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我国产业政策30年成功经验

合集下载

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历程、特点与前景

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历程、特点与前景

万方数据⑤鼓励外资参与西部大开发。

从2000年3月起,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向西部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扩大外资的投资领域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这一阶段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外资到位率提高;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相对下降;FDI的技术含量明显增加,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围公司中纷纷在我国没立分支机构,FDI的质量提高;一些内陆省份城市和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较好的城市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投资来源地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

5.成熟稳定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我国加入wTo。

在此前后,对FDI的政策和法规作了相应修改和完善:①对外商投资企业法规的修改。

为了使我国的外资立法更好地符合国际投资规范,而外商投资企业法也要更加符合wTo规则的要求,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对《中外合经营企业法》以及《外资企业法》进行了有关条款的修正。

2001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进行了第二:次重大的修改。

这三部外商投资企业法律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更加符合WTo相关协议的规则。

②取消与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相违背的法规政策。

为了适』皿加入WTo的需要,我国取消r有关外商投资法规申与《与贸易有哭的投资措施协议》规定不符的内容,包括:取消当地成分要求,取消我国外商投资法律中进f1用汇限制(外汇平衡规定),取消“以产顶进”,“替代进n”的规定,取消销售比例限制措施,取消那些国内法或行政命令项下的强制性或可予强制执行的措施,或为取得优惠地位所必须的措施.以及有关限制措施,删除外商投资法中存在的其他产品出口及进口限制条件的投资措施、出Lj产品及数量限制措施以及地方性的法规涉及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列举性规定不符的国民待遇和数量限制措施。

③完善FDI的产业政策。

我国政府按照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引导外商向目标产业投资的综合性产业政策。

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1. 引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自197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30年。

这个时期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成果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2. 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2.1 坚持市场经济理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决定放宽市场的管制,倡导市场经济,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之一。

市场经济可以有效配置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2.2 推进产业升级30年来,我国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引进外资等方式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了国内经济的竞争力。

这一经验表明,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2.3 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开展对外贸易合作,扩大贸易规模和优化贸易结构,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一经验表明,开放合作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3. 政治改革的基本经验3.1 推进法治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建立了一系列法治框架和法律制度,为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经验表明,法治是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3.2 推动政府改革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逐步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了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

这一经验表明,优化政府机构和提高政府效能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3.3 建立科学决策体系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建立了科学决策体系,充分利用各类数据和科学方法,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这一经验表明,科学决策对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4. 社会改革的基本经验4.1 推进教育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加大对教育投入和改善教育质量。

这一经验表明,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4.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国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改革开放30年之八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之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

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

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8)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经验、趋势与完善路径

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经验、趋势与完善路径

19 经济增长率达到 1 . % , 民经 济运行 中出 93年 35 国 现 了集 资热 、 股票热 、 房地产热 、 发区热等现象 , 开 通货膨
收稿 日期 :0 8—0 2 20 7— 0
作者简介 : 万勇( 97 ) 男, 17 一 , 江西九江人 , 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为经济增长理论 、
( )19 20 五 9 8~ 0 2年 的 宏观 调控
控就很成功 , 调控效果 也令人 瞩 目。调控 时机的把握 是
20 0 8年 第 4期 总 第 12期 5
南京财经大 学学报
Junl f aj gU i r t o i n eadE oo is ora o N ni nv sy f n c n cnm c n e i F a
No 4, 0 , 2 08 SeilNo 52 ra .1
务上 , 虽仍 以压 缩社 会总 需求 、 抑制 通货 膨胀 为 主要 目
标 , 同时也提 出了“ 但 实行 总量控 制的 同时 , 出结 构调 突
图 1 改革开放 3 O年 来我 国 经 济增 长 率
( )1 7 一 9 9~1 8 9 1年 的宏 观 调 控
整” 的任务 ; 在调 控手段 上 , 调 “ 强 特别 要 注意更 多地 采 取经济手段 ” 明显加 大 了财政政策 和货 币政 策的力 度。 , 通过调控 ,9 0年经济增长 率降到 3 8 , 19 . % 经济 出现 了下
改革 开放 3 O年来 , 国经济建设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 我 成就 , 这与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分不开 。对 3 0年来 我 国 宏观调控 进 行 总 结 , 利 于我 们 制定 科 学 的经 济 发 展 有 政策 。

改革开放30年心得体会:要把从中国国情出发与借鉴国外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30年心得体会:要把从中国国情出发与借鉴国外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30年心得体会:要把从中国国情出发与借鉴国外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从中国国情出发与借鉴国外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从中国国情出发是改革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无论是在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还是在企业管理中,都应该将实际需求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次,在借鉴国外经验时,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外国的模式和经验,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只有将国外的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另外,借鉴国外经验也需要审慎处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先进模式,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有所创新。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这条道路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

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能够在改革开放中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此外,改革开放还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在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挑战在于我们需要面对和应对全球化的竞争和风险,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最后,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不仅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也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分析近30年我国经济增长和周期状况

分析近30年我国经济增长和周期状况

• 3.引进购买国外现成的技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形成自己的产业,利用低成本
优势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扩张,从而成就了国民经济的持续 增长。
挑战&对策:
• 中国经济整体和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面对着两个方向上的重大挑战:
• 1. 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问题。
在外部技术来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实现今后 若干年进一步的产业升级,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尽管速 度会低一些。
• 在1958—1962年,经济泡沫较多,经济增长率曾经一下子高涨到21.3%。
• 后来,正常的经济数据和经济情况得以显露,到了1960—1962年的三年之间,中
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回落。
• 经受过三年灾害之后,中国调整了经济运行,1964年的经济增长回升到了18.3%。 • 随后1966—1976年的十年,中国经济又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但是,期间由于国防
发生变化。
• 一是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目前我们国家总体上已经越过了刘易斯的拐点,人
工成本处于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同时这几年能源、农产品、土地、环保成本都 在上升,我国的成本优势已经被大大削弱。
• 二是技术来源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前三十年我国产业升级主要靠引进技术,那
个时期我们和国外的产业差距很大。经过三十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外的产业差 距已经大大缩小,中国企业现在需要购买的技术往往是国外企业正在使用的技 术,而国外企业要把自己正在使用的技术卖出去他自己就很难生存。
关键词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 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课件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课件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1985.4.5 中国建立第三产业统计 1992.6.1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2001年,国务院转发国家计委《“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四、 解放思想 加快发展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1.从旧的产品观、产业观和财富观中解放出来,提高对服务产品、服务产业和服务财富的认识。 树立新的价值观、产业观、财富观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Hale Waihona Puke 2.从工农业是“当家长子”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提高对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 在分析服务业演变历史、趋势和成因的基础上,把握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规律
14132
3416
382
33639
25040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呈现明显的升级趋势。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1991-2003中国第三产业四层次增加值比重(%)
年份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1991
48.4
32.3
9.3
9.2
1994
45.1
35.8
9.5
8.6
*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一、发展历程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第三产业: 指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1935 A. G. Fisher:《安全与进步的冲突》 提出 1940 Colin Clark:《经济进步的条件》 推介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再转移到服务业 克拉克大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 50年代 西方普遍接受 苏联 东欧 中国长期抵制 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改⾰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中国实⾏改⾰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005年,国内⽣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均国内⽣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民⽣活⽔平和质量得到改善。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

⽬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和社会。

中国正式加⼊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步扩⼤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

中国⼈⼝多、底⼦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均⽔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平不⾼,资源环境压⼒加⼤。

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分配差距扩⼤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

在我们这样⼀个有着⼗⼏亿⼈⼝的⼤国⾥,全⾯建设⼩康社会。

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

今后⼀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展的主要⽬标:⼀是在优化结构、提⾼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均国内⽣产总值⽐2000年翻⼀番:⼆是资源利⽤效率显著提⾼,单位国内⽣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平。

实现这些⽬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

在理论创新⽅⾯,中国认真总结⾃⾝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在科技创新⽅⾯,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标和⽅针。

在体制创新⽅⾯.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明确了各⽅⾯体制改⾰的重点任务。

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三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

三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

三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一本文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界定本文以文化产业政策为题,有必要对“文化政策(Cultural Policy)”、“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和“文化产业政策(Cultural Industries Policy)”进行区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10月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国际公约》中对“文化政策”进行了比较完整和权威的表述:“文化政策是与文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可分为多种层次,既可以是本地的、国家的,也可以是地域性或国际性的。

这类政策与措施的共同点是专注于文化。

[1]“文化政策”是国家实行文化管理的战略、目标与方式、手段的有机统一体,也是国家在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领域实施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的总和。

“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的政策与措施体系。

产业政策是在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指导下的一种有差别的“倾斜性政策”。

政府通过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产生一种外部性,并以其来修补和校正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2]“文化产业政策”是指文化政策范畴内有关产业发展部分的政策、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它隶属于文化政策范畴,叶南客认为文化产业政策是“各级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目标、弥补修正市场机制缺陷而制定的带有特定导向性的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等规章条款系统。

”对于文化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外延,学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贾旭东认为,所谓“文化产业政策”即关于中国文化的产业政策,或者说是关于中国要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

[3]张玉国认为,“文化产业政策”是规定文化领域内“所有权问题、内容管理问题和文化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的政策体系。

[4]陈杰、闵锐武认为,“所谓文化产业政策,就是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文化产业关系,规范文化产业活动而制定的政策。

改革开放30年: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内蒙古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分析[摘要]在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是指执政党、政府、立法机关和相关政策研究人员,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要求和态势,以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管理文化产业时,所采取的规定、规范、规划、计划、原则、意见、要求、措施等。

国内外相关经验表明,就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政策创新才能得以解决。

只有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才能为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稳固长久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改革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进入以资源和投资为驱动要素转向技术、信息和知识经济驱动要素为主的增长阶段。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或重要经济部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主导要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程度和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在内蒙古,文化产业各行业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的旅游业、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工艺品业、演出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等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作为文化产业资源的草原文化,有着明显的特色优势和极大的开发潜力。

但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面对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人才严重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和管理能力较弱、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等制约因素,这就必然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强有力的主导、扶持和推动。

在“健全完善文化产业行政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有待时日的情况下,政策便成为见效最快的扶持手段。

内蒙古应在借鉴国内先进地区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政策框架和本地权限内,制定出扶持力度更大、可操作性更强的文化产业细化政策和配套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分国家和地方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又可以分为综合类和行业类两种。

一、国家层面的综合类文化产业政策(一)我国自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一直是严格地作为事业来发展的。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市场精神和大众娱乐需求,使广州、上海等走在时尚前沿和引领文化消费的城市,在娱乐业、休闲业等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太密切的行业中,率先出现了文化的产业化萌芽。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把握未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段历史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主要成果、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通过引进外资、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措施,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导向和有力推动。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改革路径。

同时,也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避免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情况。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也要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态度。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国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一些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机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一成就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开放贸易政策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

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化: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

我国利用外资政策30年发展及其启示

我国利用外资政策30年发展及其启示
, 、
策 逐 步 完 善外 资政 策 体 系 扩 大 开 放 领 域 吸 引外 资工 作取 得 了 巨


内 市 场 完 善 的投 资 硬 环 境 和 公 平 的 投 资 软 环 境


大 成 就 外 资 已 经 在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中扮 演 了 举 足 轻 重 的 角 色 我 国 利


◆ ,

用 外 资的经 济效益 达 到最 佳 的水 平


鼓 励 外 资 重 点 投 向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先进 制造 业 现 代服务业 现 代农业 和环 保产业 注 重 引进 高附加


对 于 管 理 理 念 先 进 技 术 的 引 进 逐 渐 重 视 (2 )从 重 数 量 到 重 质 量 在



监 测 与调控参考指标


资对我 国经 济 的持续 快速 增 长发 挥 了重 大作用


自主 安 排 空 间 构 筑 有 效 的 产 业 保 护 和 经 济 安 全 体 系


在 我 国 利 用 外 资 的 巨 大 成绩 背后 是 利 用 外 资政 策 的不 断发 展
调 整 和 完善

同时 要 加 强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的 产 业 导 向 和 地 区 导 向 通 过 对 利 用
2 0 0 9 年第 2 期
我 国 利 用 外 资政 策 3 0 年 发展 及 其 启 示
上 海 交 通 大 学凯 原 法
学院
陈越 峰 胡斌
国 家 商务部 监 察 局
19 7 8

年 以 来 我 国政府 坚 持 对 外 开 放 积 极 利 用 外 资 的方针 政

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可持续性分析

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可持续性分析

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可持续性分析作者:杜克猛来源:《商情》2013年第27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干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等。

本文也分析了由于我国存在丰富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外汇储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及政府积极主动地经济体制改革等这些优越条件,我国经济奇迹是可持续的。

【关键词】经济奇迹经验经济体制可持续性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中国大陆的GDP 总量达到472564亿元,合7.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人均GDP达到5434美元,首次突破5000美元大关,而在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为3645亿美元,人均只有190美元,33年来我国GDP年实际增长率为9.9%,而世界平均水平仅为3.3%,人民的生活水平每十年就翻一番,而同样的成绩美国花了30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被公认为是一个奇迹,33年的改革实践我们虽然付出一些惨痛的代价,但也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一、中国经济成功的经验(一)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后期世界出现了两种经济体制转轨方式即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了激进式的改革即休克疗法,对经济体制各方面进行全面变革,改革的结果是,总产出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呈L型曲线,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失业大幅度增加,汇率贬值,出口不振,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下降到美国的1/10。

而同期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却使中国摆脱了贫困的苦恼,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我国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

我国改革首先由农村开始,在农村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开始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减少了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经验和展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经验和展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经验和展望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01期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总结3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

经过30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伟大历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建立和完善为基本线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目标探索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展开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和宏观间接管理体制,相应推进了价格、流通、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设立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

改革目标的探索,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体制应该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

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不断深化。

——框架构建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

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阶段。

主要进展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培育市场体系;国家计划管理总体上实现了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构建了新型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实行汇率并轨,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加强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职能;开放了一批新的沿江、沿边及省会城市,加入了世贸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解析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解析

——温家宝(2005)
7
中国不能没有深圳,因为它是改革的试验场、实验地。如 果深圳实验成功了,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邓 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是走得通的。 深圳是中国胸前的一枚勋章。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 深圳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
——李光耀(2005)
示范区。
“四个中心”:与香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全球性的 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27
6. 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
五大转型:
空间功能由经济特区功能为主转向以国际化城市为主(赶超香港、新加坡) 经济形态由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務经济为主。 发展路径从经济聚集为主到经济辐射为主。 发展重点由经济建設为中心转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 展。 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政府维护公平;市场追求效率。
解放思想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1
讲座内容
一、深圳30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二、解放思想的几大问题 三、深化改革开放的几点思考
2
一、深圳30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3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
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 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邓小平(1984、1992)
1990年,创办证券交易所。
1991年,创办麦瑞公司。1993年,创办研祥智能公司 。
14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1985-1992)
1988年,“蛇口风波”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重要讲话 1992年,“股票风波” 1987年,GDP突破50亿元 1989年,GDP突破100亿元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30年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30年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30年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本章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本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中国开发区30年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思路

中国开发区30年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思路

中国开发区30年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思路[摘要]中国开发区是在经济特区建立之后兴办的特殊经济开发区域。

基于开发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开发区。

近30年来开发区在投资环境、经济总量、效益水平、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新时期开发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开发区如何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有必要在开发区功能整合、目标优化、体制改革、资源集约、绩效评价、动态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突破。

中国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近30年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梳理开发区的历程、成就、经验,展望新时期开发区发展形势与思路,对于开发区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开放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那里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四个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比邻香港、澳门、台湾的优势,大胆吸收境外资金、技术进区投资,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形势较好。

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特区等地之后,明确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5月正式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为使这些城市尽快形成较为配套的基础设施,创造对外资有较强吸引力的“小环境”,推进这些城市的经济技术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这些城市“有些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某些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

由此,在这些沿海港口城市首批兴办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其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

近30年来,我国已批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工业园区54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分析我国产业政策30年成功经验
中国产业政策30年成功的经验
令人担心的是,之所以现实中还存在大量政府产业政策失败的案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产业政策被某些政府官员或者少数利益集团劫持,用以保护他们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文| 王勇
“产业政策”是一个让经济学家们十分纠结的问题。

大多数受过正规训练的经济学家对于“产业政策”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为什么相信政府会比市场机制本身更能有效地甄别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为什么不依赖“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去自然地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而要去依靠政府来“选择赢家”?
为什么大家怀疑“产业政策”
这是一种合理的怀疑。

但是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教科书中已经有不少经典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来解释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比如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存在“外部性”,或者存在协调失灵等等状况,并且还有足够多的实证证据表明这些市场失灵的情形并非经济学家的主观臆造,而的的确确都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大家对“产业政策”如此怀疑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实际政策操作过程。

首先,政府是否有能力比私人更好地判断市场失灵是否存在以及诊断问题的根源所在?其次,政府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去发现并及时诊断这种市场失灵?再
次,政府官员是否有足够的良心去真正帮助提高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借此去谋取私利或者受到利益集团操纵而为少数人服务?第四,即使是一个充分爱民的政府,它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和能力去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最后,也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政府的政策成本是否低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所带来的好处?如果这五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产业政策就可能会失败。

事实上,这些考虑不仅仅只适用于对产业政策的分析。

正如哈佛大学的Dani Rodrik指出的那样,为什么经济学家们对于教育、健康、科研等方面的政府政策都普遍比较认同,而偏偏对于“产业政策”就有着先天性的歧视和怀疑?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对“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结论各不相同,缺乏系统性的支持。

中国产业发展的讨论都不可能抛开政府去谈
如果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读相关的产业政策的案例研究,我们却经常又会觉得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很多时候都的确是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对于亚洲“四小龙”的各种产业政策的案例研究已经有很多了,其中政府所起的正面促进作用几乎无人质疑。

即使撇开亚洲四小龙的例子不谈,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成功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

在那些成功的具体案例中,由于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同,从而成功的产业政策的具体形式也是不一而足,而且常常富于创造性地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但是在理论讨论中,人们却常常不约而同地将“产业政策”自动归为中央政府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要更加直接和明显。

这一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就已经明确地体现了出来。

换言之,即使中央政府的宏观产业政
策目标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公共财政结构,最后地方政府的实际产业政策执行还是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很多公共品的供给诸如道路桥梁通讯水电医疗教育等等在很多地方本来就是不足的,而银行和土地等资源也都是国有,司法与行政独立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约束也使得任何关于中国产业发展的讨论都不可能抛开政府去谈,这和很多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之所以现实中还存在大量政府产业政策失败的案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产业政策被某些政府官员或者少数利益集团劫持,用以保护他们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几个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
虽然有种种问题和缺陷,但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抹杀的。

那么就产业政策而言,中国经济到底在哪些方面具有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呢?
首先,大胆尝试、因地制宜。

中国政府几十年的执政经验中,“搞政策试点”是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

它背后的逻辑就是承认政府不是万能的,计划与现实并不总是匹配的。

在发展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成功就加以逐步推广;如果不成功就吸取教训放慢步子,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

正如很多产业政策案例所揭示的那样,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所面临的约束性条件经常是不一样的,而可供选择的政策选择集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成功的产业政策经常是特定于当时的具体情况的,如果盲目地认为必然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业政策的“圣杯”,然后进行教条化的执行,结果往往是徒劳和失望。

其次,市场识别、政府扶持。

有很多新兴的产业在政府扶持之前就已经在市场上自发地存在了,并且已经展示出它的发展潜力,但是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妨碍了企业和产业继续做大。

这时候政府再去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企业去解
决这些问题,如果可以并且不需要花特别大的力气。

那么就说明这个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不需要长期依赖政府的保护就可以很快形成规模并具备市场竞争力。

第三,充分利用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

中国的改革逻辑是先开放产品市场再慢慢开放要素市场。

对于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较低的地区而言,如果一个新兴产业的产量不能输出到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那么产业的规模就不可能快速扩大,“干中学”所带来的提高生产率的潜力也就无法充分挖掘。

另外,如果产品只用于当地消费,那么也会更大程度地伤害现有的生产替代性产品的企业,更容易引发行业间内耗以及寻租行为。

中国的出口推动的产业政策帮助了当地政府和产业更加认清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同时也更加认清了现有政策制度的相关环节上的局限所在,再加上与争夺国内市场相比,争夺国际市场时来自于国内的政策阻力比较低,这些都有利于产业和相关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并且将改革再慢慢引导到要素市场。

而且中国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外国投资者为了最大化利润自然有动力去选择他们所认为的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这样外国投资者在客观上也帮助中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且提供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的关键性投入。

同时这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内的竞争。

第四,重视海外留学人才,吸引他们回国创业。

由于国际专利的保护或者国家安全的原因,对于一些涉及比较高科技的产品的产业,必须有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专家亲自指导才可以研发相关产品,从而避免以高额的垄断价格从国外大量进口甚至买不到。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明智地抵制了所谓“人才流失”的恐惧而放松了对出国留学和进修的限制,从国外大量“进口”教育。

事实证明,这些都为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很宝贵的人才准备。

第五,产业升级和调整过程中讲究“渐进”,兼顾政治稳定。

当新的产业尚未完全成熟,吸纳的就业能力还比较有限,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和培训都需要时
间,各种社会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尚未健全,这时如果马上就完全放开国际市场,就会完全冲垮现有的产业。

导致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原有旧产业的工人对于产业升级和全球化的抵制和不满,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如何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引导产业的平稳交替和升级,这是政府产业政策中不能忽略的棘手问题。

但必须澄清,笔者并不赞同对“夕阳产业”进行永久性的保护,那是愚蠢的想法。

政府具备的优势
对新兴产业究竟扶植不扶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政府在事前的先验判断:该产业是否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以及该产业的发展是否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产业政策是有效的,那么一定是政府可以更有效的办到但是市场办不到或者办不好的。

归纳一下,就产业政策而言,政府相对于市场主要有如下优势:
政府可以强制性征税(比如通货膨胀税)并且可以强制性惩罚个体(比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财产,甚至将人枪毙),市场本身不具备这些政策工具。

更一般的,政府可以制定游戏规则并且强制执行,但是市场规则总是自愿交换。

政府可以非货币性地补偿和奖励经济主体,但是市场有时候无法做到。

比如政府可以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但是这个称号无法用金钱买到。

一般情况下,政府要比任何私人组织都有更加强的资源动员的能力。

政府的目标函数与很多市场主体的利己目标不一样,所以有可能有激励去处理和纠正市场失灵或者市场不完备的问题。

有些经济资源本身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比如中国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土地。

令人遗憾的是,政府的超市场的能力是一把双刃剑。

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否是一只“颤抖的手”?经济学家们将继续纠结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