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经络—搜狗百科

经络—搜狗百科

经络—搜狗百科展开全文经络经络的粗浅定义是:关于人类身体状况的愉悦部分的外在表现。

外语:channel﹐meridian﹐vessel﹐branch﹐subfield﹐meshwork。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道日历的经络:安机器、织布、收蚕、安纺车、机器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经络的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协同模型'以经络细胞群为主体的经络实质的新模型较传统的延续多年的'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假说有许多优势,它能比较轻松,且顺其自然地就能解释清楚'神经-体液假说等'费很大劲和很大周折也解释不清的'简单'经络现象。

而若将现代,精致,实体,单纯,单一的'经络细胞社会模型',用于传统古代(古典)的,粗特征。

故又将传统的机体三种调节的另二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补充,综合加入'经络的细胞群模型'使其更具中医的整体性。

因此,又提出了更具整体(全面)和概括性的经络'细胞群-神经-体液多系统协同模型'或'细胞社会-缝隙-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协同说','细胞-缝隙-结缔组织-血管-淋巴-体液(内分泌-免疫)-神经多元系统协同假说'等。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

故曰:"经者,径也。

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系统1.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络 总 论
第一节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三)《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62~68难主要对五输穴的含义、阴 阳属性与脏腑、脉气的关系和临床治疗 作用,以及原穴、俞募穴的理论。 5、69~76难主要论述各类疾病所宜的 补泻法,如子午补泻法、迎随补泻法等, 注意针刺和季节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属性 确定针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补阴与 阳的先后,以调和营卫气血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1、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 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 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 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 的病候。 3、 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 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 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 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经络学说的发展
(一)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 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记载有关经脉循行、是动 病、所生病及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雏形。
(二)《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 它分成《灵枢》、《素问》,总结了奏 汉以前医学方面的成就,尤对经络的论 述更为详尽,从而说明了战国时代经络 学说已基本形成,其主要阐述了:
经络总论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 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 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 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Biblioteka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干,有如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

络,指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

2、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

3、正经:指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构成经络系统的主体。

4、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阳蹻脉,阴维脉、阴蹻脉的总称。

5、十四经:指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它们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部分。

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8、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胸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为“一源三歧”。

9、六合: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项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10、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筋肉关节的体,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11、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的所在。

12、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原意是树梢,在上部,对人身而言,十二经脉的标部当在头、面、胸背的相应部位。

“本”是树根,在下部,对人身的十二经脉而,其“本”部均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

13、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分布在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聚集循行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14、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起始,十二经的“根”部就是各经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十二经的结部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的通路。

在经络中运行的气称为经络之气,简称经气。

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与脏腑之气相通。

经气是信息的载体,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是经络沟通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中介。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共二十四条),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

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

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奇经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二)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可加强十二经脉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2)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的总称。

3)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总称,是八条不与十二经脉同行,别道奇行的脉。

4)一源三岐:任督冲三脉同源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别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5)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部分,是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6)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在头顶部汇合成六组。

7)头项寻列缺?阴经治头面部疾病?8)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肘膝关节以下)9)十二经别和十二络脉的联系和区别?10)十二经筋:十二经脉的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12)经络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病邪反应病候、传导感应调和阴阳。

13)穴位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14)十四经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穴。

(15)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穴。

16)阿是穴:无固定名称、位置的压痛点或病变局部及其他反应点。

(17)骨度折量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以腧穴定位的方法。

18)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距离为1寸。

19)一夫法:横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宽度作为3寸。

20)拇指同身寸: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宽度为1寸。

21)肺系:肺及其相连的组织器官。

22)上骨:桡骨(23)胃口,胃上部,即贲门23)臑:上臂(24)客主人:胆经上关穴的别称24)安页:两目之间凹陷处。

足跗=足背25)气街:指气冲部,当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26)核骨:足大趾与跖骨结合之跖趾关节。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经络的名词解释包括经、络、经络的起源和功能等方面内容。

经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代,中医理论家就开始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理。

经络的概念是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与脏腑、气血、经络和精神等方面的运行密切相关。

经络包括两部分,即经和络。

经指的是经脉,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通道,分布于全身。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每个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相联系,它们在人体内部运行起着输送气血、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作用。

络指的是络脉,是位于经脉旁边的一种微细血管网状结构。

络脉分布于筋、骨、皮肤等组织中,与经脉形成了血气循环的系统。

络脉与经脉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

经络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推动和调控。

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疾病诊断中,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色泽等情况,可以了解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在治疗中,中医师通过调理经络,可改善人体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经络还与人体的情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人体的固本培元和抗病能力,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经络在中医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经络的理论并未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认可和科学解释。

这是因为经络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人体生命力和脏腑功能的调节机制等复杂问题,目前科学技术还难以解释和验证。

然而,随着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经络的重要性,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

《针灸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850151

《针灸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850151

I. 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2膾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臉,本写作 “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3. 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

4.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臉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5.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臉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6. 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7.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8. 剌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刺手。

9. 剌血拔峨: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 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

10.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II.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 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4闪軽: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 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

15.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臉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夕卜,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 号的臉穴。

16. 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臉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 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

17. 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 症的共同作用的臉穴。

十二经络的专业知识

十二经络的专业知识

十二经络的专业知识
1. 经络概述:经络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的运行通道,其中包括12条主要经络和8条奇经八脉。

经络是连接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纵向通道,是调节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通道之一。

2. 经络的分类:主要经络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3. 经络的功能:经络功能包括运输、调节、防御和环境适应等方面。

经络通过运输气、血、津液和免疫细胞等,实现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

同时,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参与人体的调节和维持。

经络也承担着防御作用,抵御外部病原体和内部异常病理。

4. 经络的应用:经络理论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

同时,经络理论也逐渐被应用于健康咨询、养生保健、按摩理疗和针灸等方面。

近年来,经络理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医学研究的关注,为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以经络为基础,运用相关针刺技术和针灸手法进行治疗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针刺:针刺是针灸学最基本的治疗手段,通过将医生选择的不同长度和粗细的针具插入特定的穴位上,来刺激和调节人体的经络和脏腑气血的运行。

2. 经络: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运行的一种特殊的通道系统,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通过呼吸、血液循环等方式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 穴位: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是针刺的目标位置。

针灸学认为,穴位是经络与外部能量交流的通道,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4.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

气血的充盈和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保障。

5. 刺激反应:刺激反应是指在针刺过程中,由于刺激穴位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刺激反应的观察可以评估针刺的疗效和调整治疗计划。

6.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特殊脉络,包括任脉、冲脉、督脉、脾脉、肝脉、心脉、肺脉和肾脉。

奇经八脉在调节人体阴阳、血气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7. 针灸手法:针灸手法是指针刺的具体技术操作,包括插刺、旋刺、点刺、捻刺等。

不同的手法对应不同的疾病和治疗目的,针灸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

8. 静心:静心是进行针刺时需要保持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静心可以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也可以帮助针灸师更好地观察和感知病人的反应。

9. 针刺技术:针刺技术是指进行针刺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具体操作技巧,包括插刺的角度、速度、深度等。

良好的针刺技术可以减少病人的痛感,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10. 针灸调理:针灸调理是指通过针刺和相应的手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针灸调理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也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状态。

总之,针灸学是一门包括针刺技术、经络理论、穴位理论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经络的医学名词解释

经络的医学名词解释

经络的医学名词解释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经脉的系统。

这个系统是中医学家根据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与西医学的血管系统有所不同。

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途径。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不仅负责血液的运输,还具有运气、调理五脏六腑、连接身体各部位等功能。

因此,良好的经络系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经络系统分为主要经络和脏腑经络两个部分。

主要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贯穿全身,分布在皮肤、肌肉、骨骼等组织中,相互连接起来。

脏腑经络则是将脏腑之间联络起来的小络脉。

经络的存在和作用,并不能直接通过解剖学的方法来证实,因为经络并不是实体的结构。

为了研究经络,中医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并通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来验证经络理论的准确性。

中医学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当经络受阻或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学常用一些治疗手段来调理经络,比如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以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经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科学家们通过电生理、红外成像和激光测量等技术手段,对经络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测量。

研究发现,经络的存在并非完全是一种错觉或幻觉,而是能够产生电流和能量的一种系统。

在现代医学中,尽管对经络的研究还未达到完全的认可和理解,但它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许多中医师依靠经络诊断来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经络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认可,但也有些人对它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经络理论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只是中医学的一种观念。

然而,无论如何,经络作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促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仍然具有价值。

总之,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经脉的系统。

尽管经络的存在和作用仍未得到完全的认可和理解,但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名词解释经络

名词解释经络

名词解释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和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连接通道。

经络时常被比喻成河流,通过流动和传导气血,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经络学中,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它们与脏腑相连,形如树枝,贯穿全身。

常见的经脉有十二经脉和八奇脉,比如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等。

而络脉则是经络的分支,像是细小的支流,从经脉发散出来,分布在皮肤和肌肉中。

经络包含不仅仅是血液和气体的运输通道,还是生命力的运行轨迹,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推动。

中医认为,气血具有营养身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功能。

正常的气血运行能够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如果经络有阻塞或不流畅,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身体的各种疾病。

中医学还认为,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表现出相应的关系。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与人体脏腑相对应,形成了经络系统。

按照中医的理论,经络系统是以经脉为主干,络脉为支流,贯穿于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经络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诊断,如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经络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等。

通过刺激相关的经络,调整和平衡气血运行,来治疗病症。

经络不仅仅局限于中医学的范畴,许多现代医学研究也对经络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代医学通过显微镜、超声波和电生理等技术来观察和测量经络的特征和运行方式。

一些研究表明,经络内存在微循环,凝结了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等,对于中医学的观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和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连接通道。

它通过气血的推动,维持和调节身体的生命活动。

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虽然经络的存在在现代医学中尚未普遍认可,但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中医经络的名词解释

中医经络的名词解释

中医经络的名词解释
1. 经络:中医学中指气血、津液及神明运行的通路。

经络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贯穿体内各个部位,将气血、津液、神明等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又将代谢产生的废物排泄出体外。

2. 经穴:人体经络上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点位。

经穴是与经络相连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穴,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缓解疼痛和疾病等。

3. 阳经和阴经:中医学中将经络分为12条阳经和12条阴经,它们相互贯通、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

阳经主要负责人体的维护和外部活动,阴经则主要负责人体的营养和代谢。

4. 经气和络脉:指经络中运行的气血流动和脉搏形态。

中医学认为,气血运行畅通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当经气和络脉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5. 经别:经络分别从穴位中分支出去成为较细小的细胞,并在这些分支处和其他经络连接。

这些连接处被称为经别,也叫交接穴。

经别处气血较为集中,一般在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6. 五输、十二经脉:五输指人体内五条气血输注的通路,包括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和阴跷脉。

十二经脉是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
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三焦经。

它们各自负责人体不同的脏腑器官和组织的运行和调节。

中医基础知识之经络

中医基础知识之经络

中医基础知识之经络
经络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中医理论中关于气血运
行的通道系统。

经络的形成与身体的发育有关,是人体内部气血的
运行路径。

经络分布在整个人体,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
环系统。

经络的基本特征
经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纵行分布:经络沿着人体的纵向分布,包括了主要的经脉和
络脉。

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络脉则负责气血的输送和调节。

2. 横联互通:经络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通过这个网络系统,气血可以流动到全身各个部位,保持身体的正
常功能。

3. 表里一体:经络分为表经和里经,表经分布在体表部位,里经则分布在体表之下。

表经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抵御外邪的侵袭;里经则负责传输气血养分,滋养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4. 走行有序:经络的走行路径是有规律的,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

经络的运行路径相对固定,中医学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来调节经络的运行。

经络与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经络的状态,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对相应的经络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的调节方法主要有按摩、针灸和草药疗法等。

通过刺激经络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促进血液和气的循环,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总结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经络的基本特征和与中医治疗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自己的健康保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络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答案:得气:亦称“针感〞。

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

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3.行针的根本手法包含、。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4.针灸医治的作用包含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和气灸、、。

答案:盘旋灸、雀啄灸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8. 针灸医治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内部,经过全身各部位,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是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经络分布和功能的。

以下是对于经络名词的解释:
1.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包括经纬两个部分。

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通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

2. 经: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连通全身各部位。

根据其传输的内容和作用不同,可分为经、络、经络、荣卫。

3. 经络气血:经络中运行的能量和物质是气血,气为运动的能量,血为物质的载体。

经络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4. 经络穴位:经络上有一些特定的点位,称为穴位。

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病人的特征来判断经络的流畅性和气血的运行状况,进而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因病机。

6.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血运行规律、经络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经络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等内
容。

经络理论是中医治疗和调养的理论基础。

7. 经络调理: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整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达到养生、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的建立、经络的分布和特点等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研究、临床实践和教学的重要内容。

经络名词的解释就是对经络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说明,这些名词涉及了经络的构造、功能、调节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理论等方面。

对于了解中医经络学说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