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与动力工程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模板

热能与动力工程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一、统编序号:

二、专业代码:080702

三、学位、学制: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四、专业简介

东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1953年第一届研究生毕业,1956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1981年组建热能工程系,同年获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按新学科目录划归为“热能工程”学科(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1994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5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88年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建立“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2004年,建立“辽宁省高校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同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成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

58年来,东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与时俱进,不断地引入新的学术思想,重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专业建设向多层次,宽口径,服务于国家、行业、地方建设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别树一帜,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工业炉窑热工及自动化”、“工业系统节能”和“辐射换热及热过程控制”是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方向,在国内建立最早、历史最长、实力最强、学术地位始终处于国内外同行的前列,为工业炉热工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陆钟武院士提出的“工业生态学”学科方向是本学科新的增长点,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同行产生深远影响。

五、培养目标及专业范围

本专业主要根据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能源高效转换与清洁利用和热能热工及热力环境保护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毕业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懂得承担责任和义务,擅于与他人共事合作;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以及在专业领域跟踪国际前沿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具体应具备从事能源、热工、工业生态化等理论研究以及能源、动力、供热、制冷与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试验研究等能力,掌握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热工设备、工艺过程的热工理论,以及高效节能、生态化工艺和技术。本专业主要为电力、供热、制冷空调、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冶金、化工、铁路、医药等行业和企业,以及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政府机关有关部委、相关外资企业等输送从事热工理论及设备、能源动力工程及自动化、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工作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开发、策划、管理和营销等高层次人才。

六、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力学、热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工业生态学等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热工设备、能源转换或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研发、设计、制造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对生产工艺、热工过程和设备进行检测和控制的原理及方法;具备对热工和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及制图、计算、测试和查阅、检索、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七、课程分类

理论教学课程分为专业学位课程、鼓励选修课程和一般选修课程。

专业学位课程是获得该专业学位必须履修的课程。各专业自行设计本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课程名称后面加“*”注明。

鼓励选修课程属于选修课程范畴,是鼓励学生履修的课程。课程名称后面加“Δ”注明。

一般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履修的课程。

八、考试课程

建议专业学位课程为考试课程,其它课程考查课,是否设为考试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决定。

考试课程表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

十、人文类选修课群:6学分以上(特指以数字“3”开头的人文类选修课程,其中艺术类课程至少选修1门)

十一、新知识课群6学分以上

十二、创新创业及技能选修课群

凡完成学校规定的创新创业内容,按照《东北大学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工作的实施办法(讨论稿)》(东大教字[2009]17号)文件精神执行。在学校已开设部分该类课程基础上,各个专业至少设置1门创新创业选修课程。

对获得国家级机构认证的各类资格或技能证书(如:律师证、经济师证、建筑师证、驾驶证、软件师证(不包括大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未列出证书的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认证)可替代1~3学分的选修学分,一个证书只可替代1学分的选修学分,3个或3个以上证书只能替代3个选修学分。

十三、毕业合格标准

完成下列学业要求方可毕业。

1、必须履修专业学位课程,并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

2、选修课程必须获得每个课群(模块)要求的最低选修学分。

3、完成并通过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他教学环节,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军训等。

十四、教学进程表

十五、理论教学安排一览表

-2;专业平台课群-3;专题选修课群-6;新知识选修课群-4;人文类选修课群-5;创新创业及技能选修课群-10。

十六、实践教学安排一览表

专业负责人(签字、盖章):教学院长(签字、盖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