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上课稿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授课人:刘世科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可见,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
二、文本研讨(一)诵读、鉴赏第4段师: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来描写月下荷塘的?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师:找出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1: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
师:这样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生1: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荷花的?生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用有什么好处?生2:“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师: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生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3:比喻师:既然是比喻,我们不妨用比喻的手法找找本句的本体、喻体。
生3:“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比喻都是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比喻”有形似之处吗?生:没有。
师:那么这还是比喻吗?生:是或不是师:其实不是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新的修辞手法--通感,其实这个修辞手法也不陌生,我们在学《应和》时就给大家讲过了。
那什么是通感呢?)通感: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师:那咱们再看这句话,“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是把哪两种感觉给连通起来了?生:嗅觉和视觉师:很好,也就是把清香这种感觉转化为了歌声。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课前准备]在早自修时让学生先自学印发的背景材料、作者简介。
准备一个录音机,录好《平湖秋月》的民乐曲。
再准备三首乐曲的片段:1.《出水莲》、2.《三六》、3.《楚歌》,以备课中音乐比较的环节所用。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师: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光写荷花的就有许多优美诗句,如描写荷花色彩和形状的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下一句——生1: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还有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下面一句是什么?学生回答: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还有一句描写荷花品格的?学生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师: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配音朗读一起走人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意境中。
(老师配音朗读,所配音乐为《出水莲》和《平湖秋月》两首乐曲的组合。
)师:好!欣赏完了,我们先来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课文哪两个自然小节是直接写荷塘月色的?找一找。
(学生们找)师:我们一起读一下,看看英雄所见是否相同。
(学生一起朗读4、5两个自然段)(师板书:处、曲、脉)注音:独处、曲折、脉脉的流水师:这几个字有没有别的读音?学生回答:有。
师:好,哪个同学回答?生2:还可以读:处处、歌曲、脉搏师:接下来我们品读这两段直接写景的段落,看看朱自清是用什么方法把我们带入这意境中去的。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的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写了什么,第二个是怎么写,第三个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师板书:什么、怎么、怎样)师:好,我们先一起来学第四小节,这一小节中同学们找一下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学生齐声回答: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师板书: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师:那么这些荷塘的景物在作者笔下的形态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初中语文教研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1998年11月11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100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百代名。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生:朱自清。
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生:有《背影》,有《荷塘月色》。
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没有?生:《春》、《匆匆》……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荷塘月色》。
(板书:题目及作者)【作者简介】师:谁来说说,关于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向我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师:刚才有同学也表达了他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
老师跟大家一样,同样非常佩服这位也曾当过中学语文老师的大作家。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总书记题的这首诗就是希望青年学子学习和继承朱自清先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毛泽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13-人教课标版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课件显示)“荷塘月色”标题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苦闷彷徨,心情“颇不宁静”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减压,或借酒浇愁喝个一醉方休,或“悟言一室”畅叙幽情,把心中的不悦倾泻个痛快,当然,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散散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朱自清先生在“颇不宁静”的时候选择的正是去大自然中散散心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走进他心中的那片荷月世界吧。
二、整体阅读:~(第一部分)~师:作者开篇点题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把这种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叫做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因为心中不宁静,想起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
因此为了寻找宁静。
外出散步。
这是夜游荷塘的缘起。
(课件显示)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师:那么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有没有产生什么变化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请大家带着问题,听林培彦同学朗读第两个自然段。
生:(朗读第、自然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生:喜悦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他是喜悦的了吗?生:①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暗暗透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师:很好,我们同学很快就能抓住这些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在抒情散文中,我们把这种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方式称为直抒胸臆。
师:好,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感受到了喜悦,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自然段。
生:(朗读第自然段)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点头)体会到了。
师:那么,你们体会到的喜悦是因为在这个段落中出现了直抒胸臆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了吗?生:(摇头)不是。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板书:比喻拟人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师:嗯,还运用了映衬,也就是对比的手法,请你举例说明哦?你说“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这样解释“映衬”的手法可以吗?不错,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除此之外,谁还找到了其他手法呢?请举手回答! 没有了吗?那么我提个问题:如果将荷香在一副图画中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哦,有的同学说画几只蜜蜂或蝴蝶就可以了,不错,是个主意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等等,这些都是画不出来的那我们看作者是怎么用文字“画”出荷香的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还有一个句子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是哪一句呢?第五段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映衬的作用我在前面提起过,还记得吗?那就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那么,“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专业,他刚刚提到了一个词“意象叠加”,他说是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在此,我八卦一下,请问:如此专业的分析,你是自己感悟琢磨出来的,还是参看了相关的材料呢?两者都有啊,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琢磨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琢磨了”而鼓掌!这是通感的一个作用,还有其他的作用吗,谁还能说一下?嗯,你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那我们一起具体的来鉴赏一下这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美妙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我们常说“学以致用”,那么通过对通感含义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学习,你们可以试着说出几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吗?生:坐着小皮艇在激流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生:她咯咯笑起来,笑声很甜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色景物手法作用4:月光下的荷塘:…… 比喻、拟人……5:荷塘上的月色:映衬、通感6:荷塘四面的景物:附教学反思: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第一篇: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合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昨天我请大家预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31页。
(生翻书)师: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是比较了解的,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不少美丽的文章,我想问问大家,都学过哪些文章啊?生(齐答):《春》、《背影》师: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记性很不错!我又想问大家了,我们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这么多文章,你能不能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语言等等。
先思索一分钟。
(生思索)师:好,一分钟时间到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无人应答)师:啊,可能有点难度。
没关系,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不管你的看法是对是错,说多说少随你,一句话也行。
生: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朴实,他没有华丽的词语来做修饰,而是特别自然的流露,他的每一个字词里面都包含了他深深的感情,比如《背影》,几乎每一个字都在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都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师:恩,很不错!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举了例子,很有劝说力。
还有哪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生: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几幅春意图,盼春、迎春、送春,特别有诗意。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心中的看法,看来我们同学是特别有头脑的嘛,以后我们的学习就应当像这样,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幻灯机展现朱自清像。
放音频文件,同学听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刚才的朗读读得怎么样?生:读得好师:为什么这么认为?他是怎么读的?生:读得很舒缓、很轻柔师:哦,是的。
我们以后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要带着感情去读,多读几遍,渐渐的就能读出味道了。
师:在昨天的课堂上,我提出了学习课文的要求,就是讨论性学习,要求大家回去把课文与解释结合起来读,把课后练习与课后资料结合起来,认真研读课文,发觉什么问题就做好笔记,那么我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弄不懂的地方说出来。
哪位同学先来?(一同学立刻举手)师:好,你来。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案例 案例主题与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幺感受?发现了什幺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 师:怎幺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 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幺理解?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幺美丽的荷塘,怎幺突然出现这幺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 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幺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幺还要写哪? 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幺特点? 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 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
谁还有问题? 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幺美,作者为什幺写的那幺美哪? 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
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幺美,讨论一下为什幺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 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 师:抒发了什幺情? 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幺都可以想,什幺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 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幺? 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上课)同学们,我虽然和大家认识不久,但从大家的第一篇作文中,看到许多同学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
今天,我想让大家与朱自清先生比试比试运用语言的能力。
朱自清虽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所用的每一个词,都是最为精确、形象的。
更何况我们有五十几位同学,人多力量大,只要大家积极思考,齐心协力,一定会写出精彩的片断来。
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有!)师:现在请看幻灯,思考在空格处填什么词语最好。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1 )着些白花,有( 2 )地开着,有( 3 )地打着朵儿;正如( 4 ),又如( 5 ),又如 ( 6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7 )。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8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 9 )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10 )过,又像 ( 11 )着轻纱的梦。
(五分钟后,陆续有人发言)生一:我觉得第1处空格可填“散落”。
2处可填“奔放”,奔放地开着,较能体现花的朝气。
其它几处还没想好。
生二:零星地跳跃着些白花,有自信地开着些白花,有害羞地打着朵儿,正如洁白无暇的绸缎,又如刚睡醒的西施,又7处有:一双手牵引着你;缥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花仙子将你拥入怀中,如痴如醉。
)8处有:凝;照。
9处有:泛;萦绕;飘。
10处有:洗涤;润;沐浴。
11处有:蒙;缠;裹。
生(一):我觉得1处用“跳跃”和“摇曳”都不错,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之下、微风之下荷花特有的情态。
生(二):我觉得6处的“缥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妙,与“缕缕清香”同样的缥缈、神秘而又美好。
生(三):6处的“白帆”之喻也不错。
让人联想到碧波之中的几点白帆,很美。
师:而且白花是零星地点缀在碧绿的层层叶子中间的,再加上微风吹拂着,真像是碧波之中的白帆,这个比喻很形象,意境很美。
但我总觉得读来感觉不是很好。
节奏与上下文不是很和谐,能不能改一改?生(四):是不是可以这样:正如绣着精美图案的绸缎,又如万顷碧波中的白帆,又如水中嬉戏的白天鹅。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什么意思?"我"——"非我"生:"我"就是"我","非我"就是"不是我"。
(生笑)师:哈哈,那到底"是不是我"?生: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大部分的时间,我是我,但是有时候,我又不是我,不是大家看到的我"。
人前的我,人后的我,现实的我,精神的我。
师:有意思,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刻?(生踊跃发言)生:有!我不喜欢那种家庭聚会,但是我妈就一定让我参加,对着亲戚笑脸嘻嘻的,这一点都不像我。
师:这样的"时刻",不止是"我们有",上个世纪的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但他的"我与非我"又与我们的"我与非我"不同,今天我们将从"我与非我"的角度解读朱自清,学习《荷塘月色》。
二、"我"与"非我"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找出"我与非我"的"界线",意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是我"。
生1:第三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师:这里的"我"怎样的?"非我"呢?联系全文思考一下。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目前又到了那里呢?……(《匆匆》)渴望着,渴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首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一、导入先放凤凰传奇的歌《荷塘月色》。
听完后,说:在歌曲方面,没有听说过凤凰传奇,没有听过他们的《荷塘月色》,引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就是“You out 了”,在文学方面,没有听说过一个作家,没有听说过这个作家的某篇文章,那就不仅仅是“Youout了”,也许还会有人说你孤陋寡闻,说你浅薄无知,但我说,错了,那哪能是孤陋寡闻,哪能是浅薄无知呢?那简直是孤陋寡闻的孤陋寡闻次方,浅薄无知的浅薄无知次方。
那么这个作家就是XXX,他的那篇文章就是《荷塘月色》。
也许你会说:哦,原来和凤凰传奇的那首歌的名字一样啊!我说,你又错了,应该是凤凰传奇的那首歌和XXX的文章名字是一样的。
因为你只能说你长的像你爷爷,而决不能说你爷爷长的像你。
很明显的,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是孙子辈的,而XXX的《荷塘月色》则当之无愧的是爷爷辈的。
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之优美,语气之清新,感情之婉约,构思之巧妙,是你闻所未闻的。
我相信,百年之后,这篇文章会和XXX的《滕王阁序》,XXX的《醉翁亭记》,XXX的《赤壁赋》,XXX的《岳阳楼记》齐名,甚至会更胜一筹。
那么,今天,我们有幸带着崇仰的心情,共同来分享一下这篇文章吧!二、配乐朗诵1、配古筝名曲《出水莲》,请一位音质较好的同学朗诵。
2、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进程中,注意两个题目:(1)找出景物描写集中的段落。
(2)画出能够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三、理清思路文章已经听完了,大家有一个甚么样的觉得?同学回答:美!那么它美在何处?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该从何处作答。
假如我问你班里的某位同学怎样样,你大概会说:他勤奋、刻苦、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等等。
因为这是你对他的团体印象。
所以,把握一篇文章,也需要先从团体上来把握,然后再从细节方面分析。
那么目前,咱们就先理清文章的思绪。
板书:理清思绪提问:这篇文章作文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同学回答:2、4、5、6段。
那么这些景物描写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组织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补充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上课稿《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上课稿第一节课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有的说:“‘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
”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说:“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我说:“都有道理。
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我说道:“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
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
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
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
大家摇头。
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
”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
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嗯,对。
是读得太快了。
”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
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
“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
”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使有针对性地解决。
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我开始读了。
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给学生们说:“下面,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
按刚才李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
”同学们又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在巡视中发现,这一次,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那种大声“读”,而是在体味中窃窃私语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
看他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走进朱自清了。
学生自读完了,我又抽学生起来读。
这一次学生读的效果大有进步。
特别是易维佳同学,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段从她口中流出来时,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读得仍不太满意。
谢肇文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而且太小声。
所以他刚坐下,我就开了他一个玩笑:“谢肇文同学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谢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来,一个同学读最后三段。
读到《采莲赋》时,对好几个字不认识。
而且,“鷁首徐回”的“鷁”能够读对,“纤腰束素”的“纤”却读成了“qīan”。
于是,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一一抽学生起来读,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读错。
“究竟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我问。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说:“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xīan’。
”“完全正确!”我对全班同学说,“可是,有同学像‘鷁’这么生僻的字都能读对,可连纤这样的常见字却读错了!看来,同学们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呀!”我又问:“请凡是在自读时查过生难字的同学举个手。
”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有的说查了“煤屑”的“屑”,有的说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说查了“敛裾”二字……“非常好!李老师提醒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
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
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有同学开始举手了:“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问:“还有吗?”没人再举手。
我说:“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无人回答。
于是,我说:“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
,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
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学生忍不住一齐说:“浙江绍兴!”“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
”我又谈到“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
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
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我又动情地说道:“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
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
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我突然提到了当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我又说:“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这时,下课铃响了。
我心里一惊:遭了,看来对朱自清的介绍只能“半途而废”了。
但我灵机一动,继续从容说道:“当然,李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有意停顿了一下,学生正焦急地望着,期盼着我回答这个问题。
我笑了:“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李老师的答案。
好,下课!”“唉!――”在学生们的遗憾的叹惜中,我结束了这堂课。
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上课铃还没响。
可已经有同学走到讲台对我说:“李老师,别忘了你昨天给我们留下的悬念啊!”所以,刚上课,我就说:“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