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也是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这一地区内生物种类数目和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这一现象称为边际效应.3、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节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输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
4、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5、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7、成本外摊: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的生态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核算成本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9、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10、群落: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3、生态因子的概念: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4、生态对策的概念: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15、生态效率:在食物链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为生态效率。
16、有机农业: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海格尔)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971.奥德姆)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二、知识点☆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途径。
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整体效益。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农业生物部分(农作物、家禽等)、环境部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①理论实用性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研究内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②学科交叉性农业生态学时介于农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很强。
从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内容。
且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③研究统一性农业生态学强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共同思想和共同语言,强调适用于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通用方法。
④宏观层次性农业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及动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5.生态学的发展:①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35年,英国,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agroecology(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3.agriculture biodiversity(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与食物及农业相关的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高等植物、高等动物、节肢动物、其他大型生物及微生物。
4.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耕作):保护耕作是指对农业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5.population(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6.biotic factors(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
属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7.microclimate(小气候):小气候是指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8.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9. 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耕作):保护耕作是指对农业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0.gene revolution(基因革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工程的开发运用及克隆技术的成功预示着21世纪生物科学革命的来临,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转折——由认识客体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类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水平结构: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地、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
垂直结构: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在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能量流动:来自太阳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时逐级减少、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消失的单向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生态对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程度。
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
环境因子: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农业生态学(四)形考作业答案及解析
农业生态学(四)形考作业答案及解析农业生态学作业答案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包括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性整体,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种群与群落: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叫种群。
群落是指由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某个地区或物理生境中的许多生物种群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物系统。
4、生态位:是指各种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的生态位置。
具体来说,某物种的生态位即指该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
5、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等化学化合物,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
二、填空题1、农业生产2、生物组分环境组分3、生产者4、随机分布5、人工生态系统6、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7、内禀自然增长率8、生态对策 r对策 k对策9、次生演替10、理化型的集约农业11、人三、单项选择题1、B2、D3、A4、C5、A6、A7、B8、D9、B 10、A四、简答题1、答:(1)农业生态学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3)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4)农业生态系统调节、控制、改造和管理途径及方法的研究;(5)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
2、答:(1)正相互作用是指两种生物之间有意或无意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以至自始至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不能分离。
具体有偏利作用、原是合作、互利共生;(2)负相互作用是指对相互作用的种群的生长和其他特征有害或受到抑制。
(3)化感作用是指生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普通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坦斯尼提出的)生态效率:指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转化效率或者食物链的不同点上能流的比率关系。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环境的对策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3、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贝塔朗菲最早提出)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在一定边界内通过人为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生态经济系统。
4、可持续农业: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的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求。
5、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某个生物体的个体总数粗密度:单位自然空间某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指单位实际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6、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取样土地面积的百分比,表示植被的繁茂程度。
7、熵:从绝对零度无分子运动的最大有序状态向某种含热状态变化过程中每一度的热量变化。
8、出生率:泛指生物种群内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死亡率:指死亡的速率。
9、年龄结构(龄级比):若一个种群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则可按一定的年龄的组分,统计各年龄组个体数占群体个数的比例10、性比: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反应了种群产生后代的能力)11、内禀增长率:指种群在不受空间、食物的限制,并排除了天敌、疾病、他种生物危害以及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的不利影响,具有最适密度和稳定年龄分布时表现出的最大比增值速度。
(word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系统 (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产者(Producer)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消费者(Consumer)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分解者(Decomposer) 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一样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分结构 (Components Structure)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垂直结构 (Vertic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农业生物也因适应环境的垂直变化而形成各类层带立体结构.水平结构 (Horizontal Structure) 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
时间结构 (Tempor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态学
绪论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学海克尔: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4农业生态学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特征:有序性,层次,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统合体。
4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组分(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5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7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组成。
8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类别生物构成环境组分系统稳定性开放性净生产力服从功率自然生态系统生物自然环境高封闭低自然规律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人类人工调控低开放高自然和经济规律比较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点答:相同点: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系统,也是一种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不同点: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很多显著的特点。
9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农业生态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指的是农田及其周边环境中由农作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水体等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单位,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农场生态系统等。
2.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它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农业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生态功能和价值。
例如,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物种保护等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重要服务。
4.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包括物种的生活方式、营养习性、生长环境等方面。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适应和分工来避免直接竞争,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共存。
5.农田生态农田生态是指农田内部以及周围生态环境的综合状况。
它包括土壤质量、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良好的农田生态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6.水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不断流动和转化的过程。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循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影响土壤水分和水资源的利用。
7.氮循环氮循环是指氮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不断转化和循环的过程。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对于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利用、土壤肥力的维持以及水体和大气的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8.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常见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和寄生等。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的平衡与稳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9.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农田中存在的各种农作物、家畜、昆虫、微生物等生物的多样性。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群落。
2.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
3.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4.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生境的对策。
5.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6.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同期时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7.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8.能效率: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基理的学科。
10.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
1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浸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12.系统: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3.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14.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15.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生产工艺系统。
16.肥力结构:是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比例。
17.立体种养技术:是利用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是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18.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环境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中生态过程和生态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建立可持续性农业系统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以下是对一些农业生态学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互相依赖,以实现农业产品的生产。
2. 农田生物多样性:农田生物多样性是指农田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程度。
保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作物的生产力。
3.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基于生态原则,通过最小化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来生产健康的食品。
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
4. 农田底物:农田底物是指在农田中添加的有机材料,如秸秆、肥料和堆肥,用于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农田的水分保持能力。
5. 农田水管理:农田水管理是对农田中的水分进行管理和利用,以提供适量的水分供应,同时避免土壤水分过量或不足。
有效的农田水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6.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小。
7. 农田益虫:农田益虫是指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如蜜蜂、蝴蝶和瓢虫。
保护农田益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的能力。
8. 农田轮作:农田轮作是在农田中不同季度或不同年份种植不同作物的方法。
农田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
9. 气候适应农业:气候适应农业是针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而采取的农业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农田的抗旱和抗灾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0. 水稻-鱼塘农业:水稻-鱼塘农业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系统。
水稻提供养分和防止水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鱼类则起到控制藻类和杂草的作用。
农业生态学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系统名词解释(一)1. 生态学 ( 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 (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4. 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 (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9. 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10.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11.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2.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 ,他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又称为耐性限度)。
13. 生活型(life form):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生态指生命体与它的环境所组成的一种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达出来的功能。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农业生态学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系统指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控制指系统接受外界信息后经系统处理转换之后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反馈指系统把输出信息引入到输入端再对系统进行输入调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占据特定时间范围,以及生物群落为核心,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能力的,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综合体。
物种结构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量化关系。
时空结构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在时间或空间的配置。
农业生态系统指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食物链把来自于植物的食物能转化为一连串取食与被取食的有序链状结构。
食物链加环是在原有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以提高物质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种类多,食物营养关系复杂,常常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从而行成食物链的交叉,多条食物锭相连就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在生态系统中,随着营养级水平的提高,生物在其数量、质量与能量出干塔形分布。
分为数量、个体、生物量、能量金字塔。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期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库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
温室效应由于人业的活动导致大量温室的排放而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现象。
或者由于二氧化碳可吸收太阳向地球辐射的红外线,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将会提高地面温度,导致地球气候变暖,被称之为温室效应十分之一定律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大致有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十分之九被消耗掉,主要是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和呼吸及排泄。
这就是食物链上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
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生命史)、系统发育(进化史)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自然环境一切影响生物活动的所有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在自然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按规律性分为第一周期性因子、次生周期性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暗物质的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适应由于生态因子的差异性变化而导致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在其生理生态形态特性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
基本类型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的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在它们的生理生态形态上趋同的现象。
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在它们的生理生态形态趋于不同的现象。
生活型不同的生物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在它们的生理生态形态上会趋于相同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同一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在它们的生理生态形态会分异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位生物地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的总的要求,是一个超几何体积空间。
生境在生态学上专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种群占据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同种生物有机体的集合体。
内禀增长率(rm) 指没有环境条件限制下,由生物本身内在的因素所决定的最大顺势增长率。
环境容纳量K生态对策指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保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机制。
k—对策繁殖力低,存活率高,个体大,寿命长,生物对生态的选择要求高,扩散能力低。
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比较稳定,易灭绝。
主要指大型动植物。
r—对策高繁殖力,存活率低,个体小,寿命短,生物对生态的选择要求低,扩散能力强。
数量特征:大起大落,很难灭绝。
主要指低等生物。
竞争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以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之一必然被消灭掉。
捕食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的成员的现象。
它的意义是保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机制,协同进化(两个生物发生相互作用,某些相关的形状得以强化的过程)。
寄生指一个物种(寄生者)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偏害作用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
偏利作用一个生物的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但是对被依赖者没有影响。
原始合作当两种生物共存一起时,彼此各有所得,但双方没有依赖关系。
专性共生两种生物彼此依赖,并发生直接能物交换的互利共生指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群落演替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外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社会资源是直接来源于社会的农业资源,包括工业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资源指在一定的时空分布和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东西,如资本、技术、和智慧。
生物经济平衡规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资源的种群数量会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这种生物、经济双重平衡的关系叫做……社会效益农业在满足人类基本基本需求方面的效益。
经济效益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益。
生态效益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益。
稳态生态系统在任何一个水平层次都具有一种抵抗干扰,保持稳定的倾向或态势。
稳态调控自然界有一种在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在干扰中维持平衡,偏移后恢复原态的能力,称为稳态调控。
成本外滩:经营者在其经营活动中,所利用自然资源,不计入其成本的现象。
它导致的后果是1.过度的利用自然资源。
2.加剧污染。
收益外进经营者将其经营活动的部分收益用于改善生态环境,没有获得相应回报的现象。
替代农业一切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所有其它农业形态的总称。
也称之为石油农业或现代农业。
常规农业依据廉价的化石燃能及其相应的工业技术装备的集约型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好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体系简答题1.生态学的三个关系: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关系(限制、调节、致死);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关系(改变环境、适应环境);生物之间的关系(正、负、0)。
2.生态学的发展史:A.知识的积累阶段;B.近代生态学的诞生阶段;C.学科与学派的分化阶段;D.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E.向着应用控制方向发展阶段。
3.生态学的分类:A.按研究对象分为a生物生态学它的类型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学 B.环境生态学包括海洋生态学、森林、草原、沙漠生态学。
B.按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分为a理论学科(数学、化学生态学)b.应用学科(城市经济、农业生态学)。
4.简述农业发展、社会的需求为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农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A.原始农业,特点:a 投入人力和种子,b产出极低。
C.恢复地力的方式为休闲轮作。
B2.传统农业(9900年的历史)特征:a投入人力、种子、畜力、有机肥、机械。
b.产出一般是自给自足。
C.恢复地力方式是有机肥。
d.商品率低。
C.现代农业(常规、石油农业)特点:投入的是化石然能及装备。
产出是4倍的传统农业。
2.社会需求:数量和质量。
5. 系统具备哪些条件? 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
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
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6.系统的性质是什么?1.结构的有序性:任何系统都有确定的边界(相对独立性);组分的分离(水平方向上具有平等性原则、垂直方向上具有稳定性机制)。
2.整体性:系统组分之间有确定的量比关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馈于结构。
3.系统的功能整合性。
4.动态性。
7.系统的分类:1.按系统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分为有机和无极系统。
2.按系统与外界交流的状态分为开放和封闭系统。
8.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区别):1.它的建立和运行的目标不同;2.它服从的规律不同;3.效率不同;4.稳定性不同(结构)。
9.食物链加环的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资源利用率。
10.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1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转化率的方法:生物角度(个体—育种学,种群—栽培,群落—耕作),环境角度(改良、改变或创造、消除病虫害),管理角度(提高利用率)。
12.次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途径。
地位与作用:1.是一个能量物质再富集转化的过程。
2.影响人类的衣食行。
3.是重要的经济途径。
途径:1.改善物种的构成。
2.科学饲养(合理配方、适时出栏)。
3.实行圈养、笼养。
13.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1.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加剧盐渍化、加剧内涝),2.气候变化(气候带北移、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加),3.对人类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增加产量、降低品质、改变作用的布局、病虫草害加剧、增加成本)。
14.现有的输入方式对C/N比的影响:在人工辅助能源投入中工业辅助能比重较大,在工业辅助能中化肥的比重较大,在化肥中N素的比重较大,导致的结果N素增加,C/N下降,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应该增施有机肥,比如秸秆还田。
15.如何维持农田养分平衡:1.合理耕作制度(适当安排自然归还效率高的作物、适当进行耕作)。
2.提倡农产品就地加工。
3.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4.养分的区域性富集(生物和物理方法)。
16.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总体普查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17.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1.均匀型,只出现在人类设置的环境中。
2.随机型,只出现在环境均质的条件下。
3.群聚型,对环境的选择需求,对逆境的抵抗需求,社会性需求。
18.种群的调节机制:1.密度制约(环境),种内调节(自疏机理),种间调节(捕食)。
2.非密度调节(环境),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有毒有害因子。
19.群落演替的结构和功能变化:1.结构变化:物种结构上发生变化,r—对策生物降低,k—对策生物升高。
在时空结构上发生变化。
在营养结构上发生变化。
2.功能上的变化:能量流(净生产量趋于0),物质流(趋向于封闭,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
20.资源生态的特点:1.区域性2.有限性.3.无限性.4.可变性.21.生物物质资源增值的途径有:1.在法律明确所有权的归还。
2.限制捕获量。
3.强化法制。
4.不准进入市场。
5.建立保护区。