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简析

合集下载

【图文】福建2013高考作文分析

【图文】福建2013高考作文分析

一是就后半首诗论坚守,可以坚守一种道德、法律、亲情等等;二是就前半首谈渴望一种自由,如摆脱父母的束缚、常规(类似于叛逆);三是综合看,就是既要自由又要有所坚持,正如风筝一样。

” 一般来说考生都会写‘扎根’这个主题,和去年得作文题相比,给考生自由发挥得空间不大,所以看似好写,但要想写出彩、得高分却不太容易。

” 今年的作文题可能有考生会立意于'不要约束'、'需要自由'之类的,这样就背离了材料的内涵,我觉得还是围绕'扎根'这个主题来写会比较合适;其次,要想拿高分,考生就得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生命因流动而美丽还在学生时代,我从课本上读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句子,当时整个人好像被仙气灌注了似的,一下子通体清新、鲜活、明亮起来。

河水流动了,不会腐臭;门轴转动了,不会被蛀;那么,生命流动了,岂不就可以“长寿”?这种流动欲,强韧地伴随我一直走到了现在。

在我看来,生命因流动而新鲜!婴儿是很喜欢“流动”的,从爬到站,再到行,不知经历了多少个跟头,摔得鼻青脸肿,依然不肯罢休;什么东西,他都想看,想摸,想尝,根本不在意那些东西是否脏兮兮,是否危险暗藏?因新鲜而无畏,因新鲜而探寻,因新鲜而激动,于是和朽气沉沉的老年人,甚至成年人、少年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难怪北大诗人林庚呼吁要拥有“婴儿眼光”,美国诗人梭罗提倡“黎明感觉”呢!生命也因流动而灵慧!很多人激赏孔子的坚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感叹孔子的丰赡,思想如宗教一样,泽被一代又一代人!但从教育的角度讲,我更喜欢他的灵慧。

比如脑袋一根筋的樊迟问他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即父母生前,依据“礼” 侍奉他们;父母死时,依据“礼”安葬他们;父母死后,依据“礼”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惟其疾之忧” 有点古怪吧?可是仔细寻思一下,又很合理。

父母不担心孩子的态度、能力、习惯、勇气,只担心孩子的身体,这说明孩子很自立、很自强啊,这不就是最好的孝么?这是多么灵慧的回答啊,没有经历佛家所说的持戒、入定、生慧的程序,也能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思想,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多么神奇啊!生命更因流动而充满力量!流动并非一马平川,也会遭险滩,遇磐石,迎飓风,所以抗争与搏斗在所难免。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与往年的比较,难度上大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大部分题目还是跟以往考试的设题角度保持一致。

全卷综合考察了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视学生们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生体验的理解。

古诗文背诵默写部分,均是考纲所要求的必背篇目,今年较之往年,没有考让学生头疼的《离骚》,大部分诗句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句,难度降低,平时注意积累,这6分不难拿满分。

文言文阅读部分,与去年难度基本持平,考察的体裁依然是山水游记散文。

考点还是对于《考试说明》中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考查,翻译句子时需要将句子放在文本语境中具体分析才能表达出完整准确的意思,注意特殊意义及用法的词句才能准备把握采分点。

古诗歌阅读部分,今年考的是一首宋诗,与去年、前年一样,是一首写景诗。

设题有些不一样,今年“绿”的妙处这一考题考查的是练字炼句,是近几年福建语文高考所不曾出现的题型,但是学生在省质检、市适应性考试都遇见过这样的题目,所以下一届同学,在备考时要注意多复习练字炼句类的考题。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部分。

今年文学名著主观题考查的是《三国演义》、《红楼梦》,让学生概括的情节并不是很偏,都是一些主要情节,所以大家在复习名著时要多花时间,多读两遍,这种属于送分题,一定要收入囊中。

文化经典今年与去年一样,为孔子和孟子结合来考查,主要考察最基本的儒家关于“仁”的见解,难度不大,大家复习备考要注意全面理解儒家的“仁”。

论述类文本部分。

本次考试的文本很有意思,能够吸引学生眼球,也比较对学生的胃口。

关于论述类文本,学生要学会找准文章信息,注意筛选信息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

今年文学类文本依然考察散文阅读。

对于散文阅读,学生是比较怕的,对文章结构把握不清、文章主旨把握不住是学生散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今年散文阅读除了考察文章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考察了重要句子的作用与含义。

新高三的同学们在做散文复习的时候,请注意阅读散文的方法,训练找文章主旨,以及解释文章重要词语、句子含义和作用的题目答题。

2013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解析

2013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解析

2013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解析杨红兵原题回放阅读下面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或套作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试题解析一、专家意见2013年福建高考材料作文卷品读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

语文教育专家点评此题审题难度不大,思考空间大,着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潘新和认为,这道题所"供"之"料"是诗歌,内涵较丰富,属于"半隐性命意",诗中阐明了作者"一半"的观点:"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拒绝这种'自由'"就是显性"命意";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

就"命意"而言,"隐性"的优于"显性"的。

考生要理解该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长陈岩立认为,今年作文材料充满诗性,同时蕴含理性思考,展示了多元的矛盾关系。

而矛盾是议论分析的基础。

知性与理性兼具,避免了考生在写作时空洞抒情。

对考生来说,能否透彻、到位地理解材料的深层意义,决定了其作文水平的高下。

一般考生可能会关注到流星与树根、天空与地层、理想和现实的这几组矛盾冲突。

层次高一些的考生会关注到流星如果没有地球引力,在空中就会无依无附,没有束缚("自由")的代价是没有归属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高考作文之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

高考作文之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篇一: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考题解读】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

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

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

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

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解读与范文

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解读与范文

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解读与范文作者:颜伟斌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3年第38期【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题指导】这是一道诗歌类材料作文题,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理解材料的基本含意。

要紧紧把握材料的两个基本意象“流星”与“树根”,同时,诗中出现了“自由”“扎进”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色彩的字眼,因此考生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命题者的审题指向:“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自由是不可取的,要做“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人。

简单说,就是“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考生据此可以顺向从“树根”的角度写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逆向从“流星”的角度写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从“无依无附”“深深地扎进”等关键词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无根”与“有根”的选择取舍,等等。

可见,这个材料的诗意和思辨色彩很浓厚,写作的范围也比较宽广。

考生在写作时,必须注意体现健康积极的价值指向,阐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诠释生命历程的故事,揭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全面解读,就文体而言,该题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写,但是想写好都不容易。

一般来说,写记叙文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叙事还是写人,都要凸显主题,但关键是要写出具体可感的情节,表达真情实感。

写议论文,要有鲜明突出的中心论点,要明确表达自己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的理解。

在论证过程中要力求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说深、说透,同时还要注意思考的辩证性。

2013年福建高考高分作文解读及评析

2013年福建高考高分作文解读及评析

2013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内心的“灵魂”人生在世,需要有立身之本。

何为本?我想,就是扎进地层的“树根”,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灵魂就是深入地层的树根,有了它,大树才有茁壮成长;反之,如果我们失去了灵魂,就会像没有了引力束缚的流星,最终陨落在天际。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各界人士都在热议高论,采访他的人如过江之鲫,文学爱好者也在突然暴涨,书店里的莫言著作被一抢而空,相干不相干的大学则在邀请莫言当名誉教授,面对此情此景,莫言很淡定,他声称自己很希望能够回到老家高密继续安静地创作。

正因莫言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没有因为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写作的初衷。

他坚守自己文学创作的初衷,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人生进行深刻的体悟,于是他写出了像《我们的荆轲》《蛙》等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终被诺奖青睐。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过:“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仍有这样的体悟,写出这样的文字,这离不开他对生活的态度。

“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正是林清玄这种队生活从容、淡泊的传统观念,使他的作品富有哲理与内涵。

林清玄守住了内心深处的灵魂,成为了生活的主人。

对生活,他并没有因当今的快节奏而改变最初的坚守,反而体会得更加深刻透彻。

他守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深思,让我们从他所阐述的茶道与佛教中体会出无限的哲理。

反观刘铁男,以为原本人人敬羡不已的副部级高官却在一夕之间成为了人人唾弃的贪官,究其原因,难道不是以为他丧失了内心深处的灵魂吗?做人当诚实,做官当清廉。

可是他呢?造假、受贿、骗套国家贷款。

名人、高官若是偏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他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发展迅猛的时代,有太多的事物让人偏离了初衷,肆意排放污水的黑心厂家,还有那向黄埔江扔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

是啊,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亦如顾城先生所说的因为失去地球引力而获得“自由”的流星一样,终在天际陨落。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2)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2)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1. 引言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是一项重要的考试,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就该作文题目展开讨论,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范文示例。

2. 作文题目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为《理想与现实之间》。

3. 作文思路3.1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与现实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理想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而现实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来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探讨如何在现实中追求理想。

3.1.1 个人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可以探讨如何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对理想的追求,如何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3.1.2 社会层面社会的理想是一个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着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

可以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如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来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3.1.3 国家层面国家的理想是一个繁荣富强、安定和谐的国家,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着各种问题。

可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来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2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3.2.1 理想的价值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是激发个人潜能的源泉。

可以通过阐述理想的价值,如激发个人创新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来探讨理想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3.2.2 现实的约束现实是人们面临的现实条件和限制。

可以通过探讨现实对理想的制约和约束,如社会环境的限制、经济条件的限制等,来分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3.2.3 追求理想的过程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和努力,而这个过程和努力就是现实。

可以通过阐述追求理想的过程和努力,如克服困难、经验积累等,来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 范文示例以下是一篇范文示例,仅供参考:# 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经常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

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

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题解读】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

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

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

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

考生可以通过‚由果溯因‛弄清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诗人先表达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2013福建高考语文作文

2013福建高考语文作文

2013福建高考语文作文2013年的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梦想与现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启发性的话题。

梦想和现实,是两个似乎相互矛盾却又密不可分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在现实中,梦想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和阻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梦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未来,这个未来可能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艺术家、医生,或者是实现某种社会理想。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它能够激发人们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的勇气和信心。

正是因为有了梦想,人们才会在现实中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些人因为家庭的贫困而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些人因为社会的不公平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在现实中屡屡受挫。

这时,我们就需要正视现实,去寻找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然而,梦想和现实,并不是水火不容的。

相反,梦想和现实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梦想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是我们脚下的大地。

有了梦想,我们才会在现实中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己;而在现实中的经历和收获,又会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梦想。

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梦想和现实看作是对立的,而是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也要保持乐观,不放弃希望,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总而言之,梦想和现实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概念。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在现实中脚踏实地,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3福建高考作文范文

2013福建高考作文范文

2013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篇一: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考题解读】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

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

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

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福建卷)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福建卷)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福建卷)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福建卷)2013年福建质检满分作文及点评14.【福建卷】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

2013年福建高考省质检昨日开考,考语文和数学,今天考文综/理综和英语。

省质检堪称高考的风向标,命题思路和题型分值与高考非常接近。

今年省质检作文考的是新材料作文,给了一段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的文字,要求学生就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福州三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高三语文集备组组长张璐老师认为,今年作文题是一道好题,可以引发多个不同角度的思考,又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能够考查出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

作文题也在上引发热议。

一下就想到‘七年之痒’,是不少网友的反应。

也有高三学生表示,确实写了七年之痒。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王立根说,考生要写好,需要有灵活的思维,从材料到社会、人生,写出自己的感悟。

哪怕是写七年之痒,只要是从材料中悟出的并且说得通,也未尝不可。

张璐老师认为,今年省质检的语文试卷总体平稳。

今年《考试说明》新增5篇要求背诵默写的古诗文,这次省质检就考了两篇,分别是《送东阳马生序》和《天净沙·秋思》。

与往年相比,今年语文卷的一大亮点在于,在诗歌鉴赏、语言应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等主观题部分,标准答案中都提到言之成理即可。

也就是说,今年对考生的答案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度。

【2】天行有常,一个人只需七年便可脱胎换骨:万物有序,发展的长河从不会因个人的停歇而阻止。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在事物滚滚向前的浩浩大队中,唯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湮没于历史的洪水中,被无情碾碎。

随着社会日愈加快的步伐,身处于其中的我们应时刻警觉自身的更新。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考题解读】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

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

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

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题稿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题稿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题稿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刘远军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题目的考点分析及其思想方法的体现《考试说明》关于写作部分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能力”。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直接指向了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的写作,考察的是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考查。

赋分为70分,能力层级为E级,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中之重。

作文考题的命题形式仍延续近年来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相较于前两年的命题,2013年在材料和要求语中加入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这一引导语,旨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对接“议论文或记叙文”这一文体要求。

其它要求近年未变。

不变中体现着一种坚持,即强调文体意识,强调自主意识,反抄袭套作。

文体意识模糊、抄袭套作严重是话题作文时代的积弊,故而以“友情提示”来提醒考生勿蹈覆辙。

强调自主意识这一点基于福建命题工作者对材料的开放态度,区别于其他省市卷中常有的提示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福建命题者给了考生审题立意更大的自由度,包容度,给考生提供了超越、反思、批判的空间。

命题材料的选择体现了福建卷对思辨性的追求。

材料的选择是材料作文命题的关键,选择何种材料入题体现着命题者的价值追求。

2013年福建卷选用的材料为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

虽为朦胧诗人的作品,但诗意并不朦胧,故命题者可以不加改变地拿来作为命题的语料。

命题者看中这段材料的原因大概是这首诗内容上存在的“二元对立”提供了议论文写作思辨的可能,同时,诗歌中“自由”、“扎根大地”这些词间接地指向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社会现实。

2013福建卷作文分析及例文

2013福建卷作文分析及例文
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就“命意”而言,“隐性”的优于“显性”的。考生要理解该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其次,该诗之意是“好。该诗的规定性较丰富,可以发掘的空间较大。这些都是该题值得肯定之处。
(3)开阖有度,一气呵成。从文章材料的组织来看,从文学写到文化,从文化写到人的精神家园,大量列举触目惊心的事实的同时又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全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如果只看到流星,没看到状态、原因等对比,或与材料有所偏离,写不出高分作文。只有贴近材料,全面还原和揭示材料的多对矛盾,分析、思考得更为深入,分数才会更高。
三、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考生临场容易发挥。
此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析主旨。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的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做事。所以,让我们扎根民族文化的厚土,守望那千年的美丽,拒绝无所依附的“自由”,给自己一个宁静踏实的精神家园。
【点评】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流星的“自由”和树的扎根。只有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精神上才能有所依附,才会建立起宁静踏实的精神家园。角度准确,材料丰富,极具说服力。
福建一考生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引言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是一道经典的命题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是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文章,考察考生的文思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命题要求以及我对该题目的个人看法进行分析和阐述。

背景介绍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是“改变与不变”。

这个题目立足于当下社会的变革和变化,引导考生思考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应对变化的态度。

这个题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命题要求从命题要求来看,本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改变和不变的理解和思考。

在文章中,考生应该全面分析改变和不变的原因、影响和态度。

此外,考生还应该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社会现象来进行论述,以体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力。

个人看法个人而言,我认为改变和不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社会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着许多选择和决策,对待改变和不变的态度将决定着个人的发展和生活品质。

首先,改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只有不断追求改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不变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和积累。

尽管社会在不断变革,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坚守和保持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不能轻易被改变所冲击。

在面对改变和不变时,个人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改变,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态度,迎接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不变,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

综上所述,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改变与不变”是一道充满哲理和思考的命题作文题目。

通过对改变和不变的分析和论述,考生可以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个题目能够引导考生思考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指引和借鉴。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6分)1、(6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3)?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6)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2、(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

世兵,逃乱在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

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2013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

2013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

2013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篇一: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简析】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简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材料性质:引用诗歌类(关注人生、哲理)材料内容(关键词):顾城,《忧天》,夜空,惊恐,引力,流星,漂浮,自由,树根,深深,扎进,地层。

材料特点:引用诗歌也是材料作文中一种常见的引述材料的形式,福建试卷引述的是顾城的诗《忧天》,其主题含义很集中也并不难于理解,只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挥或是扩展的空间会窄一些,恐怕要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审题立意:挣脱“地球的引力”,“会变成流星”,“在天宇中飘行”,这虽然在事理上说不通,但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是明白的。

就是说事物或人不能完全没有限制和束缚,否则就会失去一定的生命或生活的轨迹。

“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说生命或人生要根植于大地,要有固定的根基和一定的生命花期。

前者说的是人或事物不能追求无限制的自由,后者是说是人或事物要有根基要有限制和约束。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与限制”“扎实与轻浮”的老生常谈的主题。

并且诗意的本身就是一个限制,它否定了“自由”,肯定了“限制”,这恐怕不利于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

(一)星星要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否则,如果进入大气就会粉身碎骨散落成流星。

帆船要在一定的航道上航行,否则,如果陷入茫茫无际的大海,就会变成孤独无助的生命。

学做一棵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大树吧,只有先扎下坚实的根,才能分蘖出繁茂的生命。

(二)每个人都向往追求自由的生命,然而,自由并不是一段无拘无束的旅程;每个人都向往如白云一样舒卷自如地航行,然而,舒卷自如也定然会马上漂浮得无影无踪。

2013NIAN 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解析与优秀作文

2013NIAN 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解析与优秀作文

2013NIAN 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解析与优秀作文【原题回放】阅读下面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或套作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题目解读】去年福建题“树根”与“流星”转向“二元对立”,即由“人生的赛跑”转向自由与约束、脚踏实地与心怀理想的矛盾思辨,与前几年单面思维不同,要求考生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学会立体化思考问题。

尽管顾城诗歌素来以朦胧见称,但这一首诗意浅显、明朗,诗人一开始为地球失去引力而“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与扎根土地的树根做对此,诗人感情倾向明显: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虽说材料审题难度不大,但拿高分并不容易,一方面要求考生摒弃片面思维,“树根”与“流星”的“二元对立”寻找统一;另一方面考生应该保留一点文学与浪漫的气质,不要让现实摧毁浪漫的天性。

这沿袭福建作文命题一贯风格,既体现文化内涵,又要考察考生哲理性的思辨能力。

首先,抓关键词,提炼要旨,选择最佳切口,材料开放度大,可写内容多,从关键词“惊恐”、“引力”、“飘行”、“拒绝”、“自由”、“扎根”等词语中,联系人生与社会,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人生价值追求(生命意义彰显);“根”之本;“根”与自由;脚踏实地与梦想;拒绝诱惑与甘于寂寞……其次,分析矛盾,力求深刻,材料呈现出几组矛盾:流星与树根、飘行与引力、低层与天宇等,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

如果只看到流星,没看到状态、原因等对比,如果只分析自由的法则与代价,或者止步于自由背后约束,没联系厚重的大地,深扎大地执着与坚定,是写不出高分作文。

只有贴近材料,全面还原和揭示材料的多对矛盾,分析、思考得更为深入,分数才会更高。

在具体写作时,考生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表现得浮躁不安,眼高手低,空怀理想,牢骚满腹,缺乏脚踏实地干劲,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

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点评

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点评

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点评题目:阅读下面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或套作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泉州五中沈曦林点评:这首诗出自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

如果把诗歌题目也给同学,个别同学可能免不了会因为题目而偏离诗歌的主旨,写成了“杞人忧天”。

而学生最后在立意的确立上又万万不能受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干扰。

所以如果从流星无依无附,四处飘行的特点和树根扎根地层的特点对比,并分析原因——大地母亲的引力,或是拒绝自由,我想,确立出正确的立意并不是件难事。

但如果抛开诗文,去檃栝以往的范文,或是断章取义,那就谬以千里了。

这个题目似乎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一种艰难的抉择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

福建已经连续四年出这种题型,可见该题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学生临场审题的能力。

【福州一中王兆芳】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现代诗为材料,先表达诗人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语言浅显,主题不新,考生可以不必“惊恐”。

不过,从题目所选用的这段材料来看,有几个问题尚需斟酌:其一,流星是失去引力而成为流星吗?首先,任何物体都受引力所制,地球失去引力,允许假设,但流星恰恰是某优游状态下的星体受到另一星体的引力牵引而脱离原有轨道,划过天空,为我们所见,才称为流星的,所以“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成为流星”一句不合事理,甚至语义相反。

其二,在天宇中漂浮的自由,和扎根土地的扎实,并非一对相反的概念。

“自由”和“限制”相对,如诗中的“引力”的牵制所示;而“扎实”和“轻浮”相对,如诗中的“漂浮”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简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性质:引用诗歌类(关注人生、哲理)
材料内容(关键词):顾城,《忧天》,夜空,惊恐,引力,流星,漂浮,自由,树根,深深,扎进,地层。

材料特点:引用诗歌也是材料作文中一种常见的引述材料的形式,福建试卷引述的是顾城的诗《忧天》,其主题含义很集中也并不难于理解,只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挥或是扩展的空间会窄一些,恐怕要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审题立意:挣脱“地球的引力”,“会变成流星”,“在天宇中飘行”,这虽然在事理上说不通,但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是明白的。

就是说事物或人不能完全没有限制和束缚,否则就会失去一定的生命或生活的轨迹。

“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说生命或人生要根植于大地,要有固定的根基和一定的生命花期。

前者说的是人或事物不能追求无限制的自由,后者是说是人或事物要有根基要有限制和约束。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与限制”“扎实与轻浮”的老生常谈的主题。

并且诗意的本身就是一个限制,它否定了“自由”,肯定了“限制”,这恐怕不利于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

(一)星星要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否则,如果进入大气就会粉身碎骨散落成流星。

帆船要在一定的航道上航行,否则,如果陷入茫茫无际的大海,就会变成孤独无助的生命。

学做一棵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大树吧,只有先扎下坚实的根,才能分蘖出繁茂的生命。

(二)每个人都向往追求自由的生命,然而,自由并不是一段无拘无束的旅程;每个人都向往如白云一样舒卷自如地航行,然而,舒卷自如也定然会马上漂浮得无影无踪。

无论是“枪榆枋而止”的“学鸠”还是“背负青天”的大鹏,也一定是“有所待者也”。

“有所待”就是有所要有所依托,有所凭借,有所限制。

(三)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一种约束的力量。

河流需要有河岸的约束才能自由流淌,鲜花需要有季节的约束才能自由地开放,风筝需要有引线的约束才能迎风飘举,理想需要有正义的约束才能不发狂。

自由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总体含意]作为地球上的生命,要依附地球,深深扎进地层,这是历史形成的传统状况和认知,但是在现实中萌生一种时尚:脱离地球,追求绝对的“自由”——结果将成为无依无附飘行天宇的流星。

应该拒绝这种时尚,回归传统。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例如面对“引力”与“自由”)[局部含意]例如:题目材料出自顾城的诗歌“忧天”,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最为我们熟知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诗歌风格的演变,他的书法、绘画和其他朦胧派诗人?是不是可以联想对照庄周、李白和苏轼?是不是可以联想“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的人生历程,他的出国、婚变、杀妻和自杀?如果引出如下感悟或联想——我仰望着夜空,它是那样庄严圣洁,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人类终将摆脱地球引力,如同流星,让心灵在天宇栖息、依偎。

哦,当然!为了获得这种“自由”,我们要脚踏实地,深深地扎进地层——行不行?……
[阅卷指标]拒绝无依无附的“自由”,深深“扎进地层”。

[选材空间]地球流星、树根地层、神舟飞天、蛟龙潜海、个性培养、孩子成长、切断勇气、出错纠错、事大事小、水任方圆、接受放弃、生活平衡、手机使用、权衡归还、盐卤点制、飞而知之、干扰蝴蝶、梦想未来、意愿选择、沉沙成珠……由历史到未来,“放纵‘自由’或拒绝放纵”无所不在。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
福建省用顾城的诗歌做命题,也可以视为一种进化,但顾城的诗句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是我,我就选择顾城的诗句作为考题但可以选更好的诗句,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个句子多好,哲理非常明快,句式非常简洁,也有深刻的寓意,比现在引用的那个好多了,那个太杂乱,它的句子一点都不干净。

福建还有自己的诗人,像舒婷,她的诗句,也可以拿来做文章。

今年选择诗歌是一次突破,但选的句子不够好,这是一种遗憾。

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有记者问看了今年高考作文题如何?我答:如同这连绵的夏天的雨,忧郁极了。

一是题材远离现实生活。

二是立意拘泥狭窄空间。

三是思想浅薄之至。

四是抑制学生思考、想像和语文多方面能力展示与发挥。

总的印象:勉强给60分吧。

唉,高考学生作文呵,让我拿什么拯救你?
看了一年又一年语文高考作文题,让我更加坚信:当下孩子没问题老师有,老师没问题出题的有,因为高考是指挥棒呵。

高考出题者再这样年复一年的下去,不毁掉中国语文教育才怪!语文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语文本来面目,找到出发原点,教真真实实语文,考真真实实生活!
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陈成龙
“从提供的材料看,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仍然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

”陈成龙老师说,从审题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考生要善于抓关键词语,进行挖掘、提炼,把握材料的内涵和主旨,选择最佳切入点。

陈成龙老师认为,这种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开放性,至少能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但把握主旨仍是关键。

比如,从关键词“惊恐”、“引力”、“飘行”、“拒绝”、“自由”、“扎根”等词语中,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人要有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勇于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若想成就一番作为,需要脚踏实地”等。

(东南网)
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
“今年的作文题目很好,涵义深远,考生可写空间很大。

”薛章辉老师说,从审题上看,最佳切入点是深刻领会材料的内涵和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挖掘、拓展,找到写作切入点。

如何写才有可能拿高分?薛章辉老师举例说,抓住内涵主旨是关键,“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自由是不可取的,要做“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人。

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理想太高远,实现理想要扎实去努力”“成功需要束缚”“自由是相对的”等等。

(福州新闻网)
著名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题材很好,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文章是主体情感的体现,不是只有观察生活就够了。

”孙绍振对记者说,一味地模仿现实不好,太写实的内容,会变成机械唯物主义的惯性,窒息考生的想象力。

(人民网)
福建省泉州五中教师张曦林
这首诗出自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

如果把诗歌题目也给同学,个别同学可能免不了会因为题目而偏离诗歌的主旨,写成了“杞人忧天”。

而学生最后在立意的确立上又万万不能受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干扰。

所以如果从流星无依无附,四处飘行的特点和树根扎根地层的特点对比,并分析原因——大地母亲的引力,或是拒绝自由,我想,确立出正确的立意并不是件难事。

但如果抛开诗文,去檃栝以往的范文,或是断章取义,那就谬以千里了。

这个题目似乎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一种艰难的抉择。

(人民网)
对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点评一: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

福建已经连续四年出这种题型,可见该题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学生临场审题的能力。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现代诗为材料,先表达诗人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语言浅显,主题不新,考生可以不必“惊恐”。

不过,从题目所选用的这段材料来看,有几个问题尚需斟酌:
其一,流星是失去引力而成为流星吗?首先,任何物体都受引力所制,地球失去引力,允许假设,但流星恰恰是某优游状态下的星体受到另一星体的引力牵引而脱离原有轨道,划过天空,为我们所见,才称为流星的,所以“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成为流星”一句不合事理,甚至语义相反。

其二,在天宇中漂浮的自由,和扎根土地的扎实,并非一对相反的概念。

“自由”和“限制”相对,如诗中的“引力”的牵制所示;而“扎实”和“轻浮”相对,如诗中的“漂浮”所示。

这样本诗的主题就包含了是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而“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一句就逻辑不清了。

其三,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庄子不就在追求一种“无所待”的“御风”境界吗?所以,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让那些不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畏葸不前,有强人所难之嫌。

等等。

本题选用一段现代诗为作文材料,本来可以使国人为之一亮,希望在无趣、无情的高考试卷上留下一点久违的诗意,不料,这段不知出自哪位名家高手的诗歌,不仅极其浅白、缺少诗味,而且还有学理上的缺陷,令人难以卒读,哪里还能写出什么诗意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