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0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三)宋元明清第三个阶段
宋元明清,是中国伦理思想的辩证综合阶段。这个阶段占 统治地位的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既不是孔孟的古典儒学, 又不是董仲舒的官方儒学,而是融合了道学与佛学,又以 儒学为主的“新儒学”。因此我们称宋明理学为辩证综合 的中国伦理学。它形成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元、明、清 三朝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包括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 社会后期(约六七百年)占统治地位的伦理道德思想。 理学以承续儒家道统为旗帜,但又充分吸收了佛教与道 教思想的营养,建立起以儒家为主,充分吸收其他各家的 积极因素的思想体系,因此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 新儒学(理学)内部有许多派别。传统的说法有洛学(二 程)、关学(张载)、闽学(朱熹)以及陆王心学(陆九 渊)、王学(王守仁)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 学和陆王心学。
一、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一)传统道德规范 传统道德规范,又称德目,按其来源可分为 两种:一种是由伦理学概括出来,或者由统 治阶级提倡或上升为理论规范(官方规范), 另一种是民间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以奉行的习俗性规范(民间规范)。下面介 绍的是官方提倡的道德规范。
孔子构建起第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即男 女授受不亲,仁者爱人。以后孟子、管仲 又作了进一步完善。到了宋代,董仲舒整 理出“三纲五常”,成为宋元明清一直遵 循的传统道德规范。另外,“三从四德” 也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伦理道德的最高要求。 “三从”即妇人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 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 功。要求妇女讲贞节、修言辞、学温顺、 治丝麻。大家可以听出来,传统道德规范 是良莠并存的。
二、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人伦关系原 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 伦、人道、人性。“礼”的人伦法则,“仁”的人道原理, “善”的人性修养,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 (一)人伦:中国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的最集中的体现和 概括就是“礼”。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历 朝历代虽然对“礼”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把人伦关系 固定在“礼”的框架之上。 (二)人道:这是对道德主体品格的要求。“人道”就是 讲仁义道德,讲仁义道德不但是为人之道、待人之道,而 且是治人之道。 (三)人性:人性论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始终是中国人性论的主流,因为人的 本性是善的,因此每个人只要加强修养都有道德高尚的可 能,也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有的学者认为人性中有恶的 可能,如荀子的性恶论,但只要修身养性,克制自已的欲 望,克已修身,照样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总之,人伦、 人道、人性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分类模拟题25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分类模拟题25(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呢?SSS_TEXT_QUSTI分值: 2“知行合一”说要求人们既要认识“天道”、“人道”,又能在生活中实践“天道”和“人道”。
而“人道”本于“天道”,所以如能做到认识并实践“天道”,也就是认识与实践了“人道”了。
人要“知”与“行”,“天道”就必须和“天”认同。
“天”与“人”是相通、相合的,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2.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倡导者、创建者是谁?SSS_TEXT_QUSTI分值: 2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形成的。
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3.道教的信仰特征是什么?SSS_TEXT_QUSTI分值: 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4.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基本教义是什么?SSS_TEXT_QUSTI分值: 2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苦、集、灭、道”。
5.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SSS_TEXT_QUSTI分值: 2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小乘佛教则是指坚持“四谛”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
6.佛教是什么时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怎样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的?SSS_TEXT_QUSTI分值: 2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受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
这一演变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在汉代,佛教在**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道德以仁为核心,强调仁爱、和谐和道德的修养。
在儒家伦理道德中,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亲和善良地对待他人,尊敬父母、长者和师长,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
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和谐,提倡和睦相处、尊重他人以及追求公共利益。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伦理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强调放弃个人欲望,追求道的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安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伦理道德提倡个人修行修养,追求自我完善,摒弃功利主义和欲望烦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虚。
道家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伦理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伦理道德强调慈悲、智慧和善行。
佛教伦理道德鼓励个人修行,通过自我觉醒和超越欲望来追求解脱和智慧。
佛教伦理道德倡导放下执着和敬畏生命,关注他人的苦难和需要,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
佛教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人关爱他人、善行积累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的观念和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亲和、道之自然和谐以及慈悲智慧善行,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追求内心宁静和关爱他人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
1、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
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3、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4、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
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分析
(二) 传统伦理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 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 国哲学家具有贤人的风度。 2.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 向的。 3.政治学、史学、教育均以道德提升为 己任。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1.传统道德规范 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个人伦理、家庭伦理、 国家伦理、宇宙伦理等 传统道德规范:一种是由伦理学概括出来, 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或上升为理论规范 (官方规范),另一种是民间在世俗生活 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以奉行的习俗性规范 (民间规范)。
观看电影《暖春》
通过影片: 1.你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 伦理道德观念? 2.你看到了哪些传统美德? 3.影片给你有哪些方面的震憾?
里根:“孔子伟大的行为与伟大的 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 人,也影响了全人类。 ”(美国前总统)
2.传统美德
传统道德规范不等于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中的精华,这些 精华是现代仍应弘扬的,如仁、义、礼、 智、信。 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 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 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社会仍发 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
哭 竹 生 笋
尝 粪 忧 心
弃 官 寻 母
涤 亲 溺 器
儒家的理想人格
• 理想人格是圣贤。 • 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 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 • 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以贤君子为行 为典范,榜样是周公、孔、孟、萧何、 诸葛亮、曾国藩。
理学对“内圣”人格的倡导
一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 二是理学家所推崇的“孔颜乐处”。“颜子 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 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宣称“禹、稷、颜回同道”。 三是张载在《正蒙.西铭》中提出的“民吾 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 四是“浩然正气”的哲学命题。
思 考 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3.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5.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6.为什么说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7.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8.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停滞不前?9.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10.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12.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3.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有哪些?14.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15.汉语汉字有何特点?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地位如何?16.能否举例说明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17.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有何贡献?1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哪些伟大成就?又有哪些特点?19.近几百年中国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20.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什么重要作用?2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怎样继承其积极因素并发挥其现代价值?22.有哪些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对今天仍极富启发意义?23.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4.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哪几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那些作家和作品最具代表性?25.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6.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概括?27.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游目”?28.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29.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0.为何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家和史学名著?31.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它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33.“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道德积淀和精神财富。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爱”、“诚信”、“忠诚”、“孝顺”、“礼仪”、“廉洁”等,这些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仁爱是指对人类的爱和关怀,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他人有爱心、关怀和同情心,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感情。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欺骗他人,不做虚假宣传,不违背承诺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保持真诚、诚实和守信,不欺骗他人,不做虚假宣传,不违背承诺。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的忠诚和信仰,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保持忠诚和信仰,不背叛、不叛变、不投降。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顺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父母尊敬、关爱和照顾,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要求。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2021/6/19
16
(二)谦和好礼
•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礼义之邦,“礼”是中 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 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国文 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 记.冠义》)
• 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 传·隐公十五年》)
2021/6/19
5
•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 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 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 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2021/6/19
6
•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 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 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 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2021/6/19
4
•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 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 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 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 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 的实践理性。
• 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 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2021/6/19
2
一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 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 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
政治结构。
•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 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2021/6/19
3
•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 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 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 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 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 的基础——家长制。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称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道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古代,伦理道德问题引起了历代众多思想家的特别关注,成为他们理论思考的重心。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佛教、道教等各派思想家在对中华民族长期的道德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以及颇为细密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传统的主要德目: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德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一)仁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仁是“全德”之称,是一个包罗众德的范畴,其他的道德规范,如忠恕、克己、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都可以视为仁的不同方面的要求,包括在其中。
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仁,那就是完美无缺了,而一个人违背了任何一项道德要求都可以被责为不仁。
反过来,一个人如果具备某些方面的优良品德则未必能够称得上仁。
也就是说,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条件,而非仁的充分条件,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构成仁。
仁的核心是“爱人”。
从字源学上看,仁从人从二,是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已经开始用“爱人”来解释仁,认为仁者应该同情、关心、爱护、尊重、帮助他人,时时处处以己推人,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主张由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在孔孟看来,人一生下来,就被置于家庭血缘亲情之中,享受着父母亲人的爱抚,并由此逐渐产生了对亲人的深深依恋和敬爱。
中华传统文化思考题
《传统文化概论》思考题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否由地理因素决定?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5、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6、论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7、中国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有什么区别?8、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理论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实际意义。
9、传统自然观是什么?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10、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和”包含哪些内容?11、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主要特征?12、中印欧解决矛盾的方式各有什么不同?13、试述“合理外推”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14、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15、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16、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17、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8、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9、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20、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迟滞不前?2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2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2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什么样的地位?25、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26、试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27、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28、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29、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30、试析“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31、通过比较谈谈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并说明其现代意义。
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33、“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3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35、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道德与伦理观念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儒家思想,其道德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等。
首先是仁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体现了人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
仁者爱人,追求仁爱之心,以心为本,关注他人之痛苦和需要,并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而义则强调行为的正当和公正性,追求公义,守正道,构建公正的社会。
其次是礼制观念。
儒家将礼仪视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通过遵守社会礼仪和规范来维护社会和谐。
礼仪不仅包括了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还涵盖了家庭、社会、国家各方面的习俗和规范。
再次是智慧观念。
儒家重视智慧的开发和实践,强调知识和智慧对人的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提升个人的智慧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不仅对过去的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道德观念仍然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可以引导人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当代社会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人们应该从仁爱之心出发,关心弱势群体的福祉,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礼制观念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底线。
礼仪之美在于使人们遵循社会规范,从而减少争吵和冲突,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并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之美。
最后,智慧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个人应该积极追求知识和智慧,不断学习和进步,不仅仅是为了自我提升,更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
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四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五种突出特点。
重点掌握:伦理政治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特点。
二、知识点归纳:(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分析意见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衍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
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
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
河谷型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有较大的伸缩性和较强的适宜性,有很强的容纳、吸收和同化别的文化的潜力,所以几千年来不断融合和同化了相当多的草原、山岳和海洋文化,使它的内涵Et益丰富和充实起来,始终保存着自己的发展基因。
但由于中国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给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某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是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上的自我优越感。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等。
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一个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干。
纵观中国农耕文化从萌芽到发达的历史,其经济结构的许多特色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文化以影响。
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
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走过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道德与伦理观念一直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这些观念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的行为被认为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密不可分。
因此,中国人民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强调个人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观念教导人们要以身作则,尊重他人,关注社会福祉。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民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国人民注重家庭伦理观念的培养和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以及对家族传统的维护。
这种观念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如尊敬长辈、关心家人的健康和幸福等。
此外,中国人民还注重社会伦理观念的培养和践行,如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还强调了个体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中国人民认为个体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包括了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改进,以及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美。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如儒家学派中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佛家的“修行”概念。
这些观念教导人们要追求内在的道德境界,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缺失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道德伦理一直是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对于塑造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首先,中华文化的道德观念强调尊重和谦逊。
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尊老、敬老、尊师、重道德的价值观念。
人们被教导要对长辈和有经验的人表示尊重,并通过言行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
此外,谦逊也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
人们被教导要保持谦虚、不自负,并且对他人表示尊重。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深深扎根,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一直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人们被教导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并为家庭的荣誉和利益负责。
此外,社会责任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人们被教导要关心社会问题,乐于助人,并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尽一份力量。
这种强调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念是中华文化中的仁爱之道。
仁爱之道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关心他人、同情心和慈善行为。
在中国,人们被教导要对他人心怀善意,并乐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仁爱之道对塑造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具有深远影响,并且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还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诚实守信被视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
人们被教导要诚实守信,坚守道义,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尊重他人的人格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人们被教导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并避免侵犯他人的尊严。
此外,和谐的价值观也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们被教导要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则,并为社会和谐而努力。
个人对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理解是,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精神
生活各个领域的实践性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原则,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
之中,被人们熟悉并尊重。
从广义上讲,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主要是让人
们利他性的行为,凭借着仁爱、和平、宽容原则,让大家相互恭敬、合作、互助,从而为全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伦理道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促进社
会良性进程。
一方面,伦理道德在推动社会共识的达成过程中发挥了上乘
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另一方面,伦理道德注
重团结以及助人为乐的宗旨,激发大家关心社会环境,共同参与社会发展,有助于扩大社会凝聚力。
同时,伦理道德也具有强大的教育促进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身
的行为规范。
传统伦理道德可以帮助儿童在社会中建立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守纪律能力。
此外,它还能让人们学会尊重他人,树立友善和和平的态度,形成深入人心的道
德训练,实施社会管理和规范。
最后,伦理道德还有助于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
中国古代文明的伦理道德
中国古代文明的伦理道德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其伦理道德体系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伦理道德,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礼仪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规范,包括言谈举止、礼貌待人等方面。
忠诚强调个体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而孝道则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体系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基础。
人们通过遵循伦理道德的准则,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
其次,伦理道德的传承和践行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师长的教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追求道德的完善。
此外,伦理道德的传统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特点是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强调个体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这种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社会结构。
同时,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也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能够在实践中追求道德的完善,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影响不仅限于古代社会,而是延续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仪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孝道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传统也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良莠并存。
其中,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局限的道德旧识;但更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
1,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
从《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替众人服务”,都奔涌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精神。
也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在于我们民族有着这种“廓然大公”、爱国、爱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于这种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强调“舍己从人”、“先人后己”、“舍己为群”。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把代表整体利益的“义”,放在代表个人利益的“利”之上,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义然后取”,主张“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尽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辩”进行歪曲,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张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以义为重,以国家、民族之大义为先,牺牲个人的私利。
今天,要把相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只有在全民族中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放在个人利益、个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只有发扬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精神,发挥道义的巨大力量,才能帮助人们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自觉关心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发展”带“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兴之路。
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
“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
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到“仁”,就应当做到“恭”、“宽”、“信”、“敏”、“惠”。
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
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
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
尽管在存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普遍的“人类之爱”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是,人类的“仁爱”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作用。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
中国传统的“仁爱”,与“人对人是狼”、“他人是地狱”的西方利己主义思潮是根本对立的。
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3,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尚书》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孟子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礼记·礼运》主张“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这些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传统人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涵义,对于改善当今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强调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应当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
儒家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有序。
对长辈的“孝”即尊敬、善待,对下辈的“悌”即关心、爱护,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不仅如此,儒家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还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爱自己的幼小之辈,而且还要关怀其他人的幼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十分崇高的人伦精神。
在现代家庭与社会、人伦关系中,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4,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
不论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执著道德精神,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的私利、私欲,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事业作为个人行为的最高准绳。
《易传》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膝文公下》),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
理想道德人格是国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
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
中国自古以来自称为礼义之邦,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理论中充满了道德观点,道德甚至成了他们全部思想的焦点。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派,儒学从其整体上说就是一个道德学说。
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观点各异,但重视道德却是共同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和教育学说,其中道德学说占居着主导地位。
在孔子看来,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的道德关系。
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不过是道德关系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进行工作,即学习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国学术界也有这种看法,例如张锡勤等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就说:“中华民族在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形成了足可引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
传统思想文化的重心,是伦理道德的学说。
传统思想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
故我国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
”(注:张锡林,孙实明,饶良伦.中国伦理思想通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把道德看作文化的核心,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德的地位的这种观点叫做道德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特殊现象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这种特殊现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们下面拟对这种观点作些介绍和评价。
道德现象或曰伦理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伦理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并非所有人际关系都是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党派关系、思想关系……伦理关系只是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其行为与思想是否符合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原则或规范,这些原则、规范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们称之为道德规范或伦理原则。
例如买主与卖主之间的关系本是经济关系,在买卖行为的基础上形成“信”的原则,信就是一个伦理原则。
因此,道德规范或伦理原则都是一些价值标准,人们用它们1来衡量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与思想可以起制约作用,从而有利于人的行为的顺利进行根据大量事实材料和深入的分析综合,唯物史观认为道德规范是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道德规范虽然表现为普遍形式,其存在决不是抽象的,它不仅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等特性,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具有阶级性。
因此,道德不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只有社会生产才是最根本的东西,道德归根到底是生产实践的产物,为生产实践所决定,服务于生产实践。
道德现象不是与社会其他领域分立的,而是渗透于所有社会领域之中,这就给人一种假象,似乎道德是最根本的,从而夸大道德的作用,颠倒社会生产与道德的本末关系,于是就出现了道德主义观点。
道德主义把道德看成人类社会的基础,用道德状况的变化发展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明显的特点之一。
二中国传统道德主义主要表现于传统文化关于义与利关系的理论中。
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主要流派是儒家,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儒家的义利观。
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义与利的名言是:“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君子讲究的是义,小人讲究的是利。
义指高尚的品格,利指物质利益。
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知识分子都把这话奉为天经地义,都耻于谈论物质利益,认为谈论道德是高尚的,谈论物质利益是低下的。
这种观点不但是抽象的,而且是虚伪的,实际上任何君子都不能没有自己的物质利益。
把孔子的全部言论联系起来看,他并不完全否定物质利益,但认为一个人取得物质利益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他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就是说要用道德原则来统率自己的行为,财富该取的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