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声乐及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On Org n a d Hit r v l p n fCh n s l c l y i i n so y De eo me to i e e Fo k Vo a i t
zHA 0 Me t
( col f t, azo o e a Cl g , azo 3 00,hn ) Sho o s L nhuC mm  ̄i oee Lnhu7 02 C ia Ar l l
Ab ta t S rcl p a i g,C i e e a ce t r o l o ai l p id a d d v lp d fo Ha z p o sr c : t t s e k n i y h n s n i n t f o k v c l y mu t l n e eo e m o i r - a f t i e r
艺术形式的发 展过程 。从远 古时期的 劳动号子到唐诗 、 宋词、 曲、 元 明清 的民歌 以及 戏 曲、 唱 艺术 , 种 民族音 乐 说 各 体 系都 离不开声 乐。
关键 词 :中国; 民族声乐; 历史起源
中图分类号 : 0 J9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6 ( 0 ) - 1 3 1 4 452 60 1 - 0 5 0 420
歌, 基本上是北方民歌 , 流行范 围大约在陕西、 山西、
河南 、 山东、 湖北的北部和四川 的东部 ; 雅” “ 一般是
这为音乐 的产 生准备 了条件 。音乐 ( 原始声 乐) 与
始, 但已经有 了固定音 高 , 出现 了简单 的音阶 , 并 节 奏较 明显和突出。
人的劳动密不可分 , 据刘安《 淮南子》 中记载 :今举 “
大木者 , 呼舆 论 , 亦 应 之。此 其 于 举 大 木 善 前 后 矣。这可以说是 中国最早有史记载的“ ” 劳动号子” 。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摘要】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正呈现出多个新趋势。

首先是融合创新,通过吸纳西方音乐元素,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数字化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为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现代科技元素。

跨界合作也成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人合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意。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样备受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开拓了新的音乐风貌。

民族声乐艺术正在走向国际化,借助国际交流平台,传播中国声乐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将在不断应对社会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挑战中不断创新,推陈出新。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新趋势、融合创新、数字化技术、跨界合作、传统文化传承、国际化、社会发展、国际文化交流1. 引言1.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多元融合,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时代,融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声乐形式,艺术家们开始积极融合各种音乐元素,打破传统的界限,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的作品。

数字化技术在民族声乐艺术表现中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通过数字化技术,艺术家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创作和演出,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

跨界合作成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联合创作,为民族声乐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2. 正文2.1 融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融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进行跨界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融合创新不仅包括不同民族音乐元素的交融,还包括与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其他音乐类型的融合。

这种融合创新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听众,也可以为民族声乐艺术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发展空间。

中国民族声乐在新时期的发展探究

中国民族声乐在新时期的发展探究

中国民族声乐在新时期的发展探究【摘要】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本文在对这些认识误区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重点对“混声唱法”的保护与传播、发扬创新精神及保护民族音乐多样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族声乐;新时期;发展一、对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认识误区的解读第一,将国外的声乐技术作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基础众所周知,我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然而我国开始正式的音乐教育还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了,我国的音乐教育直到那时才得到了初步的确立,刚刚发展的音乐教育在各个方面处于萌芽阶段以至于非常不成熟。

与我国不同的是,西方的音乐教育起步较早,早在十五、十六世纪时就有了较为正规的例如配器、声学、复调及曲式学等音乐教育的系统理论。

我国音乐教育从发展之初就没有形成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大多数音乐理论都是模仿、借鉴甚至照搬西方已有的理论,像来源于西方传统和声的调试和声就是如此,原来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只有支声复调而没有对位和赋格,更不用说系统的音乐理论体系了,在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创作过程中西方大小调式仍是调式时使用的主要方式。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国外出现的各种音乐思想浪潮给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带来一些融合与动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诸多的文化失衡现象。

现在的人们一直不断地渴望追求新鲜事物,而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或者戏曲却遭受到了冷落,传统的艺术文化被抛弃在一变。

最为明显的是民族声乐专业发生技术的教学开始使用意大利美声的方式,民族唱法则不重视地方与民族特色而转将普通话作为基础。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音乐教育的主流已经如此,当时的专业声乐教育中非常缺乏向戏曲与民间歌曲学习的意识,传统民间歌曲和创作歌曲的数量相差太远,这样以来我国的传统音乐与戏曲独特唱法的魅力遭到了埋没,长此以往这种错误的意识已经对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作用,这个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民族声乐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之上我国的民族声乐的教育人士一直以来对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收到的西方化及边缘化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已经到了被异化的危险境地。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是指以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为基础,融合了现代技巧和思想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民族歌曲、戏曲、舞蹈音乐、电影音乐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格多样化。

中国民族声乐已经不再固守传统所定义的音乐风格,而是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风格,如以苗族音乐为主的“花儿",以蒙古族为主的“呼麦”等等。

二、演唱技巧丰富多变。

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民族人才不断研究和探索演唱技巧,如呼、吸、颤音等等,这些技巧丰富了演唱的表现力,使演唱更加生动、真实、情感更丰富而深刻。

三、音乐融合越来越多。

中国各民族之间和外来文化之间相互融合,这样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但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和层次,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出更多种类的艺术作品。

四、器乐和声乐的融合更加完美。

民族乐器在传统上已经是音乐的主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器乐与声乐的融合越来越多,通过巧妙的配合和创新,创造出更为丰富、深刻的音乐表现形式。

五、音乐题材越发广泛。

中国民族声乐的题材源于传统,以祭祀、慰问、祈求、感恩等丰富的文化和生活经验为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题材也越发广泛,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饱含着时代的前卫意识和社会意义。

总之,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是乐坛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展现了中国音乐人才的智慧和艺术追求。

未来,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创新和吸收,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音乐世界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绚丽多彩的大世界。

中华民族就是这个博大世界中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民族,他用独具风格特色的音乐形式为整个音乐世界增添了迷人的光辉。

1.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凝聚着自己智慧和汗水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艺术的长河里,音乐艺术也如漫山遍野绚丽的百花,美不胜收。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可追溯到距今已有8000年的时代,早在奴隶社会就有对最初的民歌的记载:“女承筐,无实;士刺羊,无血。

”(《易经》之《归妹上六》),又有“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记载(《公羊传》东汉何休注),这些都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早期民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及屈原创作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类似于歌曲艺术的说唱艺术都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源泉,帝尧时代就有了较完整的歌曲。

当时的歌唱还不能准确地称其为艺术形式,直到进入封建社会后,它才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喜爱的艺术活动,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手。

据《列子·汤问》中对一名歌手的演唱记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形象地显示出高超的演唱技术。

此外,该书中还有“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记载。

可见,我国古代早就有这样的好歌手,尽管在这些记载中难免有些夸张,但他们的演唱技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到了元、明、清时期,关于歌唱已经开始上升到对理论的探索,出现了有关歌唱的许多论著,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的《曲律》;明朝万历年间,沈绥的《度曲须知》;清朝乾隆年间,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等。

但是,这个歌唱的概念与我们今天研究的歌唱不尽相同,从这些有关音乐的文献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歌唱艺术主要是围绕着传统曲艺、戏曲和民歌。

汉代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个发展高峰时期。

由于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民间的歌唱艺术真正走向专业化,民间大量的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套训练方法 。重视传统的学习与继承 , 重视 民族的
语言和风格 , 合理借鉴西方声乐理论和方法 . 演唱具 有风格多样 , 方色彩鲜明 , 术个 性突 出 , 这一 地 艺 是 时期现代 民族声乐发展 的鲜明特征。 改革开放后 ,我 国的民族歌 唱艺 术迎 来了一个
见的艺术作 品, 解放区的天》 《 如《 、绣金 匾》 《 、兄妹开 荒 》《 、 夫妻识字》 等歌 曲 , 并成功创作 演出 了新 歌剧
挚 , 言 纯 朴 , 于 浓 郁 抒 情 气 息 的 情 歌 , 有 讽 刺 语 富 也
主主义的内容 , 摄取中国民间传统唱法的精华 , 有机 地接受外 来进步的理论和方法 ,创造 出一种以表现 新 中国人 民的思想感情 , 具有十足 的民族 气派 , 富有
地 方 色 彩 .而 同 时 又 为 人 民 大 众 所 喜 闻乐 见 的 新 的
堡 l 工 △民族乐艺术 的传承与发展 ■ 倪添 文
我 国的 民族 声 乐 深 深 植 根 于 中 国 的 土 壤 .它 包
法, 这种演唱方法以真声的自然 音色歌唱 , 声音 明亮 甜美 、 感丰 富, 情 具有朴实 、 清新的风格特 点。 这一时 期 民族声乐的发展对现代民族声乐的歌唱与表演艺 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 14 9 9年冬到 15 90年 初 , 国开展了 “ 中国唱 全 新 法” 的大讨论 。经过 自由讨论基本达成其识 : 新中国
传统唱法要继承 、 学习 , 并进一步发展提高 。这次会
议进一步明确了声乐教学的方针 ,为以后我国声乐 事业的繁荣和提高打 下了良好 基础 。沈阳音乐学院 1 5 年率先设置了民族声乐专业。15 96 9 8年上海音乐
学 院设 了 民族 声 乐 专 业 。 同年 受 国家 文化 部和 中

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策略

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策略

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策略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虽然已有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采取创新策略来推动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一、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1. 教学体系不完善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教材、教师、设施等方面。

教材编写不够科学合理,往往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开拓视野和发展创新思维的高质量教材。

由于民族声乐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学校的设施和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2. 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由于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在音乐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他们对声乐的认知水平较低,既不了解传统的民族声乐技法,也缺乏对当代声乐发展的理解。

由于音乐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

3. 教学方法陈旧当前的民族声乐教育过于注重传统的技法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够重视,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创新策略1. 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对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制定高质量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加大对教师培养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学校应加大对设施和资源的投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艺术素养。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创造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

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特长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结论:当前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推动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创新策略,完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创新教学方法。

只有在全面提高民族声乐教育的质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意义的声乐人才,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话题。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不仅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注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精髓,形成了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声乐唱法。

近现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说是与时代风云变幻相伴相生的。

在早期,中国的声乐唱法主要受传统音乐的影响,曲调优美、婉转动听,以古老的民歌、戏曲和器乐曲为载体,传承千年的民族传统艺术之美。

当西方音乐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民族声乐也开始了一段新的发展历程。

西方的声乐唱法赋予了中国声乐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使中国声乐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中国民族声乐也开始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

一方面,中国的声乐唱法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声乐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更多的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悠扬、动感的现代声乐唱法;中国的声乐唱法也在不断创新,融合了当代音乐理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声乐创作和演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种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声乐发展,为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创作和表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和演出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

中国著名民族歌手邓丽君的歌声曾经风靡全球,成为中国声乐的杰出代表;中国的声乐音乐剧《茶馆》和《红色娘子军》也成功地走向国际舞台,受到了海外观众的欢迎。

中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在国际上的发展壮大,不仅丰富了世界声乐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中国的民族声乐唱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何在保留中国民族声乐的传统特色的吸取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出了独特的演变路径:融合、复兴、多元化。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最初的歌舞表演和声乐曲调,随着历史的推移,到汉代文化的融合、到明清以来的声乐唱法的发展,再到现代形成的流行音乐,都展示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长久以来的演变历程。

①合进程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融合变革。

古代文人把民间音乐融入文艺表演中,形成了极具华夏文化特色的民间音乐。

汉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混合,民族音乐中吸收了外来文化,古代曲调不断演变出新的曲风和乐曲,能反映出当时时代的风格和地域特色。

②复兴进程清末以后,中国民间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一些古典曲调重新流行起来,把当时人们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使民间音乐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另一方面,以群众为主的公益演出,把经典曲调演绎出美妙的音乐,让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③多元化进程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结合了流行音乐、现代音乐和电子音乐等元素,表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文化特点,丰富了中国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受到了新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古老的民族音乐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中,中国民族文化得以在广大民众中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一些原有曲调也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民族风格音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尽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某些曲调的传播较少,缺乏新的创作和发展,使得部分民间音乐的传播比较有限;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出渠道有限,对民间音乐的流传和唱响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三是部分传统民族曲调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可能丧失原有曲调的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第一章:引言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传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音乐风格。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少数民族声乐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章: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一、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2.1少数民族声乐的类型和特点少数民族声乐是指由中国各少数民族所创作、演唱、表演的民族性歌曲、器乐曲和舞蹈音乐等曲目,其形式多样,但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声乐具有多元的文化元素,如独特的曲调、音阶、节奏、韵律和歌词,深刻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生活和情感。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和汉族声乐的风格不同。

它们通常采用独特的节奏、调式、唱法等风格。

在音乐节奏方面,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通常采用比汉族音乐更快的节奏,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的活泼和热情。

少数民族声乐的唱法也非常独特,如膈音、呼嗨、高音、低音等唱法技巧,这些唱法不同于汉族的传统唱法,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声音艺术。

2.2少数民族声乐的地位和影响少数民族声乐是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之一,其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价值,被视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少数民族声乐在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3少数民族声乐的演出形式和场合少数民族声乐的演出形式包括音乐会、晚会、文艺演出等,也会在民族节庆、婚庆、祭祀等传统场合中展现出来。

在这些场合中,少数民族声乐能够充分表达出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弘扬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传统。

2.4 少数民族声乐的起源和传统少数民族声乐的起源和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曾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作者:黄珣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8期摘要: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危机。

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分析了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反思。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演变;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指的是音乐形态、风格特征等与流行音乐和西方声乐作品等相区别的声乐形式。

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创作复苏到唱法创新,体现了时代和文化的变迁。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一)时代风格20世纪30年代,冼星海、聂耳等创立了由郭兰英、王昆等演唱家的演唱表演演变的“戏歌综合”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并逐渐得到接受和认可,主要声乐形式是抒情歌曲,某种程度上,这种风格曾经被片面认为是唯一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其演化成的“民族唱法”,受到很多人的效仿;60到70年代,在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主要形式是样板戏和语录歌,艺术风格以及对现实的表现较为单一;到80年代,民族声乐进入一个活跃期,不管是作品创作上广度和深度,还是演唱的技巧和认识,都有全新的表现,着重在作品中融入真实情感,这个时期主要的词曲作家和代表作品有:施光南的《祝酒歌》、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王立平的《太阳岛上》、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90年代,在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开始向现代化、多元化、市场化发展。

主旋律作品与军旅歌曲的兴起,标志着民族声乐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并且受流行音乐和现实主义影响,民族声乐也开始转型,一批中青年词曲作家以平民意识思考和探索新时代精神,比如:王佑贵的《春天的故事》、印青的《走进新时代》、臧云飞的《当兵的人》、士心的《说句心里话》等,旋律柔美大气,歌词真挚感人,内涵深厚,大气磅礴,一经推出就广为流传。

(二)地域风格我国的多民族特征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决定因素。

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各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等差异,注定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比如辽阔悠扬的蒙古长调、清新隽秀的江南小调、高亢嘹亮的青海花儿、粗犷奔放的藏族歌曲等、我国的民族声音艺术风格包括了各民族的民谣、山歌、曲艺、说唱、歌剧、戏曲等。

浅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19年文档

浅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19年文档

浅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对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一九四九年,建立了我国高等声乐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声乐、戏剧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

当时,列为中专的声乐、戏曲专业教育,也于八十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自七十年代末期,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目前为止,我国拥有三十多所高等艺术院校,一百二十多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办学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们的艺术团体和个人,以我们民族精彩的声乐艺术,昂首挺胸的跨入国际最高级别的艺术中心或剧场: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独唱音乐会、吴碧霞亚洲巡回独唱音乐会、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和谐之声”独唱音乐会等等,走向了各国。

展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化大众化的精品栏目“同一首歌”、“中华情”、“梨园春”等,纷纷走出国门;在各类国际声乐比赛上,也经常能看到我国青年声乐才俊摘金夺银的消息,还有一些歌唱家成为外国专业艺术团体的主要演员和职业演员。

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声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我们不能因此乐观,审视我们的声乐教育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为我们现代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还不足百年,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问题所在,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需确立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二十年代我国创立了现代专业声乐艺术教育体系。

历经几代声乐艺术教育家们,孜孜以求的奋斗及辛勤探索,有了极为丰厚的积累,已基本形成体系。

但是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的标准发展的很不均衡,许多院校的声乐教师还不明确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声乐人才,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如专业音乐院校研究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师生,以能否在国际上获奖为第一目标,以唱外国作品而自傲,而对唱好中国声乐作品研究较少;学习民族声乐的师生,民族自信心不足,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中国民族声乐传承及其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中国民族声乐传承及其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中国民族声乐传承及其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作者:徐玉庄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3期【摘要】中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且极具表现力,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具有传承,同时又有发展。

本文先分析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然后分析其发展新趋势,从而可以以更完善的姿态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趋势;传承;学院派唱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它以各类民族语言为基础,对传统艺术进行继承,同时还要不断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演唱艺术[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走向世界。

鉴于此,中国民族声乐要想更加完善,需不断传承,同时注重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在中国,民族声乐是一种歌唱艺术,它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形成的。

民族声乐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戏曲演唱、曲艺说唱以及民间歌曲演唱[2]。

在传承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演唱方法的准确性,同时对真假声的配合、咬字吐字的清晰度等方面均有要求。

“口传心授”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的传承方式,在唱法的传承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字”,即字正腔圆从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精华来讲,“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极具独特艺术魅力,注重“字正腔圆”。

在我国的古代声乐中,有很多典籍对咬字问题做出论述,比如《曲律》中关于“字清”的论述;《唱论》中关于“字真”的评论;还有《闲情偶遇》中关于“有口无口”的论述等[3]。

由此可见,在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中,非常注重“咬字”。

除此之外,在上述乐论的典籍中,还讲解了咬字对演唱技巧的规范,体现出咬字是衡量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情”,即声情并茂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在春秋时期的韩国民间唱女中,韩娥的延长水平非常高超,后人称其声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娥在演唱民族声乐时,投入真切的情感,进而感染听众,让听众随着她的悲喜而悲喜。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唱法的传承与变革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历经千年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

在近现代,民族唱法的传承与变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方面,传统唱法得到了加强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例如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学院,开设民族声乐专业,为传统唱法提供了更好的传承条件。

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传统唱法的保护机构,如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委员会、中央民族乐团等,积极开展传统唱法的保护和传承。

另一方面,随着音乐环境的变化,传统唱法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传统唱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其他地区和国家唱法的交流融合,二是通过新的表现方式和语言,例如使用流行音乐的形式来演绎民族唱法,三是适应当代音乐风格和审美需求。

二、西洋声乐的引进与影响在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近代音乐文化的进入中国,西洋声乐也同步引进。

西洋声乐的流行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中国音乐家的创作热情,其间不乏民族声乐演唱家的参与,使得中国民族唱法渐渐接受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启蒙。

西洋声乐的引进和交流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唱法的创新与发展。

西洋声乐的介入,为中国的声乐表现技巧和唱法注入了新的元素,既受益于西方声乐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同时也通过对自身文化特点的总结和归纳,发展了传统唱法的独特特点。

三、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融合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民族声乐唱法的研究和创新也逐渐借助于科技的力量。

现代科技的应用为民族声乐唱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录音、数字合成、音频技术等手段,实现了声乐的高质量演唱与制作。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为传统唱法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例如数位化音乐馆、在线音乐教育等。

通过现代科技的应用和融合,民族声乐唱法得以在技艺、教育和表现等方面取得离奇跨越式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民族声乐艺术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一、发展现状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方面,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古老的音乐作品和唱腔的传统依然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现代的音乐元素也在民族声乐中被融入,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形式,为这一文化传统赋予了新的活力。

2. 跨界合作的兴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了更多的跨界合作。

民族声乐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舞蹈等形式的结合,为传统民族声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3. 人才培养的不断加强在当今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人才培养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不仅在各大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加强对民族声乐的专业培训,同时也通过各种比赛以及演出等形式,为有志于从事民族声乐艺术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平台和机会。

二、未来展望1. 弘扬传统与创新发展并重未来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应当继续弘扬传统的音乐形式和唱腔,同时也要兼顾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和创新。

只有保持传统的纯正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2.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未来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应该进一步开放心态,积极接纳和融合其他文化艺术的精华,并通过跨界合作来创新形式和拓展空间,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和情感的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着。

本文将会从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一、传承1. 传统教育的影响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最主要的渠道就是传统教育。

在中国,许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校都开设了声乐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

一些传统歌剧团体和合唱团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和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 民间传统的传承除了专业教育之外,民间传统也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东北的二人转到西南的傣族歌舞,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形式不仅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也通过各种形式被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美妙的声音,了解到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3. 文化自信的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文化自信的推动,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下,不少民族声乐艺术的传统形式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比如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曲艺形式,以及一些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

这些传统形式的传承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也对当代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发展1. 融合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地融合创新。

现代音乐技术的发展为民族声乐艺术的演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可以对传统歌曲进行重新编曲,通过舞台技术可以将传统形式演绎得更加生动。

一些音乐人也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国际交流近年来,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在国际上逐渐崭露头角,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员通过国际比赛和演出,将中国的声乐艺术形式推广到了国际舞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到中国的声乐文化。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民族声乐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演变、融合创新,不断趋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

⼗⼀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开放的不断深⼊,经济发展使⼈们的⽣活⽔平得到了⼤幅度提⾼。

使得当下国⼈越来越注重精神⽣活的追求,在众多的艺术追求形式当中,⾳乐已经成为⼈们⽣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粮,国⼈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认知在不断地提升。

⼀、当代民族声乐的基本特点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同民族、不同⽂化内含以及特定关联地域、语⾔、历史形态的声⾳的⾳乐艺术。

相较于器乐⽽⾔,声乐是⼀门独特的“歌唱艺术。

”它包括传统的或现代的民歌、戏曲、曲艺等演唱,产⽣于劳动⼈民长期的社会⽣活和劳动实践之中,是劳动⼈民集体创作的结晶。

1.地域性。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特点,⾸先体现在地域性上。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化艺术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化,民族⽂化艺术具备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民歌是在继承传统戏曲、曲艺、民间民歌⼩调精髓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声⽅法和符合⼴⼤⼈民审美要求、欣赏习惯的歌唱形式歌唱的⼀种⾳乐艺术。

民歌即是在不同民族地域孕育产⽣和发展的,是民族声乐地域性特征的体现。

2.科学性。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声⾳的概括为⼋个字:“通、实、圆、亮、纯、松、活、柔。

”民族声乐汲取戏曲艺术的精华,取美声唱法之所长,为民族唱法之所⽤,在⽓息的运⽤,共鸣的训练等⽅⾯进⾏⼤胆的借鉴和融合。

3.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中国特⾊的演唱风格,包括声⾳类型、情感表达、语⾔、表演等多个⽅⾯。

体现我们的声乐特⾊上,要继承、借鉴戏曲表演程式,丰富民族声乐的舞台表演,展现民族声乐特有的舞台魅⼒。

在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关系上,⾦铁霖认为“美声唱法要民族化,即美声唱法的演唱应该⾯向⽼百姓,在语⾔风格上向⽼百姓靠拢,让⽼百姓听得懂、喜欢听。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之后,中国民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本文将就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中国民歌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中国各地就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地区的民歌风格各具特色,如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民歌、草原上的草原民歌、渔船上的渔民歌曲等,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中国民歌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不仅反映了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传递了对家国情怀和对亲情友情的深情厚意。

中国民歌以其朴实、真挚、朴素的歌词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民歌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受到文化政策的重视和支持,中国民歌在学术研究和演出表演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发展。

各级文化机构和音乐学院纷纷成立了民歌研究中心和传统音乐团队,围绕中国民歌的古老传统和现代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传承。

在演出表演方面,各种民歌音乐会、民歌比赛等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民歌也不断向现代文化领域渗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在大众传媒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中国民歌开始走向大众化,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少民歌歌手以其独特的歌声和精彩的表演走红网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歌手”,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三、中国民歌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中国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中国民族声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发展

浅析中国民族声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发展
浅 析 中 国 民 族 声 乐 在 高 校 音 乐 教 学 中 的 发 展
李 雯
( 州师范学院 音乐 系 , 南 郑州 郑 河
中 国 民族 声 乐 的 历 史 形 成 中 国民 族声 乐是 中 华 民族 所 独 有 的 音 乐 艺 术 .是 汲取 传 统 民歌 、 声 唱 法 、 方 民 谣 及 戏 曲 艺 术 广 泛 融 合 而 发 展 起 来 美 地 的 一 种 音乐 形式 , 着 中 国 民族 的特 色 , 有 着 美 声 唱 法 的根 有 也 源 、 学 的发 声 和 演 唱 技 巧 。 明 悖 教 授 在 《 族 民歌 概 论 》 科 江 汉 中 指 出 : 民 歌 是经 过 长 期 而广 泛 的 群 众 性 的 即 兴 编 做 . 口头 传 “ 唱 而 逐 渐形 成 和发 展 起 来 的 。 周青 青 教 授 在 《 国 民 歌 》 中 中将 民歌 界 定 为 : 歌 是 人 民 在 社 会 实 践 中 口头 创 作 的歌 曲 . 一 民 它 般 是 口头 流传 , 在 流 传 过 程 中 不 断 地 经 过 集 体 的加 工 , 劳 并 是 动 人 民集 体 智 慧 的结 晶 。 ”但 民歌 多数 采 用 传 统 的 真 声 唱 法 ( 间称 为 大 嗓 ) 这 种 演 唱 方 式 真 实 自然 , 人 感 到 亲 切 。北 民 , 使 方 一些 地 区 的 民歌 如 青 海 的 “ 儿 ”在 高 音 区 则 运 用 了似 嗓 花 ( 民间 称 小 嗓 ) 唱 , 具 特 色 。 演 很 “ 四运 动 ” 五 以后 . 友 梅 先 生 于 1 2 年 在 上 海 创 办 了 国 萧 97 立 音乐 专 科 学 校 . 立 了 以 西 洋 发 声 法 为 主 的 声 乐 系 . 洲 声 建 欧 乐 学派 的教 学 和 演 唱 在 我 国得 到 了普 及 和 发 展 ,形 成 了为 中 国 歌 唱艺 术 的一 派 ,奠 定 -美 声 唱法 在 中 国 声 乐 学 习 的 重 要 r 地 位 。美 声 唱 法 多 强 调 混 声 和 真 假 声 结 合 , 色 柔 美 明亮 , 音 音 域 宽广 . 以驾 驭 不 同类 型 和 风 格 的 作 品 . 速 成 为 基 础 性 的 可 迅 声乐 训 练 方 法 二 、 国后 中 国 民族 声 乐 教 学 的 状 况 建 1 5 年 中央 音 乐 学 院 成 立 后 .为 实 现 马 克思 主 义 文 艺 思 90 想 和贯 彻 中 国共 产 党 的文 艺 方 针 ,在 声 乐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 计 划 中 , 加 了 民 间音 乐 的课 程 。 来 了单 弦 和 天 津 时 调 的 名 家 增 请 来 学 院教 学 . 方 面学 习 中 国 传 统 的 歌 唱 艺 术 , 一 方 面 在 声 一 另 乐 课 程 中增 加 了 中国 歌 曲 的 比例 ,并 规 定 学 生音 乐会 和 考 试 都 必 须 有 中 国曲 目 . 在 逐 步 掌握 了 中 国 歌 曲 的 风 格 和 吐 字 、 并 咬字 的方 法 后 .开 始 探 索 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声 乐 教 学 和 歌 唱 艺 术 的发 展 之 路 。 改革开放之后 , 民族 声 乐 逐 渐 形 成 了 自己 的 学 派 。民族 声 乐 就像 棵 大 树 , 植 于 民族 民 间 沃 土 , 各 个 民 族 的 歌 曲 、 根 从 西 洋歌 曲、 歌剧 咏 叹调 、 剧 及 各 戏 曲 唱腔 等 各 种 形 式 中 广 泛 汲 京 取 营养 , 会 贯 通 , 展 到 今 天 已经 是 具 有 美 声 发 声方 法 的 公 融 发 认 的科 学 的 发 声 体 系 。民族 声 乐 演 唱作 品 的覆 盖 面逐 渐 变 宽 , 演 唱作 品 丰 富 。 唱 水 平 也 不 断 提 高 。当代 音 乐 多 元 化 多 层 次 演 的发 展 . 得 多 种 不 同艺 术 形 式 融 会 贯 通 , 使 民族 唱 法 与 美 声 相 结合 , 民族 声 乐 与 通 俗 唱法 相 结 合 , 出现 很 多 令 人 耳 目一 新 的 声乐形式 。 三 、 校音 乐教 育 中的 民族 声 乐 教 学 的 状 况 高 在 高 校 的 音 乐 教 学 中 , 于声 乐训 练 的 本 身 , 学 的 发 声 对 科 方 法和声音 技巧 的训练 是美声 和 民族唱 法所 共同追 求 的 目 标 。 国 的戏 曲 、 歌 、 中 民 曲艺 、 剧 和 创 作 歌 曲的 演 唱 是 进 行 科 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及发展
摘要: 中国民族声乐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他根植于中国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

民族声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
的特点,是在长期待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
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唱歌艺术。

关键词: 民族声乐,发展.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学科元素一体,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最终反映人的
思想活动和精神面貌。

它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又被思想感情作用而生。

必须在人们自身的生理基础上,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或
者近乎残酷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

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酷爱民
族声乐, 然而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却被民族声乐学习者忽略,我就这方面的问题
谈谈自己浅薄的观点。

一、浅谈中国民族声乐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
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
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从广义上讲,主要包
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
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 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
简单地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

我探讨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后者。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上世纪40年代,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些新文艺工作者,为了使自己
的演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他们研究传统民歌、说唱和戏曲的特点和规律、并努力学习这些传统声乐艺术的演唱和表演,又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形成
了当时风格独具、举世无双的“戏歌唱法”。

这种歌唱方法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民
歌演唱的亲切自然和戏曲演唱的韵腔韵味。

然而它又不同于传统的声乐和戏曲的
演唱,可以说“戏歌唱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大门。

新歌剧《白
毛女》的诞生催生了新的民族演唱表演方法、其中尤以郭兰英为代表的把传统的
戏曲与民歌唱法,灵活地融汇于新歌剧与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演唱之最为成功。

她的艺术经验对中国民族歌唱与表演艺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957 年的“全国声乐教学会议”明确指出: 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努力创造社会主义民族的声乐新文化。

对西洋欧洲唱法要民族化; 对民族传统唱法要继承、学习,并进一步发展
提高。

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声乐教学的方针,为以后我国声乐事业的繁荣和提
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沈阳音乐学院1956 年率先设置了民族声乐专业。

1958 年上
海音乐学院设置了民族声乐专业。

同年受国家文化部和中央民委的委任,开办了
民族班,提出“要在保持他们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演唱能力。

”在
王品素等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功,培养出了才旦卓玛、何纪光等非常
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

1964 年在周恩来同志的倡议和决策下,建立了中国音乐
学院。

民族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的音乐会与民族歌剧演唱人才。

对民族
传统声乐要继承和发展、创新,对戏曲、曲艺既要学习,又要融化创造,而不
是使其“戏曲化”“曲艺化”。

正确借鉴西洋唱法,突出民族风格,努力建立自己的
教学体系,制定一套训练方法。

发展到 80 年代,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并已自成体系。

其中尤以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的教学令人瞩目。

他认为中国民族声乐
仍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去充实和完善,要始终把握住“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个方向,并将其贯穿在教学中。

他还明
确提出了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7字标准:“声”“情”“字”“味”“表”“养”“象”。

金铁霖
成功地培养了民族声乐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彭丽媛及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为
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迎来了一
个万紫千红百家春的新时期。

这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不论是在作品创作的难度、
深度,还是对演唱声音的认识、技巧发挥上,以及演唱作品的个性、风度、艺
术表现上都突出了时代的气息,增添和发展了民族色彩,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声乐表演和教学方面,一批国际知名的声乐教师和世界级的歌唱家纷纷来中国
传经送宝,为我国的声乐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我国各音乐学院和音乐
系逐渐出现了一批声乐教育家,如沈湘、周小燕、郭淑珍等。

这些声乐教育家
们对欧洲美声学派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打开了我国声乐教学的新思路,使我国的声乐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借鉴欧洲声乐技术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加快对
民族声乐理论及教学理论的研究,也成为声乐教育家们广泛重视的问题。

在声
乐艺术家们不断的摸索实践中,现今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在传承中国传统艺
术瑰宝的同时,大胆充分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在尊重科学发声规律基础上
革新求变; 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概的原则上,在发声方法上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突破。

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缓慢发展后,目前正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迅跑。

随着声乐艺术的进步,中国唱法的概念也
得到了更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中国唱法的理论与实践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文所探讨的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的改革实践
中形成的。

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
着密切联系,具有时代特征。

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
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
族的审美情趣。

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演唱方法应予以大力提倡和维护。

而以金
铁霖为代表的一代民族声乐教育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将其完善并趋于成熟,
形成了一套中国民族声乐体系。

一批在这种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歌唱家(如彭丽媛、阎维文、张也、宋祖英) 的成功,也证明了这套体系的科学性和民族性。

这种声
音塑造能力强,音色更加纯正,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堪称为当代的中国唱法。

因为金铁霖培养的歌唱人才不仅能演唱创作作品,还能胜任大型歌剧的需要,
更能驾驭不同风格的地方民歌。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并被广大专业声乐工作者认可
和接受且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和热爱。

同时它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
代性,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声乐体系。

再到近几年来以王宏伟、吴碧霞、龚琳娜、雷佳等为代表的处处体现出民族唱法科学性的第三代,这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民
族声乐演唱人才在他们的演唱风格上或许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每个人在其演唱的过
程中都体现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和传统韵味的美学艺术。

因此,可以说经历了
几千年的民族声乐艺术一直都是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之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着不断
的自我改进和完善发展的。

这就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金铁霖: 《金铁霖其民族声乐教学艺术》
沈湘: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管林: 《中国民族声乐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