以礼义予以匡正,因此易王对他也很敬重。
董仲舒任江都相期间,治理封国用《春秋》灾异学说的观点,推衍阴阳的变化,例如求雨的方法是要闭塞阳气,而放纵阴气的发展;要使雨停止,其方法则相反。
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的仪式而已。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易王刘非上书汉武帝,愿意领兵出击匈奴。
汉武帝不许可。
因为刘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
很可能因为此事,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
中大夫是“掌论议”之官,居于都城长安。
在此期间,董仲舒因善为灾异之说,便在家里就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阴阳家与儒家的混合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 《纬书》——孔子的地位达到空前的高度 提出抗议 孔子和儒家的“非常可怪之论” 孔子只是继承过去伟大传统的文化遗产,使之具有新的精神, 传之万世而已
儒 家 独 尊
• 故天选四时,十二,而人变尽矣。尽人之变,合之天,唯圣人 者合之
政府选出官员,按德才的自然等级而加以任用
•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
人的异常必然引起自然界的异常,这全是自然界的因素,毫无超自 然的因素
歷史哲學
朝代的更选 五德运行 “三
统”顺序(循环): 正黑统、正 白统、
正赤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 改制并没有改变基本原则
王者受命于天
秦 一切史记,除了秦记, 一切“百家”思想的著作及其他文献, 除了由博士官保管的,除了医学、卜筮、种树之书,都应送交 政府烧毁 任何个人若想求学,应“以吏为师”
汉 “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儒家为国家官方学说,六经在其中占统治地位 以儒学为国家教育基础
人性學說
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 善是性的继续。不行,三纲是社会的 伦理。
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政治哲學
•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为能善,于是为之立王而善之,此天意也
政府的职能就是帮助发展人性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阴阳家与儒家的混合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 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 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 学大师。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 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 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 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从 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 常等重要儒家理论。他的著作 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儒家政治哲学
董仲舒的儒家政治哲学
董仲舒的儒家政治哲学是以“仁”为基础的政治思想。
他认为,仁主义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体现了一种友善、有礼、尊重他人、让利等道德观念。
他强调,忠臣必须服从皇帝,而且要尊重皇帝,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他认为,政治权力应当以文官执掌,而非武将以武力统治。
他认为,文官能够以仁政维护公平秩序,确保社会稳定,而武士以武力霸权则会导致暴力和混乱。
另外,董仲舒还认为,通过开展理性的实践和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忠诚、礼貌和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公元前179~前104)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即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所说的“百神之大君”,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的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旋,朝夕不息”。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董子文集·雨雹对》)。
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
在《对策》中,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论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丰富,实为政治化孔子之思想。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其人性论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正是”过程。
其人性论思想也体现了“正是”思想。
标签:董仲舒;教育思想;哲学基础;人性论;正是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他精通《春秋公羊学》,独尊儒术,奠定汉魂。
班固称其“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为群儒首”(《汉书·董仲舒传》);王充赞誉他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论衡·超奇》);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中说董仲舒思想“轶荀超孟”。
这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影响是至为深远的。
周桂钿先生概括董仲舒的历史地位说:“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一统,罢百家书”[1]485,并在《董学探微·再版前言》中认为“他(董仲舒)应与孔子、朱熹并列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家”[1]3。
董仲舒的思想丰富,不仅包含哲学思想,还包含政治、教育、经济等思想,可谓思想集大成者。
本文仅就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阐述,并从“正是”的角度来评析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单纯的教育思想,而是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为了应和汉武帝如何使汉“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的问题而形成的。
他认为教育是政治的根本,“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精华》,以下凡引此书仅注篇名);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教育的功用是维护统治,“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汉书·董仲舒传》)“凡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隆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会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约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约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其生率年月一说约前194年至前114年。
西汉著名儒家学者,哲学家、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大师。
董仲舒少治《春秋》,其师承不明。
精心钻研,“三年不窥园”。
弟子众多,下帷讲诵,弟子相传,甚至有不能见其面者。
以“公羊学”闻名,汉景帝时立为博士。
汉武帝即位后,试图改变统治思想,措施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一开始却遭到其祖母、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阻挠,主张更张政治的主要人物王臧、赵绾被下狱处死,权臣田蚣和窦婴被罢免。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这就为“罢黜百家”扫除了障碍。
翌年,即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在对策中,董仲舒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上,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以后在公孙弘等人的具体计划下逐步得到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是最尊贵的“百神之君”①。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②。而人在自然界的
万物之中处于特殊地位,最为可贵。人与天是相合的,“天人一也”③。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⑥这里
所说的三纲,即《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董仲舒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
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即矛盾的对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
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①。
董仲舒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他认为天的意志是“贵阳
而贱阴”的,而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②,因此,天“任德不任刑”。他还
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的一种形式。即新即位的统治者表示接受天命之后,必须“徙居处、更称号、
改正朔、易服色”②。但是“其大纲、人伦、道德、政治、教化、习俗、文义
尽如故”,即“三纲五常”等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他说:“王者有改制之名,
无易道之实。”③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改制”说的延伸。他认为夏朝是黑统,商朝
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而并不存在目的关系,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强
加给自然界的。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董仲舒精心
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
制制度服务的。首先,他通过“天命”的桥梁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统治秩
序。他认为,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立双方是不转化的。这种思想当然是形而上学的。那末,如何解释皇位的更
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
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
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①。可见“谴告”之说是对
君权神授的一种变相解释。而“改制”之说则是保证新继位的君主执掌政权
神权的结合,形成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
╭⌒仰望那天 回答采纳率:50.0% 2010-07-19 13:34 相关知识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什么意思?4回答2011-09-1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中的天字是什么意思?5回答2011-10-04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和一”分别是什么意思?2回答2011-10-03董仲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回答2011-09-02汉武帝为什么要用董仲舒的政治主张?3回答2011-07-08更多董仲舒“三纲五常”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相关知识>>
是白统,周朝是赤统。历史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循环不已。每次
朝代的更替都要按照“三统”说来“改正朔、易服色”。这样虽然不断在形
式上发生变化,但实质上,即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
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
董仲舒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现实意义董仲舒三纲五常是什么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三纲五常是哪本书说…三纲五常的含义
答案(2)
秦国强调实力 ,奖励耕战 ,战胜六国 ,统—天下。秦始皇认为这是实力加强的结果 ,并非天命所赐予。因此 ,秦始皇不信天命 ,只相信自己的实力。但是 ,秦国很快就被人民起义所推翻 ,给人的印象是 ,秦不相信天命 ,所以很快灭亡。于是天命论又有了市场。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总结秦亡教训时认为他的天人感应论是理论形式 ,实质内容却是针对现实的。屈民而伸君 ,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权 ;屈君而伸天 ,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
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
并进而将五行伦理化。他说:“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③董仲舒还把
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
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④从此而推
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⑤又说:
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他
提倡的“谴告”说,也是借神权对君权的限制。他还提出“限民名田”、“盐
铁皆归民”、“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等改良主张④,在当时是起了
进步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纲”与
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能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 节,
与一年的天数相副;大骨12 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
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④,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
为一”。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
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⑤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