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第一章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了为世界各人的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尚有针灸、气功、推拿、耳针等特殊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

这里,首先就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学术特点等问题,作一扼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例如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药草,在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而发明了能治病的药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发明了石针来治病,所谓砭石这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医疗工具。

二、中国医药学的形成

约在公元前5-3世纪,即战国时期,直到秦汉时代完成,产生了我国医学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无数医家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归纳主要的论点:

(一)《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用朴素的唯物论,即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作为说理工具,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二)记载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诊察疾病的独特方法。

(三)在疾病防治上提倡预防,早期治疗,主张“治未病”。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强调人身是一个整体。

(四)在临证上,确立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总之,“内经”代表了当时我国医学的巨大成就,并且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经”一书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医学家的重视,部分内容相继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

在公元前2世纪,便已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该书除载有药物365种(内有重复的18种,实得药物347种)外,并总结和肯定了有关药物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例如,将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性(此外尚有平性),将药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此外尚有淡味)等。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45-219年),认真总结了汉代以前有关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理论,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专著的重大贡献在于:①提出了运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特别提出了六经辨证。②发展了方剂学,共363余方,配伍十分严谨,药味精练,疗效显著,至今仍为医家所喜用。③在病因和发病学上,提出了经络受邪入脏腑论点和血瘀、房室、外伤三因学说。从而使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使祖国医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后世称张仲景为“医圣”。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象谆于意、华佗(公元141-208)等有名的医家。特别是华佗,他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于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

法和外科手术已有相当成就。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据记载他可以做三种手术:①施行剖腹扩创;②刮骨疗毒;③脑外科等手术。他还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三、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从公元3-10世纪,即我国隋唐时期,医药学有了全面的发展,在脉学、病因、证候、临床治疗学等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晋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著《脉学》十卷,进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对于病源的探讨和证候的描述,到隋代已取得相当成就。巢元方(公元610年)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总结了晋魏以来的医疗和成就,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书中记述绦虫病,认为是吃不熟的肉类所致,患漆疮与人体的过敏体质有关,患某些传染病是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患麻风病有初、中、晚三期之分等内容共有50卷之多,反映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提高。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他的学术思想在他的两部巨著中有明确记载:

(一)《千金要方》共30卷,包括临床各科、诊断、治疗针灸,食疗以及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在这些记述中,有很多宝贵经验,如避瘟方中多采用雄黄,朱砂作消毒药品,治痢用白头翁、苦参、黄连等。该书首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关于妇、儿病的特殊论述很详。他第一个把妇、儿科从内科分离出来。

(二)《千金翼方》其内容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疼痛等记述尤为突出。该本收载了800多种药物,并对其中200种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记述,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以备临床应用。书中还记载了印度等外来的医学知识,表现了我国人民善于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

金元时代战争频繁,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医学产生了各家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是:

1.刘完素(公元1110-1200)金时河北省河间县人,人称刘河间。刘氏提出“降火益水说”。主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皆从火化。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提倡火热学说。提出的治疗原则是:降心火,益肾水。用药多属寒凉,故人称他为“寒凉派”。他的代表著作有《素部玄机原病式》。

2.张子和(公元1156-1228)金时河南人,提出“邪去正安说”。他认为病邪来自外,或从内生,均须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张氏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尤其注重下法,故人称之为“攻下派”著有《儒门事亲》。

3.李东垣,又名李杲(公元1180-1251)元时河北定县人,提出“胃气为本说”。主张脾胃健全、则不易生病,既是生了病也易于治好,发明了“补中益气”即补脾益胃的治疗方法。因此后人称李氏为“补脾派”。李氏的代表著作有《脾胃论》等。

4.朱丹溪、名震享(公元1281-1358)元时浙江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因而在治疗上注意滋阴,后人称之为“滋阴派”著有《局方发挥》等。

清代医学成就,主要是温病学说,他们总结了几百年来治疗热性病的经验,著成《温病条辨》、《温热条辨》《温热经纬》、《温证论治》等书。这些著作对温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证论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对我国劳动人民健康起了重大作用。叶天士(公元1667-1746),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他虚怀若谷,曾先后跟十七位老师学医,集众人之长,自成一家,人称宗师,著有《临证指南》等,对于温病的理论和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他同时和在他以后的有薜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诸人,后人称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明清时期,药物学有了突出的发展。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兼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撰成《本草纲目》一书,共25卷,总为16部,60类。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接近群众、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调查了许多药用植物,动物的生长形态,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历时二十七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实地考查的研究方法,总结了明清以前的药物知识,写出了这本驰名中外的伟大著作。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这部书后来传到日本、欧洲,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李时珍被尊为世界四大科学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