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 前韵二首》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 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 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 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 起的。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 活的时候。
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 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葬于河南 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 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 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 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 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 祭文吊唁他。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 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 台诗案”。 朋友中有29人受到牵连,有一百多首诗在审 问时呈阅。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 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
“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
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 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曲洧旧闻》)。 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 之”。
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 麓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 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旷达——感伤——顿悟,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 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 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 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 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 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 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 宗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锐),进言太广”。由于 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 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 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苏 轼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苏轼专题
•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文、词、 书法方面的杰出成就。 • 鉴赏豪放与婉约兼容的词风特点。 •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胸襟,读 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满而完整的 人格魅力。 •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操。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无客无鹤无酒无鱼无赤壁 有江有山有风有月有东坡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 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 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 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 不尽谈也。” 《苏轼文集●卷六●煮鱼法》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 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黄” 词—— “苏 辛” 书、画—— “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苏轼简介 人生经历 作品欣赏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坡居 士,眉州眉山人。“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 为人宽大如海”,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政治家、思想家。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 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要被 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 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 的人生才有价值。风也好,雨也好;阴 也好,晴也好;沉也好,浮也好,人生 看得几清明。
严禁军中赌博饮酒
时任徐州知府的苏东坡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 于1078年在城东门之上建造的,因为土能克水,所以 涂上黄土,取名黄楼。 文坛盟主 为整个学术界所爱戴,所尊敬,所景仰。“苏 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作诗甚多,或感伤, 或诙谐,或愤怒,以天真活泼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 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最终招惹了灾祸。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 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 为岭外英州 (广东省英德县) 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 中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广 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 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 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 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 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 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
苏轼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 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接踵而至的 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 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 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仇恨,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活范式蕴含着坚定、 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仍然能保 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清)张鹏翮
吾读长短句, 最爱是苏辛。
东坡胸次广, 稼轩力万钧。
陈 毅
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 见的全才,中国数千 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 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 家之一 。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 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 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清)杨庆元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 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 (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 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 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 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 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 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 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给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 为我铭。”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 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 坦荡、旷达。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 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 地奇观,于境无所不守,于情无所不畅; 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 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作家。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龙丘居士也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清)喻森题黄岗东坡赤壁联
《炖肉歌》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 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 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 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 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 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 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临江仙●送钱穆父》)
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 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
东坡是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 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儋州。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 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 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 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 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 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 自得其乐。 • • 自题金山画像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堤;开河引水。“东南胜地号西湖,德政才名颂大苏” (《西湖拾遗》卷七《苏学士续整湖堤》 )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 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 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 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 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 医院——安乐坊。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 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宋史●苏 轼传》) 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 每至一处,革新除弊,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任徐州太守,一个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的苏
东坡出现了,这才是我们所知道、百姓所爱戴的苏东 坡,也是温和诙谐、百姓的友人兼战士的苏东坡——一 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人物。(林语堂) 关心囚犯的健康福利 治河成功
“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
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 帝(神宗)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 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 林语堂《苏东坡传》
嘉佑元年科举考试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被迫离京
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乌台诗案”
被召还朝
再度外调杭州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 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 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 的赏识,高中进士。“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 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 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 “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 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
余 秋 雨
黄 州 成 就 了 苏 东 坡 。
苏 东 坡 成 就 了 黄 州 ,
苏 东 坡 与 黄 州
“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 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食可百日无肉,居不可一日无竹。”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柔拓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福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东坡八首其四》 俨然一位朴实勤劳的农夫,有一种恬淡之情寓于其中,没有 感伤,没有抱怨,有的是一种从劳动中获得知识之乐,耕种之乐。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没有丝毫的矫情,才显得如此朴实 清新。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 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 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 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 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赈灾;设立公立医院;峻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