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常用公式大全_secret

合集下载

测量常用计算公式(非常好用)

测量常用计算公式(非常好用)

25 36 高差改正
视距 120.000 丈量温度 35.0 顶角
平距
119.910
高程
352.294 所求点高程 351.523 所求边 100.000 Sa= 139.265 Sb= 110.068 Sc= 所求边 Sc= 150.945
0.0000053
Sb a
-0.022
c b Sc Sa温度改正 0.009°78 51 50′
27 18 13

14
Sb
c a Sc
b
Sa
c a= b= c
1.00 2.00
15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一元N次方程求解 (本公式可算3-9次方 16 程的其中一个解)
公式:ax²+bx+c=0
其中a,b为系数,c为常数项
a1x^N+a2x^N-1+a3x^N-2 +a4x^N-3……+aNx+b=0 其中a为系数,b为常数项 (从后面低次项起输入)
6 7 8 9 10



S=π R²
R
125.000
S= 49087.385 a R R R
12.500 25.000 25.000
椭 圆 面 积 扇 形 面 积 弓形面积 圆环面积
S=π /4*a*b (式中a为长半径、b为短半径) S=a/360*π *R²(其中a为扇形弧所对圆心角)
b a°
13
说明:如右图所示,在角度栏 输任两个角值和在已知边栏 输入任意一边的值即可计算 说明:已知Sa,Sb,和∠c 求Sc,∠a,∠b Sc²=a²+b²-2*Sa*Sb*cos c ∠a,∠b用正弦定理求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用于确定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标高、线路、面积、体积等参数。

在测量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到各种计算公式来求解测量结果。

下面是一些工程测量中常用的计算公式。

1.勾股定理:用于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

勾股定理的公式为:c²=a²+b²其中,a、b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c为斜边。

2.直线距离计算公式: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直线距离计算公式为:d=√[(x2-x1)²+(y2-y1)²]其中,(x1,y1)和(x2,y2)为两点的坐标,d为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3.高程差计算公式: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高程差。

高程差计算公式为:Δh=h2-h1其中,h1和h2为两点的高程,Δh为两点之间的高程差。

4.面积计算公式:用于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面积计算公式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S=1/2*b*h其中,b为底边长,h为高。

-矩形面积计算公式:S=a*b其中,a和b为矩形的两条边长。

-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²其中,r为圆的半径。

5.体积计算公式:用于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

体积计算公式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立方体体积计算公式:V=a³其中,a为立方体的边长。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V=π*r²*h其中,r为圆柱的底面半径,h为圆柱的高度。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V=1/3*π*r²*h其中,r为圆锥的底面半径,h为圆锥的高度。

6.坡度计算公式:用于计算坡度或坡角。

坡度计算公式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坡度计算公式:m=(h/l)*100%其中,h为垂直高度差,l为水平距离。

- 坡角计算公式:α = arctan(h / l)其中,α为坡角,h为垂直高度差,l为水平距离。

以上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计算公式,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工程类型还会涉及到其他的计算公式。

工程施工测量公式(3篇)

工程施工测量公式(3篇)

第1篇1. 水平距离计算公式:L = √(Δx² + Δy²)其中,L为两点间的水平距离,Δx为两点在X轴上的坐标差,Δy为两点在Y轴上的坐标差。

2. 高程计算公式:H = H1 + h其中,H为某点的高程,H1为基准点的高程,h为某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程差。

3. 角度测量公式:α = arctan(Δy/Δx)其中,α为两点间的水平夹角,Δy为两点在Y轴上的坐标差,Δx为两点在X 轴上的坐标差。

4. 档距计算公式:D = √(L² + h²)其中,D为档距,L为水平距离,h为高差。

5. 线路中心桩位置计算公式:X = X1 + (L/2) cos(α)Y = Y1 + (L/2) sin(α)其中,X、Y为线路中心桩的坐标,X1、Y1为起点坐标,L为水平距离,α为线路与X轴的夹角。

6. 地面点的高程测设公式:bHAa - HB = H其中,b为前视尺读数,a为后视尺读数,HA为已知高程,HB为设计高程。

7. 线路弧垂计算公式:f = (L/2) tan(θ/2)其中,f为弧垂,L为档距,θ为导线悬挂点高差角。

8. 线路水平档距计算公式:D = (L/2) (1 + sin(θ))其中,D为水平档距,L为档距,θ为导线悬挂点高差角。

9. 线路垂直档距计算公式:D = (L/2) (1 + cos(θ))其中,D为垂直档距,L为档距,θ为导线悬挂点高差角。

10. 代表档距计算公式:Lo = (Q1 + Q2 + ... + Qn) / (n - 1)其中,Lo为代表档距,Q1、Q2、...、Qn为各档档距。

这些工程施工测量公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并注意公式的适用范围和精度要求。

在施工测量过程中,严格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2篇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公式1. 平面控制测量公式(1)角度测量公式:θ = α - β,其中θ为观测角,α为后视角,β为前视角。

工程测量导线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导线常用计算公式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日目录一、方位角的计算公式二、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三、.四、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五、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六、超高计算公式七、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八、标准差计算公式九、坐标中线测量与计算十、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和坐标测量步骤一、方位角的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x:QD的X坐标1y:QD的Y坐标1x:ZD的X坐标2y:ZD的Y 坐标2S:QD~ZD的距离的方位角ZD~QD :α.计算公式:2.????22yyx??S??x1122y?y 1)当y- y>0,x- x>0时:?12?arctg1122x?x12y?y- x>0时:y2)当- y<0,x?12arctg?360??1212x?x12yy?时:- x<0x3)当12?arctg?180??12 x?x12二、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α:QD~JD的方位角1α:JD~ZD的方位角2β:JD处的偏角2. 计算公式:β=α-α(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12三、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U:JD的X坐标V:JD的Y坐标)JD~ZH:方位角(A.:曲线的切线长,T sss???T?tgR??22R224R240??D:JD偏角,23??LLLD??左偏为-、右偏为+2. 计算公式: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U+Tcos(A+180°)Y′=V+Tsin(A+180°)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U+Tcos(A+D)Y″=V+Tsin(A+D)四、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P:所求点的桩号B: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M:左偏-1,右偏+1C:JD桩号D:JD偏角L:缓和曲线长s A:方位角(ZH~JD)U:JD的X坐标V:JD的Y坐标T:曲线的切线长,sss?tg??T?R??22R224R240??:直缓桩号23??LLLD??T-I=C.J=I+L:缓圆桩号?DR:圆缓桩号LJH???s180K=H+L:缓直桩号2. 计算公式:1)当P<I时中桩坐标:X=U+(C-P)cos(A+180°) mY=V+(C-P)sin(A+180°) m边桩坐标:X=X+Bcos(A+90°) mbY=Y+Bsin(A+90°)mb2)当I<P<J时??2IP?30?M??AO?RL s??3I?P????G?IP2R90中桩坐标:X=U+Tcos(A+180°)+GcosO mY=V+Tsin(A+180°)+GsinOm??2IP90???W?RL s边桩坐标:X=X+Bcos(A+MW+90°) mbY=Y)+Bsin(A+MW+90°mb3)当J<P<H时????L90?P?JM90??LJ?P90???ss O?A?M??A??????RRR????JP90??sin G?2R?R中桩坐标:3??30?LL?????????? ss O cos M?T cos?A?180??GL?cos A?X?U????sm2?RR90????3??30L?L????JP?90??W?R ss O?180?sin?L??G sin A?MT?YV?sin A????sm2?RR90????边桩坐标:X=X+Bcos(O+MW+90°) mbY=Y+Bsin(O+MW+90°)mb4)当H<P<K时??2KP?30?M?180??O?AMD??RL s??3P?K G?K?P?2R90中桩坐标:X=U+Tcos(A+MD)+GcosO m Y=V+Tsin(A+MD)+GsinO m??2KP?90??W?RL s边桩坐标:X=X+Bcos(A+MD-MW+90°) mbY=Y)MW+90°-+Bsin(A+MD mbP>K时5)当 -K)cos(A+MD)中桩坐标:X=U+(T+P m K)sin(A+MD) P-Y=V+(T+m) +Bcos(A+MD+90°边桩坐标:X=X mb)=Y+Bsin(A+MD+90°Y mb;若要以“度”“米”;角度测量单位:注:计算公式中距离、长度、桩号单位:“弧度”为角度测量单位,请将公式中带°的数字换算为弧度。

测量常用的数学公式定理

测量常用的数学公式定理
1、勾股定理 在平面上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加起 来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如下图所示,即a2+ b2² = c2,a、b为直角边,C为斜边
c = (a2+ b2) 0.5 a = (c2- b2) 0.5 b = (c2- a2) 0.5
测量常用的数学公式定理
2、正弦( sin ) 、余弦( cos ) 、正切( tan ) 、余切(cot )
注意: 1、分秒值,没有大于等于60的; 2、工地通路测软件中输入角度为度.分分秒秒… 3、全站仪中一般输入后视方位角也是度.分分秒秒…
测量常用的数学公式定理
7、边坡坡度(坡比) 即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距离D的比
△ABC是直角三角形,AC是垂直高度H,
BC是水平距离D,α为斜坡与水平面夹

A
tanα=H/D,α=tan-1(H/D)
测量常用的数学公式定理
1、勾股定理
2、正弦(sin)、余弦(cos)、正切(tan)、余切(cot)
3、余弦定理 4、正弦定理 5、海伦公式(已知三角形三边边长求面积) 6、常用的角度单位:度、度分秒、弧度及角度单位转 换 7、边坡坡度(坡比) 8、路面、平台横坡 9、弦长、弧长、弦高
测量常用的数学公式定理
4、正弦定理
在任意△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三
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则有
A
正弦定理变形可得:
c
b
B
a
C
测量常用的数学公式定理
5、海伦公式(已知三角形三边边长求面积)
假设在平面内,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
的面积S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A
b c
而公式里的p为半周长(周长的一半):

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土建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公式汇总平整场地: 建筑物场地厚度在30cm以内的挖、填、运、找平、1、平整场地计算规则(1)清单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定额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平整场地计算方法(1)清单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清单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首层建筑面积(2)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首层建筑面积3、注意事项(1)、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按外墙外皮线外放2米计算。

计算时按外墙外边线外放2米的图形分块计算,然后与底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或者按“外放2米的中心线2=外放2米面积” 与底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

这样的话计算时会出现如下难点:①、划分块比较麻烦,弧线部分不好处理,容易出现误差。

②、2米的中心线计算起来较麻烦,不好计算。

③、外放2米后可能出现重叠部分,到底应该扣除多少不好计算。

(2)、清单环境下投标人报价时候可能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计算平整场地的工程量,每边外放的长度不一样。

大开挖土方1、开挖土方计算规则(1)、清单规则:挖基础土方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计算。

(2)、定额规则:人工或机械挖土方的体积应按槽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

槽底面积应以槽底的长乘以槽底的宽,槽底长和宽是指混凝土垫层外边线加工作面,如有排水沟者应算至排水沟外边线。

排水沟的体积应纳入总土方量内。

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

2、开挖土方计算方法(1)、清单规则:①、计算挖土方底面积:方法一、利用底层的建筑面积+外墙外皮到垫层外皮的面积。

外墙外边线到垫层外边线的面积计算(按外墙外边线外放图形分块计算或者按“外放图形的中心线外放长度”计算。

)方法二、分块计算垫层外边线的面积(同分块计算建筑面积)。

②、计算挖土方的体积:土方体积=挖土方的底面积*挖土深度。

(2)、定额规则:①、利用棱台体积公式计算挖土方的上下底面积。

工程测量坐标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坐标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坐标计算公式在工程测量中,坐标计算是一项核心任务。

通过测量仪器和先进的计算方法,可以准确测算出各点的坐标值,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1. 三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

它基于三角形的几何性质,通过测量已知边长和夹角,计算出未知边长和角度,并进而确定点的坐标。

三角测量法中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以下几种:1.1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已知边长a、b和夹角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夹角A和B的正弦值: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1.2 余弦定理余弦定理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已知边长a、b和夹角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夹角A和B的余弦值:cosC = (a^2 + b^2 - c^2) / (2ab)1.3 正切定理正切定理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角度关系。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已知边长a、b 和夹角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夹角A和B的正切值:tanA = (b * sinC) / (a - b * cosC)2. 直角坐标系转换在工程测量中,常常需要将已知点的直角坐标系转换到其他坐标系。

以下是常见的坐标系转换公式:2.1 极坐标系转直角坐标系对于平面上的点P,已知其极径r和极角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在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x,y):x = r * cosθy = r * sinθ2.2 直角坐标系转极坐标系对于平面上的点P,已知其直角坐标(x,y),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在极坐标系下的坐标(r,θ):r = √(x^2 + y^2)θ = atan2(y, x)其中,atan2函数是一个带有两个参数的反正切函数,可以避免参数带来的符号问题。

3. 平面直角坐标系旋转在工程测量中,有时需要将已知点的坐标系进行旋转。

以下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绕原点逆时针旋转α度后的旋转公式:x' = x * cosα - y * sinαy' = x * sinα + y * cosα其中,(x,y)是原坐标系下的点坐标,(x’,y’)是旋转后的坐标。

测量学基本公式

测量学基本公式

测量学基本公式核心提示:一、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次序上:先控制后细部所有测量工作都必须遵循以上原则,也是测一、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次序上:先控制后细部所有测量工作都必须遵循以上原则,也是测量的工作次序。

二、控制测量的程序由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先控制后细部三、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水平距离:S水平夹角:β高差:h称为三个基本观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应遵循“随时检查、杜绝错误”的原则。

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差测量。

坐标系统:国家三角测量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国家三角测量平面坐标系统采用高斯--克吕格平面坐标系统.三角函数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余弦,记作cos cos=邻边/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正切,记作tan tan=对边/邻边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正弦,记作sin sin=对边/斜边弧度(rad)已知弧度计算弧长的公式:已知弧度÷(180°÷π)×半径已知弧长计算弧度的公式:已知弧长÷半径×(180°÷π)象限角(R)及方位角(α)象限角:直线与X轴的夹角(R=0~90°)象限角RAB=arctan(ΔXAB2+ΔYAB2)方位角:从标准方向起,顺时针量到直线所成的夹角。

从0°~360°方位角αAB=该角所在的象限加上相应的数值(如下)Pict当增量x正;y正,那就是在第一象限当增量x负;y正,那就是在第二象限加180°(方位角)当增量x负;y负,那就是在第三象限加180°(方位角)当增量x正;y负,那就是在第四象限加360°(方位角)控制测量小地区控制测量1.相关的概念:控制网:就是在测区内选择一些有控制意义的点(称为控制点)构成的几何图形。

按功能分为: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

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工程量计算土建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公式汇总平整场地: 建筑物场地厚度在±30cm以内的挖、填、运、找平.1、平整场地计算规则1清单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2定额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2、平整场地计算方法1清单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清单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首层建筑面积2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首层建筑面积3、注意事项1、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按外墙外皮线外放2米计算;计算时按外墙外边线外放2米的图形分块计算,然后与底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或者按“外放2米的中心线×2=外放2米面积” 与底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这样的话计算时会出现如下难点:①、划分块比较麻烦,弧线部分不好处理,容易出现误差;②、2米的中心线计算起来较麻烦,不好计算;③、外放2米后可能出现重叠部分,到底应该扣除多少不好计算;2、清单环境下投标人报价时候可能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计算平整场地的工程量,每边外放的长度不一样;大开挖土方1、开挖土方计算规则1、清单规则:挖基础土方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计算;2、定额规则:人工或机械挖土方的体积应按槽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槽底面积应以槽底的长乘以槽底的宽,槽底长和宽是指混凝土垫层外边线加工作面,如有排水沟者应算至排水沟外边线;排水沟的体积应纳入总土方量内;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2、开挖土方计算方法1、清单规则:①、计算挖土方底面积:方法一、利用底层的建筑面积+外墙外皮到垫层外皮的面积;外墙外边线到垫层外边线的面积计算按外墙外边线外放图形分块计算或者按“外放图形的中心线×外放长度”计算;方法二、分块计算垫层外边线的面积同分块计算建筑面积;②、计算挖土方的体积:土方体积=挖土方的底面积挖土深度;2、定额规则:①、利用棱台体积公式计算挖土方的上下底面积;V=1/6×H×S上+ 4×S中+ S下计算土方体积其中,S上为上底面积,S中为中截面面积,S下为下底面面积;如下图S下=底层的建筑面积+外墙外皮到挖土底边线的面积包括工作面、排水沟、放坡等;用同样的方法计算S中和S下3、挖土方计算的难点⑴、计算挖土方上中下底面积时候需要计算“各自边线到外墙外边线图”部分的中心线,中心线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同平整场地;⑵、中截面面积不好计算;⑶、重叠地方不好处理同平整场地;⑷、如果出现某些边放坡系数不一致,难以处理;4、大开挖与基槽开挖、基坑开挖的关系槽底宽度在3m以内且长度是宽度三倍以外者或槽底面积在20m2以内者为地槽,其余为挖土方;满堂基础垫层1、满堂基础垫层工程量:如图所示,1、素土垫层的体积2、灰土垫层的体积3、砼垫层的体积3垫层模板2、满堂基础垫层工程量计算方法⑴、素土垫层体积的计算:利用棱台的计算公式:素土垫层体积=1/6×H×S上+ 4×S中+ S下计算土方体积其中,S上为上底面积,S中为中截面面积,S下为下底面面积;⑵、灰土垫层体积的计算:利用棱台的计算公式:灰土垫层体积= 1/6×H×S上+ 4×S中+ S下计算土方体积其中,S上为上底面积,S中为中截面面积,S下为下底面面积;⑶、素砼体积的计算:基础垫层与混凝土基础按混凝土的厚度划分,混凝土的厚度在12cm以内者执行垫层子目;厚度在12cm以外者执行基础子目;垫层体积=垫层面积×垫层厚度;⑷、垫层模板的计算:垫层模板=垫层的周长×垫层高度3、满堂基础垫层工程量计算的难点⑴、计算素土垫层、灰土垫层的上中下底面积时候需要计算“各自边线到外墙外边线图”部分的中心线,中心线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同平整场地;⑵、中截面面积不好计算;⑶、重叠地方不好处理同平整场地;⑷、如果出现某些边放坡系数不一致,难以处理;满堂基础1、满堂基础工程量如图所示,1、满堂基础的体积2、满堂基础模板4、满堂基础梁体积5满堂基础梁模板2、满堂基础工程量计算方法⑴、满堂基础的体积①计算方法之一:满堂基础最大面积的底面积×满基底板厚度—多算部分三角带的体积满堂基础最大面积的底面积=建筑面积+外墙外皮到满堂外边线的面积三角带的体积=斜坡中心线周长×多算部分三角形截面积②计算方法之二:满堂基础顶面积×满堂基础底板的厚度+梯形带的体积满堂基础顶面积=建筑面积+外墙外皮到满堂外边线的面积-斜坡宽度的面积梯形带体积=斜坡中心线长度×梯形截面面积③计算方法之三:满堂基础最大面积的底面积×满堂基础底板未起边的厚度+起边棱台体积2、满堂基础模板: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满堂基础模板按满堂基础砼以体积计算;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满堂基础模板=满基外边线的长度×满基外边线的高度+满基斜坡中心线周长×满基斜坡斜长;3、满堂基础梁①满堂基础梁的体积计算方法:满堂基础梁的体积=梁的净长×梁的净高②满堂基础梁的模板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基础梁模板按满堂基础梁砼以体积计算;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满堂基础模板=梁高出满基的侧面净长×梁高出满基的侧面净高+梁头面积;3、满堂基础工程量计算的难点⑴、计算满堂基础的体积时,外墙外皮到满堂外边线部分区域、斜坡宽度部分区域等的中心线的长度算起来比较麻烦同平整场地;⑵、基础梁的净长计算,必须考虑相交梁之间的相互扣减问题;⑶、满堂基础梁的模板的计算,必须考虑满基以及相交梁之间的相互扣减问题;条形基础1、条形基础工程量如图所示,1、素土垫层工程量2、灰土垫层工程量3、砼垫层工程量4、砼垫层模板5、条形基础工程量: 砖基; 砼条基6、砼条基模板7、地圈梁工程量8、地圈梁模板9、基础墙工程量10基槽的土方体积11支挡土板工程量11槽底钎探工程量2、条形基础计算方法1素土垫层工程量外墙条基素土工程量=外墙素土中心线的长度×素土的截面积内墙条基素土工程量=内墙素土净长线的长度×素土的截面积2灰土垫层工程量外墙条基灰土工程量=外墙灰土中心线的长度×灰土的截面积内墙条基灰土工程量=内墙灰土净长线的长度×灰土的截面积3砼垫层工程量外墙条基砼垫层基础=外墙条形基础砼垫层的中心线长度×砼垫层的截面积内墙条基砼垫层基础=内墙条形基础砼垫层的净长线长度×砼垫层的截面积4条形基础工程量外墙条形基础的工程量=外墙条形基础中心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内墙条形基础的工程梁=内墙条形基础净长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注意:净长线的计算①砖条形基础按内墙净长线计算②砼条形基础按分层净长线计算有些地区天津计算规则规定,条形基础以地圈梁顶为分界线,这就造成了计算墙体时候必须加上+以下的高度;而且一个工程条形基础同时出现不同标高的圈梁时候,计算墙体时候必须区分出墙的底标高,对手工造成了麻烦;5、砼垫层模板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砼垫层模板按砼垫层以体积计算;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砼垫层模板=砼垫层的侧面净长×砼垫层高度6、砼条基模板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砼条基模板按砼条基以体积计算;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砼条基模板=砼条基侧面净长×砼条基高度 .7、地圈梁工程量外墙地圈梁的工程量=外墙地圈梁中心线的长度×地圈梁的截面积内墙地圈梁的工程梁=内墙地圈梁净长线的长度×地圈梁的截面积8、地圈梁模板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地圈梁模板按地圈梁以体积计算;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地圈梁模板=地圈梁侧面净长×地圈梁高度9基础墙工程量外墙基础墙的工程量=外墙基础墙中心线的长度×基础墙的截面积内墙基础墙的工程梁=内墙基础墙净长线的长度×基础墙的截面积10基槽的土方体积基槽的土方体积=基槽的截面面积×基槽的净长度外墙地槽长度按外墙槽底中心线计算,内墙地槽长度按内墙槽底净长计算,槽宽按图示尺寸加工作面的宽度计算,槽深按自然地坪至槽底计算;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11支挡土板工程量支挡土板工程量,以槽的垂直面积计算,支挡土板后,不得再计算放坡;12槽底钎探工程量槽底钎探工程量,以槽底面积计算;3、条形基础工程量的计算难点⑴条形基础各层实体的净长线很难算⑵计算条形基础各层实体的净长线时,要考虑与外墙相交的情况,同时要考虑与内墙相交的情况,内墙横向部分通常计算,竖向部分分断计算,这样条形基础各层单元实体净长度算起来很麻烦;⑶土方量计算时考虑工作面及放坡,计算扣减比较麻烦;独立基础1、独立基础工程量1独立基础垫层的体积2独立基础体积3、独立基础垫层基模板4、独立基础模板5基坑的土方体积6槽底钎探工程量2、独立基础手工计算方法⑴、独立基础垫层的体积垫层体积=垫层面积×垫层厚度⑵、独立基础垫层模板垫层模板=垫层周长×垫层高度⑶、独立基础体积独立基础体积=各层体积相加用长方体和棱台公式⑷、独立基础模板独立基础模板=各层周长×各层模板高5基坑土方工程量基坑土方的体积应按基坑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基坑底面积应以基坑底的长乘以基坑底的宽,基坑底长和宽是指混凝土垫层外边线加工作面,如有排水沟者应算至排水沟外边线;排水沟的体积应纳入总土方量内;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6槽底钎探工程量槽底钎探工程量,以槽底面积计算;2、独立基础工程量的计算难点①异形独立基础体积不好计算;②独立基础与其他基础相交时扣减量不好计算;③土方量计算时考虑工作面及放坡,计算扣减比较麻烦;承台基础1、承台基础工程量1承台基础垫层的体积2承台基础体积3、承台基础垫层基模板4、承台基础模板5基坑的土方体积6槽底钎探工程量2、独立基础手工计算方法⑴、承台基础垫层的体积垫层体积=垫层面积×垫层厚度⑵、承台基础垫层模板垫层模板=垫层周长×垫层高度⑶、承台基础体积独立基础体积=各层体积相加用长方体和棱台公式⑷、承台基础模板独立基础模板=各层周长×各层模板高5基坑土方工程量基坑土方的体积应按基坑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基坑底面积应以基坑底的长乘以基坑底的宽,基坑底长和宽是指混凝土垫层外边线加工作面,如有排水沟者应算至排水沟外边线;排水沟的体积应纳入总土方量内;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6槽底钎探工程量槽底钎探工程量,以槽底面积计算;3、承台基础工程量的计算难点①异形承台基础体积不好计算;②承台基础与其他基础相交时扣减量不好计算;③土方量计算时考虑工作面及放坡,计算扣减比较麻烦;桩1、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制作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长度按包括桩尖的全长计算,桩尖虚体积不扣除;2、喷射混凝土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3、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钻孔和泥浆运输的体积按室外自然地坪至桩底的长度乘以桩断面面积以体积计算;4、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灌注混凝土的体积按设计桩长与设计超灌长度之和乘以桩断面面积以体积计算;5、打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工程量,按桩断面乘以全桩长度以体积计算,桩尖的虚体积不扣除;混凝土管桩空心部分体积应扣除,混凝土管桩不包括空心填充所用的工料;6、送桩工程量,按桩截面乘以送桩深度以体积计算;送桩深度为打桩机机底至桩顶之间的距离;按自然地面至设计桩顶距离另加50cm计算7、水泥搅拌桩的体积,按设计桩长乘以设计桩截面面积以体积计算;8、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灌注按照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土方回填、运土1、土石方回填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1场地回填:回填面积乘以平均回填厚度;2室内回填:主墙间净面积乘以回填厚度;3基础回填:挖方体积减去设计室外地坪以下埋设的基础体积包括基础垫层及其他构筑物;4管沟回填:挖土体积减去垫层和直径大于200mm的管沟体积;2、挖地槽原土回填的工程量,可按地槽挖土工程量乘以系数计算;一立方混泥土有好重1立方钢筋混凝土重量是25KN,即约为2551公斤素混凝土一立方一般按吨计。

(整理)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整理)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工程量计算土建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公式汇总平整场地: 建筑物场地厚度在±30cm以内的挖、填、运、找平.1、平整场地计算规则(1)清单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定额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平整场地计算方法(1)清单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清单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首层建筑面积(2)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首层建筑面积3、注意事项(1)、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按外墙外皮线外放2米计算。

计算时按外墙外边线外放2米的图形分块计算,然后与底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或者按“外放2米的中心线×2=外放2米面积” 与底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

这样的话计算时会出现如下难点:①、划分块比较麻烦,弧线部分不好处理,容易出现误差。

②、2米的中心线计算起来较麻烦,不好计算。

③、外放2米后可能出现重叠部分,到底应该扣除多少不好计算。

(2)、清单环境下投标人报价时候可能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计算平整场地的工程量,每边外放的长度不一样。

大开挖土方1、开挖土方计算规则(1)、清单规则:挖基础土方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计算。

(2)、定额规则:人工或机械挖土方的体积应按槽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

槽底面积应以槽底的长乘以槽底的宽,槽底长和宽是指混凝土垫层外边线加工作面,如有排水沟者应算至排水沟外边线。

排水沟的体积应纳入总土方量内。

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

2、开挖土方计算方法(1)、清单规则:①、计算挖土方底面积:方法一、利用底层的建筑面积+外墙外皮到垫层外皮的面积。

外墙外边线到垫层外边线的面积计算(按外墙外边线外放图形分块计算或者按“外放图形的中心线×外放长度”计算。

)方法二、分块计算垫层外边线的面积(同分块计算建筑面积)。

②、计算挖土方的体积:土方体积=挖土方的底面积*挖土深度。

(2)、定额规则:①、利用棱台体积公式计算挖土方的上下底面积。

2011-学习资料大全: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2011-学习资料大全: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工程量计算土建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公式汇总平整场地: 建筑物场地厚度在±30cm以内的挖、填、运、找平.1、平整场地计算规则(1)清单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定额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平整场地计算方法(1)清单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清单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首层建筑面积(2)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首层建筑面积3、注意事项(1)、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平整场地面积:按外墙外皮线外放2米计算。

计算时按外墙外边线外放2米的图形分块计算,然后与底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或者按“外放2米的中心线×2=外放2米面积” 与底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

这样的话计算时会出现如下难点:①、划分块比较麻烦,弧线部分不好处理,容易出现误差。

②、2米的中心线计算起来较麻烦,不好计算。

③、外放2米后可能出现重叠部分,到底应该扣除多少不好计算。

(2)、清单环境下投标人报价时候可能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计算平整场地的工程量,每边外放的长度不一样。

大开挖土方1、开挖土方计算规则(1)、清单规则:挖基础土方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计算。

(2)、定额规则:人工或机械挖土方的体积应按槽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

槽底面积应以槽底的长乘以槽底的宽,槽底长和宽是指混凝土垫层外边线加工作面,如有排水沟者应算至排水沟外边线。

排水沟的体积应纳入总土方量内。

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

2、开挖土方计算方法(1)、清单规则:①、计算挖土方底面积:方法一、利用底层的建筑面积+外墙外皮到垫层外皮的面积。

外墙外边线到垫层外边线的面积计算(按外墙外边线外放图形分块计算或者按“外放图形的中心线×外放长度”计算。

)方法二、分块计算垫层外边线的面积(同分块计算建筑面积)。

②、计算挖土方的体积:土方体积=挖土方的底面积*挖土深度。

测量公式及使用方法

测量公式及使用方法

测量公式及使用方法一、XZB(直线坐标)1、Prog FX(子公式)2、Lb1 13、Prog ZB(子公式)4、Goto 1二、FX(方位角、子公式)1、A:B:C:D{(A、B)为起点坐标,(C、D)为终点坐标}2、M=C-A3、N=D-B4、P=√(M2+ N2)5、K=sin-1(N/P)6、M≥0 K=360+K7、≠ K=180-K△三、ZB(坐标计算)1、{E、F}(E为前进方向,在起点前进方向为正,反之为负;F为左右方向,左负右正)2、Q=√(E2+ F2)3、T=sin-1(F/Q)4、E≥0 T=360+T5、≠ T=180-T△6、U=K+T7、X=A+QcosU◢(所求点的坐标)8、Y=B+QsinU◢四、FB(求圆曲线、缓和曲线的法线上的坐标)1、G2、G=0 Prog HZB(缓和曲线上点的坐标)3、≠ Prog YZB△(圆曲线上点的坐标)4、C=A:D=B:A=X:B=Y5、Prog FX6、{V}(弦切角,利用计算器的计算结果输入,左负右正)7、K=K+V+1808、{K}(对于和切线有夹角时,可利用计算器的计算结果输入,左负右正)9、Lb1 410、Prog ZB(子公式)11、Goto 4五、YZB1、Prog FX(子公式)(A、B、C、D为圆曲线上的两点)2、{P}(为两点的弦长,利用计算器的结果输入,左正右负)3、K=K+sin-1[P/(2R)]4、{J}(为所求点的至起点的曲线长)5、V=90J/(πR)6、P=2RsinV7、E=PcosV8、F=PsinV9、Prog ZB(子公式)六、HZB(缓和曲线的坐标计算公式)1、Prog FX2、Prog LX(缓和曲线X、Y计算公式,J为起点至终点的缓和曲线长)3、I=tan-1(Y/X)4、{I}(切线与起点至终点之间的夹角,利用计算器的结果输入,左正右负)5、K=K+I6、Prog LX7、V=90J2/(πO)- tan-1(Y/X)8、Prog ZB(子公式E、F利用X、Y的结果输入遵循左负右正的原则)七、QYS(计算曲线要素公式)1、P=L2/(24R)2、M=L/2-L3/(240R2)3、β=90J/(πR)4、T=(R+P)tan(W/2)+M◢(切线长)5、S=πRW/180+L◢(曲线长)。

工程测量边长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边长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中计算边长的具体公式取决于所测量的几何形状和具体测量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程测量边长的计算公式:
矩形或正方形的边长:
对于矩形,边长可以通过测量矩形的两条相邻边来计算。

对于正方形,边长是四条边中的任意一条边的长度。

圆形的直径和周长:
对于圆形,直径是通过测量圆形的两个直径端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的。

直径与边长的关系为:直径= 2 ×半径。

周长是圆形的边长,可以通过测量圆形的周长来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周长= π×直径。

三角形的边长:
对于三角形,边长可以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来计算。

多边形的边长:
对于任意多边形,边长可以通过测量多边形的各个边的长度来计算。

具体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可能因测量设备和测量精度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在工程测量中,使用准确的测量设备(如测距仪、卷尺等)和遵循适当的测量方法是确保获得准确边长计算结果的关键。

工程测量常用公式大全_secret

工程测量常用公式大全_secret

测量常用公式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五、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七、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八、 标准差计算公式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x 1:QD 的X 坐标 y 1:QD 的Y 坐标 x 2:ZD 的X 坐标y 2:ZD 的Y 坐标 S :QD ~ZD 的距离 α:QD ~ZD 的方位角2. 计算公式:()()212212y y x x S -+-=1)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x x y y arctg--=α2)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360x x y y arctg--+︒=α3)当x 2- x 1<0时:1212180x x y y arctg--+︒=α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α1:QD ~JD 的方位角 α2:JD ~ZD 的方位角 β:JD 处的偏角2. 计算公式:β=α2-α1(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A :方位角(ZH ~JD )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 s s-+⎪⎪⎭⎫ ⎝⎛+=D :JD 偏角,左偏为-、右偏为+2. 计算公式: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180°)Y ′=V+Tsin(A+180°)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D)Y ″=V+Tsin(A+D)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P :所求点的桩号B :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 M :左偏-1,右偏+1 C :JD 桩号 D :JD 偏角 L s :缓和曲线长 A :方位角(ZH ~JD )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 s s-+⎪⎪⎭⎫ ⎝⎛+=I=C -T :直缓桩号 J=I+L :缓圆桩号s L DRJ H -+=180π:圆缓桩号K=H+L :缓直桩号2. 计算公式: 1)当P<I 时中桩坐标:X m =U+(C -P)cos(A+180°)Y m =V+(C -P)sin(A+180°)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90°) Y b =Y m +Bsin(A+90°)2)当I<P<J 时()s230RL I P MA O π-︒+= ()()2390RI P I P G ---=中桩坐标:X m =U+Tcos(A+180°)+GcosO Y m =V+Tsin(A+180°)+GsinO()s290RL I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W+90°) Y b =Y m +Bsin(A+MW+90°)3)当J<P<H 时()()R J P L M A R J P R L M A O s s πππ-+︒+=⎪⎭⎫ ⎝⎛-︒+︒+=909090 ()RJ P R G π-︒=90sin2中桩坐标:()O G R L M A R L L A T U X s ss mcos 30cos 90180cos 23+⎪⎭⎫ ⎝⎛︒+⎪⎪⎭⎫ ⎝⎛-+︒++=π()O G R L M A R L L A T V Y s ss msin 30sin 90180sin 23+⎪⎭⎫ ⎝⎛︒+⎪⎪⎭⎫ ⎝⎛-+︒++=π()RJ P W π-︒=90边桩坐标:X b =X m +Bcos(O+MW+90°) Y b =Y m +Bsin(O+MW+90°)4)当H<P<K 时()sRLK PMMDA O π230180-︒-︒++=()2390RP K P K G ---=中桩坐标:X m =U+Tcos(A+MD)+GcosO Y m =V+Tsin(A+MD)+GsinO()s290RL K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 -MW+90°) Y b =Y m +Bsin(A+MD -MW+90°)5)当P>K 时中桩坐标:X m =U+(T+P -K)cos(A+MD) Y m =V+(T+P-K)sin(A+MD)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90°) Y b =Y m +Bsin(A+MD+90°)注:计算公式中距离、长度、桩号单位:“米”;角度测量单位:“度”;若要以“弧度”为角度测量单位,请将公式中带°的数字换算为弧度。

工程测量坐标正反算带公式

工程测量坐标正反算带公式

工程测量坐标正反算带公式一、几何平差法几何平差法是一种基于观测数据的平差方法,通过求解误差方程组,确定测量点的坐标。

它的基本公式如下:1.坐标变形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测量点的坐标可以表示为:x=X+Δxy=Y+Δy其中,x和y为测量点的坐标,X和Y为控制点的坐标,Δx和Δy 为测量点的改正数。

2.改正数计算公式:改正数可以通过解算误差方程组得到。

误差方程组的基本形式如下:AX+BY+C=0其中,A、B和C为系数,可以通过测量数据和控制点坐标的差异来确定。

3.改正数递推关系:通过改正数递推关系可以计算出最终的改正数。

其基本形式如下:Δx=ΣAX/ΣA²Δy=ΣBY/ΣB²其中,ΣAX和ΣA²是所有测量点坐标与控制点坐标的差别的总和。

二、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通过最小化观测数据和控制点坐标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测量点坐标的方法。

它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得到测量点坐标的估计值。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公式如下:1.误差方程:误差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δX=AX+BY+C其中,δX为观测数据和估计值之间的差异,A、B和C为系数。

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可以求解系数的估计值。

2.系数估计方法: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可以得到系数的估计值。

其基本形式如下:A = (∑ x²y - ∑ xy∑ x) / (n∑ x² - (∑ x)²)B = (n∑ xy - ∑ x∑ y) / (n∑ x² - (∑ x)²)C = (∑ x²∑ y - ∑ xy∑ x²) / (n∑ x² - (∑ x)²)其中,x和y为控制点的坐标,n为测量点的数量。

3.坐标计算:通过求解系数估计值,可以得到测量点的坐标。

其基本形式如下:x=(y-∑By+ΔB)/A其中,y为测量点的坐标,∑By为所有观测数据和估计值之间差异的总和,ΔB为改正数。

常用测量公式

常用测量公式

常用测量公式举报1.切线长:T=R*tga/22.曲线长:举报1.切线长:T=R*tga/22.曲线长:L=a/180*n*R=0.017453292*R*a 3.外矢距:E=R/cosa/2-R4.直角坐标法:Y=R- V R2-X25.延长弦线法:Y= V (402-(40*sinA-X)2)-40*cosA 注:R=40,A:转角(水平转角).Y=R- V (R2-(S/2)2)——弦线支距法Sina=y/r=对边/斜边Cosa=x/r=邻边/斜边Tga=y/x=对边/邻边Ctga=x/y=邻边/对边视距测量1. 望远镜视准轴水平时的视距测量:计算水平距离的公式:D=K*L计算高差的公式:h=I-v2. 望远镜视准轴倾斜时的视距测量:D=Klcos2ah=1/2Klsin2a+I-v当i=v时:D=Klcos2ah=1/2Klsin2a坐标反算公式:t g a AB=Y B-Y A/X B-X AD AB=Y B-Y A/sina AB=X B-X A/cosa AB△X=D*cosaAB△Y=D*sinaAB三角高程测量计算高差的完整公式: h=D*tga+I-v+ff=0.43*D 2/R注:f----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影响读数的总误差. 根据地形图确定直线的长度和方位: D AB =7(X B -X A )2+(Y B -Y A )2t g a AB =Y B -Y A /X B -X A圆曲线计算公式: 1. 弧长二圆心角*0.017453292*半径2. 弦长二弧长/半径/0.017453292/2的(sin )*半径*2 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计算公式:L=n*n *R/180^0.017453292nR3. 圆心角二弧长/半径/0.01745329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1° =n /180R 0.017453292 弧度1 弧度=180/n ^57° 17' 44.8^^57.3°斜三角形的解法:1.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与它们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并且等于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即:a/sinA=b/sinB=c/sinC=2R式中:R---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其角余弦乘积的两倍,既: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面积周长计算公式:1.长方形:周长=长*2+宽*2面积=长*宽2.正方形:周长二边长*4面积二边长23.三角形:面积=1/2*底*高面积=1/2*a*b*sinC面积=V [L(L-a)(L-b)(L-c)]式中:L=1/2(a+b+c)4.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5.梯形:面积=1/2(上底+下底)*高6.圆:面积=圆周率*半径2周长=2*圆周率*半径7.扇型:面积=n° /360*n *R2n°——圆心角R------------- 半径又因为,扇型的弧长L=n° *n *R/180,而扇型面积n° *n R2/360可以写成1/2*n n R/180*R,所以又得到:面积=1/2*L*R体积公式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2.正方体:体积=(棱长)3或V=a33.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4.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5.圆球;体积=4/3* n *(球半径)3测距仪计算高程、桩号、偏距1.高程:Z=斜距(D’)*sina (竖百角)+仪器高-切尺桩号=斜距(D’)*cosa(竖百角)*水平角cosa+架站点桩号。

工程测量常用数学知识和计算公式总结

工程测量常用数学知识和计算公式总结
XⅡ=X0+AⅡcosa-BⅡsina
YⅡ=Y0+AⅡsina-BⅡcosa
将测图坐标换算成为施工坐标,其计算式为:
AⅡ=(XⅡ-X0)cosa+(YⅡ-Y0)sina
BⅡ=(XⅡ-X0)sina+(YⅡ-Y0)cosa
A
a
1B 2B 3B
YⅡ
BⅡ

Y0
AⅡ
o
x0 xⅡ
B
OⅠ
任意距离点F的坐标(已知X1,Y1;X2,Y2)求X3,Y3坐标。
到测量计算中来。 1、三角函数的定义,角a的三角函数正弦(sina)余弦(cosa)正切(tana) 余切(cota)正割(seca)余割(coseca)分别定义如下:
sin a = 对边 = ∆y12 斜边 D12
cos
a
=
邻边 斜边
=
∆x12 D12
tan
a
=
对边 邻边
=
∆y12 ∆x12
cot a
例题:如图所示,MN为场地两控制点,欲建立以AB,CD为主轴线的施工方 格网.(建筑工程测量)p124-125页
解:测设步骤如下:
(1)在施工总平面上布设方位格控制网,计算出各点坐标(注意,控制点 坐标与方格网的坐标必须是同一建筑坐标系,用X,Y表示)。各点坐标如 下
xm=533.200 ym=275.420 xb=700.00
yb=650.000
xn=574.830
yn=556.750
xc=800.00
yc=450.000
xo=700.00
yo=450.00
xd=600.00
yd=450.000
xa=700.00

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

工程测量计算公式总结工程测量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测量仪器仪表对施工位置、尺寸、形状、高程、坐标以及土壤、岩石等物理和力学性质等进行测量和计算的一项工作。

工程测量涉及到很多计算公式,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工程测量计算公式进行总结。

1.直线测量直线测量是测量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测量方式,其中包括距离和角度的测量。

(1)间接测距公式:L=ExK其中,L为实际测定的距离值,E为仪器测得的读数,K为仪器常数。

(2)斜距计算公式:L = sqrt (ar^2 + hp^2)其中,L为斜距,ar为水平投影,hp为垂直投影。

(3)曲线长度计算公式:其中,L为曲线长度,a为切差,b为中线长,θ为转角。

2.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是指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高度进行测量的过程。

(1)高差计算公式:ΔH=H1-H2其中,ΔH为高程差,H1为较高点的高程,H2为较低点的高程。

(2)三等水准测量公式:ΔH=Hi-Hn=L1+L2+...+Ln其中,ΔH为起点和终点的高差,Hi为每个高差的累加,L为每个边长。

3.角度测量角度测量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

(1)方位角计算公式:Z = arctan ( Y / X ) + 360°其中,Z为方位角,Y为北向坐标差值,X为东向坐标差值。

(2)三角高程计算公式:H = D x sin(θ)其中,H为高程值,D为斜距,θ为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4.面积和体积计算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是工程测量中常见的计算任务。

(1)矩形面积计算公式:A=LxW其中,A为面积,L为长度,W为宽度。

(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A=0.5xBxH其中,A为面积,B为底边长,H为高。

(3)平面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A=1/2x(X1Y2+X2Y3+...+XnY1-Y1X2-Y2X3-...-YnX1)其中,A为面积,Xi为顶点的x坐标,Yi为顶点的y坐标,n为顶点数量。

(4)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V=LxWxH其中,V为体积,L为长度,W为宽度,H为高度。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工程测量是指通过测量手段获取工程项目的相关数据,以便进行设计、施工和监测等工作。

在工程测量中,常常需要用到一些计算公式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工程测量计算公式:1.距离测量相关公式:- 直线距离计算公式:d=sqrt((x2-x1)^2+(y2-y1)^2),其中(x1,y1)和(x2,y2)分别为直线两个点的坐标。

- 准线距离计算公式:d=(s/n)*sqrt((m1)^2+(m2)^2+...+(mn)^2),其中s为总长度,n为总测次数,m1、m2、..、mn分别为各测次的测量值。

- 斜距计算公式:d=sqrt((HC+ΔH)^2-(n1-n2)^2),其中HC为水平视距,ΔH为高差,n1和n2分别为测站的高程。

2.角度测量相关公式:- 三角测量公式:tanA=(a/b),其中A为角度,a为A边长,b为B边长。

-方位角计算公式:Az=At+Δ,其中Az为目标点的方位角,At为测站的方位角,Δ为目标点相对测站的方位角修正数。

- 高程角计算公式:V=(100/π)*atan((n2-n1)/d),其中V为高程角,n1和n2分别为测站和目标点的高程,d为水平距离。

3.面积和体积测量相关公式:- 面积计算公式:S=(1/2)*(x1y2+x2y3+...+xn-1yn+xny1-x2y1-x3y2-...-xn-yn-1-x1yn),其中(x1,y1)到(xn,yn)为多边形边界点的坐标。

-体积计算公式:V=S*H,其中V为体积,S为横截面面积,H为高度。

4.坐标转换公式:- 平面坐标转换公式:X=x0+R*sin(A),Y=y0+R*cos(A),其中(x0,y0)为原点坐标,R为距离,A为方位角。

-大地坐标转换公式:B=B0+ΔB,L=L0+ΔL,其中(B0,L0)为基准点的大地坐标,ΔB和ΔL分别为相对于基准点的纬度和经度差值。

这些计算公式只是工程测量中的一部分,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测量需求进行更多的计算和推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常用公式
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
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五、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
七、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八、 标准差计算公式
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x 1:QD 的X 坐标 y 1:QD 的Y 坐标 x 2:ZD 的X 坐标
y 2:ZD 的Y 坐标 S :QD ~ZD 的距离 α:QD ~ZD 的方位角
2. 计算公式:
()()
2
122
12y y x x S -+-=
1)当y 2- y 1>0,x 2- x 1>0时:1
212x x y y arctg
--=α
2)当y 2- y 1<0,x 2- x 1>0时:1
212360x x y y arctg
--+︒=α
3)当x 2- x 1<0时:
1
212180x x y y arctg
--+︒=α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α1:QD ~JD 的方位角 α2:JD ~ZD 的方位角 β:JD 处的偏角
2. 计算公式:
β=α2-α1(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
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A :方位角(ZH ~JD )
T :曲线的切线长,23
2
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 s s
-+⎪⎪⎭
⎫ ⎝
⎛+
=
D :JD 偏角,左偏为-、右偏为+
2. 计算公式:
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180°)
Y ′=V+Tsin(A+180°)
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D)
Y ″=V+Tsin(A+D)
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P :所求点的桩号
B :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
+ M :左偏-1,右偏+1 C :JD 桩号 D :JD 偏角 L s :缓和曲线长 A :方位角(ZH ~JD )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T :曲线的切线长,23
2
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 s s
-+⎪⎪⎭
⎫ ⎝
⎛+
=
I=C -T :直缓桩号 J=I+L :缓圆桩号
s L DR
J H -+
=180
π:圆缓桩号
K=H+L :缓直桩号
2. 计算公式: 1)当P<I 时
中桩坐标:X m =U+(C -P)cos(A+180°)
Y m =V+(C -P)sin(A+180°)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90°) Y b =Y m +Bsin(A+90°)
2)当I<P<J 时
()
s
2
30RL I P M
A O π-︒+= ()()2
3
90R
I P I P G --
-=
中桩坐标:X m =U+Tcos(A+180°)+GcosO Y m =V+Tsin(A+180°)+GsinO
()
s
2
90RL I P W π-︒=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W+90°) Y b =Y m +Bsin(A+MW+90°)
3)当J<P<H 时
()()R J P L M A R J P R L M A O s s πππ-+︒+
=⎪⎭⎫ ⎝⎛-︒+︒+=909090 ()
R
J P R G π-︒=90sin
2
中桩坐标:
()O G R L M A R L L A T U X s s
s m
cos 30cos 90180cos 23
+⎪⎭⎫ ⎝⎛
︒+⎪⎪⎭
⎫ ⎝⎛-+︒++=π
()O G R L M A R L L A T V Y s s
s m
sin 30sin 90180sin 23
+⎪⎭⎫ ⎝⎛
︒+⎪⎪⎭
⎫ ⎝
⎛-+︒++=π
()
R
J P W π-︒=
90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O+MW+90°) Y b =Y m +Bsin(O+MW+90°)
4)当H<P<K 时
(
)
s
RL
K P
M
MD
A O π2
30180-︒-︒++=
()
2
3
90R
P K P K G --
-=
中桩坐标:X m =U+Tcos(A+MD)+GcosO Y m =V+Tsin(A+MD)+GsinO
()
s
2
90RL K P W π-︒=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 -MW+90°) Y b =Y m +Bsin(A+MD -MW+90°)
5)当P>K 时
中桩坐标:X m =U+(T+P -K)cos(A+MD) Y m =V+(T+P-K)sin(A+MD)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90°) Y b =Y m +Bsin(A+MD+90°)
注:计算公式中距离、长度、桩号单位:“米”;角度测量单位:“度”;若要以
“弧度”为角度测量单位,请将公式中带°的数字换算为弧度。

五、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R :曲线半径
i 1:ZY ~JD 方向的坡度 i 2:JD ~YZ 方向的坡度 T :曲线的切线长
E :外失距
x :竖曲线上的点到直圆或圆直的距离 y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修正值
2. 计算公式:
2
12i i R T -=
R T
E 22
=
R
x
y 22
=
六、 超高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i 0:路拱坡度
i b :超高坡度 L s :缓和曲线长
b 1:所求点~路中线距离
x 0:从直缓开始,到路左右坡度一致的距离,即图中C---C x :所求点~直缓或缓直的距离 h b :超高值
B---B
×i b
b 1HY(YH)
ZH(HZ)
D---D
相对于路中线超高值行车道外侧边缘行车道内侧边缘
X0=2×i0/(i0+ib)×Ls
X≤x0
hb=b1×(i0+ib)×X/Ls-b1×i0
hb=-(b1+bx)×i0
X≥x0hb=-(b1+bx)×X/LS×ib
2. 计算公式(公式1):(绕中线旋转)
()
b s
i i L i x +=0002
1)当x ≤x 0

行车道外侧边缘:()0
101i b L x
i i b h s
b b -+=
行车道内侧边缘:()01i b b h x b
+-=
2)当x ≥x0时 行车道外侧边缘:()0
101i b L x
i i b h s
b b -+=
行车道内侧边缘:()b s
x b
i L x
b b h +-=
1
3. 计算公式(公式2):
行车道外侧边缘:()100b L x i i i h s
b b ⎪⎪⎭⎫
⎝⎛++-= 行车道内侧边缘:()100b L x i i i h s
b b
⎪⎪⎭

⎝⎛---= 七、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N :锤击数 M :地基承载力
2. 计算公式(公式1):(绕中线旋转)
()100
2785.0-⨯=
N M
注:贯入深度为30cm ,单位为MPa
八、标准差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X:样本平均值
S:样本标准差
2. 计算公式:
基于整个样本总体的标准差:
()
2
2
1
2
1
2
n
X
X
n
n
X
X
S
n
i
i n
i
i∑

∑⎪




-
=
-
==
=
基于样本估算标准差:
()
()1
1
2
1
2
1
2
-





-
=
-
-
=
∑∑

=
=
n
n
X
X
n
n
X
X
S
n
i
i n
i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