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微生态与VVC关系

合集下载

阴道局部HBD-2及LL-37浓度及基因表达与RVVC发病的关系

阴道局部HBD-2及LL-37浓度及基因表达与RVVC发病的关系

阴道局部HBD-2及LL-37浓度及基因表达与RVVC发病的关系目的通过检测RVVC阴道局部HBD-2、LL-37的蛋白浓度及基因表达,探讨其与RVVC发病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RVVC28例,VVC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Elisa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上清HBD-2、LL-37蛋白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灌洗液沉淀脱落细胞HBD-2、LL-37的mRNA水平。

結果①VVC组HBD-2、LL-37的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及RVVC组;RVVC组HBD-2、LL-37的蛋白浓度较对照组降低。

②VVC组HBD-2、LL-37的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RVVC组HBD-2、LL-37的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

结论HBD-2、LL-37参与阴道局部抗感染的固有免疫过程;HBD-2、LL-37的低表达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原因之一。

标签: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HBD-2;LL-37; PCR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女性多发病。

抗真菌药的广泛使用并没有使该病发病率下降,VVC发病率约占所有外阴阴道炎中的39%,居第一[1]。

5%~10%的患者反复发作,成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ent vul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

研究表明[2],RVVC发病与患者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重要相关性。

人防御素2(HBD-2)及抗菌肽LL-37是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

本研究通过测定RVVC患者局部两种因子的浓度及基因水平,探讨阴道局部固有免疫与RVVC发病的关系,为今后其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6~2013.1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及健康体检的妇女为研究对象,分三组。

RVVC组28例,VVC组30例,对照组30例。

排除标准:妊娠妇女,合并BV、滴虫,近一个月使用阴道局部抗真菌药,血性分泌物。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_感染及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_感染及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1JR11RA220)。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白雁飞 徐丽娟 宋雅伟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瘤变(CIN)及宫颈癌的关键因素。

阴道内环境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各菌群的动态平衡而处于稳定状态,由此构成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其中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群,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各菌群间此消彼长,平衡状态由此被打破,导致阴道炎症病发率和HR-HPV 感染率上升,并引发一系列宫颈病变,如无有效预防及干预手段,将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

本文综述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 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降低HR-HPV 感染率及干预宫颈病变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阴道微生态;宫颈癌;乳酸杆菌[中图分类号] R7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5-0030-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5.06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inal microecologyand cervical HR-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lesionsBAI Yanfei XU Lijuan SONG Yawei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Lanzhou City, Gansu, Lanzhou 730030, China[Abstract]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 infection is a key factor leading to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and cervical cancer.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vaginal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in a stable state due to the dynamic balance of various bacterial communities, constituting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mong them, lactobacillus is the dominant bacterial commun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athogenic factors, the balance between thes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s disrupted due to the shift 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leading to broken balance and an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vaginitis and HR-HPV infection, as well as a series of cervical lesions. Without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they will further develop into cervical canc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inal microecology and cervical HR-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lesion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eduction of HR-HPV infection rate and intervention in cervical lesions.[Key words]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Vaginal microecology; Cervical cancer; Lactobacillus当前,宫颈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宫颈癌的患者达到265 000例,其中我国每年死于宫颈癌的患者约占全球病死病例的1/10[1]。

为什么会得霉菌性阴道炎

为什么会得霉菌性阴道炎

为什么会得霉菌性阴道炎
*导读:霉菌性阴道炎是妇女们常见的疾病,现称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

80-90%的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少数VVC可由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或热带念珠菌等引起。

……
全世界有数百万妇女患霉菌性阴道炎,现称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据统计70%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约10-20%的健康妇女阴道中有念珠菌存在。

国外报道非妊娠妇女VVC的发病率为17.6%,妊娠妇女中VVC的发病率为30.2% 。

通常认为VVC的病原来源于口腔或肠道,皮肤上的真菌往往不是VVC的来源。

念珠菌是单细胞真菌,在健康人皮肤、粘膜和阴道等部位均有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念珠菌可侵犯人体组织引起炎症,其在女性生殖道的感染常常侵犯阴道,而继发引起外阴皮肤粘膜的炎症,故称之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既往曾用过念珠菌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及霉菌性阴道炎等名称。

80-90%的VVC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少数VVC可由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或热带念珠菌等引起。

白色念珠菌为卵圆形的单壁细胞,成群分布,有芽生孢子及细胞发芽伸长而形成的假菌丝。

念珠菌不耐热,加热至60℃1小时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的抵抗力较强。

约有10%的非妊娠妇女和30%的妊娠妇女阴道中有念珠菌寄生而无症状。

当阴道内糖原
增多,pH值降低时念珠菌容易繁殖并造成炎症,故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应用雌激素者;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后,阴道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而使念珠菌过度生长;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可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阴道感染而发生VVC。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2024版)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临床常见的生殖道炎症,造成患者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不适,白假丝酵母菌是其最常见的致病原。

诊断VVC推荐使用革兰染色涂片显微镜检查,观察到假菌丝及芽生孢子即可诊断;真菌培养推荐用于治疗困难或反复发作患者。

诊断VVC后推荐进行分类,区分单纯性及复杂性VVC。

单纯性VVC的治疗选用单疗程药物。

复杂性VVC的治疗变化较大:重度VVC建议延长疗程;复发性VVC建议强化治疗后巩固治疗;妊娠期VVC 禁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推荐阴道唑类药物治疗;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或耐药假丝酵母菌感染推荐非唑类抗真菌药物或者依据真菌培养选择药物;VVC再发建议巩固治疗1~2个疗程;VVC合并混合感染建议同时治疗;VVC的抗真菌治疗联合使用微生态制剂推荐用于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曾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临床常见的阴道炎症,由假丝酵母菌引发,造成女性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不适。

基于目前国内外对VVC的认识,在2004年发布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治规范(草案)》及2012年发布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诊治规范修订稿》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汇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遵循《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结合中国临床实际,制订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2024版)》,阐述了VVC的诊疗原则及具体方案。

一、VVC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VVC是女性最常见的阴道炎症。

估计有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1次VVC发作,40%~45%女性会发作2次甚至更多次。

体检人群中的真菌阳性率通常为2.5%~5.2% 。

妇产科门诊患者中VVC的发生率常常高于体检人群,我国妇产科门诊的多中心VVC调查显示,VVC占门诊就诊人群的10.9%。

不同人群VVC的发生率可能有较大差异,孕妇的VVC发生率可达29.2% 。

妇女生殖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健康关系研究

妇女生殖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健康关系研究

妇女生殖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健康关系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妇女生殖健康的关注与研究也日益增加。

在这个领域中,妇女生殖道微生态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妇女生殖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健康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殖道微生态。

生殖道微生态是指生殖道内微生物群落的总体组成和功能。

生殖道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维持生殖道的健康状态,但当微生态失衡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妇科问题。

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合适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帮助防止病原菌的入侵,维护生殖道内的酸碱度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然而,不当的洗涤方法、不适当的抗生素使用、经期卫生不当等都可能破坏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导致细菌感染、炎症等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殖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首先,正常的生殖道微生态可以阻止病原菌的侵入。

生殖道存在着一层称为生殖道黏膜屏障的防护层,可以通过分泌抗菌物质和竞争性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来维持生态平衡。

这种黏膜屏障可以保护子宫内膜免受感染,预防盆腔炎症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妇女生殖道微生态还与生殖道炎症有关。

微生态失调可能破坏黏膜屏障,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生殖道微生态失衡与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输卵管堵塞等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还发现改善生殖道微生态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反应,改善生殖健康情况。

另外,妇女生殖道微生态还对妊娠及新生儿健康有重要影响。

生殖道微生物在妊娠期间对宫颈环境的维护和胎盘组织的免疫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生殖道微生态失调与早产、先兆流产等妊娠并发症相关。

维护良好的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保障母婴的健康。

综上所述,妇女生殖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健康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调整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对于预防炎症、保护子宫内膜、降低妊娠并发症风险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阴道乳酸杆菌与VVC及BV关系的调查

阴道乳酸杆菌与VVC及BV关系的调查

阴道乳酸杆菌与VVC及BV关系的调查【摘要】目的了解阴道乳酸杆菌对BV(细菌性阴道病)及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影响情况。

方法对2796例门诊有性生活史就诊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乳酸杆菌、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白细胞的调查。

结果检出少量乳酸杆菌的有1960例,其中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检出率分别为:23.57%和20.30%,诊断为阴道疾病占70.10%,检出多量乳酸杆菌836例,诊断为阴道疾病的只占29.89%。

结论检出少量乳酸杆菌的妇女患阴道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检出多量乳酸杆菌的发病率。

【关键词】乳酸杆菌;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健康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多种正常微生物,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与宿主环境共同构成阴道内微生态的相对平衡,阴道内乳酸杆菌是阴道中优势菌群,当其数量明显下降时甚至缺失,是某些阴道致病微生物繁殖致感染的发病因素。

为了解阴道乳酸杆菌与假丝酵母菌和线索细胞的关系,文章对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末期间2796例有自觉症状的已婚妇女进行了乳酸杆菌、假丝酵母菌和线索细胞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来自妇科门诊,有性生活史有自觉症状的阴道分泌物多的妇女,年龄18~48岁,经过常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一周内无性生活、阴道冲洗及上药史,取其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1.2 方法在内窥器下,用无菌棉拭子从阴道后穹隆或阴道侧壁取其分泌物,涂片并放入少许生理盐水试管中送检。

查找念珠菌、线索细胞、乳酸杆菌。

1.3 并结合临床排除淋病、衣原体宫颈炎、尖锐湿疣。

1.4 少量乳酸杆菌指1000倍镜下,每视野乳酸杆菌的总数≤5个;多量乳酸杆菌指1000倍镜下,每视野乳酸杆菌的总数≥6个。

2 结果2.1 各年龄组乳酸杆菌与假丝酵母菌和线索细胞检出率的关系表1各年龄组阴道分泌物检出率的关系年龄多量乳酸杆菌少量乳酸杆菌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例数阳性%阳性%例数阳性%阳性%18~2929241.3620.6868019628.814821.730~39348267.3205.679618823.616620.840~48196126.184.04847816.18417.3合计836425.02303.5196046223.5739820.302.2 各年龄组阴道乳酸杆菌与假丝酵母菌及线索细胞检出率构成见表1,其中836例检出多量乳酸杆菌占29.89%,1960例检出少量乳酸杆菌占70.1%。

VVC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VVC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常用者 社会-经济地位低 STIs 高危 阴道炎 1. 消毒液(含碘,洗必泰等) 杀菌同时杀阴道菌群(乳杆菌) 停药1周内“反弹”,细菌更多, BV危险增加 2. 盐水、醋液 暂减少阴道细菌, 乳杆也减少 3. 凝胶:改变pH
灌洗液
最大危害----- 乳杆↓!菌群紊乱!
结 局
盆腔炎危险性增加 异位妊娠危险性增加 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相关 为卫生常规洗阴道者,阴道炎增加 2 倍 洗阴道 ≥1/月, 加德纳菌↑ (OR=2.4) BV ↑(OR=25.5) ,TV ↑(OR=3.5)
故现不推荐用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伴要不要治疗?
• VVC是内源性疾病, 性伴不必同治! 如为RVVC性伴可检查,或用套
(四)自我诊断与OTC治疗
• 约30%妇女错用抗真菌药 用以治疗其他妇科病(PID、BV、 TV、泌尿系感染等……) • 在买抗真菌OTC药24小时追踪发现 仅33%妇女自我诊断正确, 而遗漏其他外阴、 阴道炎、混合感染、STIs及非感染性的 外阴、阴道不适及严重疾病 因此自我诊断常导致不正确及/或不必要的治疗
谢 谢!
乳杆决定阴道pH
乳杆

最佳pH为4.0~4.4, 4.4 以后生长缓慢
pH = 4.5 pH = 6~6.5 开始生长 生长最佳
加德纳菌

随pH 上升, 细菌毒素作用下降, H2O2下降, 乳杆就不能拮抗其他微生物如加德纳菌等
乳杆虽不能保护宿主不得VVC,但能拮抗其他微生物
灌洗 Douching (总结1987~2002年 2篇文献)
VVC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董 悦
(一)为什麽不主张灌洗?
• 不要破坏下生殖道微生态环境! • 阴道微生物群(vaginal microflora) 共栖共存,相互依赖及制约 VVC发病是内源性的微生物群失调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的研究进展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的研究进展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的研究进展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后,阴道上皮局部介导的先天免疫在抗假丝酵母菌病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局部Th1与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形成局部免疫网络相互调控、彼此抑制,调节免疫应答引起阴道上皮局部免疫改变,决定了机体对致病菌的易感性。

本文就VVC与Th1/Th2介导的阴道局部免疫相关研究进行阐述。

Abstract:After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infection,the innate immunity mediated by vaginal epithelium began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istance to candida cerevisiae,and local Th1 and Th2 cells and their cytokines formed local immune network to regulate each other.Inhibition of each other and 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caused local immune changes in vaginal epithelium,which determined the susceptibility of organism to pathogenic bacteria.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studies of VVC and Th1/Th2 mediated vaginal local immunity were reviewed.Key words: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aginal local immunization;Th cells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絲酵母菌引起,以白色稠厚分泌物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

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病机制(完整版)

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病机制(完整版)

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病机制(完整版)女性生殖道为开放性腔道, 是人体内重要微生态区, 正常情况下以乳酸杆菌等优势菌为主要组成的微生态系统。

近年人们研究了女性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微生态, 证明阴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灵敏的系统, 在受到内、外源性因素影响时, 很容易发生改变, 导致疾病的发生。

1 阴道局部免疫阴道局部免疫系统属于黏膜免疫系统, 其特点是生殖道黏膜表面含有大量可溶性免疫球蛋白A(sIgA), 发挥局部免疫防御作用。

此外含少量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 维持生理水平的免疫活动, 保护女性生殖道免遭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的侵袭, 其中主要是阴道黏膜对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1 阴道抗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细胞因子。

阴道冲洗、性交等行为都可造成阴道黏膜轻微的破损, 酸碱度改变。

细胞因子被稀释, 从而破坏了阴道的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 当病原体突破黏膜屏障后, 吞噬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逸出, 聚集在病原体部位发挥其吞噬作用, 一般情况下病原体可被吞噬消失,只有毒力强、数目多的病原体才能进入血液或其他器官, 再由血液和其他器官的吞噬细胞继续进行吞噬杀灭作用。

当外界微生物入侵时, 生殖道上皮细胞会分泌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IL)-1、IL-6 等]和抗微生物肽(如人类防御素、溶菌酶等), 同时促进局部特异性细胞的浸润。

研究发现在阴道感染状态下, 阴道内人类防御素5水平有明显升高。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存在于女性阴道内, 可以与假丝酵母菌结合, 可能在女性生殖道的局部免疫防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结合于病原体后, 能与吞噬细胞凝集受体结合, 启动吞噬过程。

最近研究证明阴道局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的浓度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升高, 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 并有助于感染微生物的清除。

卷曲乳杆菌对女性生殖道健康的影响及抑菌和抗炎机制

卷曲乳杆菌对女性生殖道健康的影响及抑菌和抗炎机制

卷曲乳杆菌对女性生殖道健康的影响及抑菌和抗炎机制
孙佳慧;宋丽雅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年(卷),期】2024(45)1
【摘要】乳杆菌是女性生殖道的重要定植菌,其中的卷曲乳杆菌与生殖道健康密切相关,对维持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卷曲乳杆菌丰度降低可能与细菌
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等多种女性生殖道疾病具有相关性,甚至导致不育、胚胎停育等不良妊娠结局。

本文概述了卷曲乳杆菌的基本特性,其数
量减少与生殖道疾病的关系,对白假丝酵母菌、衣原体等阴道致病菌的抑制能力及
抑菌机制,以及卷曲乳杆菌的抗炎作用,以期为卷曲乳杆菌在阴道用药方面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28-34)
【作者】孙佳慧;宋丽雅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抑菌功能的初步研究
2.干酪乳杆菌抗LPS诱导的奶牛乳腺
上皮细胞炎性损伤作用及机制3.惰性乳杆菌对女性生殖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4.
鼠李糖乳杆菌抗炎机制及其在防治家畜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霉菌性阴道炎?它有哪些分类?

什么是霉菌性阴道炎?它有哪些分类?

什么是霉菌性阴道炎?它有哪些分类?霉菌性阴道炎,是妇产科最常见的阴道感染,它的正确名词应该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

VVC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1/4-1/3。

80%-90%的VVC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少数由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如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以及热带假丝酵母菌等),近年来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VVC有上升的趋势。

一般认为,VVC是一种内源性疾病,假丝酵母菌是人阴道内20多种微生物中的一种,在10%的正常女性阴道和30%妊娠女性阴道内可以存在而不致病,我们称之为定植。

当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大量假丝酵母菌繁殖的状态,女性因此而有症状,往往需要治疗。

假丝酵母菌是怎样的一类微生物呢?假丝酵母菌为卵圆形的单壁细胞,成群分布,为双相真菌,有孢子及假菌丝两相。

假丝酵母菌假菌丝相的致病能力强,易对宿主的上皮细胞发生粘附和入侵,与抗真菌药物接触后还可以改变其本身的抗原性质而逃避药物的作用。

假丝酵母菌的细胞壁由外向内共分为五层:纤维素、β-葡聚糖蛋白、壳多糖、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前三者是假丝酵母菌吸附和抗吞噬的基础。

另外,假丝酵母菌细胞壁上还有补体受体,可结合中性粒细胞使失去吞噬能力。

1.粘附宿主细胞:只有粘附于宿主细胞,菌体才可能出芽,形成假菌丝。

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粘附作用是通过菌体表面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糖蛋白受体结合来完成的。

2.形成菌丝:菌丝顶部分泌甘露糖,使其粘附于粘膜上皮,有效获取营养。

菌丝能沿皮肤粘膜的沟隙生长,借机械力穿过表皮或上皮细胞,再行繁殖。

3.分泌侵袭性酶类:白假丝酵母菌能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如碱性磷酸酶,磷脂酶等,辅助粘附上皮细胞损伤组织。

4.炎症反应:假丝酵母菌的菌体成分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产生补体趋化因子和过敏毒素,造成特异性免疫反应和迟发超敏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局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FOUR
VVC的治疗
VVC的治疗
生殖道感染三步疗法
VVC的治疗
坤立舒苦参凝胶—恢复生殖道微生态平衡
பைடு நூலகம்
许多研究表明,VVC 是一种内源性难治性疾病,其发生与生殖道 局部环境异常有直接关系,发生的基础是生殖道内乳酸杆菌的减少。 使用抗真菌药物外用或口服治疗 VVC,常规治疗效果较好,但易 复发,副作用明显,易产生耐药性,且破坏生殖道微生态平衡。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从生殖道微生态 角度探讨VVC 的病因、治疗和预防。对 生殖道微生态与VVC的关系进行研究。
病理因素 糖尿病是 VVC 的危险因素已得到公认,主要因为糖 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血糖升高导致生殖道内糖原增加, 酸性环境适合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生殖道正常菌群及影响因素
影响生殖 道微生态 平衡因素
妊娠与分娩 妊娠是育龄期妇女正常的生理过程,妊娠期体内高 性激素水平导致生殖道上皮黏膜细胞内糖原增加,糖原分解后 乳酸含量增多,生殖道pH值下降,生殖道微生物的构成亦发生 变化。许多研究表明,孕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乳酸杆菌 菌落进行性增多。
VVC 与生殖道微生态的关系
VVC 的病原体〔16〕80% ~ 90% 为白假丝酵母菌, 10% ~ 20% 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热带假丝酵母菌等。VVC 是一种内源性的疾病,VVC 的发生与生殖道局部环境异常有直接关系,生殖道内乳 酸杆菌的减少往往是 VVC发生的基础。当生殖道生态平 衡被打破,或外源病原体入侵,即可导致 VVC 的发生。
目 录
1.前言 2.生殖道正常菌群及影响因素 3. VVC 与生殖道微生态的关系 4. VVC的治疗
PART ONE
前言
前言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 是由假 丝酵母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外阴生殖道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 CDC) 2006 年的资料显示,约有 75% 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 1 次 VVC, 约 40% ~ 45% 的妇女患过 2次或以上,约 10% ~ 20% 的妇女 患过复杂性 VVC。
PART TWO
生殖道正常菌群及影响因素
生殖道正常菌群及影响因素
生殖道内 正常菌群
正常生殖道内有微生物寄居形成生殖道正常菌群,是生殖道微生态研究的 核心内容。正常健康女性生殖道内存在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可分离出 20 余种微生物,平均每个妇女可分离出 6 ~ 8 个微生物,经其与宿主、 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动态的微生态平衡。
PART THREE
VVC 与生殖道微生态的关系
VVC 与生殖道微生态的关系
正常生殖道 pH 值为3. 8 ~ 4. 4,偏酸性不利于白色念 珠菌的生长和繁殖。而正常生殖道内有乳酸杆菌,它是 生殖道菌群生态优势的常驻菌,它可以在生殖道壁上形 成一个生物膜样的保护层,不仅可以对宿主起占位性保 护作用,还能影响细菌的定植力。同时乳酸杆菌本身还 可以分解糖原产生乳酸、乙酸等代谢产物,保持生殖道 微生态平衡,有利于维持生殖道的酸性环境及生殖道的 自净作用。
生殖道正常菌群及影响因素
生殖道微生 态研究的核 心内容
乳杆菌在育龄期健康女性正常生殖道菌群中,最常见的常驻菌是乳杆菌。 乳杆菌一直被公认为生殖道正常菌群中最重要的成员,在维持生殖道微生 态平衡、抵抗下生殖道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 能产生乳酸、细菌素、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从多 层面调节着生殖道内正常菌群的功能,在维持生殖道微生态平衡,防御生 殖道感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殖道正常菌群及影响因素
影响生殖 道生态平 衡的因素
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激素水平的差异使生殖道微生 态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性活动 性交导致下生殖道微生物的变化,主要是 性传播性微生物。
避孕 口服避孕药的应用对生殖道生态环境有微弱 的作用。
生殖道正常菌群及影响因素
影响生殖 道微生态 平衡因素
手术 较大的手术,例如子宫切除术可导致生殖道菌群较大范围 的变化,包括乳酸菌和类白喉菌减少及需氧菌与厌氧性革兰氏 阴性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各种拟杆菌 ( 普雷沃氏菌) 增加导致 生殖道炎症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