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二章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5学时

重点: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特点和关

系、主要的国际分工理论与学说

难点:战后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原因、战后的国际贸易的新方式。赫-俄的要素比例学说、里昂惕夫之迷及解释、战后出现的各种新贸易理论

第一节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

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三、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四、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特点

一、国际分工的涵义

二、国际分工的几个阶段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特征

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期密的“绝对成本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三、赫-俄的“要素比例说”

四、里昂惕夫之迷及解释

五、战后出现的各种新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产生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商品:奴隶及奴隶主追求的奢侈品希腊雅典,奴隶贩卖中心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商品仍以奢侈品为主西方:呢绒,酒东方:丝绸、香料、珠宝

国际贸易中心:地中海东部,阿拉伯民族是7—8世纪的贸易民族

我国的丝绸之路

公元11世纪后,到14世纪,整个欧洲已经形成了几个主要贸易区,如

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包括德意志

北部和北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汉萨贸易区,还有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

等。与此同时,在亚洲形成了以中国、日本为主的东亚贸易区,和包括现今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的东南亚贸易区,和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

直到15世纪前,国家之间的贸易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依照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的一个补充,直到出于交换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出现并获得长足发展。此时还不存在真正的“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国家之间的贸易带有很强的区域色彩。

三、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

(一)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的直接结果是将各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

地理大发现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异使得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急速增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产生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呈现出的特点:

国际贸易总量实现快速增长。

1720-178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为%,世界贸易增长率

为%;

1780-1820年分别为%,%;

1820-1840年为%,%。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到1840年,情况发

生变化,1840-1860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开始超过世界工业增长

率,年率分别达到%、%。1860-1870年,相应数字分别为%,%。

世界贸易增长在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1800-1870年实际贸易量

增长了倍。

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机器大工业建立和发展以后,机制纺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成为欧洲大宗出口产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另外,这一时期,机器设备、金属制成品如机车、铁轨、蒸汽机、矿山机械等,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在提高。最后,这一时期,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贸易大量增加,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由于其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也加入谷物出口国家的行列,扩大了谷物可贸易量和实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世纪中期,随着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与英国展开竞争。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各自占有的比例为33%、9%、10%、5%,1870年相应比例为22%、10%、13%、8%。尽管如此,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动摇。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机器制造商囊括了全世界的机器、机车、铁路设备的制造。1870年,英国拥有的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荷、法、美、德、俄等国的商船吨位的总和。

(三) 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19世纪中期—一战前)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特点

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张,但增长速度减缓。

1840-187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倍,而1870-190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倍,1900-1913年仅增长了62%,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100多年。并且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也明显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1870-1900年,世界工业年增长速度为%,世界贸易年增长速度为%;1900-1913年,相应数字分别为%,%。

原因:急剧扩张的生产能力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国家,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先后出现几次经济衰退,除英国之外,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限制进口,抑制了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比较稳定,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1876-1913年,世界初级产品贸易增加了倍,制成品贸易增加了倍。制成品贸易中,纺织品所占比例持续下降,金属产品的比例持续上升,化学产品、纸张、木制品、玻璃制品也增长迅速。在初级产品中,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矿产原料所占比例快速上升,食品和农业原料的比例下降。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尽管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据第一的位置,但重要性却在大大降低。1870年,英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为22%,1880年下降到%,1913年继续下降到%。

但是,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仍控制着世界贸易,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1913年,欧洲占世界出口量的59%,世界进口量的65%,二是其他国家对外贸易对欧洲的依赖程度,19世纪80年代,美国出口市场80%以上集中在欧洲,1913年,虽然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在提高,美国增加了对加拿大、亚洲等地的出口,但对欧洲出口仍占据其出口市场的60%。拉丁美洲对外贸易60%以上是与欧洲国家开展的。

(四)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增长极慢,1913-1938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仅为%。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重要变化表现为,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例迅速提高。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一期间的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其他国家地位上升,特别是美国地位上升很快。1913年,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近2/3,到1937年下降到1/2,同时期,美国的比重从% 上升到%,其他亚、非、拉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比重从20%上升到24%。

(五)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第一阶段:二战后—1973

第二阶段:1973--1990

第三阶段:1990--

第一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1950-1973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9倍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高于之前任何一个时期,也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

第二阶段: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

1975-1980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仅为4%,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进入80年代后半期,国际贸易增长逐步恢复,整个80年代,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达到5%。

第三阶段,国际贸易重新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增长波动很大,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快速发展期,多数年份增长率超过4%,截止到2003年,除2001年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世界GDP的增长速度。这一阶段的增长归功于发达国家经济整体的复苏和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也对世界贸易的增长做出贡献。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195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1953年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之后便呈现稳步攀升的势头,1960年为55%,1970年65%,70年代,两次石油提价使初级产品比重上升,制成品比重下降,从1970年的65%下降到1975年的57%。80年代以后,工业制成品贸易在稳步增加的同时,结构继续变化,2000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比重提高到%,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迅速增加,机械设备出口已经占发达国家出口的1/3以上,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在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从1992年的30%提高到2000年的40%。同时,在制成品贸易中,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和钢铁等金属产品的比重在下降。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十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1970年世界服务出口额为800多亿美圆,1980年增加到4026亿美圆,1990年8962亿美圆,2000年翻了一倍,达到16136亿美圆,1985年,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为%,2004年上升到%,近年来基本稳定在20%的水平。在服务贸易中,旅游、通讯、计算机、信息、保险、金融行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旅游服务从1980年的%上升到1997年的%,通讯、计算机和信息从%上升到%,保险和金融从%上升到5%。传统的服务行业比重在下降,如运输贸易所占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下降到1997年的%。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在世界货物贸易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1950年为%,1960、1970、

1985、1990、2001年的数字分别为%、%、%、%、%。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也是主体,2000年,发达国家在世界商业服务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

代,北美、西欧和日本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0%弱,1983年,这

一比重上升到41%,1993年将近47%,到2000年后,基本稳定在50%左

右,也就是说,世界贸易的50%是在发达国家内部开展的,属于发达国

家内部贸易。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都参加一个或多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

由于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集团都程度不同地在成员国之间推行贸易自由

化,极大地促进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开展。欧洲经济共同体区内贸易比重

1958年为%,1990年上升至%,1999年又上升到%,2004年,欧盟实现东扩,成员国达到25个,区内贸易已经升至对外贸易总额的80%。亚太经合组织内部贸易比例1980年为%,2000年达到%,同期,北美自由贸易

区内部贸易比例从%升至%。

6.各种类型国家经济发展对贸易的依存度都在提高

1965-1997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同期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为%,由此导致世界贸易占世界GNP总值的比率迅速提高,从

1970年的28%上升到目前的40%以上,其中,低收入国家对外贸易依存

度,即对外贸易额占GNP或GDP的比率)从18%提高到40%,中等收入国家从25%提高到50%,高收入国家从29%提高到41%。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度报告,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同期世界GNP年均增长率仅为%,对外贸易依存度在继续提高,

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

四、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纽带和基础

1、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

2、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过程:①世界价格→ 国内开放部门价格→ 非开放部门价格

②国内价格→ 产量与就业变动

③产量与就业→ 整和经济变动

因素:①经济开放度②进出口量在世界中的比重大国/小国③双边贸易关系

***************************

4/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

出口总额

出口依存度=×100%

国内生产总值

GDP

进口总额

进口依存度=×100%

国内生产总值

GDP

进出口总额

传统“依存度”与经济开放度计算方法及局限性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是一国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贸易密度。

(2)出口(进口)依存度:即一国出口额(进口)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很多人一般把对外贸易依存度当作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度的指标,在90年代以前,进出口贸易具体限定为一国商品的进出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国对外经济交流不仅涉及商品进出口,也涉及服务进出口,国际资本及要素移动等。所以,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是商品、服务及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是不断随着国外经济环境变化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稳定地发展的重要途径。仅以“外贸依存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度显然是不合理的。依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1995年,印度、美国、香港、尼泊尔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20%、%、255%、41%。从这些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与美国的“经济开放度”几乎相同,但事实上其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完全不同

,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完全不同。

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是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还是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都在持续上升。其中,商品进出口/GDP从1980年的%上升到1985年的%,1990年%,1991年为%,1994年为%,1995-1997年分别为%、36%、37%。通过分析战后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发展变化,一般而言:

(1)一国人口规模及人口密度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众多定量分析表明,依存度随一国人口的增大而下降。

(2)人均GDP较低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随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提高,但随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则依存度增长放慢,并逐渐减少,当GDP达一定水平时,依存度趋于定值。

(3)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外贸依存度影响较大。随世界生产总值与世界贸易额比值的上升,外贸依存度一般呈下降态势。反之,则相反。

(4)一国经济政策使该国依存度围绕其理论值变动。

(5)一国经济结构对其外贸依存度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两个外贸依存度相同的国家,其经济结构可能不一致,甚至差异很大。

(6)一些偶然的、突发因素对外贸依存度也有较大影响。

(7)随着经贸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有巨大波动,但长期趋势是上升的。

(8)外贸依存度的大小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随外贸依存度增大,外贸对该国纵向比较其重要性是增大了。但其减少也并不意味外贸不重要了。

(9)外贸依存度横向国际比较存在巨大差异,可比性较差。

(10)实践表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其规模大,参与外贸的企业众多,出口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较高,几乎所有部门参与了国际贸易。其人均外贸额和GDP很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比值也较高,但其外贸依存度处于中等水平(20%-45%),如美、日、德等。美国,其外贸依存度很少超过25%,但其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大国。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波动也基本符合上述规律。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人均GDP及资源拥有量较少,我国外贸依存度有较大的增长。但其中又有一些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动:

(1)我国外贸依存度增幅较大的时点与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有较大关系。如1986年7月15日,人民币与美元从1:下调至1:,使外贸依存度从1985年的%上升到%。1989年12月16日下调为1:,1991年外贸依存度上升至35%;而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从1:下调为1:,下调幅度达51%。使外贸依存度从%上升至%,上涨幅度达%。1995-1997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并有小幅度升值,则使外贸依存度小幅度下降。所以,我国外贸依存度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有较大关系。

(2)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转口贸易比重较大时,外贸依存度一般偏高,当一般贸易比重较高时,则外贸依存度较为平稳。

(3)由于外贸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速,分子比分母增长快,则外贸依存度也变化较大。1978-199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达%,GDP年均增速为%,外贸比GDP平均高出7个百分点,所以外贸依存度从1980年%上升为40%,是较为合理的。

(4)外贸依存度高并不说明中国对外国的依附性、依赖性,它仅仅是经济工作用以分析问题的一个系数,一个指标,不具有任何政治含义。如果我们认为外贸依存度大,就是依附性大,不安全,那么依存度经常超过100%的荷兰、新加坡、韩国不就亡国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现在的依存度只能算中等水平,出口市场及引资来源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北美、港澳台,外贸与外资的多元化才能使我国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风险减少。当我们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依存、依赖关系越深,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这种经贸关系应该说是最稳定的。例如美日之间经贸摩擦不断,但两者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始终不受根本动摇。美国对台湾与大陆的政策随着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不断增多而发生微妙变化

加工贸易

90美元 10美元

100美元

3、对外贸易是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维护经济权益的重要手段武器

第二节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密切联系的

国际分工既是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基础,又是它们的产物,国际分工属于生产领域,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属于流通领域。从生产与流通角度看:分工:部落分工---地区分工---国内分工---国际分工

贸易:集市贸易---贩运贸易---国内贸易---国际贸易

市场:集市中心---地区中心---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3.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国际分工的制约。

⑴国际分工发展较快时期,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也较快。

⑵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⑶国际分工制约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分工越密切,贸易关系也越密切。

⑷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⑸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制约,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所执行的政策等。

1、社会生产力使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蒸汽动力发明,应用于生产,机器大工业100年超过此前人类创造的财富。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发明与应用,10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0倍。

(2) 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新的部门和领域

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发展

(3) 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主导----从属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

形式:新的形式不断出现,部门分工向企业内部、工种、工艺间的分工发展

垂直分工向水平型和混合型分工发展

内容(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劳务贸易日益成为重要内容。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大小等)

(1)自然条件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国际分工的基础。离开自然条件,任何生产都难以进行。(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

(2)自然条件提供了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例如石油、煤炭开采),重要性小于生产力。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依靠生产力发展程度。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工合成材料和替代品的大量出现,使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重要作用在下降。

3、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结合

使国际分工固定化和组织化

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二、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和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时期里,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经济落后地区开发矿山,建立经济作物种植园,为本国生产和提供农作物原料,扩大本国工业品生产和出口,从而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2. 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

在这个时期中,英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建立起机器大工业。大工业使各国社会分工获得空前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1)机器大工业对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表现如下:

①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民族的封闭性被打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

②机器大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和规模,使其产品销售及原材料供应必须寻求国外市场。机器大工业所生产的大批商品,已使国内市场饱和,必须寻找国外市场;机器大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需要大批原材料,也迫使它需要国外的原材料供应。这样,机器大工业就把销售工业品和输出原料、食品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国家,都卷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

③机器大工业为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巨大的生产规模和速度,使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建造成为可能。

④机器大工业成为开拓市场的重炮。

(2)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工厂、世界农业”,80%棉织品外销,100%棉花进口。“实际上,现在世界的1/5的土地是我们英国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世界各地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白银送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为我们提供黄金,中国为我们种茶,西印度把咖啡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葡萄种植园,地中海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从英联邦和其他国家获得棉花。”

马克思认为:“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绕着它运行。”

(3)世界市场交换的商品已由仅满足贵族和商人需要的奢侈品转为大宗商品,如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

3.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新的生产力,如蒸汽涡轮机、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推广使用,新兴的电力、电器、石油、汽车等工业部门的建立,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商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也就形成了。资本

输出成为主要特征。

(1)亚非拉国家经济变为畸形的、单一的、片面的经济。①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凡种产品②高度依赖世界市场

(2)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他们之间以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关系形成(国际生产专业化倾向加强)

(3)各国的相互依赖加强。每国都有许多部门是为世界而生产的。

(4)新的运输和通讯方式更密切的把世界联系起来。

4.深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二次大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各殖民地纷纷开始独立,以发展本国经济为主要任务,使他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国际分工的发展进入深化阶段。这个时期,国际分工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1)世界工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已削弱,工业国之间的分工成为主导

形式。科技发展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

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2)各国之间工业部门中内部分工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①工业专业化,即把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工序根据各国的条件和技术水平配置

在有关国家的协作厂美国开采,苏联进行铀的提炼加工

②零部件专业化:波音飞机、福特汽车

③产品专业化:跨国公司影响,内部分工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任务》一书中说:“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从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一辆庞蒂克勒曼库汽车时,其中3000美元是支付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零件制造商,700美元是西德设计师的报酬,400美元是用来购买台湾、新加坡的零部件,250美元付给英国的广告商,余下不到4000美元才能供底特律的通用汽车公司以及纽约的银行、保险公司分享。

再比如:全球闻名的“耐克”球鞋年产9000万双,每年都推出100多种新产品和新款式,但是,美国“耐克”公司7800多名职工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和销售,而生产却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

又如:日本生产的袖珍计算器,其微处理器芯片来自美国,外壳由印度生产,一部分零件从韩国采购,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或阿尔及利亚装配,然后贴上“日本制造”的商标,最后销往世界各地。

(3)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和作用

(一)类型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性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试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杨曦宇《经济师》2001年第2期)

a垂直型国际分工

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成为“新经济”的引擎和火车头,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并由此造成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由所谓的中心地带向中间地带、外围和边缘地带逐步扩散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一体化程度不同的梯级状态。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经济结构的差异还使得世界各国就有了“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的说法。谁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获得了当今知识经济革命的主动权。

产业内垂直分工就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过程中,按照价值链的比较优势,从生产组织上把技术密集工序与劳动密集工序在空间地域上分开的分工体系。跨国公司大都在母公司、投资国控制着产品开发及设备、零部件的生产,技术产权完全为发达国家所垄断,产品设计、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都严格地限制在发达国家生产,大量固化在设备和零件当中的技术代替了能工巧匠的作用,留给人的一些接插、焊接、安装、操作等工作只需要非熟练劳动力就可完成。于是就把组装工序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产业内非熟练劳动与技术交换的分工形式,即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对于产业发展更为关键的另一类技术,即产业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则严密封锁,采取多种措施来防范专有技术的扩散。

在高科技时代,象半导体材料就已经成为一种“原料”和初级产品,完全受到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左右,美国让日本、韩国等国去生产这种投资大、产品率低的“原料”,而自己集中全力去发展软件产业、网络产业和电子商务。日本则把零部件、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设备转移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去组装加工,美国同时又居高临下地控制着东南亚各国的产成品的最后实现。美国早在1946年就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而现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计算机几乎都是从海外进口的。但是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中央处理器(CPU)几乎都是Intel或AMD的产品,软件用的大都是Microsoft的产品。这样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构成一种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梯级结构。

b.国际水平分工

跨国公司主导的,以控制所有权为特征的国际直接投资才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通过股权式并购和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这两种主要形式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股权式并购和非股权联系的企业战略联盟,促进了国际水平分工的发展。国际水平分工更多地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由于技术水平、经济结构层次大体相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更多地体现出专业化生产,横向经济协作的特点。

股权式并购

跨国企业并购和合并则成为目前跨国公司不断扩张的更为重要的形式,成为当今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优势互补型的跨国企业兼并和合并明显具有从对方获取某些自身不具备的优势,以削减成本,进行技术创新,缩短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周期,巩固、扩大现有市场占有率,抓住市场竞争的有利时机,进入新市场,以及出于对股市行情考虑的战略动机,随着全球企业兼并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水平分工得以进一步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企业内国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使国际间的分工协作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协

作,从而扩大了企业内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流量和存量。这种“交易内部化”的国际贸易结构,更体现了中间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国际贸易的特点。

(二)非股权式的战略联盟

在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产品周期日益缩短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本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花费昂贵且困难重重的事情。于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战略联盟便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由产品联盟发展到技术联盟和知识联盟,目前还出现另一种形式的联盟,即动态联盟。战略联盟中的合伙各方规模和实力相当,目标一致,资产互补,它们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开展横向经济协作,实现技术转移和知识创新,培育、发展企业核心能力。战略联盟也存在着大伙伴与有实力的小伙伴结盟的情况。

(二)作用

1.积极作用

(1)各国可通过分工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2)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3)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2.消极作用

(1)国际分工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的单一化和依附性

(2)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剥削和控制

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

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各有优势和劣势。为了更快的发展自己,各国都必须扬长避短,在生产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达到节约本国社会劳动,获得较好效益的目的。

(一)、新技术的推广是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削弱

1、从分工的格局上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形成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

2、从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分工上,原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某些工业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农业技术革命(生物技术、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使发达国家成为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二)、各国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互依赖正进一步加深

由原来各工业国之间不同部门的分工转为国际间工业部门的分工

各国产业结构上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依赖日益加强

产业形态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的特点

(三)、地质性自由贸易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紧密

下章专门介绍

(四)、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2、发达国家技术转让战略的要求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成本上升,产业升级需要

(五)、服务贸易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1、知识(科学和技术)将成为影响国际分工的关键因素

在知识经济中,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资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有价值的信息等知识资源可以低成本的不断复制和可以递增报酬的事实,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的。同时这不仅是长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而且也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因此在知识经济中,土地等自然资源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制约影响将越来越小,而知识资源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将日趋明显。而从今后的产业制造模式来看,与知识密集产品(计算机、医药、飞机等)伴随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的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日益降低,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从投资流向上看,一个重要特征是投资大量流向高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无形资产投资,如劳动力的培训、计算机软件和专门技术也日显重要。

2、混合型分工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

知识经济的到来标志着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世界生产力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他们中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

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可以充分的利用彼此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发挥各国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使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通过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

在知识经济初级阶段,惟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n 大限度上发挥各国各种不同的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3、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一方面将导致新兴产业的兴起,如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电子贸易等;另一方面,又对传统产业发起猛烈的冲击,使传统产业越来越知识化,并对产业的变化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过去依赖于自然垄断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难以为继,使知识在短时间内成为区域及世界性的商品。

从国际分工的广度来讲,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发达国际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集约程度高的工业部门,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这些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部门,往往需要巨额资本、很高的科研费用、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这一切已日益超出了一国单独发展的能力,要求跨越国界的组织经济。

第三节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1.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

15世纪-18世纪中叶,其基本观点是“零和”理论。

18世纪中叶,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大卫。休谟指出其明显缺陷,贵金属会随着各国贸易收支的变化成反相移动,将在各国间流动。

亚当。斯密指出另一缺陷,各国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贵金属,而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

2.比较利益与自由贸易

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里昂剔夫之谜

3.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政府干预,或者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

第一绝对成本说(绝对技术差异论)

亚当。斯密

无贸易时,每国要生产两种产品

有贸易时:

交换价格1:1,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实行分配。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这还只是偶偶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希腊的雅典就是那时贩卖奴隶的一个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出现国际贸易中心。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11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来看,在封建时代仍主要是奢侈消费品,例如东方国家的丝绸、珠宝、香料,西方国际的呢绒、酒等。手工业品比重由明显的上升。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只由较大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不过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第一篇第四章 信息传递工具的历史

第四章信息传递工具的历史 第一节信息传递历史 信息的传递历史,百度百科这样说的: 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电报、电话。速度快、信息传递单一,以文字和语言为主。 当代: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语言、声音、文字、图像都可以传递,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碍。 第二节传递信息的发明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也是信息传递的发明史,一路走来,人类发明了很多思想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一、书信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 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都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书信的特征: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三是有人进行传递。

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 在没有邮政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 英国于19世纪前期在主要城市设置邮政机构,采用邮票形式作为邮资(寄递费用)已付的凭证,收集大众各种书信及邮件,集中在一起,通过汽车、火车、轮船运输工具运送到其他的邮政机构,并由其派送,这是现代邮政的开始。现代邮政极大提高了书信交往的时间。 二、电报 电报(telegram)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国际贸易历史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从国际范围看,这种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即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世界范围的交易,就称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贸易(World Trade) 由于现代国与国之间的货币信贷关系、科技合作关系等都以商品运动为基础,故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简史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基础上形成的。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国际贸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供奴隶主消费的奢侈品。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国之间也有贸易往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时参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和供封建主消费的奢侈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从17世纪到19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理论国际贸易的理论是研究国际间商品流通规律的理论。它要阐明一系列基本问题,例如,各国间为什么会发生商品交换;各个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性质和特征由什么决定等等。广义的国际贸易理论还应包括国际价值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加入WTO、以及现在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来谈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对外贸易保护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1949-1978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具体来说,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1957年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当时最大的外贸公司是华润公司,它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在港澳以及东南亚的总代理,成为新中国与世界贸易沟通的第一架桥梁。上世纪70年代,华润公司的对港贸易总额高达700亿港元。) 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倡导贸易自由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了商品经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这样加上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与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相比较,这一阶段的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治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 ——“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组长、组员1、组员2、组员3 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B1x0x班 摘要:自人类文明起源以来,对于人们传输信息就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从以语言为主,通过人力、马力、烽火等原始手段传输信息的方式,到以文字、邮政、印刷等方式更广地传输信息的方式,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实现了通过电报、电话、广播等方式传输信息,再到现代的信息时代,除了语言之外,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传输技术利用电流、电磁波、声波、光波等多种传输介质实现多样化信息的传输。信息传输技术爆炸式的推动了信息交流,同时也推动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加便捷的“访问世界”。通过数据通信、传真,可视电话、可视图文等服务形式,将大量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其它科学技术、生活、市场、金融、体育、娱乐、医疗等信息以联机方式存放,用户可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当这样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同家庭信息系统相连接,就彻底地改变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进而也改变了社会的教育模式。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对于未来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成为趋势。光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传输介质,光势必会在未来信息传输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硅光子技术超高效率、超低耗能也是看点之一。 关键词:数据通信;发展史;数据传输方式;未来趋势 一、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史 (一)、原始时代信息传输技术 原始时代没有文字,原始人通过一些辅助的东西或简单的图画来表述信息。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离家狩猎,在屋子旁边钉下几根带有横杆的木橛,一根表示要过一昼夜才回来,两根表示两昼夜。还有“结绳记事”,根据绳子上打结的个数和绳子的颜色来记录容易忘记的事情。 (二)、古代信息传输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信息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时信息传输技术的一大变革。

通信的发展历程.

《通信原理》课程专题报告 题目:通信的发展历程 项目组成员: 任课教师: 成绩:

一、通信的起源 通信一直陪伴着人类的发展。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换。“烽火狼烟,快马加鞭。”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通信技术,如:烽火,飞鸽传书,邮译通信等。通信在中国的古代也流传出了很多故事如:烽火传军情,烽火戏诸侯,一骑红尘妃子笑等等。在其他国家,通信的方式亦多彩多样,如长跑,灯塔,通信塔,旗语,信猴等等。不能忘记的是马拉松也是由通信的方式转变来的。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二、通信技术的革新 随着人类生活及社交圈的不断扩大,视觉和听觉上的信息交换以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革新出依赖于其他方式的通信方式成为了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部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话和电报的发明开启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这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后来人类创造出了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脱离了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与此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有线通信的产生与发展(举例)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话和电报的发明开启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这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 (1)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图2.1 (2)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史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史 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

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阶段划分和数据来自于《国际贸易法学》髙永富、余先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饱受战乱之苦,都不再愿意轻易卷入大规模的战争,西方各国纷纷把各国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上来,大规模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原子弹,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获得廉价的资源,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另外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的扩大,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_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知识产权学校: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 理学院 姓名:马金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09国贸9班 学号:200919111369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广泛地得到各国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知识产权所造成的摩擦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主导作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在世界经济贸易的竞争中己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商品技术附加值的高低已成为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知识产品本身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各国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并力图阻止外来的更强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已不单纯是保护国内智力成果的国内法,更重要的是各国力争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国策的集中反映。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东南沿海抓住了产业转移的历史机会,把自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1世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俨然已是全球加工生产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但我们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贸易主导权却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到新的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地的制造成本已经比我们更加低廉。旧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优势,把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价值的磁场。重组产业链,不仅是迫在眉睫,而是正当其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习惯于靠海外订单赚取微薄利润的出口加工基地,一时间陷入了冰点。对它们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迈上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最现实也是最急迫的一条路。 2009年,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18起知识产权案件中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达7起。而且,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几乎都是我国成长性最好的新兴产业。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随着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渐失,知识产权争端成为其收复在华市场的一种主要的非贸易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入世后,外汇、劳动力、投资环境等贸易壁垒因素正在淡化,技术壁垒的力量更加凸显,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意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将最终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据国家知识产权资料显示,去年受理的申请专利

人类信息传递发展史

人类信息传递发展史 追溯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发现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古代,有:驿传、烽火传递、跑步传递、鸿雁传书、漂流瓶、张榜公告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保平安”——《入京逢使》,便是信息驿传的方式真实写照。 到了近代,人类信息传递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电报、电话、救信号SOS等数字媒介成为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就变得多种多样了。以BP机、移动电话、收音机为代表的无线通信,以电脑、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通讯传输,以及以书籍、报纸为代表的纸张传媒。 为了满足新新人类更直观,更立体的即时传输信息,出现了直播这种新型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以往所有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直播呈现出更强的优势。 优势一,实时性。直播意味着立即、马上,一方发起直播,另一方就能在同一时间接收到,可以说是零延时。 优势二,互动性。直播软件基本上都标配点赞、弹幕、分享等互动功能,实现观看者与之间信息的传递。 优势三,内容可以被快速保留下来。直播软件的录播功能,可以将每一次直播完整的录制下来。而大众所使用的一拍直播能发起直播、分享直播、观看直播,在微信上使用同时,大部分都是在熟人之间的直播行为。如分隔两地的家人、朋友之间可以实时分享各自的近况(旅游、学习、交友),这样即便不能常伴左右,双方也足以得到情感的慰藉。同时将直播分享到朋友圈,远方久未联系的朋友也能看到此时的你在干什么,还能用弹幕、点赞的方式与你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再则,借助微信熟人社交圈的天然优势,实现私密直播,可以保护直播的内容不被陌生人

观看,录播功能,还可以将每一次直播视频保存下来。

近代以来广州外贸产业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外贸产业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变化。从商品的结构,到产业的规模,都与清代以前相比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锋,近代前夜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研究它的外贸产业,也能对中国的外贸产业发展有所了解。那么,的外贸产业历经了怎样的发展?的外贸产业发展对当代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部分:危机下的外贸产业(1840~1912) 1.1清代中前期外贸产业概况 在研究近代中国的外贸之前,我们要先对清代外贸进行一个概述。总体上说,从清代外贸可分三个时期:清建立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为强制禁绝时期,开放海禁到鸦片战争以前为海禁松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清灭亡为被动开放时期。 在清前期,为了防御东南沿海强大的反抗势力,确定其对全国的统治,严厉实行“沿海省分、无许片帆人海”的海禁政策,同时对来华客商进行严厉限制。由于清政府刚刚在东南地区初创政权,政局不稳,外贸产业陷入萧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和收复了后,废除了海禁,宣布:“今海一统,寰宇宁谧,无论满汉人等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允行”1,开放了四个口岸(松江、、、四口)。在四个口岸之中,以的粤海关为主要海关。到了1757年底,因为英国商人频繁北上引起了清廷疑虑,清廷宣布关闭其余三关,只留下的口岸。 1《皇朝政典类纂》卷117.

在这段时间中,外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1760年到1764年间,中国的中英贸易总额年均约为145万两,而到了1780至1784年间,中国的中英贸易总额已上升到了338万两左右2,而在这之中,绝大部分的贸易额都是由这唯一一口创造的,这体现了外贸产业的兴盛。 但是在这繁荣之下,掩盖不了的是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的丧失。由于不允许500石以上的船只出海,中国商人已无法将中国的商品向国外大规模出售,中国对外的远洋贸易已经完全绝迹,对外贸易的高额利润被外商获取。 但是流的趋势,使得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即使没有鸦片,资本家也必然会找到另一种东西来替代鸦片,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的壁垒。 1.2 两次鸦片战争对外贸产业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这个时候,英国人不仅为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所苦恼,更为甚于“闭关锁国”十倍的经济形态上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壁垒所苦恼。这个时候,鸦片成为了西方人经济侵略中国的武器。有人推算:鸦片战争前十年( 1830—1840 年) 共计输入鸦片约238 000 箱( 平均每年进口约24 000 箱) ,总值约163 384 000 元; 19 世纪30 年代中国因支付贸易逆差所流出的,平均每年约七八百万元( 合约五六百万两) 3这使得中国的趋于外流。林则徐虎门销烟,不 2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P203 3李伯祥、蔡永贵、鲍正廷: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进口和白银外流的数量》,《历史研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我们要向客户作一个很好的开场铺垫,要告诉客户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领域中买家市场发生的变化,告诉客户现在中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的话,我们一定需要简单的去了解一下中国过去30年的对外贸易发展里程,并向客户介绍。我们以4个10年为单位: 1978-1988(国际贸易的初期,海外买家还不了解中国产品)众所周知,1978年,中国政府推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要知道,在推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被十二家国有外贸公司所垄断。那个时候,对外贸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当时中国国内企业不能生产的短缺商品以及先进技术。然而,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我们国家增加了对外贸易口岸,同时也将外贸经营权下放给市场,在这10年间,全国共约有5000家国有外贸企业。采取了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并且划定经济特区。我们可以看到,这第一个十年,中国初步建成了一个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新体系。中国各地的出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也开始关注中国产品。 1988-1998(以进出口公司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买家来华采购的主要途径是进出口公司)有了第一个十年作为发展铺垫,并且有了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中国的对外开放之门打开了,但是这个时候中国的制造企业仍需有人来协助他们将产品卖向世界,而世界各国也需要有人来协助他们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寻找他们想要的产品。因此,对外贸易公司在这10年间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中国的制造企业在这10年间在贸易公司的协助下迅速成长。相信很多做了十几二十年出口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经验和体会。在这段时间里,贸易公司的人是老大,中国的生产商巴结着各个有实力的对外贸易公司,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多的海外订单,如果没有贸易公司在中间牵线搭桥,也苦无直接对海外推广之门。同样的,反之亦然,对于一个不熟悉中国情况及语言的国际买家,都苦无捷径直接接触中国的制造企业,他们只有通过进出口公司来中国采购。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在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不少有能力直接对外的企业,并获得直接出口的权利。但是,更多的企业靠的是贸易公司的下单及协助办理出口事宜。随着中国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刘朝阳 教改经144 14121095 第一次国贸作业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历程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对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在资本主义因素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对外贸易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本与市场。 从提供劳动力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在初期都以不同方式从直接生产者农民手中夺去生产资料——土地,把农民变为除出卖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自由”工人。这种剥夺过程往往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例如,英国在15世纪 前后所发生的“圈地”、“清地”运动,耕地被改建成牧场,生产羊毛,其重要原因便是因为羊毛与毛织品是当时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国外销路旺盛,价格上涨,生产羊毛可以比生产粮食取得更大的利润。 另外,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与货币交换的发展,使其他小生产者,如手工业者发生两极分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日渐破产,被迫成为劳动力的出卖者,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劳动力。 对外贸易提供了货币资本,欧洲商业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和其他卑劣手段,在16世纪到18世纪,从世界各地运回的黄金达200吨,白银12000吨,其中大部分在欧洲转化为货币资本。 此外,对外贸易还开辟了市场,欧洲殖民主义者在16世纪到18世纪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占领旧世界,征服新市场,不仅扩大了殖民经济,而且扩大了市场。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都卷入到世界市场中来,既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又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 应该指出,对外贸易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的作用,只是就它推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言,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决定因素。因为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只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作为对外贸易,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发生作用的。

(完整版)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对外贸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使对外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步步得以满足。 ?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出现了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第三次大分工:出现了商品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商品交换一旦超出国家界限,就出现了最早的对外商品交换的萌芽。 奴隶社会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进入封建社会,奢侈品仍然是交易的主要商品,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城市手工行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真正的国际贸易开始产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二、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贸易的主体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1492年热那亚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大发现”;1519年麦哲论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是将各大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 2. 贸易的方式是殖民掠夺 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贸易的流向及商品 欧洲向美洲出口制成品,包括纺织品、家具、家庭用品 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 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和茶叶 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和茶叶等。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运输与通信条件的约束,世界只有一部分国家纳入到跨国交换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还没有形成。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 1.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础 一是通过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刺激了欧洲工业的发展。 2. 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建立起了纺织、冶金、煤炭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蒸汽机在火车和轮船上的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革,相对缩短了国家间的距离,使更多的国家和商品进入了国际交换的领域。主要发生在英国。

信息传输技能技术总结的发展—“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精心整理 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 ——“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组长、组员1、组员2、组员3 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B1x0x 班 摘要:声波、关键词:(一)(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信息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时信息传输技术的一大变革。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它最初是在原始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方便的进行信息的传输。 (三)、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军事通讯技术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电报的运用和电话的发明上。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洲先后出现了商用电报机。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发明家是英国的高斯、韦伯和美国的莫尔斯。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作出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磁指针电报机。此后不久,另一个年轻的英国

人库克和伦敦高等学院的教授惠斯登发明了新型电报机,并取得第一个专利。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的发明,把电报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用一套点、划符号代表字母和数字(即莫尔斯电码,并设计了一套线路,发报端是一个电键,该电键把以长短电流脉冲形式出现的电码馈入导线,在接收端电流脉冲激励电报装置中的电磁铁,使笔尖在不断移动的纸带上记录下电码。经过不断改进,这套电报系统于1844年达到实用阶段,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首次建立了电报联系。 英国的胡克首先提出在远距离上传输语音的建议。1837年,美国医生佩奇发现,当铁的磁性迅速改变时,会发出一种音乐般的悦耳声音,这种声音的响度随磁性变化的频率而改变。他把这种声音称作“电流音乐”。大约在1860年,德国的赖斯第一次将一曲旋律用电发送了一段距离,他把这个装置叫作“电话”,这个名称于是沿用下来。直到1876年,美国的贝尔终于发明了第一台电话机。电话及此前发明的电报的运用,使军事通讯产生 19 1837 日,莫乐报通信。 极管。 同年日本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 际 贸 易 概 论 -学习报告班级:生技12-1 姓名: 学号:20126196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探讨了各个时期国际贸易的变化,最后简要概述了当前形式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资源问题,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致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的出现。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这个时期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这为国际贸易的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大发现更是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而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