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经济学家之间的交锋

合集下载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争论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争论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争论作者:叶介甫来源:《红岩春秋》2014年第04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史无前例,但与之伴随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自1978年以来,围绕改革主题有过三次大的争论:第一次争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第二次争论是围绕市场化改革主题展开的争论;第三次争论是始于2004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所引起的新一轮争论。

回顾这三次争论,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一次大争论:“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1977年2月7日,经华国锋批准,“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

“两报一刊”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这三家报刊的联合社论是当时最高宣传权威。

社论一出来,大家就知道这是中央最新工作方针。

此次发表的社论提出这样一个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就是“两个凡是”。

而针对“两个凡是”,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篇文章先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

第二天,《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

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

文章发表之后,遭到不少上层人士强烈指责。

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支持。

5月30日,邓小平说:现在,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可见思想僵化。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

会上,围绕真理标准讨论问题,又展开了长时间激烈交锋。

辩论的结果是,“两个凡是”失败了,“实践标准”获得肯定。

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他说,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十大经济学家的思想与贡献

十大经济学家的思想与贡献

十大经济学家的思想与贡献经济学家们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探究与思考始终没有停止过。

因为对经济的掌握能改变历史进程,影响国家发展道路,也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经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为今天的经济学家们提供了指南和启示,这些思想和贡献也是我们今天可以依靠的支柱。

那么,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十大经济学家的思想与贡献。

1. 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即“看不见的手”理论。

这个理论指出,经济体应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我调节,使资源分配更加优化,从而使整个经济体高效运行。

2. 大卫·李嘉图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他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几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原理,如稀缺性和机会成本深刻的影响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3. 卡尔·马克思卡尔·马克思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使用了历史和哲学来分析经济学。

他在《资本论》中分别探讨了商品、货币、资本和利润等概念,阐述了商品、货币和利润等产生的基础原因和本义,同时提出了货币和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从而提出社会主义通过社会化生产、占有和调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4. 约瑟夫·施坦格利茨约瑟夫·施坦格利茨是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

他提出了区分完美竞争和不完美竞争市场,尤其是在模型中利用了不完美信息这一特征来分析市场结构和价格水平,这为后来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费米·纳什费米·纳什是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并以他提出的“纳什均衡”概念闻名。

他在模型中刻画了参与者做出决策的逻辑,解决了包括囚徒困境、公共物品的提供等在内的多种博弈问题,尤其在微观经济学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6. 约瑟夫·施蒂格利茨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是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他主要研究在不均衡的信息条件下市场的投资和金融流动,并在贸易、货币、金融、公共政策等领域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

历史上的著名经济学家与思想家

历史上的著名经济学家与思想家

历史上的著名经济学家与思想家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9世纪开始逐渐形成。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资源配置。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经济学家为推动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许多人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依然深刻影响着现代经济学和经济实践。

下面介绍几位历史上的著名经济学家与思想家。

1. 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经济理论“自由放任主义”或“经典经济学派”被誉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圣经。

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国民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它能够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实现资源自由配置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斯密的理论不仅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也是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经济学史上的巨人,被盛赞为“经济学革命”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体系——凯恩斯经济学,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政府干预经济体系,以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维系社会稳定。

他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认为通过政府干预可以有效地创造就业、稳定经济,调节经济波动。

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被广泛应用于帮助国家度过经济危机和社会转型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20世纪自由主义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经济学理论被总结为“奥地利学派”。

他认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优越性在于它内部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可以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表述不仅在经济学理论方面颇具影响力,也在法律、哲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4. 马克思德国哲学家、政治家卡尔·马克思是现代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他断言资本家通过压低工资和从工人身上剥削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体现。

门格尔与施穆勒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门格尔与施穆勒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门格尔与施穆勒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姓名:王静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李和平20100601摘要方法论的选择与使用是一门科学前进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对经济学的研究也是如此。

由于经济学的发展倾注了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学家的心血和努力,各种观点栉次鳞比,他们将各自的经济学观点和方法加以阐释和完善,同时对其他学派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吸收,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经济学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经济学快速发展,也是各个学派、各种观点的“百家争鸣”时期,而发生于这个时期的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与以施穆勒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之间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最为显著,此次争论成为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双方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分别阐释各自的经济学观点和主张,由于双方的观点大相径庭,为了给本学派的观点争得一席之地,作为后起的奥地利学派代表门格尔向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施穆勒发起了挑战,从此便在以二人为代表的两派之间发生了长达20年之久的方法论之争。

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方法上的归纳法与演绎法、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价值观上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推崇演绎法,将演绎法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唯一的、基本的方法,方法论上的这种主张导致其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和价值观上的个体主义;而以施穆勒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则认为归纳法才是寻求经济规律的首要的方法,演绎法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从而主张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价值观上的集体主义,文章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双方的论点加以梳理,并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上升到经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双方争论对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双方在争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进行系统的研究对经济学界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在摸索中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可以为我国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发展以及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打下基础。

《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随笔

《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随笔

《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作者生平与思想概述 (5)2.1 作者背景介绍 (6)2.2 经济学思想综述 (7)三、思想碰撞 (9)3.1 经济学流派分类 (10)3.2 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分析 (11)3.3 思想碰撞的案例研究 (13)四、思想传承 (14)4.1 经典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15)4.2 现代实践对经典理论的挑战与创新 (16)4.3 思想传承的路径与意义 (18)五、综合影响与现实意义 (19)5.1 对经济学的贡献 (21)5.2 对政策制定的启示 (22)5.3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3)六、结论与展望 (24)6.1 本书主要观点总结 (25)6.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26)一、内容概览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详细介绍了经济学的起源,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经济巨擘思想介绍:重点介绍了几位对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巨擘,包括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人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贡献。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分析了不同经济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影响,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经济学在当代的应用与挑战:探讨了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包括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公共政策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争议。

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趋势:总结了经济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经济学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结语:总结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强调了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内容概览中,作者通过梳理经济学的历史脉络和现代发展,展示了经济巨擘的思想交锋和思想传承,以及现代应用和挑战与争议的问题。

作者还展望了未来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经济学的途径和思考角度。

1.1 书籍简介《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是一本深入探讨经济学领域中杰出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著作。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追溯了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了那些对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学家及其理论。

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介绍

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介绍

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介绍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自古以来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

他们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远的实践影响,塑造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并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对几位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进行介绍,探讨他们的主要贡献和思想,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经济的旗手”。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斯密主张市场经济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强调个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促进社会的整体繁荣。

斯密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等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和最终灭亡。

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பைடு நூலகம்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他的经济学"实用论"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评价他是天才,有的人说他哗众取宠。
张维迎最近推出了《大学的逻辑》一书,作为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积极推动北大教育的改革,颇受争议。
7、郎咸平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他以保护中小股民为理念因而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他又以仰融的独立第三方出现而深受瞩目。最近郎咸平提出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企业不应做大做强而应精益求精"等观点,并炮轰海尔、TCL、科龙等中国知名企业,再次惊动天下人。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新高考Ⅰ卷)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新高考Ⅰ卷)

题型新变化
1.文言文选材突破常规,体现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文言文阅读选择了两则材料,分别来自《韩非子》和《孔丛子》,不仅采用了复合文本的形式,还突破了文言文选材的传统,从诸子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验论的交锋,这种多文本的材料组合形式从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延伸至文言文,是对课程标准提到的学习任务群和教学中大单元教学要求的回应。2.客观变主观,文言断句有效考查文言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第10题断句题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有效避免了以往选择题模式时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而且本题的得分可以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更能客现体现号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
真题解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考情分析: 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拳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了误会甚至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本篇信息类文本阅读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
真题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经济学方法论争论——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之争经济学方法论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该说其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变革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有关经济学方法论流变与纷争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在斯密之前经济学界还没有明显的方法论之争,当时的主流观点还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归纳分析。

斯密以后,他著作中所隐含的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为不同类型的学者所继承和发扬。

马尔萨斯继承了斯密的归纳分析法,而李嘉图则发展了斯密的演绎分析方法。

李嘉图充分发展了他的抽象能力,用严格的逻辑把经济整体简化为几个变量,并在不言自明的假设上用逻辑的方法推理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论述了总的规律。

由于麦克库罗奇(1825)、詹姆斯·穆勒(1821)等重要人物对李嘉图的追随和极力宣传,导致其学说和研究方法在当时影响甚大,甚至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李嘉图学派。

自演绎分析诞生和壮大之时,就不时有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界演绎偏盛的倾向提出批判和反思,古典时期的一个重要代表就是西斯蒙第(1819)。

西斯蒙第反对经济学中像李嘉图、萨伊和麦克库洛赫那样使用抽象法和演绎法,强调不应建立在一系列的数理式定理上,而是必须以研究人和人类为主,了解人性,鉴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奥地利学派则是演绎主义方法论的典型代表,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还就经济学应当采取演绎分析法还是归纳分析法,与以施穆勒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展开了一场论战。

这场争论使得“方法论之争”成为经济学辞书中的一个固定词条,因而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空前的影响。

尽管在这场著名的经济学方法论争论中并没有得出明确的胜负,但是,随着这次争辩中的书信被冠以《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的错误》为名出版,抽象分析以及建立纯理论的观点得到的广泛宣扬。

随着功利主义和边际效用的兴起,经济学就急速转入抽象演绎化的研究轨道。

自马歇尔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其追随者夸大了经济学的抽象化能力,并逐渐形成了目前西方经济学界彻底漠视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主流氛围,抽象演绎分析也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根本性分析思路。

(整理)两个剑桥之争.

(整理)两个剑桥之争.

论两个剑桥之争张昊(经济学1102 学号2011090189)【内容提要】两个剑桥学派之争,就是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以及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之间关于凯恩斯分配观点上的争论。

两个著名学派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的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资本,边际革命,凯恩斯分配理论两个剑桥学派,是指的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剑桥之争”的由来,50年代,在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热潮中,凯恩斯学派内部由于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分歧,结果导致了一场争夺凯恩斯主义正宗地位的论战。

论战的一方以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等人为主要代表,另一方以美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等人为主要代表。

因此,西方经济学界把这场论战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①那么为什么会发生两个剑桥之争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一、经济背景(一)英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长期慢性经济萧条。

当时英国奉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采取对策是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致使英国政府面对萧条和失业。

新剑桥学派认识到必须重视现实的经济生活,研究造成经济实效的内在经济原因,强调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政府调控政策的作用。

(二)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不但利用给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速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干预取得西方和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使大部分美国经济学家相信实行“混合经济制度”是正确和可靠的。

二、英美在学术传统上的差异(一)英国经济思想史上存在浓厚的改良主义传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传统。

(二)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行一种“企业化”管理,而英国则崇尚传统的“文化修养”之风。

罗伯特_奥曼和托马斯_谢林的博弈论与经济学_省略_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

罗伯特_奥曼和托马斯_谢林的博弈论与经济学_省略_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

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的博弈论与经济学———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贡献述评李春风 单 瑜(云南财贸学院 经济系,云南 昆明 650221)关键词:合作;非合作博弈论;讨价还价;冲突管理理论摘 要: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共同创立的“互动决策理论”主要解释了某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可以和平地解决冲突,而另一些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的原因。

通过无限重复博弈,在现实世界,长期关系比短期关系更加容易合作,且效率更高。

通过影响其他人对自己会如何的预期,以促使其他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的行为,通过限制自己的行为来限制合作者的选择。

这些见解已经证明对化解冲突和避免战争大有用途。

中图分类号: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5)05-0015-02 200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以表彰他们“以博弈论分析方式增进了我们对于冲突与合作的理解”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一、奥曼的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论所谓的“互动的决策论”就是在任意博弈中,局中人之间的决策与行为形成互为影响的关系,其中每个局中人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

当此种情景重复多次出现,甚至当参与各方面临直接的利益冲突时,因其中任意局中人的下一步的反应都必须考虑其他人以前的行动,局中人之间逐渐建立合作。

如果局中人都是理性的,那么博弈论是互动条件下“最优理性决策”,即每个参与者都希望得到最大效用。

按局中人相互作用时是否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如果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就是合作博弈;否则,则是非合作博弈。

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论指信息对博弈中各方都是对称的,即没有任何一方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他的决策来获益。

1966年,奥曼建立了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模型,为美国武器控制和裁军机构提出可行性报告。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经济思想史)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经济思想史)

从亚当斯密——凯恩斯: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历程回顾从今日起,本人借助天涯论坛将过去一年来阅读之余所写下的一些心得陆续上传出来,主要内容简要概括了自亚当斯密以降,包括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哈耶克等经济学家的观点,并结合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见解加以评析,毕竟水平有限,文中势必出现不少疏漏乃至错误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个社会长久稳健发展的核心在于正确的价值理念,而价值理念则在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思想的博弈,至于经济思想本身更是如此,凯恩斯曾经说:每一个政治家其实都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每一项经济政策背后都蕴涵着经济学家的思考所得出的见解,进而间接操纵着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的实际利益,为此,让我们走入历史的长河,透过浩瀚书籍走进这些学者的内心深处,去体验他们情感、他们的学术价值理念、以及与时代交锋所迸发出来的智慧光芒。

1931年在英国经济学界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名不见经转的奥地利学者哈耶克在伦敦学派罗宾斯的邀请下来到英国,与当时炙手可热的知名人物凯恩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争锋。

这是市场自由放任理念与政府干预主义思潮的一次正面较量,也是自由论者试图转变当时社会群体观念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虽然这场学术论战最终演化成相互指责和攻击而偃旗息鼓,并且充满枯燥晦涩的专业用语,常人难于理解,但是从中折射出来的思想理念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每一个人。

可以说,时代价值与学术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而不同的学术思潮通过政治驾御改变着社会不同的走向,也决定着作为社会微观个人分子的共同命运。

而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博弈正是如此。

其实,也正如凯恩斯说的那样:“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在空中听取灵感的当权的狂人,他们狂乱想法不过是从若干年前学术界拙劣作家的作品中提炼出来的。

”凯恩斯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但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

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

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以下是一些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按照他们的贡献程度和影响力排序:1.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 经济学奠基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

2.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 凯恩斯经济学的创始人,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家,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 新古典经济学家,主张自由市场和货币政策的自由化。

5.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 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对宏观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信息不对称和发展经济学有深入研究。

7. 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 - 国际关系学家,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对国际政治有重要影响。

8. 基思·哈特利(Keith Hartley) - 军事经济学专家,研究国防开支和武器采购的经济影响。

9. 本杰明·弗里德曼 (Benjamin Friedman) - 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的关系。

10. 约翰·霍金斯(John Houghton) - 气候变化经济学家,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11. 约瑟夫·施坦格利茨(Joseph Schumpeter) - 创新经济学家,提出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

12. 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了“托宾税”概念,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有重要影响。

13. 约翰·纳什(John Nash) - 数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博弈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两个经济王朝——科斯与斯蒂格利茨的理论比较

两个经济王朝——科斯与斯蒂格利茨的理论比较

两个经济王朝科斯与斯蒂格利茨的理论比较何媛(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摘要:科斯和斯蒂格利茨这两位经济学家先后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经济理论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两个经济王朝中,关于有些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交锋:科斯认为产权明晰和私有制是经济产生高效率的保证;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可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针对这个问题,斯蒂格利茨却持有相反的观点。

关键词:产权明晰;公有制;私有制;产权制度;资源配置权力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10-0036-02作者信息!何媛(1983-),女,海南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09级博士生。

科斯因为对经济的体制结构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科斯发现,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科斯定理被许多西方国家奉为产权神话#。

斯蒂格利茨因为对信息经济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于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蒂格利茨在获奖后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市场经济的特征是高度的非理性和不完整性。

旧的模型假定信息是完美和理想的,但即使是很小程度的信息不完整也能够导致很大的经济后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些人知道的比另一些人多。

%#[1]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要超越马歇尔和萨缪尔森#,推翻新古典综合派体系。

他在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领域颇有建树,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

科斯定理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两个经济王朝之所以有资格玩转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一定有着其自身坚不可摧#的理论世界。

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

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

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学派,无论从创始之初还是当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也重新让人们回头去看看一九三○年代的往事。

人们突然发现了奥地利学派的光芒,当年被凯因斯掩盖光芒的哈耶克,重新为某些有识之士肯定,在缅怀哈耶克之际,他所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也应重新为世人认识,进而应受到肯定。

1,奥地利学派简述: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于19世纪70 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主要代表作有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维塞尔的《自然价值》(1889),庞巴维克《资本与资本利息》中的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资本实证论》(1889)。

此外,庞巴维克的《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也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

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

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

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十一章 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经济思想论战及其后果 《西方经济学思想史》PPT课件

第十一章  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经济思想论战及其后果  《西方经济学思想史》PPT课件

第十一章 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经济思想论战及其后果
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经济思想论战
论战的焦点是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李嘉图学说体系中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是:
李嘉图的理论中没有劳动与劳 动力的区分,因而不能说明剩余价值在价值规律内的合理来源。当然,李嘉 图本人的理论重点并不在这里。
。李嘉图混淆了价值和生产 价格,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利润,跳过了一系列中间环节和转化过程,因此不 能解决这个矛盾。
贝利较全面地攻击李嘉图的价值学说和利润学说。他主要是从价值的绝对意 义和相对意义上来反对和攻击李嘉图。从而先否认价值为劳动所创造,再否 认利润与工资的对立。
贝利反复强调价值的相对性,说它只是商品间的交换关系,反对李嘉图把价 值看做实体,看做绝对的东西。
托伦斯主要是以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原始状态的社会那种观点来 反驳李嘉图。
对于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相交换的矛盾,穆勒是以预支工资加以说明的。
对于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应得到等量利润间的矛盾,穆勒仍以资本是蓄积劳 动加以解释,把利润说成是蓄积劳动的工资,从而否认这一矛盾。
第十一章 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经济思想论战及其后果
二、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
麦克库洛赫在论战中,将理论矛盾更向形式上的勉强一致发展。马克思说他 “不仅是李嘉图的庸俗化者,而且是詹姆斯·穆勒的庸俗化者”李嘉图学派 在他那里完全解体了。
(1)麦克库洛赫把价值分为“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前者由耗费劳 动决定,后者取决于“商品所换得的劳动量或任何一种商品量”。他认为, 在自然市场内,二者一致,劳动与资本也是等价交换。这样,就不存在李嘉 图体系的第一个矛盾了。在现实中,二者不一致,“相对价值”大于“真实 价值”,差额即利润。麦克库洛赫在这里完全把资本与劳动的特殊性淡化和 普遍化,最后走到了马尔萨斯的立场上。

林毅夫VS张维迎 一场产业政策的“世纪之辩”

林毅夫VS张维迎 一场产业政策的“世纪之辩”

i C O V E RS T OR Y.

林毅夫 v s张维迎
“ 产业政策 ”思辨会现场 , 从左至右依次为林毅夫 、黄益平 、张维迎 。剧操 厢
世 纪 之 辩 " 现 场 林毅夫 . .张维迎如何交锋
造 势 已久的 “ 世纪之 辩” 终于在 I 1 月 9日 于北 京 大 学 朗 润 园 拉 开 序 幕 , 这 不 是 林 毅 夫 与张 维 迎 的 第 一 次 交 锋 . 也应 该不 是最 后一次 。此次 “ 世纪之 辩 ” 的 主 办 方 北 京 大 学 国 家 发 展 研 究 院 将 题 目定 为 “ ‘ 产 业政 策 ’ 思辨会” ,
可以看出其背后减少火药味 , 强调 “ 思
于 面 积 不 大 的 主 会 场 吸 引 了 近 千 名 听 众 ,主 办 方 不 得 不 在 主 会 场 外 另 设 两 个 分 会 场 转 播 主 会 场 情 况 担 任 主 持 人 的北 京 大学 国家 发展 研 究 院 副 院长 黄 益 平 教授 认 为 ,这 是一 场 非 常 重 要的 历 史讨 论 , 甚 至会 载 入历 史
院 成 立 的 学 者 针 锋 相 对 ,互 不 相 让 . 但都保持 了 “ 君 子 之 争 ”的学 者 风 度 。
什么是产业政策?
林毅夫 方 政 府 为 促 进 某 种 产 业 在 该 国 或 该 地 区发 展 而 有 意 } 只地 采 取 的 政 策 措 施 ,包 括 关 税 和 贸 易 保 护 政 策 、税 收 优 惠 、工 业 园 和 出 口加 工 区 、研 发 工 作 中 的 科 研补 贴 、垄断 和 特 许 、 政府采购及强制规定等 一
中 叶 的 美 、德 、法 以 及 二 战 之 后 的 日本 和 “ 亚 洲 四 小 龙 ” 都 在 快 速 发 展 过 程 中 使

哈耶克与波普尔近现代经验主义的争论

哈耶克与波普尔近现代经验主义的争论

哈耶克与波普尔近现代经验主义的争论哈耶克与波普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分别代表了经济学和政治哲学领域的观点和理论。

然而,哈耶克和波普尔在近现代经验主义的争论中持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他们之间的争论,并分析他们对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贡献及影响。

一、哈耶克的观点哈耶克是一位重要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他的理论主张自由市场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能。

他认为,市场是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的最佳机制,因为市场能够充分利用分散的个体知识。

哈耶克主张个体在市场中根据价格信号做出决策,这样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此外,他还提出了“拟合知识问题”,即任何中央计划机构都无法获取、整合和运用个体的分散知识。

二、波普尔的观点相对于哈耶克的强调市场的观点,波普尔则更注重科学方法和批判理性。

波普尔对近现代经验主义持怀疑态度,他认为科学不能凭借观察和归纳得出普遍真理,而是通过推测和暂时性的猜测来逼近真理。

波普尔提出了“反证法”的概念,即通过推翻错误的理论来逼近正确的理论,他认为科学进步的关键是不断地对错误和假设进行挑战。

三、争论与对话哈耶克和波普尔存在一系列的对话和争论,主要围绕经验主义和科学方法的问题展开。

哈耶克批评波普尔的理论缺乏实证性,他认为波普尔的观点不够具体和可操作,缺乏经济学实践的考量。

相反,波普尔则认为哈耶克的理论过于激进和理想化,忽略了市场存在的不完美和失灵。

两位思想家在他们的理论中都关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但对于如何应对这种局限性有不同的看法。

四、贡献与影响哈耶克和波普尔的争论不仅丰富了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领域,而且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学被广泛采纳,他的观点对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现代的自由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对科学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参考,并且对现代科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总结中,哈耶克和波普尔在近现代经验主义的争论中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对自由市场经济和科学哲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济学史经济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经济学史经济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经济学史经济思想的演变与影响经济学史涵盖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思想。

经济学家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经济现象,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经济学体系。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史中经济思想的演变,并分析其对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要了解经济学史,就需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思想的演变。

古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思想也主要是农业经济思想。

例如,在古希腊,意大利和中国等地,农业都是社会的支柱,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生产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问题。

农业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农商,他们都对土地和农业生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土地使用、农业投资等方面的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贸易逐渐兴起,自然而然地也引发了商业经济思想的出现。

中世纪的商业革命为商业经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且由于城市的兴起,以及东西方交流的扩大,商业经济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亚兰和马克思等经济学家,他们关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商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近代社会的兴起,人们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注不断加深,经济学思想也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近代经济学的里程碑,这本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市场经济和劳动分工的原理,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斯密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来诸多经济学家的思考和研究。

20世纪是经济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不同的经济学派别和经济思想开始交锋。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国家干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则主张市场的自由和竞争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这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议为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选择。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思想的演变对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思想启发了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和理解,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不断进步。

同时,这些经济思想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影响着现实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成立时,他邀请我去了。我觉得他是中国崇高情怀和科学精神结合得最好的经济学家。他若不搞中心———这个人人个性极强又费钱、组织交易费用极高的中心(有天夜里我和易纲在车里聊天,他对“中心人人都是英雄”这点深有感慨),只搞自己的研究,他会在国际上更有名更有钱。但是,他有现在稀缺的中国士大夫的情怀,让他做了这种有牺牲性质的选择。
对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无论来自外部社会还是学界内部,都涉及到一个标准问题。所以,我还是决定写写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为了便于交流,我通过描述自己与一些经济学家交往的故事来说问题。
林毅夫的理性与情怀
认识林毅夫是在1994年去访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夕,想着他是诺奖得主舒尔茨的弟子,学问也做得不错,想听听他的建议,去了他家。
在当时的局限下,就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而言,感情用事的鼓吹改革比感情用事的保守要好。经济学谈利弊大小,也就是价格高低,总是在约束条件下来观察推断的。这是经济学这门科学能运用于真实世界的重中之重,这一点我懂得很晚。樊纲是很早就有了这种理性。
事情也很奇怪,樊纲是学宏观经济学的,但他处理经济问题比不少知名的学微观的经济学家还有经济学原则,经济学从价格变化的角度看世界的原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但樊纲处理宏观问题简单清晰,微观的价格原则如影随形。看来,一些经济学家说经济学没有宏观微观之分是对的,好的经济学家就从经济学价格这个“一”演绎出许多可观察的“多”。
今年大概算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
看到对经济学家的那些批评和谩骂,我很心痛。比如对张维迎的,最近对林毅夫的,以及以往对厉以宁的。这些批评和谩骂针对的都是不同时期中国最好的经济学家。前两位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为政策研究的科学性花费了许多心血;后一位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还坚持宣传改革开放,反对教条僵化。
樊纲的冷静与人情
樊纲是我在1991年认识的,那年《经济学消息报》的前身《经济学人》周刊刚办,我去北京组稿。当时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钟朋荣介绍说樊纲不错,我们就是这样认识的。
樊纲的理性给我印象很深。有一年,曾经是吴敬琏课题组的才子刘吉瑞从英国普茨茅斯给我传真来一个稿子。大概是留英的学习让他觉得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落后,文章中感慨“在中国当个经济学家比当木匠容易”。当时吴敬琏领导的课题组有着很多现在声名显赫的人物,如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等。刘吉瑞很有才华,不知是对当时中国经济学研究感到失望还是其他原因,他后来在自己的家乡浙江下海了。
经济学知识为何要如此生产,生产有哪些规矩?了解这方面科学方法论的国内经济学家并不多。国内为此写专著的有林毅夫的《经济学方法论》。事实上,国内外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著作不少,但分析素材大都是根据物理学的素材。而在关于经济学及研究人的世界的方法论的书中,林毅夫的书是好书。我想,如果读懂了这本书,对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样的经济学是科学应该有不错的理解;研究中,所谓左和右的感情用事,以及数学帝国主义也会有所避免,无论是学界内和学界外关于经济学家的争论就不会有现在的喧嚣。
老一辈
办经济学报纸,年轻年长的经济学家都难免有交道。张卓元、吴敬琏、厉以宁都是在1991年认识的。张卓元让我终身感激。每次在社科院见面,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些悄悄话,让人感到亲切。我想能坚持办这张报纸,与他让我感到的鼓励是分不开的。他从不说什么文章该登不该登,而是开放地欣赏新思想,比如杨小凯,年纪大的经济学家是不大提及的,但他很早就说杨小凯在消息报的文章是有启发的。他并不像一些经济学家让我感到压力和反感。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很兴奋,就打电话给樊纲,樊纲当时没房子,住父母家。樊纲说,谨慎些,中国经济学进步要有一过程。你不畏困难,喜欢办报,但你登这篇文章把给你写稿的经济学家们都骂了,谁敢给你写稿,又如何喜欢呢。我悻悻地没有发表刘吉瑞的文章。但至今觉得,刘吉瑞的文章应该是中国经济学家最早提出经济研究的科学性问题的文章。
有的经济学家就反对登别人的文章。有一次,有个经济学家甚至说你们登厉以宁的文章,我就不会让那家单位资助你。我也犹豫,因为没有行政拨一分钱的学术性报纸,经济是很拮据的。但我还是觉得发育一个意见市场很重要。
但遗憾的是,曾经被别人限制学术自由的经济学家,喜欢的还是自己自由而不是也尊重别人的自由。记得当时小平南巡后经济出现过热,报纸登了左大培一篇题为《鼓吹通货膨胀与经济学家的利益驱动》的文章,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很不高兴。当然,我也觉得这篇文章不是好的事实分析。但是最初当记者,伏尔泰有句名言我记住了:“我反对你的意见,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就发了这篇文章。后来我打电话到一位经济学家家中,他很不高兴说,有四个人给我打电话了,还不是一般的人,说你们报纸把经济学家骂了一通。后来说了一阵,谈不下去,我把电话摔了。
说他很有科学精神,从他的研究和他那本《经济学方法论》,就可见他对什么是经济科学有着精深的理解。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有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支配的经济?不少人都认为是意识形态。但他作为经济学家给出了个不容易的科学解释。他认为,当时决策者受赶超激励,当时他们掌握的知识告诉他们只有重工业可以实现赶超。而中国的条件是,要做这样的赶超,市场是不可能照愿望那样配置资源的,只有搞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才可行。而与此相匹配的组织,哪种成本价格最低呢?单干的农民和分散的工商业者对行政命令和计划来讲当然代价很高,不好打交道,计划命令也不易执行。用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这种组织来传达和执行命令和计划当然成本低。这是一个很精彩的科学解释。
樊纲理性可能在于他像任何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一样,深谙决定人选择行为的价格和利害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为此时此地约束条件所决定。比如樊纲最近就撰文分析说,约束条件决定重化工产业是中国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与吴敬琏主张新型产业和发展道路的主张截然不同。
张维迎错在哪里?
我不清楚当前对经济学家的不满,究竟是本身就这么大,还是因为网络让我们感觉不满很强烈。我以为这种不满可能跟贫富差距增大有关。可能是一些人认为贫富差距大了跟经济学家有关,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贫富差距,只要有差距就有情绪,就有不满。对经济学家的批评乃至谩骂就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说,骂经济学家又没有什么风险成本。有这样的背景,郎顾之争就成了情绪不满的导火索。
富人就那么可恨?我在富人很多的浙江发现,绝大部分富人还是因为自己拥有企业家劳动这种资源而成为富人的。转型中的中国肯定有靠不义之财发家的富人,但如果中国这种富人很多,那么中国今天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就不好理解。
张维迎刚从英国回国那段时间我们联系多些。我报道过他与林毅夫关于国企改革的辩论(“北大发生交火事件”)。我觉得他是中国直觉最好的经济学家。他文章不少,但谁又能从经济理论上指出他的明显破绽呢?我与张五常聊起他,因为维迎曾到港大求过职,五常教授有印象,说现在看来他是佼佼者。
樊纲还是最早提出把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分开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消息报》的专栏“均衡点”里的一篇文章,提出了现在都一直在争议的经济学和道德无关的观点。这有助于在一个有着感情用事传统的国度里理解经济学的科学性质。事实上,科学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甲和乙是哪种关系,你的道德偏好和价值偏好,对你研究清楚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一点没有帮助。中世纪的西方人向来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不是事实,是感情和喜好使人们愿意这样认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忤逆了大众的感情,讲“我们在宇宙的一个不重要的位置”。但他们讲的是事实,讲的是真话。使他们弄清这个事实关系的恰恰不是感情、道德和价值,而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张维迎批评郎咸平,并不是为某个具体的企业家辩护,而是指郎借一件事情否定整个中国减少国有企业的改革的学术道德。因为正是这样的改革让更多的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也让更多的人有了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这个问题很简单。张维迎认为郎要这样批评国企改革起码不是在做科学研究。
我看不出张维迎有什么不对,相反他是在捍卫科学和理性。张维迎呼吁善待企业家,难道就是为利益集团讲话?企业家、企业家才能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源,是中国就业机器的发动机。张维迎能够为他们讲话,这说明他有科学精神,抓住了中国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最关键因果关系。
梁小民最近在《新京报》发表文章号召《经济学家要学巴金讲真话》,其实,讲真话并不难,讲科学的真话很难,因为需要知识和方法,需要懂科学。事实之间关系的真假、是不是真话,大众和政府看法并不是标准,也不是大众喜欢与否、道德与否决定的。
我想,当时的情形还是如邓小平后来南巡时讲的,中国社会进步主要还是反左。中国经济学家大多还是反对左倾教条的,如果报纸按自己要求,说他们文章反左反得没有章法,结果会如何呢?事实上,保守的人也向来没有按知识讨论的规矩摆事实讲道理,常常还借那个时候他们掌握的行政资源压制不同意见。我那时候如果发表文章说中国经济学家不如木匠显然是不谙事理,不了解当时的约束条件。
与吴敬琏的认识和感觉,我在《新民周刊》那篇《贞洁旗帜孤独飘》那篇文章里已经和盘托出。我总的看法是,年纪大些的经济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自由的理解不如年轻一些的经济学家。樊纲对消息报发表批评他的文章从不对我言及,我也不通报,林毅夫也如是。但是,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英雄,学术也如此。杜润生、于光远、吴敬琏、厉以宁、张卓元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顽强和近乎英勇的捍卫和推进,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是有其贡献的。
其实,贫富差距拉大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中国改革前的人多力量大的政策导致人多,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基本约束是就业。市场化改革,有更多的人创业,有了更多人就业。但市场是按资源稀缺程度定价的,在中国,密集劳动过剩,定价就低,就是穷人;而对潜在市场供求敏感的企业家劳动稀缺,这种劳动就定价高,就成了富人。
似乎是从去年“郎顾之争”辩论赛开始,中国经济学家就逐渐整体陷入一场公众的信任危机之中。最近的一次风波是在今年10月,又是一位香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对媒体称: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此后,对中国经济学家的骂声就不绝于耳。
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什么遭骂?中国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不值得信任吗?舆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标准在评价经济学家?对此,《经济学消息报》总编高小勇有自己的看法。同时欢迎更多读者参与此项讨论,本报将继续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